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践总结(整理2篇)

来源:

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篇1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结语

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篇2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公顷。[1]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是,目前该新专业在教育模式等专业设置方面还有待完善,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设施农业人才,如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关键。为此,本文结合天津农学院开设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设施农业是指在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现代化工程和机械技术以及自动化设备设施,建立相对封闭的、可控制的且适宜植物生长的小自然环境,可以调控温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高效化和自动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集成了生物技术、环境控制和工程等学科,是建立在现代化农业设施和科学技术之上,形成的高效益、集约化、工厂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优质、高效、高产等特征。[2,3]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集工科和农科两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农业院校新开设的综合性专业。它是一门涉及设施栽培技术、设施工程和环境调控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设施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蔬菜、果树和花卉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设施工程学科主要是学习温室结构的设计与建造、温室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计算、设施装备与工程制图等内容,环境调控主要是学习设施温度、光照、湿度、气体和土壤五大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与调控。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学科。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与其对应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近年来新成立,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而在设施人才的培养上仍需进一步探讨。目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急需设施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各农业院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根据当地的生产急需情况,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根据设施农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品质和素质要求,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组织本专业的老师对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能服务于天津的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管理、设施环境控制与设施农业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农工结合,以突出设施农业的应用为主,培养适合于天津市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型设施农业人才,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它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的体系,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指导生产、从事设施农业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贯穿学生学习设施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应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农业工程学、农业机械学、环境科学、设施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参与各类设施设计与建造、园艺作物栽培管理、设施内环境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以及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实习,全面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建造工程以及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4,5]目前,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主要有:农业设施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蔬菜学、设施花卉学、设施果树学等,选修课主要有工厂化育苗、设施养殖、无土栽培、设施工程概算、园林工程、设施产品采后处理、植物生物技术等。对于课程改革,学院通过总结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召开师生座谈会,通过征求一线教师及设施专业学生的意见,对现代农业调研以及对多个农业公司或基地实地调查,经过院学术领导小组讨论,依据设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体系,增加了12门专业及专业基础课部实验课比例,目前的实验课学时是改革前的8.28倍,同时完善了实践课教学大纲,并适当增加了重点科目的课时,调整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总的来说,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与其专业教学模式相呼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的比率、增加课程实习的内容,改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实习

学生的实践与实习是该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过程,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6]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实践方面的的改革除增加实践课时外,还应根据学科发展、生产实际需要,拓宽实践领域,培养形式可多样化发展。2012年天津农学院开始尝试订单式培养形式,首批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的12名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此订单式培养尝试基础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总结,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及急缺人才的需求对今后产学研合作以及学生订单式培养规模进行了更详细地规划,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率。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