创业团队管理论文(6篇)

来源:其他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几项切实可行的绩效提升措施,即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创建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实施有效的团队冲突管理,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高层管理团队绩效从而促进公司绩效是建立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

[关键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团队绩效绩效提升措施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内部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在企业外部代表着整个企业的行为。他们的决策影响一个企业的兴衰,他们的执行决定企业的命运,高层管理团队由于负责整个组织的经营决策,因此团队绩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绩效。因此,提升高层管理团队绩效从而促进公司绩效是建立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升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素质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单个成员的素质;二是团队结构,即内部成员的构成;三是各成员间的动态协调配合能力。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升也取决于这三个因素,也就是一个成员合理构成、默契配合的高层管理团队能够提高团队绩效。一个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包括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应合理、高效

对于成长性企业应选择年轻高层主管占较高比例的团队结构,保持高层管理团队整体旺盛精力和冒险精神;对于成熟稳定型企业则可能保持年长者居多;衰退企业中团队应增加中年高层主管。年轻人思想敏锐,敢作敢为;中年人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老年人阅历丰富,处世稳健,各有优缺点,可以形成互补。

2.保持高层管理团队的任期相对稳定性

这有利于高层管理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容忍冲突,积极谋求和目标一致。

3.根据企业规模,合理聘用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

因为良好的教育背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更前沿的社会动态、更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和更良好的内外互动氛围。

4.争取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多样化的知识技能结构匹配

实践表明,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有利于企业高层合作、高效完成组织的战略决策工作。高层管理团队领导角色的衣钵最后往往落在技能较全面的成员手中。高层管理团队的职业背景和相应工作经验匹配则是同成员间知识技能合理结构安排等效的设计。

5.高层管理团队应保持合理的决策规模

目前各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规模普遍在5人~10人之间,事实上,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深化,这个集体决策团队人数可能有增加的趋势。

二、创建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企业文化的推行者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表率起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文化。一个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应具有如下特征:

1.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团队凝聚力强,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高度的忠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团队利益,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团队发展出有力的团队规范,团队精神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团队精神的文化与舆论在团队氛围中占统治地位。

2.持续高涨的团队热情

团队成员身心愉快,充满了活力与热忱;团队成员的参与愿望强烈,团队既强调团队精神,又鼓励个人完善与发展;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士气高昂,不畏艰难,对达到团队目标具有很强的信心;对挫折具有较强的承受力,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

3.和谐创新的团队氛围

团队成员彼此信任,相互依存,通力协作,彼此关心和爱护,信息共享,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坦诚、开放、平等地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团队中民主的管理作风、自主的工作环境,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卓越高效的团队业绩

在机制平台基础上,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应具有不断地进取和创新精神,将用心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化和提高,使领导者真正做到事事用心,处处用心,不断提高绩效。

三、实施有效的团队冲突管理

高层管理团队是由繁忙的经理们组成的,他们极少有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他们必须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领导他们在组织中分工负责的那些人身上。他们作为一个高层管理班子聚到一起,在一起的时间一般较少,交流互动时间很短,互动、默契和交流缺乏为冲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在年龄、职业生涯、教育背景、经验和技能等方面是不同的,这些差异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因素。对冲突进行管理就是要坚持权变的观点,正视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的客观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

1.正确认识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的冲突

由于高层管理者在成员构成方面的差异性和层级结构上的特殊性等原因,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是肯定存在的。允许多种观点并存,能够避免做出冒险的决策,促进创新思考。所以当他们产生不同观点是聚焦于任务问题时,这种任务导向的认知性冲突是建设性的,会使高层管理团队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并取得更佳的业绩。

2.开发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管理的预警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冲突严重而又不能有效解决,会引起高层管理危机,甚至企业经营危机,所以开发高层管理团队预警机制具有现实意义。确定一个有威信的高层管理团队领导者,训练和保持成员对团队氛围的敏感性,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认知和感情,是高层管理团队预警机制的重要方面。

3.确立任务、目标导向的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应共同参与企业共同愿景和目标任务的设计和确认。高效的高层管理团队因为有共同目标,就会用更宽广的视野讨论企业未来的目标,怎样取得更高的绩效,总是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和核心问题有关的难题和事情上,虽然彼此在相关议题上有异议,但本质上是建设性的,认知性的,不会产生相互憎恨的情绪。

4.营造公开交流的氛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高层管理团队的领导者要营造一种不但能够提高绩效,还要促进成员的积极参与,公开交流,团结协作的氛围。公开的交流使得高层管理团队成员能够真诚地参与,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加强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共识和认可。这种公开、坦诚交流会导致一些争论和冲突,但是,如果团队成员认识到冲突是任务导向的,是为了提高团队绩效的,他们就能够积极的对待。那些鼓励讨论、争论和协作的高层管理团队比那些忽视这些的高层管理团队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更高水平的满意感。

5.维持平衡的权利结构

要想维持权利结构的平衡,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创造一种公平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感觉到整个讨论的过程很公平,就比较容易就某项议题达成一致。比较理想的权利结构是,最高领导者比其他管理者多一点权威,但是每位团队成员都有实质的权力和策略性的位置,特别是在他们负责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实质的权力,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地作出贡献。

6.激发认知性冲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创造性

高层管理团队的创造性来源于团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并能以新的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性冲突是高层管理团队创造性的源泉。通过鼓励不同的意见和促进创造性的提议,可以激发认知性冲突。团队成员差异的好处之一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冲突将会激发创造性,针对问题产生有创新的提议。

四、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工作绩效,是决定该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精神、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外,最重要的是要从制度建设方面解决团队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即建立健全一套有机联系的能激发高层管理团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高层管理团队不断取得业绩、合理约束高层管理团队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益激励机制方面

包括:①个人报酬激励。主要的激励手段有工资年薪、福利津贴、年度花红、承包提成、动态累积递延奖金、期股、认股权、实股等。②“职位消费”激励。职位消费是指高层管理团队成员除货币收入之外的按其职位所享受的企业给予的待遇。建立职位消费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界定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可以享受的相对称的职位消费层次,明确职位消费的具体指标,成功的成员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享受层次越来越高的职位消费,而经营不善的成员将失去一切职位消费。

2.声誉激励机制方面

成功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和社会声望及地位,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是他们从事职业生涯的本钱和获得较高有形报酬的筹码,并通过企业经营成功来确保自身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声誉机制对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和经理市场的竞争选聘机制紧密联系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声誉机制是经理市场上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质量信号,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声誉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声誉机制作用的有效性。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声誉既是他们长期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也是他们拥有的创新、开拓、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证明。3.创造新平台

对于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来说,除了常规物质薪酬激励之外,也许更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独立演台大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自己可以参与商业剧本策划和导演,亲自担任主角,而不仅仅是企业中的一个执行经理人。由于高管职位在一个公司总是有限的,因而导致许多优秀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长期晋升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给予他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让其参与决策并亲自督导执行,是企业能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发展欲望的关键因素。没有新的平台给他,他就会受到压抑,时间长了,心生厌倦,最终造成优秀高管人才流失。

4.建立和完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高额退休金制度

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实行股票期权,以建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长期化行为。尤其是对相当一批在国有企业任职时间长、收入一直不高而又即将面临退休的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给予高于一般职工平均水平数倍的退休金和较高水平的养老、医疗保障。

强化高层管理团队监督约束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举足轻重。因此,应从总体上对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各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主要有:一是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同时注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的作用,实现对企业财务、经营决策的有力监督。二是建立和健全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制度。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行为的监督,把着力点放在个人素质的提高上,抓紧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培训工作;强化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道德约束和舆论监督。高层管理团队应提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是他们的立业之本,重视个人品质的修养,使自己成为职业道德的完美体现者;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民主管理监督约束,使职工群众对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监督约束作用得以发挥与实现,真正形成强有力的民主管理监督约束;重视发挥银行对企业高管的债务约束作用。

在企业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需要的团队成员,各种激励方式都能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但不同的激励方式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需求的个体的作用有差异。除了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还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4]英理查德·黑尔,彼得·特拉姆著,张亚非译.高效世界知名企业提升绩效的整体方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

[5]美老勒三世(LawlerⅢE.E)著.卓越的价值:基于绩效的薪酬方案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建创新型企业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其次分析了应注重引进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团队、明确主题目标、提高协同能力等五个要素,最后强调构建创新型企业要创新机制,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完善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9月15日在考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何培育创新人才,构建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是企业管理者比较难以下手的问题。怎样以创新团队构建为抓手,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进而实现创新企业的自我发展,则是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创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2、不破不立,创新就是打破旧的思维观念,创立新的思维空间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的氛围、新的意愿、新的能力。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氛围能激发员工个人的创新行为,从而促进团队和组织的创新,最终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企业创新中,创新失败的包容、创新成功的奖励、创新过程的激励、创新活动的协助、创新资源的支持、创新成员的沟通等现象都体现了团队创新氛围,也影响着团队成员的创新行为。创新氛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完成某项工作的意愿和动力,并让其对最终达到目的充满自信。

不断激发创新意愿。创新成员的主动创新,既需要其创新意识,又需要其创新动力。其中,创新动力受到创新氛围的影响,良好的创新氛围会激发出创新动力;创新意识则受到创新动机、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知风格、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创新意识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内部创新意愿;创新动力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可塑创新意愿,是创新意愿的有效补充。

努力提高创新技能。团队的创新技能会使企业具备进入变化市场的潜能。企业要在创新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为目标,以原有的知识、技术与经验为基础,通过团队学习、沟通协调,迸发出独特、新颖的思想,对其进行改组和运用,成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然后运用到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二、构建创新团队必须注意五个要素

创新尤如大潮,冲击着传统与保守。但创新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其中有五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管理幅度都不宜过宽。

二是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三是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四是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五是管理者应是参与者。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三、企业创新需要创新的机制

要推进企业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机制。只有创建一个具有创新智慧、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的创新机制,才能提升创新团队的创新成功率,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辈出。

首先要引导队员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开展班组创新活动,既是队员提高本领、展示技能、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又是造就技能型队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树立知识就是资本、人才就是财富、科技就是企业生命的新观点,正确理解素质队员与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增强队员的团队创新意识,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团队创新中。

其次,要把提高队员创新素质作为班组创新的立足点。一方面,通过岗位技能练兵、拜师学艺、读书自学、推广先进操作方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劳模、技术尖子、能工巧匠在团队创新过程中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作用,多组织队员进行互相交流,鼓励和支持班组队员通过自学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完善团队创新的激励机制,让队员在创新中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赶有先进,学有榜样。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广泛宣传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创新成果,对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建议、好成果、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及先进集体给予精神激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把队员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成果与表彰先进、择优上岗、晋级加薪等结合起来,使队员自主创新、自觉创新,把小发明、小建议、小设计、小制作、小创意、小点子、小创新、小革新等作为自己创新内容,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产品制造大国向产品创造强国的转变中,勇挑大梁,就一定会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高管团队异质性;战略决策质量;创新绩效;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0307

经济深度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多变、技术更新加剧,企业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成长。在影响企业创新的诸因素中,高管团队异质性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发现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发现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情境因素有关,但更可能是对二者关系机理认识不清所致。近年有学者以战略共识、战略选择、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和冲突处理方式等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探讨二者关系机理,但仍未得出一致结论。随着研究深入也有学者发现高管团队自身的特质会影响战略决策质量;而战略决策质量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引入战略决策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其对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

高管团队异质性指高管团队成员在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和经验的差异化。Pelled[1]根据高管团队异质性的外显程度不同将其分为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包括性别和年龄等,而隐性特征则包括任期、教育、经验和文化等。Daellenbach等[2]根据与工作相关程度将高管团队异质性分为工作性异质性和非工作性异质性,工作性异质性包括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等,非工作性异质性包括年龄、性别和种族等。Kilduff等[3]根据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异质性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年龄、任期、教育和文化等客观特征,因变量则主要体现在认知方面。总体而言,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维度划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客观维度,包括年龄、任期和教育背景等;另一类是主观维度,包括高管团队认知和心理特征等。现有文献较多使用客观维度来测量高管团队异质性,并从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等维度来测量。通常情况下,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于打破组织僵化和推动组织变革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活力进而有利于组织创新,但由于情境和路径的差异,高管团队异质性的不同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会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年龄异质性指高管团队成员在年龄上的差异。Bantel和Jackson[4]认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Wiersema和Bird[5]认为高管团队成员年龄差异大更容易发生价值观和认知的冲突,因而不利于创新绩效。谢敏明[6]基于元分析,发现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教育背景异质性是高管团队成员的学历水平和所学专业两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和教育专业两方面。Carmen和Mariluz[7]认为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越高,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收集的信息就越多元化,并且对问题也有更全面的理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Simons等[8]认为教育水平不同,使得高管团队成员对待同一事件的认知不同,把握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有利于组织创新。Bantel和Jackson[4]认为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谢凤华等[9]认为高管团队教育水平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谢敏明[6]也认为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b: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高管团队职业背景异质性指团队成员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历。高管团队成员职业背景不同,使他们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有不同看法,在处理问题和战略决策制定方式方面也会存在不同,这些不同促进了组织创新,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李华晶和张玉利[10]认为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文献证实高管团队职业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4-11-6]。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c:高管团队职业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战略决策质量与高管团队异质性、创新绩效关系及中介作用

战略决策质量指企业的战略决策与其周围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与企业重要目标的一致性程度[12]。Korsgaard和Schweiger[13]认为战略决策质量包括决策反映出来的效果、决策执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应变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者们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对战略决策质量的测量来反映其内涵,其测量指标主要依据Tilles[14]提出的评价战略质量的六条标准,即环境一致性、内部一致性、适应性、时间范围、风险程度以及战略的有效性。

1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

Hambrick等[15]认为高管团队成员独有的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是影响战略决策质量的关键因素。Wiersema和Bird[5]认为年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因对战略看法不一致而产生冲突,可能会影响战略决策质量。Boeker[16]认为高管团队异质性有助于高管团队打破组织惯性和进行战略创新,但高管团队异质性程度越高,战略变革程度可能也越大,这就越难保证战略决策质量。Simons等[8]认为高管团队教育水平异质性可为战略决策提供多元信息,能够对现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而有助于提高战略决策质量。Bantel[17]认为高管团队成员在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上的异质性使得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能提出更全面的决策方案,这有助于战略决策质量的提高。Amason和Sapienza[18]认为高管团队成员在职业背景上的多样性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完善战略决策,从而提高决策质量。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H2b: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H2c:高管团队职业背景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战略决策质量与创新绩效

Schweiger和Sandberg[19]认为高管团队成员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并通过适当的处理制定出较高质量的战略决策,进而提高企业绩效。Bantel[17]认为认知能力呈现多样性的高管团队倾向于制定更加创新和高质量的战略决策,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Hsu和Kevin[20]认为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影响绩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指出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战略决策质量,从而提高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战略决策质量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战略决策质量的中介作用

就战略决策质量、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的两两关系而言,如前所述,Hambrick等[15]认为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高管团队成员独有的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是影响战略决策质量的关键因素;战略决策质量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19]。就三者的相互关系而言,Bantel[17]认为认知能力多样性的高管团队倾向于制定更加创新和高质量的战略决策,这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Hsu和Kevin[20]认为具有创新个性特征的高管团队有助于提高战略决策质量,而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影响绩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战略决策质量,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管团队异质性通过影响战略决策质量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路径在现实中可能是存在的。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a: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4b: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4c: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职业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战略决策质量对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调研对象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团队成员,主要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问卷首先对本文中的问卷设计做了简单介绍,以方便答卷人理解调查目的并回答。问卷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基本信息以及答卷人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成立年份、企业职工人数、答卷人年龄、受教育背景和以前的工作背景,主要采取填空和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是关于战略决策质量和创新绩效的题项描述,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由答卷人凭借其主观感知对问卷中关于战略决策质量和创新绩效的描述进行打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本次调查主要使用网络发放问卷和收集数据,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将问卷参考模版制作成网页的形式,答卷人只需要通过网络链接就可以直接进入问卷填写页面,完成之后直接提交问卷即可。为保证研究需要,我们对样本企业进行初步筛选。因为考察创新绩效,我们主要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且近三年有新产品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调查。样本主要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以及辽宁的沈阳和大连的企业,我们从这些企业黄页筛选出合格企业后,通过我们的关系网络与其中部分企业建立联系并完成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历时3个月,共收回234份问卷,来自60家企业,为了保持问卷的独立性,我们在每家企业中抽取3份有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180份。

由于问卷调查时所有题项均由同一答卷者填写容易产生同源偏差(CommonMethodVariance)问题,本文采用答卷者信息隐匿和反向条目法进行事前预防,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检验同源偏差,将问卷所有题项放在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占到的载荷量并没有占到多数,保证可能存在的同源偏差基本不会影响研究结论。

(二)变量测量

(1)高管团队异质性。本文采取常用的客观维度测量高管团队异质性。其中,年龄按高管团队成员的出生年份至2014年的时间段计算,对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采用标准差系数来计算,标准差系数即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均值,值越大意味着高管团队成员在年龄的异质性程度越高;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参考Tihanyi等[21]的分类,并采用Herfindal-Hirschinan系数来衡量。

(2)战略决策质量。战略决策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决策反映出来的效果、决策执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的应变能力[13]。现有关于战略决策质量的测量,主要依据Tilles[16]提出的评价战略质量的六条标准,采用Dooley和Fryxell[22]开发的战略决策质量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国内学者如古家军和胡蓓[23]以及郭立新和陈传明[12]采用该量表,本文也采用该量表,用7个题项进行测量。

(3)创新绩效。Hagedoorn和Cloodt[24]认为狭义的创新绩效是指一个企业将其发明专利引进市场的比重,可以根据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流程等的引入数量来衡量;广义的创新绩效是指从创新概念产生一直到将其用于市场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由此取得的新发明、新技术以及创新这三个方面的绩效。陈劲等[25]认为企业创新绩效是由企业技术创新所产生的、能够被客观感知和衡量的绩效,应当包括创新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新产品的销售率和利润率等,间接经济效益则主要包括技术专利等。本文认为创新不仅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所以倾向于广义的创新绩效,即从概念产生开始一直到最终用于市场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新发明、新技术以及创新这三个方面的绩效,不仅包括直接经济效益还应包括间接经济效益。基于此,创新绩效的测量主要参考Lane等[26]以及杨建君和康博纬[27]的研究,采用8个题项进行测量。本文使用较为成熟的量表,并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题项进行测量。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因为企业年龄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对创新投入也会有所差异,最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规模会对企业战略决策和企业行为产生影响,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在创新活动上可能更愿意进行更多的投入,这都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本文对企业年龄的测量采用从其成立年份到2014年的时间段的自然数,对企业规模的测量则采用职工人数的自然对数。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战略决策质量和创新绩效各题项的CITC系数值均大于05,两个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4和0878,均大于08,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由于对战略决策质量和创新绩效的测量都借鉴成熟度较高的量表,内容效度较好,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战略决策质量量表的KMO值为0885,大于07;Bartlett球体检验的P值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最终提取的1个共同因子,累积解释了56935%的变异量,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表明战略决策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创新绩效量表的KMO值为0887,且Bartlett球体检验的P值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提取1个共同因子,累计方差解释为54204%,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表明创新绩效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所有指标均予以保留。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变量的共同变异不是很高,说明关系模型和研究假设具有合理性,可对变量间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另外,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与创新绩效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而本文将不再单独考虑这两个控制变量的作用。

(二)假设检验

本文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采用分层多元回归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是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高管团队异质性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构建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以高管团队异质性为自变量,以战略决策质量为因变量构建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再次以战略决策质量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构建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以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同时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4,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模型1通过了F检验,说明所构建的模型1有效。模型1结果表明,年龄异质性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故H1a不成立;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职业背景异质性均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β值分别为0371和0363,P值均小于0001,H1b和H1c均得到了验证。模型2和模型3都通过了F检验,说明这两个模型都有效。模型2的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β=0203,P

决策质量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0506,P

根据Baron和Kenny的建议,中介效应的判定条件包括:第一,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第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有显著影响。第三,中介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第四,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放入回归方程时,中介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影响消失时则为完全中介,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变小时则为部分中介。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结果符合上述判定条件的前3项要求;模型4结果表明,高管团队教育水平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值分别为0243和0273,P值均小于005);战略决策质量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0328,P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引入战略决策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来探究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机理,通过对北京、天津、河北和辽宁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均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有关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本文发现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相关假设(H1a)不一致,也与以往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因为在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年龄异质性的作用相对较弱。第二,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决策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结论有力地支持了Bantel和Jackson[4]的研究结论,说明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高管团队异质性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而制定出高质量战略决策。另外,本文也证实了战略决策质量与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支持了Hsu和Kevin[20]的观点,说明战略决策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创新绩效。第三,本文发现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起部分中介作用,高管团队异质性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还会通过战略决策质量影响创新绩效。

本文将战略决策质量这一变量纳入到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中,探究战略决策质量对高管团队年龄、教育和职业背景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使二者关系机制更加清晰合理,这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本文发现在高技术企业中,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与以往观点有所不同。同时,本文还首次发现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的学术研究。本文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高管团队教育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应加强高层管理团队建设,特别是要吸引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的成员进入高层管理团队。另一方面,战略决策质量在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企业要努力提高战略决策质量。为此要注意到高管团队异质性虽然会提高决策质量,但达成共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需要改善战略决策机制,提供战略决策效率。

本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关于战略决策质量和创新绩效的量表数据的获得主要通过企业高管的主观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高管团队异质性的测量没有采用团队成员认知等主观特征。本文的样本数据选取的企业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和辽宁等地区,使得样本选取受到地域性限制,所收集的数据是横向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Pelled,HDemographicDiversity,Conflict,andWorkGroupOutcomes:AnInterveningProcessTheory[J]OrganizationScience,1996,7(6):615-631

[2]Daellenbach,U,McCarthy,A,Schoenecker,TSCommitmenttoInnovation:TheImpactofTopManagementTeamCharacteristics[J]R&DManagement,1999,29(3):199-208

[3]Kilduff,M,Angelmar,R,Mehra,ATopManagement-TeamDiversityandFirmPerformance:ExaminingtheRoleofCognitions[J]OrganizationScience,2000,11(2):1-34

[4]Bantel,KA,Jackson,SETopManagementandInnovationsinBanking:DoestheCompositionoftheTopTeamMakeaDiffere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9,10(11):107-124

[5]Wiersema,MF,Bird,AOrganizationalDemographyinJapaneseFirms:GroupHeterogeneity,IndividualDissimilarity,andTopManagementTeamTurnover[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3,36(5):996-1025

[6]谢敏明基于元分析的高管异质性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现代物业,2011,(11):151-155

[7]Carmen,C,Mariluz,FStrategicConsensusTopManagementTeams,andInnovation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2010,2(31):6-21

[8]Simons,T,Pelled,LH,Smith,KAMakingUseofDifference:Diversity,Debate,andDecisionComprehensivenessinTopManagementTeam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6):662-673

[9]谢凤华,姚先国,古家军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6):11-17

[10]李华晶,张玉利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7):26-33

[11]马富萍,郭晓川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21-27

[12]郭立新,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以战略决策质量为中介[J]经济管理,2011,(12):11-16

[13]Korsgaard,M,Schweiger,MBuildingCommitment,Attachment,andTrustinStrategicDecision-MakingTeams:TheRoleofProceduralJustice[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5,38(1):60-84

[14]Tilles,SHowtoEvaluateCorporateStrateg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63,41(7/8):111-121

[15]Hambrick,DC,Cho,TS,Chen,MTheInfluenceofTopManagementTeamHeterogeneityonFirmsCompetitiveMov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4):659-684

[16]Boeker,WStrategicChange:TheInfluenceofManagerialCharacteristicsandOrganizationalGrowth[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7,40(1):152-170

[17]Bantel,KStrategicPlanningOpennessthePoleofTopDemography[J]GroupandOrganizationStudies,1994,19(4):406-412

[18]Amason,AC,Sapienza,HJTheEffectsofTopManagementTeamSizeandInteractionNormsonCognitiveandAffectiveConflict[J]JournalofManagement,1997,23(4):495-516

[19]Schweiger,DM,Sandberg,WRTheUtilizationofIndividualCapabilitiesinGroupApproachestoStrategicDecision-Making[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10(1):31-43

[20]Hsu,YJ,Kevin,ATopManagementTeamCharacteristics,Decision-MakingStyle,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J]AfricanJournalofBusinessManagement,2011,5(30):1209-1217

[21]Tihanyi,L,Ellstrandb,AE,Dailyc,CM,Daltonc,DRCompositionoftheTopManagementTeamandFirmInternational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6):1157-1177

[22]Dooley,RS,Fryxell,GEAttainingDecisionQualityandCommitmentfromDissent:TheModeratingEffectsofLoyaltyandCompetenceinStrategicDecision-MakingTeams[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4):389-402

[23]古家军,胡蓓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异质性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9(3):15-22

[24]Hagedoorn,J,Cloodt,MMeasuringInnovativePerformance:IsThereanAdvantageinUsingMultipleIndicators?[J]ResearchPolicy,2003,32(8):1365-1379

[25]陈劲,邱嘉铭,沈海华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6):1223-1232

[26]Lane,P,Salk,J,Lyles,MAbsorptiveCapacity,Learning,andPerformancein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12):1139-1161

[27]杨建君,康博纬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间的沟通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5):18-23

[28]Baron,M,Kenny,A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s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6):73-82

TheRelationshipbetweenTopManagementTeamHeterogeneityandtheInnovationPerformance:TheMediatingEffectofStrategicDecision-makingQuality

BaiJing-kun1,2,LiSha-sha1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Dalian,116025;

2InstituteofIndustrialEconomicsCASS,Beijing,100836)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出台了教高(2007)l号文件和2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这无疑是一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大好契机。

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的投入是地方高校势在必行的一项首要任务。要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认为实施以教学团队为基本单位的培养形式和运作平台,是进行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的较好形式。

一、当前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教育部文件出台开始,各式各样的教学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高校中迅速创建起来。教学团队的创建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顺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果。但由于极少数地方高校在创建教学团队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满足教学团队的基本要素,没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而是搞形式主义,一哄而上,使得创建的教学团队仍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中在系部领导下的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学校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的组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其主要问题是:

(一)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一种松散、开放式的目标管理体制。教师接受了教学任务后,除按时完成各种教学环节,其他工作时间都由教师自己支配。当然还有系(教研室)一级的管理层次,但系一级也是一种松散的组合。这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要求。随着高校功能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高校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曰益严重,高校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使教研室的功能异化,自身被赋予的权力剥夺殆尽。

(二)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团队的年龄结构出现断层,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总体偏低;职称结构有待调整,正高、副高职称的晋升潜力存在危机;学历结构层次偏低,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较少;专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双师型”、“双高型”人才缺乏。在很多地方高校,来自学校的教师不了解市场,来自企业的教师不了解教学,这就出现了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的尴尬现象。而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的缺乏,也影响了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四)教学团队缺乏凝聚力。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五)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二、加强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一)培养团队带头人,提高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很难形成合力,取得好的结果。团队带头人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是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因此,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最重要环。具体做法如下:一是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几年的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掌握企业技术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知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过程的培养。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其任职资格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研创新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二)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团队管理水平。绩效考核是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个体和团队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估。当前教学团队中有着“搭便车”、相互攀比、消极怠工等现象,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内涵建设水平。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分类排队,制定出统一的培训计划和竞争激励机制,使专业课教师有条不紊的按计划进行培训,激励和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让团队成员都能不断地自我超越。同时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绩效考核方式,实行专业教师与岗位绩效挂钩,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改变,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专业教师收入的主要部分,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整个团队中多作贡献,以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达到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打造本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三)营造团队创新管理机制,打造高绩效团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一些新的学科、新的知识不断产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团体合作攻关才能完成。教育创新活动已从个体行为发展到强调集体行为,且呈现出团队创新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阵地之一,努力构建一批高绩效教学团队,首先要求就是富有创新精神。一个教学团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师资队伍、精品课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教学团队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新的内涵体现。先进的管理机制是催生创新团队,打造高绩效团队的重要措施。为提升教学团队的创新水平,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多学科、专业、课程交叉融合,推进教师走团队创新之路。学校应帮助教学团队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行政壁垒,实现由“部门管理”向“团队管理”转变,由“粗狂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另外,营造团队文化是创建高绩效团队的重要因素。团队文化看上去是浅表层次的,但对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文化能把成员的知识技能、积极性、创造性向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方向进行整合,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在教学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不由自主地把个体价值观逐渐融入到团队文化中,大家在工作中才能达到实现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标。

(四)密切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赢得企业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实训条件。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学校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地派遣到企业“挂职”实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以提高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中青年教师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轮流到企业实习,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工程项目,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灵活多样。新上岗的教师(包括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都必须先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心)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上岗培训,重点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另外,鼓励教师走岗位自学成才之路,结合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任务带动技能提高。通过上述方法,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学校可面向社会企业招聘一部分货真价实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担当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要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专业教学团队,使其结构合理,适应教学需求。在向社会、企业、行业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制定出较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在并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包括待遇、任职、评聘职称等方面,促使师资“双元互补,竞相发展”,逐步成为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总之,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创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实践的教学团队,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地方院高校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篇5

一、创业管理学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化了创业管理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管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创业管理学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集成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市场调研与预测、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更强调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如何将所学知识得到直接的体现和实践,这在传统的更倾向于理论教学法中并没有兼顾,导致课堂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及演练,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通过各个子项目模块的亲身参与和演示,强化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创业管理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创业管理学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酝酿到创业机会的把握自主完成一个创业项目规划,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尤其是在创业机会的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等方面需要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去发掘、探索,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挖掘创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自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符合该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创业管理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各子项目理论模块的学习去进行模拟创业的运作,使学生进入“商业实战”状态,逐步完成一个创业项目的体验式过程。而创业本身可以说是整合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等多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创业团队构建、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发展战略规划、财务分析等规划和实施能力,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多课程的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查漏补缺自身知识储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公司”的名义模拟创业,全班同学在团队数量的限制下自行分组,先产生各组组长,然后由组长“招聘”成员,锻炼组长的组织执行能力,各成员在创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分工及协作,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各展所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子项目模块给学生留出通过PPT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的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灵活应对能力。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竞争和风险分析亦是在不确定性下考查学生的应对能力。因此,学生整个创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其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过程。

二、创业管理学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总学时45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8学时,一周一次课,一次三节课,共15周完成,先修课程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等,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基于项目导向的创业管理学以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模拟创业,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实训进行整合,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经过多方面对比之后,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张玉利主编的《创业管理》(第三版)。该教材每章包含引导案例、案例分析、行动指引,正文中还穿插相关专栏和创业聚焦,适合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培养具有创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定位需求。同时,教学参考教材有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时椿等主编的《创新与创业管理》(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雷家骕等主编的《创新创业管理学导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创业管理学培养目标、学时限制等,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为创业概述、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计划、新企业生成、新企业生存与成长管理等子模块的内容。这些模块理论授课共27学时,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对创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另外,18个实践学时用于随着模拟创业项目的推进对应子项目模块的展示及交流。

(二)项目团队的组建。创业项目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2014级共46名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7人,在团队构建过程中,强调每组人员构成不能太过集中,要求每组包含一定比例的男生和女生,进行成员学习积极性的权衡,并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角色分工。每个创业团队为自己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团队名称和响亮的口号,激发各团队的学习热情。组建创业团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后续学习的协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奠定基础。

(三)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上述确定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和项目实践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进行展开。首先,创业概述通过创新创业、创业精神、创业伦理等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创业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其他模块内容,要求各团队针对项目进行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商业模式设计、新企业生成、新企业生存与成长管理等具体各子项目的设计和策划,各团队结合这些内容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要求各创业项目的子项目基本应与教师教学进度同步完成。模拟实战过程中,各团队根据对应子项目的要求于课后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项目成果制作成PPT选派成员代表或整个团队进行汇报。每组汇报完毕,其他各组和老师针对该组汇报情况提出2-3个问题,问题主要是针对其可行性及阐述不清晰的方面,问答的过程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项目有更清晰的认识。最后,老师会指出成果的突出方面,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各团队课后再继续完善相应的项目模块。各项目模块的完成让学生体验挑战性和实战感,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提升其创造力。

(四)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与展示。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和项目实践,各团队根据前面所有模块的内容,结合其他师生的修改建议,最终形成并提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各组提取其创业计划书的精华部分制作成PPT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进行最终成果展示,邀请2-3位相关专业老师做评委,根据创业项目的产品与服务、市场与营销分析、财务分析、经营规划、可行性等方面综合做出评价并进行打分。对于好的项目推荐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并鼓励进行商业实践运作,对于相对低分项目给出改进意见进行修改。该过程既检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考核了各团队的专业素养。

(五)考评方式的变革。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也体现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因此,相对传统的“卷面考试”评价方式,进行了考评的变革。平时成绩除考勤、课堂表现外,根据各小组每次子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汇报表现、回答问题表现、团队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期末考核根据最终撰写的创业计划书由上述评委和任课老师综合给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考评方式的变革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创业项目实施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到课率、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到课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该班级有三个团队积极报名参加了正在举办中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些同学已开始进行创业活动。例如,有学生开展快递包裹代收并送货到宿舍的业务、开展滴滴电动车业务等;有学生利用闲暇及周末时间到企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等。

三、完善创业管理学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教师应注重自我提高,不断强化自我综合素养。项目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需要明确项目导向教学的目标任务,然后围绕目标任务讲授项目实施所需的知识点,再布置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执行,最后对各组展示的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策划与组织能力,且创业项目本身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及应用性也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强化相关的理论素养外,应多和社会接触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学习,强化自我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设置激励环节。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学习与探索,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非常关键。如何设计教学项目使其具有吸引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能让学生持续完成整个项目。强调各团队根据其观察与兴趣点去寻找创业机会,对于创业项目如果各组无类同情况是不会被限制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各个团队把本组创业项目看作真实的项目努力去做。如为了考查项目的市场需求,有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潜在客户积极设计调查问卷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为了保证各项目的后续工作能持续开展,各组一旦确定具体创业项目就不能够改变,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为了调动学生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考虑设置激励环节,把各组当次成果和表现与其考评成绩挂钩。如各创业团队展示之后,让学生根据各团队表现评出最佳团队给予加分奖励,能激发该团队更加努力,其他各组为了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亦竞相追逐。

(三)强化其他实践环节。创业活动本身的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数学生反映实践经验欠缺,为了保证项目导向教学效果,需要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形成相对真实的企业运营认知;校企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邀请已创业人员开展创业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与教训,回答学生存在的疑问等都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陶蕊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侃.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高管团队断层;企业创新;CEO权力强度;股权集中度

一、引言

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EchelonsTheory)认为,创新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选择,具有风险高、投资大和不确定等特点,不仅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还会受到高层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与认知模式的制约。高层梯队理论所隐含的假设是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多重人口特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从而能够将个体层面的特征整合起来构造团队层面的特征变量,研究其分布并检验其影响效应(Thatcher等,2003)。然而,个体特征在本质上是多维的,并且不同个体特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多重个体特征之间的这种聚合作用会对企业绩效做出贡献或者造成损害,因此相关研究难免存在多重共线性或者遗漏重要变量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Lau和Murnighan(1998)从团队断层视角对高层管理团队的多样化特征进行了重新解读:“断层(Faultline)”的概念源自地理学,原指最容易引发地震的地带;团队断层则是指基于群体成员的一个或多个相似特征,从而将团队群体划分为若干子群体的一组假想的分割线。在子群体内部,由于成员间的忠诚和信任,个体能够获得相似性的满足,而在各子群体间形成的对比差异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独立性满足(Brewer,2007)。Li和Hambrick(2005)将组织派系小集体(FactionalGroups)的概念引入到高管团队断层研究中,进一步论证由于派系小集体的存在而产生高管团队断层。派系小集体被定义为组织内一些小团体,成员具有相似特征,能够在小集体中找到明确的归属,但不同派系小集体之间容易形成偏见与歧视。由于这种派系小集体广泛存在,从而产生派系断层(FactionalFaultlines),并且这种派系断层越大,任务冲突(例如监管政策、风险策略、控制体制以及危机事件处理方法等)和情感冲突(例如组织内人际关系的不相容等)越激烈。

相较于高层梯队理论,团队断层的理论视角考虑到了个体特征的多重性及其聚合作用,从而能够更为准确地对高管团队内部机制进行研究。并且,团队断层理论还认为,断层会导致团队内部发生分化,从而会损害团队运作过程和运作绩效(Lau和Murnighan,1998)。学者们已经从不同角度构建检团队断层影响效应的模型,基于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年龄、性别、种族、教育背景、职位、任职时间、职业背景等)划分团队断层,并验证了高管团队断层强度会对企业并购活动(Wan和Zhou,2014)、企业竞争力(Ndofor等,2015)和企业成长性(Alessro等,2010)等方面造成影响。同时,近年来还有学者发现与任务相关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教育背景或工作经验(Cooper等,2013)――当前在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中,普遍存在一部分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他们对公司的投资、融资、现金流量、资本市场动态等方面问题更加敏感,与具有研发、市场、法律等经验背景的其他高管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尤其是对于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的企业创新,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会更加关注创新投资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与风险收益等问题,而不是关注创新的实用性或技术可行性。这种基于经验知识所形成的认知差异,会在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与非财务金融背景高管间形成一种“天然断层”。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从事创新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因此本文以2009-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具有财务金融背景和非财务金融背景高管形成的高管团队断层强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同时还关注CEO权力强度和股权集中度对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是一种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战略决策,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还需要高管团队的相互合作与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沟通与信息交流,保障企业创新的成功实现。

不同的职业背景往往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具有差异化的工作经验、思考角度以及认知模式(马富萍和郭晓川,2010),能够在高管团队进行经营决策时,促进多角度问题分析和多样化方案的提出。基于成员职业背景多样性,高管团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复杂问题、全面清晰地看待并解决问题,进而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决策质量(Alexiev等,2010)。当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的高管成员针对相关经营或战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沟通时,不同领域的知识得以相互碰撞、激发更多灵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Talke等,2011)。而高管团队断层的存在将会阻碍成员间相互合作、沟通、协调等群体行为过程,较强的团队断层甚至会导致代表不同利益或具有不同背景的高管之间产生分离,激发派系小集体的形成,从而导致信息难以在派系小集体之间顺畅地流动并且成员间无法实现真正的合作与沟通,最终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能力。

本文以是否具有财务金融背景作为高管团队派系小集体的划分依据,对任务导向的高管团队断层进行分析。该划分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大部分公司高管层中均有具有财务会计或经济金融背景的高管成员,其负责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且主要是关于投融资等方面的决策,关系到企业日常运营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很难被其他高管替代;另一方面,与具有其他背景的高管相比,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对资本市场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与投资者、银行等资金提供方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在资本筹集、运作以及投资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姜付秀等,2012)。在企业创新这个长期过程中,拥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更加重视资金链的安全性,确保资金充足收益稳定;而拥有研发、市场、法律等经验背景的高管更加注重企业创新的实用性、推广性或合法合规性等方面,两类高管在企业创新方面的关注角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中,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和非财务背景金融的高管会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产生分歧与争执。例如,当具有技术研发背景的高管认为公司目前正在从事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应投入较大资源进行开发;而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更注重企业的整体收益以及资金配置,认为该研发会在消耗公司大量资源,甚至造成公司短期亏损,应谨慎实施。当两方的观点分歧较明显时,具有相似观点的高管就会聚合起来形成派系小集体,不同的派系小集体间则引发较强的高管团队断层,从而触发高强度冲突与争执,影响高管成员之间的正常交流、沟通与合作,最终降低企业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并且,随着派系小集体之间在成员的其他特点(如年龄、性别、任期和职业背景)上进一步产生差异,高管团队断层强度会进一步扩大。现有相关研究发现,高管团队断层强度过大一方面会造成团队内部互相隔阂、缺乏沟通(王端旭和薛会娟,2009),另一方面会降低团队信息处理能力(Hutzschenreuter和Horstkotte,2013),从而影响企业创新过程,阻碍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有负向影响。

(二)CEO权力的调节作用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与战略决策的核心领导者,CEO的行为和认知对高管团队乃至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与战略决策都有较大的影响(Adams等,2005)。当高管团队断层较强时,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进行协调统一,以保证派系小集体间的有效沟通,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冲突管理,避免出现较大的冲突与争执。本文使用CEO权力强度来刻画高管团队中领导者的协调与控制能力。Finkelstein(1992)在首次提出CEO权力强度的概念时认为,CEO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并处理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需要具备组织权力、专家权力、所有制权力和声望权力等四方面权力。其中,组织权力由组织结构和职位层级所决定,组织权力越大则对他人的控制越强;专家权力反映了CEO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较强表明CEO对公司相关知识和信息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关键问题;所有制权力描述了CEO在公司中所持有的股权比例,当CEO既是管理者又是股东时,对公司有着更为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对高管团队以及公司的整体控制力更强;声望权力反映了CEO的社会影响力(王帅等,2016),声誉较高的CEO可能会出于对自身与公司形象的注重,认为一个和谐友善的高管团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姚冰等,2015)。CEO作为企业日常事务的最高领导人员,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负有主要责任。而其他高管主要由各分部门领导组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基于自身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提出的,较少考虑到企业整体情况。此时,便需要CEO来平衡利弊以及总览全局,选择整体最优的战略决策,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Adams和Ferreira,2005)。

当高管团队断层较强时,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c其他高管对于企业创新问题的冲突和争执会变得更加激励,此时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进行协调沟通,权衡各方所关注的利益点,决定最佳的创新投入水平,并且保证未来创新产出能力,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EO权力强度对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关系有抑制作用。

(三)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

以往大量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会影响高管的行为和认知。而股权集中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对高管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Cronqvist等,2011)。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控股股东对公司的管控能力较强,可直接监督和控制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另外,部分学者发现当控股股东的控制能力较高时,其对高管的监控会抑制高管自身特质的发挥,即弱化高管根据偏好做出的经营与战略决策(姜付秀和黄继承,2013)。同时,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差异和法治环境等问题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由于新型经济制度和法治环境较为薄弱,企业股权集中容易增强控制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意愿(Wu等,2011),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进而导致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当控股股东为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而根据自己的偏好权衡风险与收益,进行资源配置决策时,控制股东倾向于规避风险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引发对高管人员过度干涉和控制,抑制高管人员的创新动力(杨建君等,2015)。

基于此,本文认为如果具有财务背景和非财务背景的高管间存在较强的断层,那么可能会引发冲突与争执,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控股股东能够以自身的控制能力对高管团队产生影响,但为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控股股东也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决策,从而更易偏向一方的意见或建议。因此,当股权集中度较高即控股股东控制能力较强时,其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偏向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派系小集体或另外一方,导致由高管团队断层引发的冲突与争执更为激烈,从而降低高管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效率,抑制部分高管成员参与经营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降低企业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权集中度对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关系有促进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

本文以2010-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创新活动较频繁,最符合本文的研究情境。上市公司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以及国泰安数据库(CSMAR);研究中其他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对于初始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剔除ST公司以及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相关变量有缺失的数据;(3)对照上市公司年报对高管团队人员进行手工整理。本文的高管人员包括CEO(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高管的财务金融背景被认定为曾经从事过与财务、会计或金融相关的职业。国泰安数据库中提供了大部分高管人员的职业背景信息,对于职业背景缺失的高管人员,笔者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或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找其职业背景,并剔除当年任期时间小于8个月的离任或退休高管。剔除高管团队人数小于4人的公司,这是因为人数较少无法使用高管团队断层公式计算断层强度;剔除高管团队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人数少于2人的公司,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法形成派系小集体,从而无法形成高管团队断层。

根据上述处理方法,最终得到847个观测值。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的1%和99%百分位进行Winsorize的处理。

(二)变量定义

1.企业创新能力。本文使用企业年度专利申请数量以及授予数量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王超恩等,2016)。相较于研发支出,以专利数量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效率与效果(Hsu等,2014)。

2.高管团队断层。高管团队断层强度用构成最强团队断层特征的变差的平方和除以全部可能构成团队断层特征的变差的平方和来计算(Thatcher等,2003)。而本文中的最强团队断层为是否具有财务金融背景为划分依据的高管团队断层,同时本文的高管人口统计特征还包括了性别、年龄、学历、和任职时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aug=∑pj=1∑2k=1ngk(jk-j)2∑pj=1∑2k=1∑ngki=1(ijk-j)2g=1,2…S

其中,Xijk代表第j个特征的k派系小集体中第i个人的值,j代表高管团队中j特征的平均值,jk代表在k派系小集体征j的平均值,ngk代表k派系小集体中的人数(k=1,2),断层强度Faug则为基于是否具有财务金融背景所形成的高管团队断层的强度。同时由于性别和学历为哑变量,年龄和任职时长为连续变量,为将这两类变量整合到同一个团队断层强度计算公式中,本文对它们分别进行重新编码――首先,对哑变量做变量转换,把每列哑变量与2相除,使各类别个体间欧氏距离相等,且为1;其次,对连续变量做重新编码,把年龄除以10,任期时长除以8。Faug的取值在0,1之间,值越大说明断层越强。楸Vな抵ぜ煅榈木济显著性,在实证过程中笔者取100倍Fau的自然对数作为高管团队断层的衡量指标。

3.CEO权力强度。根据已有文献,本文将从组织权力、专家权力、所有制权力和声望权力四个方面对CEO权力强度进行衡量。其中,组织权力由CEO是否同时兼任董事长代表,是为1,否为0;专家权力由CEO是否具有高级职称来代表,是为1,否为0;所有制权力由CEO是否持有本公司股票来代表,是为1,否为0;声望权力由CEO是否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来代表,是为1,否为0(姚冰等,2015);从而CEO权力的强度区间为0-4。

4.股权集中度。本文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

5.控制变量。根据Hsu等(2014)的研究,本研究选取公司年龄、公司规模、研发支出比率、有形资产比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持有比率、营业收入比率、市值账面比、融资约束指数以及托宾Q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设计

根据研究假设和变量设定,设计模型(1)来分析检验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innovationi,t=β0+β1LnFaui,t+Controli,t+∑Ind+∑Year+∑State+δ1i,t(1)

其中,innovationi,t分别由创业板上市公司t年专利申请数量LnApp和专利授予数量LnAcc测量,LnFaui,t代表i公司在t年的高管团队断层强度,Ci,t是一组控制变量,由t年相关数值代表,Ind代表行业控制变量,为虚拟变量,行业划分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修订)》,共包括了十二个大类,Year代表年度控制变量,为虚拟变量,年度区间为2010-2015年,共六个,State代表经济区域控制变量,为虚拟变量,经济区域划分,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东北、泛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海峡、中部、西南、西北经济区划分为类,δ1i,t为随机误差项。

使用模型(2)和(3)来检验假设2和3。同时对交互项进行中心化处理,以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

innovationi,t=β0+β1LnFaui,t+β2CEOpoweri,t+β3LnFaui,t*CEOpoweri,t+Controli,t+∑Ind+∑Year+∑State+δ2i,t(2)

其中,CEOpoweri,t是i公司t年的CEO权利强度数值,LnFaui,t*CEOpoweri,t为交互项,δ2i,t为随机误差项。

innovationi,t=β0+β1LnFaui,t+β2Top1i,t+β3LnFaui,t*Top1i,t+Controli,t+∑Ind+∑Year+∑State+δ3i,t(3)

其中,Top1i,t是i公司t年的股权集中度,LnFaui,t*Top1i,t为交互项,δ3i,t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展示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LnApp和LnAcc的均值分别为1861和1521,标准差分别为1299和1230,说明这两个指标在样本中的分布有差异性;而LnFau的均值为2677,最小值为-0676,最大值为4499,标准差为1097,说明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强度属于中下等强度,并且企业间有一定差异;CEOpower均值为2992,中位数为3,说明CEO强度普遍偏高;而Top1均值为34491%,中位数为32290%,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普遍集中,存在控股股东问题。

(二)相关性分析

表3给出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表3数据显示,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与创新产出的两个变量均显著负相关,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与H1相符。另外,各个解释变量的VIF均小于5,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控制模型中可能遗漏的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固定因素,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分析。表4给出了假设1-3的回归检验结果。其中(1)和(2)检验了假设1,(1)以LnApp为因变量的检验结果,(2)以LnAcc为因变量的检验结果。在控制了企业层面的各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变量后,本研究发现LnFau的系数均在10%水平上显著。从而表明当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强度增长1%时,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降低0224%和0291%,因此随着高管团队断层强度的增加,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会随之降低。控制变量中,研发费用支出与LnApp与LnAcc在10%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研发费用的投入可以有效提高专利申请数量以及授权数量。其他控制变量大部分都在10%以上显著,说明控制变量有效。

接下来加入CEO强度交互项,以分析CEO强度对高管团队断层和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从(3)中可知,LnFau*CEOpower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当CEO权力强度越强时,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对专利申请数量的负向影响越弱。同时,从(4)中也得出相似结论。LnFau*CEOpower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

最后将股权集中度的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带入回归方程,作为交互项。从(5)中可知,LnFau*Top1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当股权集中度越集中时,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对专利申请数量的负向影响越强。同时,从(6)中也得出相似结论。LnFau*Top1的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

(四)进一步研究

在前文的研究中已验证了公司内部环境差异对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而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必定对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也有深厚的影响。从已有文献可知,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融资能力,当货币政策较宽松时,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较高的融资规模,尤其能够为创新活动融到期限更长、数量更多的资金(Hsu等,2014)。因此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作为公司外部环境背景,探讨在货币宽松和货币紧缩阶段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强度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根据陆正飞和杨德明(2012)的研究方法,设计如下公式(4),MP越大代表货币紧缩时段,越小代表货币宽松时段。

MP=-(ΔM2M2-ΔGDPGDP-ΔCPICPI)(4)

最终,本文认定2010和2011年为货币紧缩年度,MP=1,其他年度为货币宽松年度,MP=0。最终分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由实证结果可知,相对于货币宽松时期,在货币紧缩时期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负向影响更强,且分别在5%和1%上显著。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首先,本文根据Bezrukova等(2009)提出的高管团队断层强度测量改进方法,即先求出高管断层距离,如下公式所示:

Dg=∑pj=1(j1-j2)2g=1,2,…,S

其中j1和j2表示在j特征下,两个子群体的特征均值。然后计算Fau*D,再对Fau*D的100倍取对数,得出LnFauD作为高管团队断层的新变量。通过检验结果(1)和(2)可知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负向关系在5%以上显著。

其次,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根据周建等(2013)学者的研究方法,以影响高管团队断层强度的相关外生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以求得内生变量的预测值。本文以高管规模(lng)、高管多样性(d)、高管平均任期(t)、高管持股比例(p)、和公司规模(s)作为工具变量,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原有的模型。通过检验结果(3)和(4)可知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负向关系在5%以上显著。

最后,鉴于企业创新过程所好用时间难以准确判定,因此借鉴Cornaggia等(2015)的研究方法,将t-t+2期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予量加总,分别作为因变量,然后带入回归模型进行验证,最终结果如表6所示。通过检验结果(5)和(6)可知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负向关系在5%以上显著。对于整体而言,最终结果均与表4一致,实证结论未发生较大改变,说明本研究结果较为稳健。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本公司2010-2015年的横截面数据,以是否具有财务金融背景为依据探究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基于CEO权力和股权集中度等角度探究在不同情境下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基于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及授予数量均有负向影响,表明当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与非财务金融背景的高管间形成较强断层时,将会降低企业专利技术的申请数量与质量,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同时,CEO权力强度可有效抑制并缓和由较强的高管团队断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常发挥;然而,由于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促进了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负向影响,损害企业整理利益。

本研究的贡献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引入高管团队断层理论对高管团队行为进行深入刻画,克服了运用高层梯队理论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发掘具有财务金融背景与非财务金融背景高管间的“天然断层,以此为基础分析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也拓展了有关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以CEO权力和股权集中度为调节变量,分别从高管层面以及公司层面对高管团队断层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基于不同情境下的高管行为对企业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较全面的探讨了不同情境下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高管特征变量选取的局限性,由于数据收集具有一定难度,所以本文主要考察了高管是否具有财务金融背景、年龄、性别、学历、任期四个特征,而关于高管价值观、认知等方面更直观影响高管团队断层的特征变量很难获取;此外,本研究只选取了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所以样本量上有一定局限,后续研究可将样本拓展到全部A股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HambrickDC,MasonPA.Upperechelons:Theorganizationasareflectionofitstopmanager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4,9(2):193-206.

[2]ThatcherSMB,JehnKA,ZanuttoE.CracksinDiversityResearch:TheEffectsofDiversityFaultlinesonConflictandPerformance[J].GroupDecision&Negotiation,2003,12(3):217-241.

[3]LauDC,MurnighanJK.Demographicdiversityandfaultlines:Thecompositionaldynamicsoforganizationalgroup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2):325-340.

[4]BrewerMB.Theimportanceofbeingwe:humannatureandintergrouprelation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7,62(8):728-751.

[5]LiJ,HambrickDC.Factionalgroups:Anewvantageondemographicfaultlines,conflict,anddisintegrationinworkteam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5,48(5):794-813.

[6]WanG,ZhouJ.TopManagementTeamDemographicFaultlines,FirmVisibilityandFirmAcquisitionActivityinChina[C]//AcademyofManagementProceedings.AcademyofManagement,2014,2014(1):15342.

[7]NdoforHA,SirmonDG,HeX.Utilizingthefirm′sresources:HowTMTheterogeneityandresultingfaultlinesaffectTMTtask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5,36(11):1656-1674.

[8]AlessroM,GuidoC,MacmillanIC.TopManagementTeamsinFamily-ControlledCompanies:“Familiness”,“Faultlines”,andTheirImpactonFinancialPerformance[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10,47:205-222.

[9]CooperD,PatelPC,ThatcherSMB.Itdepends:Environmentalcontextandtheeffectsoffaultlinesontopmanagementteamperformance[J].OrganizationScience,2013,25(2):633-652.

[10]R富萍,郭晓川.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186-191.

[11]AlexievAS,JansenJJP,VandenBoschFAJ,etal.Topmanagementteamadviceseekingandexploratoryinnovation:ThemoderatingroleofTMTheterogeneity[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10,47(7):1343-1364.

[12]TalkeK,SalomoS,KockA.TopManagementTeamDiversityandStrategicInnovationOrientation:TheRelationshipandConsequencesforInnovativenessandPerformanc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1,28(6):819-832.

[13]姜付秀,黄继承,李丰也.谁选择了财务经历的CEO?[J].管理世界,2012(2):96-104.

[14]王端旭,薛会娟.多样化团队中的断裂带:形成、演化和效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5):122-128.

[15]HutzschenreuterT,HorstkotteJ.Managerialservicesandcomplexityinafirm′sexpansionprocess:Anempiricalstudyoftheimpactonthegrowthofthefirm[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13,31(2):137-151.

[16]AdamsRB,AlmeidaH,FerreiraD.PowerfulCEOsandtheirimpactoncorporateperformance[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5,18(4):1403-1432.

[17]FinkelsteinS.Powerintopmanagement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valid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2,35(3):505-38.

[18]王帅,徐宁,姜楠楠.高管声誉激励契约的强度、效用及作用途径――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69.

[19]姚冰,马琳,王雪莉,等.高管团队职能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CEO权力的调节作用[J].中国软科学,2015(2):117-126.

[20]AdamsRB,FerreiraD.PowerfulCEOsandTheirImpactonCorporatePerformance[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5,18(4):1403-1432.

[21]CronqvistH,MakhijaAK,YonkerSE.Behavioralconsistencyincorporatefinance:CEOpersonalandcorporateleverag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1,103(1):20-40.

[22]姜付秀,黄继承.CEO财务经历与资本结构决策[J].会计研究,2013(5):27-34.

[23]WuJ,XuD,PhanPH.TheeffectsofownershipconcentrationandcorporatedebtoncorporatedivestituresinChineselistedfirms[J].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2011,28(1):95-114.

[24]杨建君,王婷,刘林波.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基于行为动机视角[J].管理科学,2015(2):1-11.

[25]王超恩,瑞君,徐鑫.集团财务公司效率与企业创新[J].管理科学,2016,29(1):95-107.

[26]Po-HsuanHsu,XuanTian,YanXu.Financialdevelopmentandinnovation:Cross-country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4,112(1):116-135.

[27]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D].北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2.

[28]BezrukovaK,JehnKA,ZanuttoEL,etal.Doworkgroupfaultlineshelporhurt?Amoderatedmodeloffaultlines,teamidentification,andgroupperformance[J].OrganizationScience,2009,20(1):35-5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小朋友睡前童话故事(优秀范文)(精

    - 阅0

    小朋友睡前童话故事篇1天黑了,兔子宝宝也睡着了,“呼噜噜,呼噜噜”,没多一会儿,兔子宝宝进入了梦乡。动物村的居民都进入了梦乡。这时,天上飘过来一朵大黑云,大黑云里住着噩梦巫婆.....

    网络教学心得体会范本,网络教育培训

    - 阅0

    有关网络教学心得体会范本篇1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结束了。我在这短短的两个月的实习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受益匪浅。现在我就对这两个月的实习做一个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