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6篇)
来源:收集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1
1自然地理环境
1.1地理位置
广西海岸带地区,东起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西至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海岸线曲折而多港湾,海岸线全长为1083km,位于东经108°0′~109°53′,北纬21°22′~21°50′。若以海岸线向内陆延伸10km计算,则广西海岸带大陆部分的土壤面积3402.1km2,高潮线至低潮线间的潮滩土壤面积为867km2,涠洲岛的陆地面积为24.59km2,斜阳岛面积为1.81km2。据此,则广西海岸带和海涂的土壤总面积为4295.5km2。
1.2气候概况
广西海岸带地处热带北缘,而且全海岸带各地均处于同一纬度范围(21°22′~21°50′)内,各地气温基本相同,年平均气温22~23℃,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为8000~8200℃,12月至翌年2月冬季的月均温为13~15℃,极端最低温为2℃,终年无霜,但每年仍受0.3~1.0次寒潮影响。海岸带境内年日照时数,最高的涠洲岛为2260h,最低的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为1600h。广西海岸带的降雨量相当充沛,陆地部分年降雨量均在1600mm以上,西部因十万大山存在,地势高,迎风坡降雨较多,这一带降雨量达到2800mm以上。由于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8月,易受旱涝灾害。
2广西海岸带典型土壤现状及改良措施
广西海岸带的典型土壤主要是砖红壤、酸性盐渍水稻土及潜育性水稻土等土类,普遍具有瘦、沙、咸、酸等特点。广西沿海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5—8月,加上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季节性干旱严重,土壤肥力低,是广西的低产地区。兹选取广西海岸带分布最广泛的3种土壤作一介绍。
2.1砖红壤
上述广西海岸带的自然地理基本情况,基本上决定了广西海岸带土壤形成的特点。在年均温22~23℃、≥10℃年积温8000~8200℃的高温条件下,年降雨量1600~2800mm的多雨环境下,土壤形成必然出现铁、铝高度的富集,而钙、镁、钾大量的迁移淋溶,这是形成砖红壤的必然条件。在广西海岸带各类型土壤中,砖红壤的面积共有2093.8km2,占海岸带土壤面积的48.75%。现以占广西海岸带砖红壤总面积55%的砂页岩母质砖红壤为例。砂页岩母质砖红壤总面积约1150km2,广泛分布于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下属的合浦县的丘陵区,且多为志留、泥盆纪的砂页岩,剖面结构见表1。现以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板坪村的典型剖面为例:GPS显示该剖面位于东经108°29′59.56″,北纬21°55′33.64″,海拔19.3m,剖面设于丘坡中下部,植被主要是马尾松、铁芒箕、油茶、油桐等,总覆盖度约为87%,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
从表2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77%~4.07%,全氮为0.047%~0.120%,全磷为0.035%~0.051%,全钾为0.474%~0.904%,土壤肥力状况就砖红壤而言属于较高类型。该类型砖红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还是较好的,但是由于上层薄且较多岩石碎屑,不易保土保肥,易受干旱。在土壤利用上,除了植树造林外,还可以考虑在一些缓坡开垦种植菠萝或是优质牧草,以利于养殖业的发展。改良砖红壤的主要措施是克服干旱贫瘠的障碍因素,防止水土流失。目前的情况是,砖红壤处在低平部分早已开垦为水田,余下的多是缺水台地及低丘陵。因此,改良砖红壤首先要发展水利,解决季节性干旱问题,其次要改良砖红壤酸、瘦的不良土性,应以生物改良为主,即保护植被、发展绿肥和合理轮作等;再次要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在丘陵地带出现,而且在平原和台地地区也很严重,可采取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砖红壤十分适宜种植水果、橡胶、剑麻、香料及林副产品。
2.2酸性盐渍水稻土
沿海岸带洪水的侵袭及海潮的顶托对于三角洲地带及沿海较低地方的含盐(氯化物盐类)土壤的发生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海边,原有的潮滩红树林经砍伐毁坏之后,再经当地居民围海造田,筑堤防止海潮涌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或引用内陆淡水洗去土壤中部分盐(氯化物)后才用于种植水稻,其剖面结构见表3。但是,由于原来残留于土中的红树林残余有机体含有较多的硫(红树有机体含硫量为0.33%~0.77%),致使这些残余有机体中的硫在腐烂分解后析出大量的二价硫,这些含硫物质在土中累积和氧化,便成为具有强酸性的硫酸。该类土壤广泛分布于沿海围田和三角洲地带,在广西海岸带中酸性盐渍水稻土的面积共有266.7km2。现以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乡大陶村的典型坡面为例:GPS显示该地位于东经108°28′37.45″,北纬21°49′22.47″,海拔0.7m。
从表4可以看出,典型酸性盐渍水稻土土壤pH值小于7,呈酸性;有机质为2.21%~5.69%,较高;全氮含量为0.064%~0.099%;全磷含量为0.018%~0.036%;全钾含量为0.64%~0.98%。酸性盐渍水稻土由于晒田或在秋冬季节,田间常出现“黄硝”,主要是硫化物盐类在缺水干旱时土壤中的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此时土壤含盐量(氯化物)达到0.1%~0.3%。改良酸性盐渍水稻土的主要措施建议采用以水制酸、以磷消酸、施肥改良、耕作改良、轮作改良等一整套综合措施。一是广泛开辟水源、修建排水灌溉系统,采用排、压、洗并重方法以水制酸。二是增施磷肥,以磷消酸,利用磷酸根消除土中活性铁、铝的毒害,降低土壤酸度,并提供有效磷。三是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减少咸酸危害,并适量施用石灰以中和酸性,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四是合理耕作,可以加厚耕作层或精耕细作,以降低咸酸物质的含量。五是合理轮作,选用耐酸耐咸的水稻品种,可提高作物抗咸酸能力。
2.3潜育性水稻土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2
关键词:有机肥;改良土壤;有机肥
中图分类号:S963.9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05.054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过去农田的养分投入主要靠有机肥,有机肥对农业增产增收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有机肥不足,土壤中各类养分比例失调,致使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土壤保水、保肥、透气性能减弱,微生物的正常区系被打乱,地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要使农业持续增产,并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合理施肥,需要大力提倡和发展有机肥料以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生长发育得到充足养分,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获得经济效益。
1对土壤肥力的认识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核心,为植物生长提供水、肥、气、热等,事实上,肥沃的土壤除了具备足够的营养外还要有一系列良好的土壤性质,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气候周期变化影响下,土层中水、肥、气、热动态能自动协调植物生理营养要求的能力。
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都必然从地里带走各种养分,要使农业持续增产,并要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就应不断地向地里补充各种养分,这样才能防止土壤肥力衰竭,保持土壤的肥力。
解决作物需肥与供肥的矛盾,投入与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2有机肥的效果
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作物品质,叶菜类蔬菜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硝酸盐含量,蔬菜品质、果实着色指数明显提高。
有机肥还含有丰富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可形成腐殖质,除直接供给作物养分外,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增加钙、镁、磷肥等肥料的溶解度,提高其肥效。
3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土壤,活化土壤中的性状,改善土壤结构,并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循环,在平衡的状态下,经常保持活性。土壤肥力也就在有机物不断施入分解中得到提高。
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一能增加土壤养分,二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为有机肥在土壤中微生物可稳定团粒结构,改善粘土的坚实板结和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有机肥中丰富的有机质有着吸水和保水的能力,比热较大,导热性小,土壤温度变化慢,在农业生产中常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长期施用土壤不至于过分偏酸或偏碱。
4不同土壤施用有机肥
4.1砂土
砂土是肥力较低的一种土壤。其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均较低,由于砂土中的粘粒含量少、砂性大、粗粒多、土质松散,肥水易流失,其潜在养分含量低,保肥能力差,养分易流失,但有良好的通透性能。供肥好,施肥后见效快,肥劲猛但短,没后劲,因此应大量增施有机肥、土杂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保肥能力。
4.2粘土
土壤质地粘重,对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但通透性能差、肥效较慢施用有机肥必须充分沤制腐熟,粘土的有机质含量高,保肥性强,养分不易流失,粘土土壤土性冷,有机质分解慢,所以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其肥效。
4.3壤土
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壤,通透性、保蓄性强、土壤养分含量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一般可按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培肥地力,更好地发挥有机肥的增产效应。
4.4盐碱土
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状差,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改良盐碱地透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产生有机酸能综合盐碱。
5培肥地力途径和管理措施
增加有机肥源,将秸秆、根茬翻压归还给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性,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保持土壤有机质水平,平衡土壤肥力。
深耕改土是增加活土层厚度、改善土壤性能的良好措施,深耕配合增施有机肥,不仅增厚肥沃的活土层,不但增强了土壤通透性,蓄水、保水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3
关键词改土培肥;耕地;土壤质地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4-0249-01
武汉市蔡甸区耕地总面积48095.37hm2,质量级别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2~5级,面积总和为41415.65hm2,由此可知蔡甸区耕地质量整体中等偏上。从区内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来看,耕地质量较好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灌排水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地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障碍层深度较浅,有机质含量偏低,且地块过于破碎,不利于作物耕种。土壤质量好坏是影响农民收入、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增强土壤肥力才能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近年来,武汉市蔡甸区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主要措施介绍如下,以为改土培肥、增强土壤地力提供参考。
1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秸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从耕地在蔡甸区内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来看,在洪北、玉贤镇、消泗乡等地区的山岗、斜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导致碱解氮含量低,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这些地方普遍种植一些耐旱、田间管理粗放的作物,如棉花、玉米、油菜、芝麻及豆类固氮作物。蔡甸区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玉米4933.3hm2,小麦2600.0hm2,水稻1.4万hm2,油菜5666.7hm2,其他3.5万hm2。作物收获后产生了大量作物秸秆。过去农民直接将作物秸秆焚烧还田,秸秆中有效成分变成废气排入空气中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据调查估算,全区秸秆资源量50.1万t,秸秆还田利用率23.5%,用作燃料的占48%,焚烧及废弃的占28.5%,秸秆还田利用率不高。2011年,率先在洪北、玉贤镇、消泗乡等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安排千亩示范片2个,示范点5个,直接将粉碎秸秆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秸秆粉碎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的地块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12~0.97g/kg,速效钾增加了5.38~8.27mg/kg,土壤容重下降幅度为0.02~0.05g/cm3[1-2]。
2大力推广绿肥种植
进行了绿肥种植田间试验,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绿肥具有高效培肥效果,绿肥鲜草产量达到22.5t/hm2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是一种良好的培肥地力的措施。蔡甸区重点示范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实施地点分布在玉贤、洪北、消泗等3个乡镇21个村,涉及农户5026户,绿肥种植面积近666.67hm2。
3增施农家肥
腐熟的农家肥施入农田后,能够释放出腐殖质,通过腐殖质能够与土粒发生胶结作用的性质,使紧实大块的黏土变得疏松细小,又能使松散的细砂土变得团聚。同时,腐殖质与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O2气体达到提高作物光合速率的作用,施用腐熟农家肥能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蔡甸区向农民推荐施用腐熟猪牛羊栏粪22.5t/hm2,或人粪尿15.0t/hm2,翻耕播前一次性施入,春耕和秋耕作底肥[3-4]。
4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
传统农业中以农家肥施用为主,化肥施用量很少。现在农民施用化肥量增加,逐渐忽视农家肥的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透气性变差,肥力降低,不利于地力培肥。
4.1推广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透气性,能够长效释放有机肥的养分,与无机肥料配施,从而达到有机、无机肥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4.2科学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科学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食味品质、降低食品硝酸盐含量。有机和无机肥配施与常规施肥相比,可提高小麦、玉米蛋白质含量2.0%~3.5%,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降低,VC含量提高。
4.3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容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作物收获物的增加,农业废弃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作肥料施入土壤是减少环境污染的良好途径。这些废物能与土壤新生的固态有机质结合,能与重金属等发生离子交换、整合,从而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
5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pH值的下降可能有一些非常有害的影响。酸性土壤是线虫和寄生蛔虫的天堂,它们能导致农业生产颗粒无收。pH值过低,可导致铝、锰开始析出并进入地表水,污染水源,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对酸化土壤采取适当的改良措施。
5.1种植耐酸作物
种植一些适宜在土壤pH值较低的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如绿豆、红茹、油菜、荞麦、红兰花草子和水稻等,边利用边改造。通过整地、施肥、管理等措施,使土壤活化,加深耕层,调整酸度,适应作物良好生长。
5.2实行水旱轮作
水旱轮作是降低酸性土壤pH值、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酸性土壤以2~3年为1个周期,进行水旱轮作,不但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能够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单位面积的整体效益。一般轮作田比未轮作田增加效益达20%以上。
5.3适时增施石灰
施用生石灰是生产中常用的改良酸性土壤的重要措施。在生产中,生石灰的施用量一般为第1年施600kg/hm2,第2年施300kg/hm2,第3年施150kg/hm2,直到变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5.4改进栽培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对栽培技术进行改进,栽培中实行播后盖膜,雨后适墒中耕,调整复种方式(如肥―稻―稻改为油―稻―稻或麦―瓜―稻)、选用碱性肥料(如碳铵、磷矿石粉、氨水)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6增强土壤保墒能力
全面推广秋季秸秆还田、土地深松、春天耙耱保墒,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做法,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为农业节水灌溉、蓄水、保墒奠定基础。
7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科学施用肥料
针对农民特殊田块进行个性化服务,同时免费接收农民主动送样测试,及时解决农户大田作物土壤施肥难题。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建立农户测土档案,跟踪土壤养分变化。
8参考文献
[1]许晓平,汪有科,冯浩,等.土壤改良剂改土培肥增产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331-334.
[2]秦嘉海,金自学,张智勇,等.苏丹草对黑河流域荒漠化土壤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土壤,2008,40(1):149-151.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5
[关键词]低产田障碍因子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064-02
目前,中低产田严重阻碍了玛纳斯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受水土资源限制,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改良中低产田,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障碍因子
改造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部分耕地干旱缺水盐碱重、土壤瘠薄、板结、漏水、漏肥等因素。
1.农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52g/kg,碱解氮57.67mg/kg,小于60mg/kg的面积占总土地的63.1%;速效磷小于10mg/kg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8.6%。因此要调整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2.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类型主要有白板土和红板土,地面坡度大多在1.7%左右,土地坑洼使浇水时极易造成水土严重流失。
3.土壤板结我县土壤大面积板结,高达55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大半,耕层容重达1.65g/m3,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渗水和作物出苗。
4.土层薄、漏水、漏肥
土层薄的土壤保墒和保水、保肥性能差,常引起土壤干旱和缺水缺肥,戈壁红板土和戈壁白板土就是这类土壤。
5.重用轻养,地力下降
由于人多地少,极易造成土地分配不均,加剧了耕地轮作的困难,土壤缺乏休养生息的机会,再加上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对土地投入量少,导致地力下降。
二、培肥改良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的重点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培肥地力,因此要治理盐碱地和培肥地力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以改土为中心,土、肥、水综合治理的方针。
要充分运用和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走大农业、高科技和资源集约型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做好综合开发的可行性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本着节约资金,重点突破,配套发展的原则,发挥改造中低产田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1.1挖沟排水,完善排水系统:排水工程是改善盐碱盐地主要方法,健全干、支、斗、农多级排水渠系,从而保证灌水与排水的平衡。
1.2加强灌溉管理,用水效率最大化,做到按作物种类、地形情况、土壤条件,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水。以细流沟灌或小畦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措施代替大水漫灌。
1.3退耕还林,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长期采用精细耕作的方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作物的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自然的排水排碱,达成全面治理的目的。
2.培肥土壤,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2.1种植绿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熟化
定位检测的结果表明:连续两年种植小麦,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增加0.1%。由此说明种植绿肥草木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不重视绿肥的种植,也是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2秸秆还田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大有裨益:a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对大麦、玉米、棉花秸秆还田的试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03%;b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对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c节约了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和物化成本投入费用;d节本增效。
2.3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质肥料的投入。
农家肥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肥源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经多年调查由于农民施用了有机肥大大提高了低产田肥力。小麦从之前的亩产25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亩产375公斤。经过几年的改良,土壤逐步转化为灰板土,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土壤中的养份也增加了。
2.4加强耕作制度,促进土壤风化,实行秋耕冬灌
有机肥和灌冻水配合使用,使土壤能够进行充分的风化,使得土壤充分熟化,对疏松土壤,改良结构豆邮很大帮助,有利于第二年开春的出苗和作物生长。
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大土块经过半个月伏耕后,紧实度由开始的27.5公斤滑落到16公斤,土壤容重由最初的1.53克/立方厘米下滑至1.20克/立方厘米,有助于疏松耕层土壤,加强渗水性能和透气,经过伏耕晒垡的地块对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有一定作用。
2.5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生产效益
2.5.1进行配方施肥,优化测土施肥
施化肥能为土壤提供有效养分,同时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从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配方施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也是增加作物产量,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手段。
2.5.2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
农业生产实践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各有其优劣,二者如果可以配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最好的效果。由41个定位监测点看,几年来只有11个点施用农家肥,而其它30个点从未施用过有机肥。经过11个点测定分析,一般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的占多数,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的占73%,全氮增加的占46%。碱解氮上升的占46%,速效磷上升的占64%,表现都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物质。如果不施有机肥或者施用甚少都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损失或降低。故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
2.5.3氮磷配合,增加土壤速效养分
由30个定位监测点测定,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后,大多数土壤养分含量都会增加。碱解氮增加的占57%,下降的占43%,速效磷增加的占77%,下降的占23%。如果氮磷配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理化性质,土壤速效养分得到补充,增加较快。看来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在提高作物产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6增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培肥地力的必要措施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与比较表明,由于长期种植棉花和玉米,盲目施肥并没有根据土壤的微量元素丰缺进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硼、锌的含量,眼中的会影响到各种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中低产田改良中,应注重硼、锌等微肥的使用量,使之达到增产的目的。
三、结论
改造中低产田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料,充分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措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条件关键所在,以有机肥为主,以无机肥为辅才能相辅相成,合理施用化肥,这样才能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化肥的最大效益。使农业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改善中低产田,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6
草地盐碱土的改良,一方面就是把已积累的盐分加以排除;另一方面要防止盐分的进一步积累。要达此目的,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综合改良和冶理。
改良盐碱土的措施很多,按其种类来分,有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等。
1水利改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就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来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排除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如洪水洗盐、引洪灌溉、蓄淡压碱、排涝等,达到改良盐碱的目的。
排水洗盐:当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时,采取开沟排水、竖井排水等办法,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涝渍,减少地面盐分,在可能和必要条件下,排灌结合更能起到良好的改良效果。
另外,利用降雨或灌溉水的下渗作用,可淋洗和带走土壤表层盐分。在草地盐碱士上,引水漫灌、喷灌、引洪淤灌或围堰蓄淡,都有良好的洗盐压碱作用。在可以打井的地方,特别是当上层水质差而深层水质好时,可利用深井水,起到上灌下排、洗碱排盐的作用。
2农业改良措施
农业改良措施,就是通过合理的耕作、种植,合理的放牧,增施有机肥料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加地面覆盖,减少蒸发,以防返盐。
适时耕作,可使耕作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蒸发,防止低层盐分向上积累。一般根据群众经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春季干旱,蒸发量大,为了保墒防盐,采取浅春耕;夏季伏雨之前进行深中耕,主要作用是破除地表板结,减缓地表径流,多积蓄些雨水,增加土壤下渗水量,以增强淋盐效果;早秋耕是在雨季后进行,土壤盐分因雨淋下降尚未上返,尽早切断毛细管,可抑制盐分上升。
掺沙盖沙:沙有特殊性质,沙的保水性差,毛管上升高度小,吸收性复合体及胶体的含量均低,因此,它不仅能使潜水中的盐分升达地表,而且也易于淋洗。利用这种作用,薄沙压碱或掺沙除碱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增施有机肥料,可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加强淋盐作用,减少蒸发,抑制返盐。有机肥料还可阻止土壤密度下降,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刺激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
3生物改良措施
生物改良措施,就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通透性。
种植绿肥和牧草:绿肥牧草,有茂密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表水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强大根系大量吸水,经叶面蒸腾使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有效防止盐分向地表积累。
根茎翻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绿色体及根茬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各种有机酸,对土壤碱性起一定中和作用。
紫花苜蓿――在新疆地区生长期的叶面蒸腾量为395ma/667m2,约占总耗水量的67%;株间蒸发量为193m3/667m2,约占总耗水量的33%;昼夜平均耗水率为4.3m3/667m2。连续种植紫花苜蓿3年,可降低地下水位0.9m,并大大加大土壤脱盐率。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对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的效果更显著。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实习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实习工作总结篇1一年前,我期盼着早日完成毕业实习,走进社会,以为这样不用每天对着课本,过着简单而重复的校园生活肯定会轻松多了,可如今真正实习了,才深深地体会到它并不是想象中.....

畜牧兽医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4篇)
- 阅0畜牧兽医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这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本人刻苦学习、钻研业务、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注重学习,一方面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