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实习工作计划(整理2篇)
来源:
路桥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U4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47-01
《道路建筑材料》是道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应用及试验检测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的现状,如何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与管理型道桥专业的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我们课题组在《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使《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学院教育理念,坚持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要求,适应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交通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我们依托黑龙江省公路迅猛发展的优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兄弟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对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建筑材料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与社会需求,确定“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法。同时,对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推行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制订包括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组织设计在内的教学设计系列文件,以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能得以高质高效地运行。
2、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时依照学院抓住“高等”和“职业”的两大脉搏,以“校企共定标准、企业引导课程、技能决定知识”为教改思路,以材料检测与管理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材料检测过程为导向,以典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材料检测职业资格为依托,在传承中创新。根据培养目标与能力,以工作过程系统性为导向,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2.1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掌握常用道桥工程材料的检验方法,能够对常用道桥工程材料进行性能检验和评价,正确分析处理施工过程中道桥工程材料出现的质量问题,具有施工现场试验员和材料员的职业能力。并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监理员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知识。
知识目标:了解道桥工程材料的组成,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
专业能力目标:能够对常用道桥工程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和性能评价,能完成施工现场检验员及材料员的工作。
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处理施工过程中道桥工程材料出现的质量问题,评价其质量;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合理配置道桥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构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保持科学、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
2.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在项目设计时遵循的原则:突出能力目标;职业活动导向;项目任务载体;学生主体;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员的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通过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科学、合理、经济地选用各种道路建筑材料所需的能力。本课程根据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划分为原材料检测和复合材料检测两大部分内容,下设8个项目和若干个工作任务,具体内容(见图1)。
3、课程实施
项目教学计划制定完成之后,就要按教学计划进行项目教学。其基本步骤为:
(1)划分项目组。根据自愿报名和统一调配的原则,将全班按5“7人的规模组成一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2)依据项目任务的计划进度布置任务。学生按任务要求查找相关信息,制定工作计划;教师审察计划,提出建议,学生修改。
(3)充分地利教学资源,我院设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可以满足材料检测技能训练、复合材料配置实训的需求。同时与多家实力较强的行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顶岗实习得需求。《道路建筑材料》的实验实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突出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效果显著。
(4)定期检查进度。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完成一个小模块,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交流,检查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
(5)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按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加大平时成绩在学生总评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成绩的比重,引入实践操作考核。让学生将重点放在平时的学习上而不只是期末几天的复习迎考上。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小组展示成果,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组成。教师在进行成绩评定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路桥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篇2
实习项目:xx市xx立交桥。
一、实习工地概况及工程进度
1、工程设计资料
xx立交桥修建于xx市南环路(柳邕路:城市快速路)及G209国道(柳石路)交会处。采用完全苜蓿叶式立体交叉。立交桥主跨线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线桥全长180m(共两跨四联),立交桥匝道共有8条机动车道及4非机动车道,另沿柳石路两侧有两非机动车道的地下通道(此通道经当地交通部门研究有临时修改,实习结束地仅有听闻,未见修改图纸)。
2、工程实地情况
xx立交桥位于城郊结合部,又是两城市主干道交会,再加上周边的阳合大桥、长途客运站、公交车站、机场及旧机场开发区等,施工场地交通量极大。建桥处为峡长山谷,交通组织难度很大,仅实习其间周边就发和车祸十余起。场地内高压线、通信电缆、给排水管道繁多,并有房屋拆迁滞后等问题。
3、工程进度
由于工程经过转包等,各类内业资类缺失很多,加上上述交通、拆迁等特殊情况,工程进度十分缓慢。炎炎七月,民工数量不足,又由于匝道换填用素土取料因难也使得工程进度远远跟不上所谓的项目部制定的施工计划。
二、实习期间主要负责:测量内外业
实习期间,熟练掌握了水准测量及全站仪测量,能准确完成水准测量任务,能较好完成全站仪的放样及测设任务,对施工测量过程也有较全面的认识。
实习其间的主要测量项目:
1、路基铺筑的高程、横纵坡的控制
立交桥匝道标准设计路段(新建)为70cm换填素土,80cm级配碎石土,路面结构层分别为25cm级配碎石、30cm水稳碎石及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SBS改性)、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测量主要为路基施工放出道路边桩及坡脚桩并测量出桩的高程,为施工提供高程数据支持并控制道路的横纵坡。
2、关于桥梁的放样及桥支架、模板的高程测量
主体跨线桥,实习时桥墩己养护完毕,测量组对其标高进行了附合,放出支座位置并通气孔位置。主要施测的是梁桥支架,通过坐标地面高程及桥底设计标高反算出支架高度,并与支架搭设后测得的数据进行验证,精确控制箱梁底、翼板模线形。
3、顶管作业,通信、排水等检查井放样
顶管——应当是实习中遇到的书本上没有,也从没有听说过的课题,不过为顶管作业进行测量却也只是简单的放样,这算是实习过程中的一个见识吧。另外通信、给排水检查井的放样,匝道护栏灯架等的放样也是实习中的主要工作。
4、内业
主要是进行测量的内业工作,将以上三种测量所得的水准高程,坐标等等数据进行整理并归档。并通过部分测得数据与设计计算所得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指导施工员进行路基、支架、钢筋、模板、支座等等的施工。
三、测量具体内容及相关的资料
1、跨线桥
xx立交桥跨线桥位于R=2000圆曲线上,局部有加宽,跨径布置采用墩台平行布置,各分孔线与道路设计中心线法线斜交角度均不相同。因此关于跨线桥测量的计算与放样进行得十分仔细。
a、地基处理
b、支架搭设
c、支架预压
支架预压材料为袋装中沙,根据梁施工顺序的方向逐步进行,便于流水作业。然后根据预压测试结果,确定支架的施工预抛高值,以消除施工中因支架变形而造成的箱梁线形和标高误差。
卸载:沉降量稳定后,即可测出所有点的高程,然后分层卸载。全部卸载完成后,测量各点的高程,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己经消除,计算出支架和地基的弹性变形量,据此确定模板准确的立模高度和预拱度。
d、模板和钢筋
箱梁外侧模采用整体式定型钢模,端头采用拼装钢模,底模、内模采用18cm竹胶板。
钢筋绑扎主要放出横隔梁、腹板梁边缘线。钢筋都由钢筋工按尺寸做出,各种钢筋骨架做完后测量组只需进行一次高程复测。
e、预应力管道
按《xx立交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预应力管道在充分熟悉图纸预应力钢束坐标的基础上,严格按坐标用架立钢筋对预应力管道定位,特别是拐弯点处一定要准确,形状圆滑,线形顺畅。
只是建筑行业的所谓“分包让这一次实习与预应力的安装失之交臂,预应力安装这一倒工序被分包了出去,没有亲见预应力管道、预应力钢束的安装过程,也没有要我们进行测量。甚是遗憾!
f、混凝土浇筑
xx立交桥工程箱梁混凝土采用商品砼,用汽车泵打入箱梁模板内,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箱梁混凝土的浇筑采取两次浇筑成型,第一层至顶板下缘线——即箱室上倒角下边缘,悬臂一次浇筑成型。
实习结束时,刚刚浇完第一层混凝土,没能看到第二次浇筑、养护、拆内外模等工艺。
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也看到了一些反面的教材,一向不怎么说话的监理对项目部的施工组织很是不满,说“振捣不够及时,这部分细节,将在后面说明。
2、路基
路基的测量主要为路基施工提供高程数据,由测量数据与设计数据的差值及松铺系数(松铺系数教课书中没有)通过放样出来的边桩、中桩、坡脚桩为路基施工指示出相对应的相铺高度,并拉线以控制路基的纵、横坡。
路基测量的难点主要在于边坡及坡脚桩坐标的现场计算。不得不说,此次xx立交桥实习之行,又一次见识到了高科技的强大,看上去颇为麻烦的坐标计算,原来在测量专用计算器下是那么简单。
边桩及坡脚桩放样过程:a、选择适当的位置架设全站仪并整平;b、选择水准点,利用后方交会得到测站坐标及高程数据;c、使用计算器,跟据桩号及距中桩的偏距(路面宽度——为定值),得到边桩的坐标;d、放样出边桩并测得此桩的标高;e、由(设计标高-实测高程)*边坡坡度i+路面宽度=当前高程坡脚桩偏距,得到偏距,使用此偏距得到坡脚桩坐标,放样出坡脚桩。边桩数据可以指导路基填土的高度,坡脚桩可以指示出填土范围。
路基测量是一项超累计的工作,测量及计算单调且工作量较大,xx的太阳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我们几个实习生晒得黑不溜秋。由于原料的问题,有时一段匝道辗压后与辗压前的高差只有三四公分,但也不得不对辗压后的路基进行测量。路基最高处填土达五米高,只得反反复复对路基进行测量及放样,昨天NW匝道,今天WN匝道,翻来覆去——闲时在项目部看《施工员一本通》,上面有一句话:作为施工员,必须有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这次实习,我觉得这上面还得加上一句:还必须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因为工程施工实在是太单调了。
四、实习中的反面教材
其次实习工地上施工员们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无论是测量还是钢筋的绑扎,与那些老师傅们在一起,确实很学到许多的施工知识。便是最为简单的棱镜的扶直,老师傅们所教的方法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实习中遇到的一些反面教材也不得不让人深以为戒,无论将来有用与否,这些都将是人生中的一笔材富。
反面教材1:总工闭门造车
项目部对xx立交桥项目有一个详细的项目施工计划,但是每周的例会上,施工员们总结当周的施工进度时,总是会置疑项目总工程师所制定的“施工计划。举例:xx立交桥的的WS及NE匝道临近一加油站,在施工计划中,这两条匝道本是己进入路面铺筑沥青,但是此地的交通量大,加油站迟迟不能拆迁,再加上附近有金库等报密级别很高的特殊部门,地下有特殊的军用电缆无法动土,两条匝道自征地后一直处于荒废状态,连清表的工作都没有完成。像这样的无视特殊情况但己制定了所谓的计划的地方还有数处,每月的施工进度还不能完成计划的40%(施工员的原话),为此施工员们意见很大,觉得所谓的计划完全是闭门造车,根本行不通。
反面教材2:施工组织不利
浇筑混凝土箱梁结构是环节最多、最不易控制的一道工序,在施工中必须解决好施工组织、浇筑顺序、强度、坍落度控制、振捣及孔道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才能保证浇筑质量以及下上工序的顺利完成。
然而,箱梁的第一次浇筑便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现场的监理负责人大发雷霆。由于翼板梁浇筑时,正值最热的中午,混凝土初凝时间缩短,现场指挥的项目经理等调配人力不及时,部分翼板及预应力的齿块振捣不及时,混凝土初凝后没法用插入式振动器进行振捣,而项目部也没有准备平板式振动器。用那位监理负责人的话说:“这翼板中间肯定会气泡,到时如果拆模的时候翼板出现裂缝,那么我们一个也跑不了。而且这些齿块肯定要不得,一定得凿掉!。
可惜,浇完混凝土后实习结束,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个除理法,不得而知。不过因施工组织不利,没能及时发现问题,更没能及时的做出反应,从而引发大问题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
五、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虽只四十余日,也算不得完美,但实习所得却是实实在在。实习与在学校中学得,并与书本相验证,得以下几点实习总结。
1、书本中的重点(考验重点)可能在施工中毫无用武之地
在实习前,虽然有听闻过书中知识于施工作用不大这种说法,但自己真实感受了一次现场施工后才深深体会到书本知识与施工应用的出入。一座主跨线桥仅180米,工程主线全长仅3公里的立交桥,其各类设计图纸有数尺之厚。在设计图纸中,无论是道路中线控制点的坐标还是排水管道井口的坐标,凡是要精确得到的,设计图纸上都标出得清清楚楚。书本中关于竖曲线、横曲线的计算,在施工过程中压根就用不到。
2、书本中没有加以强调的部分不能忽视
由于这次实习本要的工作是测量,翻看测量的教科书发现,三百页的书本提到“后方交会的仅仅四页。而在实习的测量中使用最多的却反而是“后方交会。当然这部分理论性并不多,主要是动手能力,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书本中无有什么非重点,凡是施工中能够用到的,它们都将发挥作用。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路基路面工程》中“沥青路面的设计绝对是重点,但施工所要用到的,不是设计,而是不怎么受到重视的“用60KN~80KN压路机部分。
3、一定要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
土木工程行业的CAD固然不必说,这是必需学会的。但以前一直认为只有房建才要用到的“天正居然也能在内业时起到一定的作用。平时在学校,只需要用Word打打字,但工作中用得最多的还是Excel,这次实习发现关于excel的使用,自己完全只是刚入门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