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个人教学总结(精选3篇)

来源:其他

历史教师个人教学总结篇1

本学期的初一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本人主要从理清历史线索,讲清重难点,突破重特大历史事件,适当延展等方面进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方法,以期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理清历史线索

本学期初一历史课本(新课标人教版)讲授《繁华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触及的朝代有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让学生了解这几个朝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线索:

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一统时期——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会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华发展时期——隋唐;

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连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1368—1840)。

使学生对本册所触及到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线索有了整体的概念和影响。有了线索,然后对所触及的每个朝代的知识点——重大历史事件才能各个击破,才能化整为零,比较系统的掌控,这样历史发展线索和具体历史事件就联系起来了,就像要提起葡萄树上的葡萄,只要提起枝干(线索),葡萄(具体历史事件)就提起来了,学生通过这个浅显的比喻,会一下子对历史线索与事件之间的联系茅塞洞开,成心的学习和探究的,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着落了难度。

这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条件下的“减轻学生负担,着落难度”的要求。

二、理清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每个朝代的建立,产生在每个朝代的影响历史进程的重特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等。

难点是: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更迭,头绪多,学生难掌控。

对于重难点,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在每节课上先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浏览,之后让学生说出通过自读已经解决了的,再说出自己不懂的、或感疑问的知识,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加以解决,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赐与点拨,力求使学生通过个人或合作的途径自行解决,万一还是不能解决的,老师再适当的讲授。

比如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一课,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难点是如何正确评判澶渊之盟、如何评判岳飞。我先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浏览,先认识在中国历史上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照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主要事件有:

(一)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二)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澶渊之盟。

(四)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五)12世纪早期,女真族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六)1127北宋灭亡,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七)岳飞抗金。

(八)宋、金相持形势图。

以上内容我通过课件,再如:讲明朝建筑艺术时,播放出北京故宫,明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的图片。不但增加了形象性,而且将其线条化,让学生通过形象来加深对内容的知道与识记。

三、突破重特大历史事件

历史是通太重特大事件来反应的,所以要给学生讲清楚重特大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全部事件的起因、产生、发展、结果及影响意义等,学生才会对全部事件有个整体深入的印象,才能掌控某一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如“陈桥兵变”,要讲清这一事件产生在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被石取信等大将推戴,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发动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全部进程看似简单,但它意味着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五代十国)的结束,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西夏的`战与和。

四、适当的延展

在讲清重特大历史事件时适当的延展是必要的。如在讲北宋与辽、西夏时,可以讲讲《杨家将》的故事,讲南宋与金、西夏的战与和时,可以讲讲《说岳全传》中岳飞抗金的故事。这样就会将历史记载和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结合起来,将历史知识和社会面闻结合起来(杨门女将,岳家军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的知道及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相应的知识又有适当的拓展,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也有所培养。可以说教学成效是非常的显著的。

当然,还有困惑,那就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离学校要求和学生实际还很远很远,有待自己做进一步的探索与请教。

综上所述,是自己本学期担负初一历史教学以来的几点体会,以便以后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个人教学总结篇2

这一学期我担负初一年级一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勤勤奋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展开。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熟悉历史学科,成为教好历史课的重要内容。现将这一学期以来,鄙人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总结,以期能在以后的教学进程中扬长避短。

一、备课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条件条件。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对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如果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爱好点,就会让学生对历史充满厌恶,不愿学习,明显这不利于以后的历史教学。所以我在上课前定要先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PPT等吸引学生学习爱好,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学习教法

为使讲授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推敲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应爱好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厌恶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向别人请教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不但听本学科组的公布课,我还积极跨学科听课,积极参加市县的教研活动,增强自身的教学技能。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布置作业并批改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由于初一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小学,他们书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专门布置并指导了课堂作业的书写要求,以其能够让学生养成规范的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让学生认真完成《生态课堂学习指导》,由于此本练习重点突出,并且紧扣考点,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我也及时批改,并作出相应的讲评。同时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形,将他们在作业进程显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形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完善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落后生的辅导力度。对落后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落后生的成绩,第一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爱好。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楚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落后生的转化,就由本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落后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落后生转化进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落后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全,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爱好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当然,人无完人。我也存在着些许不足。诸如有些时候没能认真备课,作业批改不及时等。但是我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尽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历史教师个人教学总结篇3

在_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负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整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现对全部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语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期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进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干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鉴戒、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布课和研讨课,并能常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体会,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

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当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相互交换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

由于教的班既有重点班又有普通班,而且普通班的层次又不一样,备课时,就必须得照管到全部,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商讨,交换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增进者,超出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进程演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进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毕生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毕生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期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期,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毕生学习,去吸取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采取讨论作出答案等。授之以渔的同时,也成心识的渐渐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爱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五、不足: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基本上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真正的调合好普通班与重点班教学的差异,基本还是使用同一个教案。

思想工作缺少耐性,特别对睡觉、不听课的学生,态度还是比较粗暴,要求太高,缺少对学生的宽容!

也不够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换的少!听课的少!

这些不足都是往后得细细的纠正的!也是往后努力方向之一!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