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实训总结(整理2篇)
来源:
路桥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公路桥梁日常养护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的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道路的畅通与否,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桥梁养护工作十分重要。公路运输对公路桥梁的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桥梁的养护维修和加固工作已越来越高,因此桥梁养护必须得到加强。现结合实际情况,做如下介绍: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近年来,随着养护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养护理念和思路逐渐桥梁被养护工作者所接受,应用于日常养护工作中。
领导高度重视桥梁养护,彻底改变以往养护中“养路不养桥”、“重建设,轻养护”、“重路轻桥”等养护工作中的老思想、老观念,逐步开始认识到桥梁在公路中的地位,桥梁事故给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的巨大损失,也认识到了桥梁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桥梁养护工作的管理到位,措施得当,技术先进,材料过关,工艺严格,施工精细才能保证桥梁养护的有效性。随着养护市场化的到来,全寿命养护周期成本最低理念,预防性养护,精细化管理等养护新观念、新思路的出现,也迫使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能在将来的养护市场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应从养护经费、人员投入,仪器设备、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向桥梁养护倾斜,确保桥梁养护及时到位。
二、建设专业的桥梁养护工程师队伍和养护队伍
随着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对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必然要求有专业的桥梁养护工程师队伍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要求有专业的养护队伍负责进行实施。认真落实交通部颁布实施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所养护里程、辖区内桥梁数量设立专职桥梁养护工程师,并保证其工作性质的相对稳定。在工作中明确了专职桥梁养护工程师的职责,桥梁养护工程师负责制定、安排桥梁养护的定期检查,提出检查报告,通报三、四类级危险桥梁的病害状况。
三、严格落实养护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养护规范
近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桥梁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出台了《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公路桥梁养护规范》等多项制度和规范,各省市也结合实际要求,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指导性意见及地方性规定来规范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桥梁养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养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使得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使得桥梁养护更加行之有效,避免了桥梁失养、工作局面混乱等情况的出现。
桥梁日常养护工作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桥梁进行日常巡查,经常检查,汛前隐患排查等,及时发现桥梁病害,将病害与隐患处治在萌芽状态,确保桥梁的运营安全。开展定期检查,进行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编制年度桥梁维修计划,开展养护标准示范桥创建与巩固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撰写总结报告,最终形成文字材料,予以归档形成档案文件,为将来的养护提供依据。
四、措施到位
在日常养护中,要按照桥梁养护相关制度、要求,组建了专业化养护队伍,在以往养护管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对桥梁进行养护,首先建立了桥梁数据库,对辖区内的桥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开展桥梁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将出现的病害及确定的病害成因一起记录在案,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成熟的处治方案对同一类型的病害进行统一处治,即提高了效率,有提高了处治质量。
同时,养护单位应利用业务培训、冬训等,进行基础理论培训,重点讲清操作要求和坚决不允许的操作,使养护职工在理论上形成概念,应用在日常养护中。经过技术培训,职工在认识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在维修中提高了修补质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五、四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养护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桥梁养护要求的也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养护市场化的需要,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养护单位应积极探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将四新技术应用在桥梁的日常养护中,为桥梁养护技术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单位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桥梁的检测和维修购买了读数式回弹仪,精密水准仪,裂缝宽度测量仪,读数放大镜等检测工具,对病害桥梁检测,提高了检测精度,用数据说话,提高了检测水平。同时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培训,购买了各类技术规范及专业书籍,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桥梁病害的认定更加准确。实际养护中,为了提高修补质量,舍得投入,大胆探索,采用了灌缝胶、封口胶、环氧树脂砂浆、碳纤维布粘贴、粘钢胶等新技术新工艺对桥梁墩、台、空心板裂缝、梁板铰缝脱落、梁体加固、横隔板连接键脱落等各类桥梁病害进行了处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桥梁养护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六、结束语
路桥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及实用性,也就是必须分析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要走出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圈子,在遵循素质教育及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道路桥梁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较多,但岗位存在着一致性,这些岗位对人员有着以下方面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娴熟的专业基础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1]。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道路桥梁专业课程内容及教材内容均比较落后,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摆脱原有体系的限制,在优化组合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技能培养理念。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等院校还需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细化分析这些职业能力中包含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将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按照难易程度排序,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完美体现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道路桥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内容:与道桥资格证书考试对接;结合道桥岗位特点;教学内容源自实际;技能训练中还原道路桥梁实际工作流程[2]。
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构建
道桥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任务驱动为基础,结合道桥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需求,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与此同时,考虑道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后期学习需要,给学生后期职业发展及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调整。
(1)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模块结构主要包括四种:拓展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在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适用及够用原则,适当综合及整合原有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确保两者均衡发展;推行人文与科学、通识与专业相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课程结构中体现出做人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3)结合职业技能考证。道路桥梁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中推行课证融通与理实一体的模式。课证融通指的是课程体系与职称认证体系相互对接,在道路桥梁专业课程中教授职业证书考试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笔者通过汇总各个高等院校实行两种模式结合的培养方式发现,职业证书有着比学校考试认可程度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而理实一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在道路桥梁实训课程上,要实现教师、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常说的“三位一体”。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看重学生理论知识,又看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课体系的时候,应该与职业认证体系相互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尽量将其纳入所有考试内容中。
总而言之,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避免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情况的出现。在实际中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