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论文(收集3篇)

来源:

福利经济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汇率;汇率制度;福利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08-04收稿日期:2008-03-24

哈佛大学弗兰克尔教授指出,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对所有国家或任何时间都是适当的,汇率制度仅是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手段(Frankel,1999)。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很显然,人们关注的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其制度改革对于国内经济主体以及国际间的福利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角度看,对汇率制度的福利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学课题。

一、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理论起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内容主要限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争,其核心是何种汇率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其分析方法主要是以传统宏观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的静态与比较静态的成本一收益分析。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一些学者结合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的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如“名义锚”理论,微观经济效率论,“汇率目标区”理论,“钉住汇率不可持续论”以及发展经济学框架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汇率制度“两极论”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更加丰富了汇率制度理论丛林。在此背景下,列维一耶亚蒂、斯德森格和雷齐奥于2006年尝试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说明一个国家为什么选择某种汇率制度。他们认为,在过去40年中,关于汇率制度选择有三个最主要的方法: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二是着眼于金融的考虑,三是从政治角度出发。他们的实证结论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只需要归结到贸易、金融和政治变量等几个简单的因素(Levy-Yeyati、Eduardo、Sturzenegger、FedericoandReggio、LlianaG.,2006)。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选择不同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地动态调整,相应出现一些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理论的新学说。汇率制度理论构成了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理论起点,汇率制度福利论正是在考察、比较各种汇率制度的福利效应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的。

二、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研究范式:跨时均衡分析及其扩展

(一)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跨时均衡分析奥博斯菲尔德和罗戈夫研究了汇率动态决定的一般均衡模型(Redux),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ObstfeldandRogoff,1995)。其应用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从自动调节机制和动态稳定分析转向跨时预算约束和最大化的横截面条件。这一分析方法融入了微观经济基础,能够分析开放经济下政策的福利效果。在市场不完全性和名义价格刚性下,能够进行政策评估。

(二)市场分割与市场定价问题许多研究对Redux模型关于所有贸易品的一价定律均成立的假设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结合不完全竞争厂商的国际市场分割和当地货币定价扩展了Redux模型。考虑到市场定价(Pricingt0Market,PTM),研究指出PTM在汇率决定和国际宏观经济的波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TM的引入对货币冲击的国际传导有重要的福利效应。就福利分析而言,在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下。非预期的货币扩张提高了所有国内和国外厂商的福利,但在PTM的条件下,国内货币扩张增加了本国福利,降低了国外福利,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工具。

(三)价格粘性问题ObstfeldandRogoff(1998)扩展了Redux模型。该模型是一个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其中风险对资产价格、短期利率、单个厂商的价格确定、预期的产量和国际贸易流量有影响,这种方法使其能够解决不同汇率制度之间的福利均衡。

(四)不确定性问题Redux模型没有涉及不确定性的分析。尽管确定性相等使得研究者接近于精确的均衡关系,但它不能够开展影响产量变动冲击的福利分析。奥博斯菲尔德和罗戈夫在粘性的名义工资、垄断竞争和用出口商的货币定价的条件下,建立了随机的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其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解决了工资水平确定的问题,有利于分析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政策福利含义和它们对预期产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ObstfeldandRogoff,2000)。

(五)国内外产品有限替代问题CorsettiandPesenti(2001)扩展了Redux模型,考察了国内外产品有限替代的效应。模型说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福利效应、经济扭曲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生产的垄断供给)和一国的垄断力有关。他们举例说,非预期的人为货币贬值可能使己受损,而不是以邻为壑,因为国内产量的收益被消费者购买力的损失和贸易条件的恶化所抵消。

三、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研究视角

(一)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经济部门视角根据开放经济的四部门,福利效应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一是消费者角度,一般以分析消费者剩余为代表;二是厂商角度,一般以生产者剩余或利润为代表;三是政府角度,可选择政府收入、政府、政府声誉或者社会福利为代表;四是开放经济的全球视角(或者主要利益相关国家),分析汇率制度的调整对利益相关国家社会净福利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视角中,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角度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福利开展比较是汇率制度福利分析中的一个基本视角。此前的研究有Chinn和Miller(1998),Devereux和Engel(1998)等。Devereux和Engel(1998)在Obstfeld和Rogoff(1998)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根据销售市场定价的模型,分析了不同定价行为下汇率制度的优劣,结论是在按生产者货币定价时,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各有利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消费波动较小,但平均消费水平较低,固定汇率制度下消费的波动较大,但平均消费水平较高;在按消费者货币定价时,浮动汇率制度总是优于固定汇率制度。

(二)汇率变动福利效应的国际贸易传导Martin

(1993)研究了汇率调整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福利的影响,他把两国行业内贸易表示为一个古诺双头垄断模型,分析结论为:当一国的货币贬值时,该国厂商的国内销售量与出口量都增加,“对手国”出口量下降,从而使该国总供应量下降,国内价格上升。由此可知异国货币贬值,贸易使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厂商获利。

杨明、李楚霖(1998)认为马丁的分析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马丁没有进一步分析贬值对由厂商利润加上消费者剩余所构成的净社会福利的影响:二是马丁的模型过于简化,他假设两国的国内市场需求函数是一样的,而且两国厂商的成本函数也相同。杨明、李楚霖在文章中弥补了马丁模型的两个不足,并研究了多国行业内贸易中的两国向第三国竞争出口时,一国汇率调整对该国厂商产量及利润的影响。

王晓明(2002)放松了Dombush和Martin的双头垄断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定量分析了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汇率变动对社会净福利的影响:当贸易国的货币贬值时,本国厂商国内销售量及出口量都增加,从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增加较大,即厂商将从本国货币贬值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该国国内市场将由于进日量减少而减少供应总量,引起国内价格上涨,消费者剩余减少。

(三)资本流动性与汇率制度的福利问题无论是Obstfeld和Rogoff(1995)还是Devereux和Engel(1998)都假定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这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国际资本流动管制不符。为此,Johnson和Tamirisa(1998)、Frenkel、Nickel、Schmidt和Stadtmann(2001)对资本管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特别是Aizenman和Hausmann(2000)对资本流动性与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他们假定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是分割的。国内企业靠贷款满足所需的资本,最优汇率制度的标准是最小化Barro-Gordon损失函数。研究发现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越低,固定汇率越有利于增加福利;一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增加汇率的弹性。但是,Aizenman和Hausmann(2000)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为此,卜永强(2006)在Devereux和Engel(1998)基础上分析了资本管制情况下定价行为进而汇率制度对福利的影响。其结论为:第一,就消费波动性而言,资本自由流动时,固定汇率下较浮动汇率下大一些;但在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情况则相反。第二,就期望消费水平而言,资本自由流动情况下,对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期望消费水平大于生产者定价下的水平,生产者定价下的期望消费水平又大于根据消费市场定价下的期望消费水平:在资本管制情况下,这种顺序不发生变化,但此时期望消费水平低于资本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水平。资本管制程度越深,平均期望消费水平的下降越大。而从消费者效用看,与资本自由流动情况相比,资本管制情况下各种汇率制度的优劣顺序不变,但各种汇率制度带来的期望效用都低于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水平。

(四)汇率变动原因与汇率制度的福利问题Rol-andStraubandIvanTchakarov(2004)应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考察了不是由经济基础变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对福利的影响。以加拿大、德国、英国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其效应较小。应用二阶近似模型证明在一个存在惯性的模型中,非经济基础引起的汇率变动对可能引起显著经济福利变动的各变量的无条件均值的影响也较小。

(五)国家规模与汇率制度的福利问题姚斌(2006)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下建立了基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两国一般均衡随机模型,从生产率和货币冲击角度定量分析了国家规模与对外开放度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对福利的影响。结果显示,别国相对本国经济规模与本国开放度的乘积越大,即本国越小或对外依存度越大,则本国越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反之,则倾向于选择固定汇率。AliDib(2006)发展了一个新的多部门凯恩斯主义的开放小国经济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考察了商品价格波动在解释汇率变动中的作用,估算了实际汇率变动的福利效应。应用二阶矩,通过求解模型得到了福利效应测度。其得出的一般结论为,在一个开放小国经济体系中,较富弹性的汇率制度下,商品价格和汇率变动对福利的影响较小;而固定汇率制度下,其影响较大。

(六)国际货币合作与汇率制度的福利问题ChantalDupasquier和PatrickN.Osakwe(2003)运用货币政策的结构化模型实证比较了西非经济共同体次区域中弹性汇率制度与货币联盟制度下的福利效应。其结论是,货币联盟中采用单一货币带来的交易成本减少与弹性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稳定收益基本上可以抵消;但在西非经济共同体次区域中,如果交易成本高于该地区GDP的1%,货币联盟要优于弹性汇率制度。范钛、陈小凡(2003)利用Benassy-Quere的福利损失函数博弈模型,从篮子货币币种的最优权重的视角,将汇率安排与各国政府的收益与成本函数挂钩,证明了亚洲各国对美元的单一钉住反映了协同的失败,而强有力的区域合作和制度安排通过改变各国的支付函数,促使亚洲各国扩大货币中日元、欧元比重,将有利于提高亚洲整体福利水平。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汇率制度选择与汇率制度转换理论是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理论起点。

2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跨时均衡分析是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3博弈论在国际汇率制度协调中的应用研究是开展汇率制度福利国际比较分析的发展趋势。

4不同汇率制度的福利效应比较是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核心内容。

5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其综合形成的社会净福利考察汇率制度福利效应是其基本研究视角,而将开放经济的四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视角分析汇率制度福利效应则较少,因而构成汇率制度福利论框架搭建的主要方向。

(二)研究展望:构建汇率制度福利论的系统分析框架

1汇率制度福利分析:概念与文献梳理。在梳理汇率制度理论的学术文献、总结汇率制度选择的历史经验和分析当今汇率制度转换的现实背景基础上,提炼各种汇率制度理论关于汇率制度福利分析的核心观点,形成系统的汇率制度福利论理论概说。

2汇率制度选择与转换下的福利效应:国内福利均衡视角。构建一国汇率制度福利均衡的理论模型,分析、比较各种汇率制度下的福利效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的影响,以及中间汇率制度测定的困难,现有文献大都只分析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两种“角点”汇率制度的福利效应。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必须有所突破,对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福利评估,以扩展理论模型。

3汇率政策博弈与协调下的福利效应:国际福利均衡视角。根据国际经济依存性不断加深的现实,当今汇率制度选择与转换已越来越深地受到利益相关国的制约,因此,要从国际利益博弈视角分析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福利问题。

福利经济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阿马蒂亚・森;社会福利;贡献

一、阿马蒂亚・森及其理论成果

阿马蒂亚・森(Amartya・K・Sen),1933年出生于印度,师从多布、斯拉法、罗宾逊等著名经济学家,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以论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任经济学教授。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

社会不同成员不同选择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能聚合为社会总体价值,即公平理论合理吗?主要的原理是切实可行的决策规则吗?收入不平等如何测量?我们什么时候能比较不同社会的社会福利分配?如何比较不同社会的福利分配?又如何衡量贫困是否在减少?引起饥荒的原因是什么?阿马特亚・森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并为后来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将经济学与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并在主要的经济问题中考虑了种族维度。(周长城,1999:50)

森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著述颇丰,其经典性的学术著作包括:《论储蓄率的最优化》、《一个关于多数决策原则的可能定理》、《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论经济不平等》、《贫困与饥荒》和《论伦理学和经济学》等。由于在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分配、贫困的测量及饥荒形成机制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学术成果等。

森70年表的《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最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选择理论(邓翔,1998:67),也是他学术地位的奠基之作(李子江,1999:25)。森在书中为福利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在这本书以及他的其他文章中,森解决了多数规则问题、个人权利和个人福利信息的可获得性问题等等。(周长城,1999:51)在福利经济学中,从公平分配的角度讲,社会福利问题即为一典型的集体选择问题。鉴于其中所讨论的集体一般多指整个社会而言,因而在福利经济学中集体选择也称社会选择,有时亦称公共选择。(阿马蒂亚・森,2004:Ⅰ)社会选择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二、森的福利理论的应用

传统的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初期代表人物或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庇古、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等人的一般均衡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森对贫困和饥荒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以及独辟蹊径的切入点,使得贫困、不平等、生活底层的人们的利益问题,受到了学者的特别关注,而这必将影响政府的社会政策选择,直至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福利需求。

(一)“森贫困指数”及饥荒分析框架

森将福利理论运用于对贫困和饥荒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森贫困指数”和一套较为科学的饥荒分析框架。大量数据表明,贫困的度量不是伦理问题,而是一个描述性的问题。贫困的度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识别贫困,其次是“加总”,也就是把贫困人口的特征加总成一个总的度量。识别贫困最常用的方法是确定一个基本的或者最低生活必需品的组合。把是否缺乏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作为贫困的检验标准。在森之前,也有人对贫困概念进行过辨析,森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贫困指数的概念。(夏业良,2002:209)森认为,测量贫困的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区分和筛选,即从总人口中将“收入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挑选出来。在确定“收入贫困线”的过程中,森认为不能只考虑客观的收入因素,还必须考虑不同收入群的效用生产能力。第二步是加总,即通过一定方法将穷人所具有的特征加总起来。具体包括以某种方法根据个人收入向量进行社会排序,然后用函数形式将收入向量加总为总贫困系数。

(二)森将福利政策分析纳入了饥荒形成机制理论之中。

传统观念认为,饥荒的关键原因是食物的短缺。现代社会中粮食丰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产生饥荒?有些地区发生饥荒的时候,那里的粮食供应并不是特别的短缺,甚至同时还向外出口粮食。这必须考虑人为的生产、交换、分配等因素。沿着这条思路,他建立了“权利方法”(entitlementapproach)。权利方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禀赋集合(endowment),即所有个人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权利集合(entitlementset),即个人利用他的各种禀赋所获得的的直接满足消费能力;权利分布(entitlementmapping),即自然禀赋集合与权利集合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自然禀赋集合与权利集合间的关系。他认为饥荒形成的根源在于“权利失败”(entitlementfailure),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自然禀赋的损失,如战争和自然灾害;生产失败;交换失败;转移失败。前两项可称为直接权利失败,这是自给自足经济中导致饥荒的主要根源;后两项可称为贸易失败,它是以市场交换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中饥荒形成的主要根源。森后来修正了他的“权利方法”,不再将“权利失败”视为绝对的饥荒形成的根源,而认为对饥荒形成机制的分析,必须涉及权利失败的四大方面,特别是应当考虑该社会中为补充市场交换失败而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刘元春,1999:41-42)

也就是说,森指出要深刻了解饥荒问题必须有一种完整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要对影响社会不同群体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进行完整的综合分析;要对决定社会不同群体的实际机会作完整的透彻分析,例如,他认为孟加拉国1974年的饥荒部分原因是遍及全国的洪水泛滥,从而引起了食品价格上涨。因为谷物没有丰收,所以农业工人的工作机会极度下降。这些原因使得农业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太多,导致农业工人这一群体极度饥荒和贫困。(周长城,1999:52)

【小结】

总的来讲,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和价值,使其不仅仅关注对财富、国民生产总值、效率的探究,同时也关注人们的权利和能力、基本的价值判断,、真正意义上的人、公平、正义等问题。总之,森的研究同时涉及社会及政治学、哲学、社会统计学、规范计划理论、政策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问题。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2004,《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邓翔,1998,《阿马蒂亚・森社会选择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第12期.

[3]李子江,1999,《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阿马蒂亚・森的社会选择理论评述》,《江汉论坛》第4期.

[4]刘晓炜,2003,《社会选择的理论与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5]周长城,1999,《社会选择_福利分配与贫困_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的贡献》,《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

[6]刘元春,1999,《福利_公平_贫困与饥荒_评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教学与研究》第4期.

[7]王英、刘碧云、江可申,2011,《微观经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8]孙来祥,1986,《社会选择是永恒的难题吗?――社会选择理论述评》,《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

[9]夏业良,2002,《制度是怎样炼成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0]肖卫、朱有志,2012,《村民自治的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基于社会选择理论对村支“两委”选举的案例分析》,《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

[11]赵定涛、扶元广,2005,《社会选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第2期.

福利经济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西方国家;福利理论与制度;沿革与启示

文章从根本上理顺国家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介入社会福利制定和运作体系并导致的福利国家变化,学习借鉴西方福利理论与制度、政策的有益经验与教训,为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中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理论的沿革

有学者将西方国家福利理论、体制的产生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西方国家福利理论与制度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西方国家福利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国家福利理论体系的产生进程。

二、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一)西方国家福利理论的积极成果

覆盖面广、保障标准高并且内容齐全。福利国家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社会发展落实于民生的成果,福利理论制度以全体公民共享为特征,强调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涵盖社会每个公民的生老病死、失业、退休、教育以及住房等体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对其福利制度的反思

西方福利制度经历了30余年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积极成果的同时,其长期积累的弊端和缺陷也逐渐显现,譬如劳动力成本、失业率、预算赤字、等问题。

三、借鉴与启示:探索中国式的福利发展道路

(一)加强保障与改善民生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中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乃至今后几十年社会建设都要着重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借鉴西方福利国家的理论与制度模式,吸取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处理好福利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福利制度设计应具备长期性、战略性,要与我国的经济制度变革紧密结合、与经济政策相协调,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证明,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福利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立科学、公正的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建立起科学、公正的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因此,解决好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制度是社会福利建设的宏观基础。

3.引导多种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体制建设。应确立政府在民生保障与改善中的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体现在承担起社会福利投资主体的角色方面,又要提倡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多种力量积极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要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福利保障,既要学习借鉴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但也不能照搬其现成福利模式。既要统筹规划,也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保障对象之间的具体差异和需求,合理设定国家和地方社会保障水平。

1.社会保障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避免理想化、高水平的”结果平等”。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变迁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国家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性变量,如果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和规模超过条件的允许,就会演变成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合理确定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共同机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在政府的组织、监督和有限参与下进行运作,社会保障的责任应在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间共同承担

3.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样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预期使用率也将上升。在此情况下,必须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以避免欧洲福利国家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维持庞大的社会保障体制运行所带来的财政危机。

4.强制参与和自由参加并举,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我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应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福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贡献了有益的学术积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继续研究中国社会福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符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理论,仍是摆在所有中国社会福利学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