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整理2篇)

来源:

科学精神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史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科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引起人们对科学及其历史发展的广泛关注。只有把科学纳入其历史过程之中,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与理解科学。通过对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科学史的学习,发现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学史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应具有同一思想起源

其中古希腊哲学的显著特征就在于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融合一体,不可分离。我们应当在厘清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重新融合的复归。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讲世界观、方法论,这是解决认识问题,属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还讲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解决价值问题,属于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精神同科学必须统一,否则,就容易流入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当是有助于认识与解决人类面对的新的生存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有助于正确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有助于健全人的心智、改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人文精神可增进科学对社会的良性影响

科学史分为内史与外史,内史探讨科学的内在学理发展及其机制,而外史则把科学的发展放在开放的社会关系之中,研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科学给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为社会服务,并且克服科学的负面影响。科学的广泛社会化,致使科学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科技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无一不与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密切联系。

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科学也一样的。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现代高科技的进展,战争具有了空前的毁灭性,它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高新科技还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法律与伦理道德问题。西方反科学技术思潮从环境保护出发,展开了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有用工具,时常沦为某些人实现其罪恶目的和不道德需求的工具。科学的这些严重的不良后果的原因不在科学自身,而在于人类。正如威斯特法尔所说:“科学本身不值得我们惧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科学能产生最好和最坏的结果。”科学史可引起人们对此的高度的重视,进而给予认真解决。

我认为,只有秉持科学人文主义思想,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观和方法论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次思想解放。因为科学人文主义具有如下思想特征,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关怀人的思想、心理与情感,服务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发挥人的聪明、智慧与理性。因此,只有秉持科学人文主义思想,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如环保、战争、饥荒等问题的途径,才能构建防止核物理技术、克隆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等可能对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的思想基础、决策机制和社会条件。

三、人文精神对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科学史,可以分析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成败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及其后面的深层要素,阐发科学发展的人文意境与人文关涉。通过对科学家的个性如性格与气质的分析,尤其是对科学革命发生前后,科学家个人的心理品质、观念的转变以及心态失落与失衡等现象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出作出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所应具有的个性品质以及外在社会因素及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杰出科学家在科学教育中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科学家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他们走过的道路,学习与借鉴他们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方法,从他们的成功中获得启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尽量少走弯路,少犯大错。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文文化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思想环境,开阔了人们的胸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科学文化则在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力量和信心,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论是从“外向认识”自然与“内向观察”自我的意义上,还是从规范科学共同体行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两者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融合

科学史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就本质来说,科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属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历史感。

因此,科学史既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演化史、传承史。科学本身之所以有无尽的魅力,除了其应用能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外,还在于它的丰富的精神成果。科学的求真、至善、臻美的最高目的内化为一种“持续的努力”,科学并不缺乏人性,缺乏的只是人们从中挖掘人性的意识。诸如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求知精神和献身精神,凡此种种,都是科学人性的体现。科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的极大成功,科学文化对现代人类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隔阂与误解,也正产生着危害。因此,促使人们在一个大科学与大文化系统中,把二者融合起来,阐发科学的人文意义以及科学文化的密切关系,科学史无疑是将二者联结起来的重要桥梁。

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科学史研究体现了科学精神,并引申出了人文精神,还为哲学认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科技哲学为中介,科学史对现代哲学影响日益深刻,科学史以空前的方式进入了哲学。通过科学史,既可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又可传播人文精神,布施广泛的人文关怀,而人文精神与关怀关注着人类的命运。从科学史看,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致力于这三种精神的和谐并存与统一,爱因斯坦除了科学探索外,还充满了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关怀,而他的一生都伴随着对哲学的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独特创见。玻尔、玻恩、海森堡、维纳、普里高津等众多的一流科学家都有很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哲学素养,都是杰出的哲人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从一开始就与人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三种精神统一的表率。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互动与整合显得更加重要。在人类科学与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前提,它无疑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龚育之,论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2000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W・F拜纳姆,科学史词典[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科学精神范文篇2

在这里,我首先给科学精神一个界定。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主要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力行和发扬光大。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体现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真诠和灵魂。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学习、科学训练、科学研究,它能够内化为人的科学心态即科学的心智框架、科学的心智习惯、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良心,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社会的科学心理风气。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优良传统、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它是科学人应该具有的精神,是多数科学人事实上或多或少具有的精神,也是非科学人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人们既能够从科学的成功、健康发展中洞悉科学精神,也能够从科学的遭劫、失败、挫折、异化、病态停滞中窥见科学精神。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探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毕竟是外在于人的,它怎么会具有“精神”呢?这是因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人创造的,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人参与的,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人建构的,自然而然地,科学便打上人的“精神”(spirit)的印记,从而具有波普尔所谓的“世界2”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的品性。与此同时,科学正好处于“世界3”或“思想内容的世界”,它本身也蕴涵着并散发出固有的“时代精神、态度、活力”(spirit)。这样一来,人赋予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自身拥有的“精神”便水到渠成地合二而一了。于是,科学具有自己的“精神”即科学精神——这也是科学对自己的“自我意识”。

要对科学精神有所把握,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或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整体结构。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而逻辑起点则是由无意识的心智本能和朴素的求知欲望发展而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于是,追求真理乃至“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成为科学精神的“原始公理”,也是科学精神的“绝对命令”。我们所谓的真理,当然是指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是近似的、暂定的真理,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万古不变的真理。

在科学中,通向真理的惟一道路是实证的和理性的道路:实验的严格检验和理性的无情审查。因为真理是已经或即将被实验或经验证实或确认的命题——已经被证实或确认的就成为我们所谓的相对真理,即将被证实或确认的可以称之为潜在真理;还因为真理是理性可接受性的理想化,是合理性的命题——不仅合乎人的理性,而且与其他合理性的理论相容。于是,由追求真理的逻辑起点水到渠成地导致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柱——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这两大支柱支撑着科学精神的整个规范结构,乃至支撑着科学的摩天大厦。

在科学中惟一不变的是,针对实在世界或实在世界的表象即人的经验衡量人的观念,具体地讲,科学基于事实,科学实验是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的最终源泉和检验的最高标准。凡是不能通过实证这一关口的命题,都不能算做科学,都被暂时搁置或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因此,质而言之,科学即是实证科学。这就是科学的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使科学有别于其他知识体系或观念形态。凡是科学家,无不坚持科学的经验原则,浸透实证精神。他们都明白科学的实证精神的真谛:实验是真理的惟一源泉,科学在结局和起源上都是实证的,基于事实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心智框架的特征。科学的实证本性或实证的方法、思维方式、心智框架等,构成科学的实证精神。

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实证精神可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像实证精神一样,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另一大支柱和根本要素。这是因为,科学具有两面性质:经验性质和理性性质。前者以可检验性和预言能力为表征,后者以抽象性和简单性为表征。这尤其是因为,科学是理性的代表或化身,理性方法的典范,理性精神的用武之地。科学生活质而言之是典型的理性生活,即按正确的理由和合理的根据而进行探究活动的生活形式。我们的科学知识前沿涉及的东西,像空间、时间、质量、相互作用、宇宙或自然的韵律和图式等等,都隐含在物质的深层结构中。这些对于感官来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理性或理智却至少可以部分地把握它们。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更不必说感官提供给我们的假象要用理性鉴别和矫正了,更不必说感觉资料要用理性整理和诠释了。因此,科学是而且必须是理性的或合理性的。科学是理性的,这是一个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科学必须是理性的,是因为科学的追求是理性的追求,科学活动是理性人的有理性的活动,其结果是打上理性印记的融贯而系统的知识。理性精神促进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科学的成长又反过来发扬光大理性精神,并进而造就理性生活,使理性精神深入人心,乃至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价值和道德信念。科学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可以说是科学文化的特征和标识。

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各自代表了科学中的经验论和理性论的要素或倾向。它们虽然有所不同,乃至形成人的思维的两极,但是在科学中,二者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它们在科学中相互限定、彼此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彼此排斥——科学就是在二者必要的张力中不断进步的。由于科学的外部条件(尤其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约束,二者在科学中均未以、也不可能以激进的或极端的形式出现,却在某种实在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而成为卓有成效的思维方式、时代精神乃至人的价值。

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两大支柱并非孤立地耸立在那里,其上还支撑着其他次生精神或衍生精神,比如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进取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等。怀疑批判精神使科学和人保持青春活力,平权多元精神使科学和人祛除惟我独尊,创新冒险精神使科学和人永远求索前进,纠错臻美精神使科学和人不断精益求精,谦逊宽容精神使科学和人永生虚怀若谷。这一切精神要素最终把科学和人导向最终归宿——自由。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