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收集3篇)
来源: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篇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城市的政治经济都迫切需要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而艺术类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相对而言,它的理论部分比较少,算占比例也比较小,而它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做出好的作品,每个辅导老师必须策划和设计好每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据了解,发现许多设计课程教学并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其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使课堂教学深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尤为重要,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培养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的最有效的办法。为了解决这些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本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发展而言,学习专业不够深,无法全面接受专业知识,而只停留在表面的形态设计,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规范教学环节,老师教课太过随意,无法找到侧重点,大多数存在着"备课不足,讲授过多,忽略实践,注重讲评"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对一些概念模糊,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图纸上面,缺乏实践能力,只能做一些设计绘图,而不能将设计作品的材料与工艺结合起来,缺少艺术设计的实践,使设计作品没有实用价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到实践的转换能力。
其次,教学太过重视技术方面的训练,从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去讲述知识,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有一些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但却不能从实际出发,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许多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都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设计构思,二是按着具体的步骤、用制定的软件工具去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多没有活力,一定程度上也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假想一下,一个人的思维受到限制,怎会产生惯性他又怎样去天马行空的想像,进行艺术设计。这种以着色均匀,绘图精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艺术设计训练太过死板,是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专注在设计上,而仅仅是这些表面功夫上,久而久之,这就使艺术设计失去了意义。这样长期以来,导致许多学生的学习课程成了图表设计与程式设计课程,偏科现象严重。
最后,教学模式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一直都是教学的三大模板,但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完善,设计了许多体系的的课程,却存在着缺少综合性教学等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太过乏味,缺少对学习方法、人生态度的培养,忽略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这就使学生思维受限,失去了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三、本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层次上。所以对学生的训练不应只停留在作业训练上,应加入一些社会活动,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有针对性的训练,才可以使学生又好又快的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同样,也可以举行一些设计比赛,而比赛内容最好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而这些艺术设计的训练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和你自己的知识去创作,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所有实践都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能进行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
(二)明确设计目的,激发设计兴趣
在研究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我们把学习的主体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有两种学习态度,一是被动,二是主动。被动者的学习,通常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概念模糊,课程作用不清楚。对于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来说,他是没有动力和积极性的,其学习只有盲目和应付。因此,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习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加设本土文化课程,创作特色设计作品
创建地方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有加设一些关于本土艺术特色的理论课程,才可以使每个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土地域文化,更好的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院。而艺术设计离不开各种地方特色的灵感,营造学校地域性的文化氛围也需要艺术设的配合。运用地方、民族文化独有的资源进行艺术设计,使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拓展,也营造出学校重视地方文化的氛围和注重运用民族文化的学风。不仅如此,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有力的结合了地方特色,带动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鼓励创作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篇2
论文摘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认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应围绕学生已掌握的课本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生活需求和环境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并对三种校本课程类型的内容设计进行较具体的阐述。
目前多数中学开展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宏观来看在内容设置上基本分三类:一是生物科技前沿介绍,如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转基因等;二是生物知识和技能拓展,如动物行为、实验设计等;三是属于学科间综合,如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温室效应、仿生学等属于这范畴。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尊重学生意愿,以整合的方式形成。但从微观层面即实施层面看,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满足学生需求仍有待于研究。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展示课,课题叫《花和花絮》,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教师借助演示文稿图片,将大学植物解剖学课本中花的结构和分类、花絮的结构和分类内容,完整的讲了一遍。从一朵完全花的构造到不完全花,从周位花、上位花到下位花,从雄蕊的类型、雌蕊的类型到胎座的类型名称;从花絮的结构到分类名称。大学课本上的分类名称都一一告诉,如二强雄蕊、合生心皮雌蕊、侧膜胎座等,一节课下来,中学课本没有的生物名词术语就有二三十个,令人目不暇接。从学生课堂听课情况看,越往后,跟着听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到底应注意什么呢?
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遵循的原则
1.切合学生实际知识需求,注重实用性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本原理、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或实验能力的提高,即以学生的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包括学生兴趣,是二者的整合。应避免知识选择的无目的性,避免大学知识的生搬,避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要让学生感到能学懂,对平时的学习有帮助,有点拨作用。当今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随着课程的进展进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对知识再加工,形成知识网,并对原理、重点、难点知识深入思考并会应用或迁移。限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这对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如果围绕课本中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丰富的典型事例再加以佐证或加深拓展,会起到夯实知识基础并适当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这样也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高考接轨,因此会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往往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也是牵扯国计民生和学生生活的重要问题,如果教师介绍和引导到位,也应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校本课程的整合点。因此,生物校本课程不等同于奥林匹克生物培训班。
2.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原则
学生是处于青春期发育中的人,是成长中的人,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平衡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环保与防病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活过程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有助于我们的育人。
3.地域性原则
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性特点,根据学校所处位置,寻找能激起学生探索欲望的周边环境或地域性的问题。例如某中学地处古城西安的城墙边,护城河水异样的颜色和气味,会触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引起探索的欲望,可就此设计探究性课程。又如园林艺术与校园内植物种类的选择,学生健康与校园绿化植物种类等。
二、具体阐述三种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对于生物科学科技前沿介绍,内容的设计宜围绕课本原理的应用,选择生物科技典型事例,进行举例和拓展,加强学生对课本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如转录翻译的原理与基因重组技术和转基因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转录翻译过程的再理解和记忆,又知道了生物技术对这原理的应用,还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应用前景,使学生张开创意想象的翅膀,想象出更多的人需要的基因重组技术产品或转基因产品,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如从抗虫棉到是否粮食作物也可导入抗虫基因进行育种,从基因工程产品胰岛素到SARS病毒或艾滋病毒的免疫蛋白等。教师在引导时,要着重原理及应用,注意不要过于引导学生拘泥于技术过程的细节,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造成理解的困难,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对于生物知识拓展类,教学设计的内容可选择围绕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上做文章。因为平时限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课本上的这些重点难点,学生或只有初步认识,或认识不到位,或感到难以理解。以前面提到的《花与花絮》为例,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适当拓展深化,尽量避免太多的新的术语出现。例如可选以下作为教学内容:花的构造与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花的构造与杂交;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及无子果实、单倍体育种;花的构造、花的色彩和传粉的关系及与适应性和进化;花的构造与植物分类等。
3.实验思维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方面,可做的有很多。如围绕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原则、简便和可操作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和设立对照等),选择实验事例,对学生从设计思想、设计步骤,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如何下结论等方面的训练,或针对学生设计思想的疏漏处进行探究等。实验事例的选择,应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应是学生课本所学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再应用,这样,达到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实验思维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在新情境下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历年高考题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事例。
综上所述,生物校本课程绝不是一堆新生物术语的简单堆砌或大学内容的翻版。生物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学生已有课本知识基础,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和生活需求,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适当开阔眼界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学中.谈校本课程的开发.pep.com.cn/200406/ca471356.htm.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形态色彩;表达;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研究意义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我校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环境设计专业2016级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整合了形态色彩的认知和表达两个部分,是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的结合与过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通过研究形态的色彩基本属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表达,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色彩表达技能,锻炼学生科学的色彩认知方法和空间色彩综合应用能力。多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已不适应当下应用型转型专业的目标培养。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与学科的转型发展相结合,如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形态色彩与表达》是一门由学科基础向专业过渡的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承接原有的设计基础,又要对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要求。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从色彩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性,在传统的色彩能力训练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空间色彩运用能力训练,增加表达的比重,突出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应用性的特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目标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课程本体,色彩的构成基础并不是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寻找观察、认识和表现形态色彩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2.强化学生空间色彩的应用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中应强化对学生色彩表达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基础知识要与实例教学进行结合,色彩理论教学要与空间应用进行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重视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形态的色彩属性达到深度认知,能够在具体环境设计中熟练应用色彩进行表达,突出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培养。
三、应用型转型要求我们教师身份和课堂主体应随之转变
目前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听”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适应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当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身份应该有所转变,课堂主体应该及时向学生转移。针对以往传统的教学讲述,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形式应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色彩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好学生创造应用的能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自我生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着重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创造应用的能力,做好从过去的讲授课程内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生成的身份转换。主动积极丰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提倡自主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学习的内容,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性。面对当下的应用型转型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实践性教学。充分做到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通过实践设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辅导学生在实践去积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的体验,进行反思性观察,然后提取抽象概念,最后积极参与检验。这四个不断循环的步骤,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要结合色彩基础理论,加大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例如:让学生走出去,在大自然中进行色彩观察与搜集实践;观察周围室内外环境的光色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有选择的做色彩实验体验项目,加深实践感知;结合色彩人文内涵进行色彩实验;安排学生加强室内外环境的亲历体验,形成色彩环境示例应用的分析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的生成自己的色彩应用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自由的教学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和色彩应用的能力,在传统教W中寻找突破。
结语
应用型转型的目标培养决定了学科基础课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都应随之进行转变,以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色彩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够不断自我生成的学生。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辅助学生探寻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对色彩的空间综合应用能力。在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要大胆实践,不断调整,突出学科基础课程的应用特征和时代特点。
作者简介: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小学生周记[精选](整理5篇)
- 阅0小学生周记篇1周一,我们学校举行了校运会。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彩旗飘飘,像跳优美的舞蹈。红色跑道上的椅子,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摆着,犹如一条条长龙。花坛中的花草也是摇来.....

精选初中周记(整理9篇)
- 阅0精选初中周记篇11月31日我和父母一起去斐济出国旅游。是和旅行团一起去的。因为那里是南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冬天和夏天是相反的,所以那里是夏天,就只拿了一些夏天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