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新技术(整理2篇)

来源: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篇1

1乳腺癌骨转移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约80%可发生骨转移,骨转移不可避免会伴随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可迅速抑制局部肿瘤进展,其治疗骨转移的机制在于其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和抑制骨转移相关的破骨细胞活性[2];其止痛作用起效快而持久,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及稳定局部骨转移灶,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促进病理性骨折愈合。放疗的止痛效果较理想,韩守云等[3]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8例伴有骨痛的骨转移患者,中位剂量40Gy/8次,(平均35~45Gy/7~10次),近期止痛效果达100%提示三维适形放疗对局限性骨转移癌可以达到满意的止痛和控制局部病变发展的效果。照射剂量的提高似乎对疼痛缓解时间有所延长;Yuzuru等[4]研究113例单部位骨转移灶患者,接受中位剂量46Gy的局部照射,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照射部位疼痛得以控制,仅1例患者随访至40个月时出现照射部位疼痛,其照射剂量为最低30Gy,提示对于单部位骨转移患者高剂量照射疼痛控制率高,持续时间久,生活质量好。照射分割方式在骨转移治疗中各有优劣,Chow等[5]对包括16个随机试验在内的5000例骨转移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单次照射(1×8Gy)与多次照射(5×4Gy,10×3Gy)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与59%,疼痛完全缓解分别为23%与24%,单次放疗在疼痛缓解方面不低于多次放疗;但单次放疗后原照射部位需要再次放疗者为20%,而多次放疗需再放疗的仅为8%,同时也提示照射总剂量提高可能改善疗效控制时间。最近美国放射肿瘤协会公布了骨转移姑息性放疗的询证指南,共筛选了1998~2009年相关文献,最终选定了23个随机性试验,20个前瞻性单臂研究,4个系统荟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骨转移灶外照射仍然是目前以及将来对伴疼痛、非复杂部位骨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②许多前瞻性试验显示30Gy/10次,24Gy/6次,20Gy/5次,8Gy/1次的剂量分割方式均可达到良好的疼痛控制,副作用轻微;③多次长程照射后原发部位再次照射几率低,而单次照射对患者治疗及照顾方面更方便,价格更低;④再程照射安全、有效;⑤SBRT较适于脊柱转移的首次照射及再次照射,但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并需要在经过专业培训及有经验的治疗中心进行[6]。现代精确放射治疗作为骨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在保护脊髓等正常组织的前提下给予靶区更高的剂量以期获得更长效的症状控制。

2乳腺癌肺转移

肺是乳腺癌易发生转移的器官,而且相当部分患者的转移病变仅局限于肺部,肺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辅以内分泌和生物治疗。系统化疗对延长生存有限,中位生存期为10~20个月[7]。相关文献报道手术切除转移灶能够明显提高部分乳腺癌肺转移瘤患者的生存率,显示出对转移灶局部治疗的意义[8]。而放疗是肺转移瘤治疗的另一个手段,对两肺广泛播散且对放射有一定的敏感性的肺转移瘤采用全肺照射加局部补量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9]。然而,对孤立性肺转移灶采用常规放疗技术照射,会使正常肺组织卷入较多,造成不必要的放射性肺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在达到较好的局部控制率的同时,可使正常组织受照剂量降低到可耐受范围之内。居小萍等[10]对42例肺转移瘤患者共108个病灶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87.0%,1、2年生存率分别为65.3%和32.8%;中位生存期为1.5年;放疗期间仅5例出现1~2级放射性肺炎。Siva等[11]回顾分析了一系列相关文献,得出SBRT治疗肺转移灶两年局部控制率达67%~100%。Ji等[12]应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了31例转移性肺癌,肺转移中位数4.32个,局部控制率为87.1%。治疗后1年总生存为60.5%,中位生存期为16月,而对于乳腺癌肺转移其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22个月及88.9%,1、2级放射性损伤分别为38.7%、9.6%。无3级放射性损伤发生。Kyle等[13]进行了一个多中心高剂量SBRT治疗肺转移的研究,入组38例,转移灶为1~3个,9例患者接受大于48Gy照射,29位患者接受60Gy/3次照射;最终有30例患者共50个转移灶可评估,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6%;中位生存19个月,两年生存39%,3级放疗反应8%,无4、5级放疗相关反应发生。Umberto等[14]报道了61例转移灶为1~3个的肺转移患者SBRT治疗结果,共计77个转移灶,转移灶直径7~45mm,51个病灶接受26Gy/1次照射,22个病灶接受45Gy/3次照射,4个病灶接受36Gy/4次照射,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0%、83.5%。26Gy/1次与45Gy/3次的局部控制率无明显差异;1例患者出现3级放射性肺炎,2例患者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无4级及以上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提示精确放疗控制局部肺转移灶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肺转移瘤治疗后的生存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受到原发肿瘤是否控制、转移的广泛程度和综合治疗是否恰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SBRT是一种精确的放疗技术,该技术采用大剂量分割的方式,使治疗能在1~3周内完成,在肺转移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其定位精确,简化和缩短了治疗过程,患者的依从性很好,病灶周边剂量跌落快,进一步保护了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但SBRT在肺转移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最佳分割剂量和总剂量,以及呼吸运动对精确治疗的影响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赛博刀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放疗设备,采用先进的影像引导技术,自动跟踪患者靶区目标,实现图像引导下实时的立体定向放疗,对随呼吸移动的肺转移灶可能得到更精确的治疗。

3乳腺癌肝转移

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目前乳腺癌肝转移治疗研究的热点是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乳腺癌肝转移(breastcancerlivermetastasis,BCLM)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影响乳腺癌预后较重要的因素,与其他部位转移相比较,肝转移对化疗反应差,生存期短。50%可手术的患者在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最终会出现远处转移,而肝脏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脏器之一,大约5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后生存期明显缩短,其中位生存期仅2~14个月[15-16]。因此,对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时肝转移灶治疗的效果也是影响乳腺癌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正常肝脏是放射敏感器官,肝的外源性转移癌的敏感性则根据原发灶病理的不同而不同,但转移性肝脏肿瘤大都对放疗敏感。常规的放疗技术使得正常肝脏组织受照射体积较大,难以提高放疗剂量,限制了其在肝转移瘤中的应用。而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固定及减少呼吸移动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正常肝组织受照体积及剂量得以大幅度降低,在给予肝脏肿瘤致死量的同时,可以减少肝脏相关合并症发生,使得放射治疗成为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的一个有效方法[17]。Robertson等[18]曾对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放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了照射剂量与靶区及正常肝组织的关系,认为当受照正常肝组织的体积小于全肝体积的33%及占全肝体积的34%~67%时,靶区剂量分别为66.0~72.6Gy及48.0~53.8Gy是安全的。这也为放射治疗在肝转移瘤治疗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Lee等[19]应用SBRT治疗68位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17.6个月,中位剂量41.8Gy/6次,1年局部控制率71%,没有出现放射性肝炎或观察到其他3~5级肝毒性反应。Rusthoven等[20]报道了一个多中心实验,47位肝转移患者(转移灶1~3个)接受高剂量SBRT治疗36~60Gy/3次,中位生存期20.5个月,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92%,而只有1位患者出现3级放疗毒性反应。证明SBRT治疗肝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Claire等[21]分析42例应用赛博刀治疗的肝转移患者,3例患者治疗两次,转移灶小于4个,共62个病灶,采用两种剂量分割40Gy/4次(26例),45Gy/3次(19例),病灶直径小于100mm,1、2年局控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90%和86%,94%和48%,40Gy/4次与45Gy/3次局控率无明显差异,仅1例患者出现急性放疗相关反应,未出现4、5级放疗反应,随访期内也未观察到晚期毒性反应或放射性肝炎发生。赛博刀对肝转移患者是一种可实行的、无创的治疗选择,对肝转移患者能达到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4乳腺癌脑转移

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出现乳腺癌脑转移的概率也在增加,对于脑转移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2011年NCCN指南推荐伴全身播散的1~3个脑转移灶患者可选择WBRT或化疗;全身其他病灶控制良好的1~3个脑转移灶患者可选择手术+全脑放射治疗(whole-brainradiotherapy,WBRT)或WBRT+立体定向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gy,SRS)或单独SRS;对大于3个转移灶的患者仅推荐WBRT,全脑照射标准剂量为30Gy/10次或37.5Gy/15次。可见放射治疗是脑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WBRT作为脑转移患者的初始治疗手段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脑转移患者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WBRT不仅能缓解75%~85%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未经正规治疗的脑转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一般为1~2个月,而WBRT可将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至4~6个月[22]。Akyurek等[23]报道49例经SRS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是19个月。James等[24]对237例脑转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81%单纯应用立体定向放疗,19%应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WBRT,总的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其中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达到12.4个月;而单纯立体定向放疗与联合治疗在生存获益上无明显差异。美国神经外科协会组织统计了2009年之前近20年得相关文献报道,建立了一个脑转移治疗的循证指南,该指南认为,目前脑转移主要的治疗手段为WBRT、SRS及外科手术,而全脑放疗仍是标准的脑转移治疗方法,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对KPS大于70分、颅外病灶控制较好的患者,WBRT+手术切除在脑转移的局部控制方面要优于单纯手术切除,WBRT+SRS在局部控制机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优于WBRT,而对于单发脑转移灶,WBRT+SRS可延长生存;在总生存、局部控制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高剂量分割照射与低剂量分割照射同标准的30Gy/10次的剂量分割方式相比无明显差异[25]。由此可见,放射治疗是乳腺癌脑转移局部治疗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治疗方法。

5结语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远处转移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存及危害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治疗观念多以被动的、姑息的措施为主,疗效较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与研究取得的结果令人鼓舞。早期诊断与积极的治疗态度,手术、放疗与化疗的恰当运用与配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对延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篇2

摘要:就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而言,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放射肿瘤诊断,其二是放射肿瘤治疗。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放射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有最初简单的X线诊断机到现在的CT以及DSA等多种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放射肿瘤医学诊断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使得诊断结果更加精确,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发展;展望

作者:张英浩王莹(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行各业都将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尤其是放射肿瘤医学对计算机的应用更为普遍,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肿瘤治疗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诊断的结果也更加的精确。而在放射肿瘤医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些内容之间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够使得放射肿瘤治疗效果得带明显的体现。就我国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临床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拓展,随着放射肿瘤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肿瘤治疗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1放射物理学研究

医学中放射物理学是一种交叉的学科类别,能够利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肿瘤疾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治疗。随着放射物理学的发展,X射线技术出现,放射肿瘤医学中逐渐将X射线技术引入,使得放射诊断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同时为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就目前放射肿瘤所采用的设备现状来说,所采用的放射诊断设备在性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在现代放射肿瘤诊断中,主要采用的诊断设备为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数字减影仪、X线诊断机等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影像思维得到了拓展,影像技术的更新,使得影像学向着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功能化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各种细微的形态学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观察结果,而且在扫描的速度上以及在影像清晰度的呈现上,更加具有优势,为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由诊断机衍生出来的治疗机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目前的放射肿瘤治疗中,主要使用的治疗机为射频治疗仪、超声聚焦刀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技术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技术,都属于物理学肿瘤治疗技术范畴。

2影响诊断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4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

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

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5结论

总之,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使得肿瘤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的精准,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放射肿瘤工作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进,各种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技术出现,使得肿瘤的治愈率逐步提升,放射治疗和诊断也能够对人体中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就目前的放射治疗技术来说,其还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治疗效果。因此,还需要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放射肿瘤医学中的各项科技进行拓展和创新,这对肿瘤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包尚联,张怀嶺.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8-12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