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概念(收集3篇)

来源:

植物生物技术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立体绿化;垂直绿化;特殊空间绿化;异同

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特殊空间绿化都是相对于常见的平面绿化所提出的概念,绿化的目的皆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空间,增加绿化率以及绿化数量,以此缓解人类环境的各种污染和视觉听觉干扰,以达到美化环境,绿化环保的作用,它们有着同样的绿化责任和目标。

起源

人类对绿色植物有这天生的渴望,将绿化引入建筑空间的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象征自然美,他和维纳斯相恋后将代表自然美的花卉移植到盒钵里。当时的阿多尼斯节就是在屋顶和阳台摆上花盆并浇水的仪式。由此看来很早以前欧洲人就将屋顶、阳台作为栽培植物、装饰建筑的场所。《圣经》中HangingGarden的解释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阿西利亚的巴比伦的花园,因为是在阶梯状的构造物上种植植物,因此被叫做HangingGarden。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希腊克里特岛王朝巨大的迷宫使用了由绿色植物构成的篱墙划隔空间形成曲折的窄路,构成让人进而难出的迷宫。垂直绿化在我国更是有这悠久的历史,早在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就将植物种植在南京城墙上,这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垂直绿化。在五代时期,后蜀皇帝更是在成都的城垣上大量的种植芙蓉使得成都直到今天都有着“蓉城”这个别称。

定义与绿化范围

广义的垂直绿化指在不占用或很少占用规划用地的情况下,对各类构筑物的垂直或平行于地面的立面或顶面进行绿化的形式。这种广义的垂直绿化可以与立体绿化的概念整理,曾有些学者对立体绿化的概念提出过置疑,认为任何一株乔木或灌木所占的空间都是立体的,故“立体绿化”的概念可以涵盖一切绿化方式,因此主张不用这个概念。这一种观点应该说是过于偏颇了,立体绿化这个概念中对立体的界定并不能严格按照几何学上对面与立体的定义,它要与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一株乔木、灌木或一片草坪,它如果是生长在地面上,并且着力点是地面,那么它就应该属于平面绿化的范畴;如果是生长在建筑物顶上,那么它的生长层面是平行于地面的另外一个平面上,这种就可以称为立体绿化,因为其种植层面相对于地面来说有立面上的变化;如果是藤木植物生长于地面而攀爬于墙面或篱架上,因其生长的着力点不在地面,而在垂直于地面的墙面或篱架上,故也可称为立体的绿化。

垂直绿化狭义的含义就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或文献所应用或认可的,即利用攀缘植物进行构筑物的立面或顶面绿化、美化。它又可以和“攀缘绿化”的概念整理,绿化形式限定了植物的类型,也形象地反映出植物习性和在空间中伸展形式,在目前多数文献中将垂直绿化与屋顶阳台绿化相并列,此时的垂直绿化即为狭义概念的垂直绿化。因此,立体绿化的范畴较于狭义的垂直绿化而言,是更加宽泛的,包含绿化技术和绿化植被类型也较多。

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特殊空间绿化则具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和范围。特殊空间绿化是指用一般的绿化技术所难以实现的绿化。一般来说,我们把以下附属于建筑物或土木构筑物的空间称作绿化的特殊空间,包括:1)位于城市内部的空间2)人工营造的空间;3)用一般的栽植技术无法使植物正常生长的空间4)渴望得到绿化的空间。

特殊绿化空间分为“室外人工基盘”、“墙面”、“室内”三部分。由此不难看出,垂直绿化与立体绿化因提出的时间较早,其定义与范围比较模糊,但是这三个绿化概念就广义而言,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只是特殊空间绿化的定义内容更为清晰明了,而垂直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定义容易使人混淆。但是,就狭义而言,垂直绿化涉及范围较小,植被要求和品种单一,立体绿化与特殊空间绿化较为相近。

目的

垂直绿化抑或立体绿化是为遏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城市生态日益恶化,而在城市中大力种植绿色植物,使绿色回归城市而诞生的绿化技术。在高密度人居环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绿地,改善绿化结构,提高总绿量和叶面积总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特殊空间绿化的目的是结合一般空间的绿化,使我们身边的生活变得更加优美、舒适,为创造各种经济效益和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把全球性的环境改善也纳入特殊空间绿化的领域。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商业活动集中于城市的趋势都在不断吞噬着城市作为重要环境财富的绿地,因此,产生了热岛现象等各种城市公害,从而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与欧美各城市比较,无论从“质”还是“量”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绿地的现状都有很大程度的恶化,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公害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当前无法快速增长和改善的一般绿化空间面积,可以说特殊空间绿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的意义。

今后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对城市环境压力小(LowImpact)、具有循环性(Circulation)和环境共融性(Symbiosis)。

压力小:缓和热岛效应等城市气象的形成,减小夏季和冬季的能源消耗。

循环性:用增强保水力和净化空气等方法形成水和大气层等的自然循环系统。

环境共融性:确保随时随地都有生物休养生息的空间,从而实现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殊空间绿化在具有上述3种作用的同时,结合一般空间的绿化,从我们身边的生活空间扩大到一个地区,进而扩大到整个城市,逐渐形成细致入微的绿地网络,最终期待它能够承担起改善全球环境的作用。

相对于立体绿化先前设定的绿化目标而言,特殊空间绿化所指定的目标更为长远,体系更为完善,更加贴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

植物生物技术概念范文篇2

色彩表现

概念鞋的色彩设计要打破传统的鞋靴色彩设计法则,采用一些完全不同的色彩组合、同类色、临近色、对比色、补色等。科学技术主题的概念鞋要选择有科技象征意义的色彩,如,银灰色、蓝灰色、白色和黑色等,这些色彩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使用,但不可过多。

民族文化主题的概念鞋要根据民族的特色进行色彩的搭配。例如体现中国特色的概念鞋应该选择红色、金黄色;而蒙古人最喜欢蓝色和白色。自然环保主题的概念鞋可以选择自然界中的任何有彩色,如树木、花、动物、建筑物、垃圾的颜色。图6“飞翔的鱼”就是针对水域污染、空气污浊以及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创作者以绚丽的色彩来体现自然环境之美。艺术人文主题的概念鞋要尽量选择与原作相近的色彩。图7是一件名为“海洋之后”的作品,蓝既是大海之蓝,也是心中之蓝。

材质表现

以材质表现创意设计是有难度和深度的,设计师除了要对材质熟悉外,还需要超强想象力。科学技术主题概念鞋,可以用闪亮的金属、电子芯片、荧光材质等一系列高科技产物。图8是一件叫做“工业时代”的作品,创作者用闪亮炫目银色的金属材质,很好的诠释了科技这一主题。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概念鞋,可以用丝绸、青铜、玉料、陶瓷、青砖等。环境保护主题概念鞋,可以用垃圾、废旧的产品、死亡的动植物等。图9是一件名为“黄金与流动的鱼”的作品,创作者利用鱼的尸体告诉人们,在谋求利益的时候,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图案表现

概念鞋的图案取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从空间造型上,概念鞋图案有立体和平面两种。平面造型图案主要突出其纹样效果,立体造型图案主要突显出其空间造型。设计时既可以单独使用平面图案或立体图案,也可以把两者结合使用(见图10)。平面图案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的效果图案,另一种是以平面图案展现虚构的立体效果;立体图案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凸显其立体效果,另一种是以立体变形的堆积组合成一个虚拟的平面效果。

从艺术装饰方法上,概念鞋图案有抽象图案和具象图案,具象图案在形态上接近客观形态的自然美,夸张的抽象图案具有形式美感。图11的概念鞋把太阳伞、脚印、沙子这些具象的形态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海风拂面的感觉。图12概念鞋,有中国人最喜欢的金色,后帮上的抽象和鞋帮上凌乱线条都是抽象的形态。科学技术主题的概念鞋可选用有科技感的图案,如几条直线与一条弧线、一个抽象形环与一个流畅的形体等都能表现出科技感和速度感(见图13)。自然环保主题的概念鞋可使用自然世界中具体的动植物形态,也可将动植物的形体进行夸张,还可以使用抽象的自然事物的形象,如动植物的剪影、动植物的表面图案和肌理等(见图14)。

创意成型

1整体成型

整体成型指按照创作构思及创意效果图制作出相应的实物形态。如果说创意是设计“灵魂”,那么立体表达才是设计的“精髓”,所以在制作时要注意概念鞋实体的大小,细节造型夸张的程度,全方位的视觉效果。在材料的使用上无法实现时,就需要使用与原材料相似视觉效果的材料。在加工工艺无法实现时,则需要寻找更能体现主题的加工工艺。图15是一款名为“速度”的概念鞋,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自行车的链条,旨在表现顽强的运动精神,但底部与帮面的结合工艺(用绳子把链条的零件固定在帮面上)无法实现,所以改成了胶粘工艺。

2衬托造型

概念鞋展示时的衬托造型有平面和立体之分。平面的衬托造型在色彩上可以使用渐变、调和等特殊效果;在图案上可使用平面和半立体效果图案,可使用具象或抽象的图案,或使用独立或连续纹样。科学技术主题的概念鞋通常使用立体的衬托造型,因为它会给人一种神秘和视觉的上升感。民族文化主题的概念鞋常使用平面的衬托造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图案。自然环保主题的概念鞋可使用自然界的植物或动物的标本,如一片树叶、一节枯枝等。人文艺术主题的概念鞋的衬托造型分两种,一种是以文学著作为背景的概念鞋,以文学著作中描绘的情景作为衬托造型,并且以立体的形式衬托,另一种是以艺术品为背景的概念鞋,以原作的衬托造型为原型进行稍微的变化来衬托。

文字说明和命名

1文字说明

概念鞋是一种介于鞋靴和艺术品之间的作品,欣赏者往往不能够完全明白创作者的思想,所以文字说明至关重要。文字说明一般不会太长,主要说明创作的灵感来源、主题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图16概念鞋设计说明如下:充满海绵的皮棒,以圈形组成了童鞋的有机整体。后跟外圈的棉棒可以上下自由开合。打开即可以卡住脚面成为一双童男凉鞋,关上收拢又与鞋成为一体,当作防滑垫踩在脚下休息。富有弹性的鞋底,使宝宝无论在行走还是休息时,脚下都有有力而温柔的支撑,就像妈妈的手,呵护着宝宝的双脚。

2命名

名字可以点明设计灵感的来源,形象生动的说明设计构思,使欣赏者便于理解主题。概念鞋通常采用“望题生义”的命名方法,其命名角度如下:

(1)从材质角度-以所用的材质,比较简单而实在。如“流动的鱼”、“黄金与鱼”、“哭泣的树根”等。

(2)从题材角度-根据所采用的题材,形象易记。如“最后的绿意”、“天使的眼泪”、“垃圾协奏曲”等。

植物生物技术概念范文篇3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D.P.Ausube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1]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J.van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开学第一周周记精选[15](整理9篇)

    - 阅0

    开学第一周周记篇1开学的第一周,我觉得自己的字比以前好看多了,也有很大的进步。开学的第二天,我们就进行了第一次听写,我的字写得还行,得了一百分,李老师还发短息告诉所有家长,回.....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