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收集3篇)

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文物遗产保护

一、基于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宁波文化遗产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其具有的认同感与历史感更好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以及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宁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根脉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自古以来,作为港口城市,宁波海洋文化更是重要的地域特色,种类极其丰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宁波的传统文化资源正在不断地被侵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即Web3.0时代,社会生活正在被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渗透,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宁波的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数字动画技术及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技术作为一种创意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正在逐步引入到传统文化传承当中,运用现代动画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并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可,这已经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技术是通过数据形式来传输内容,其依附于内容数字化并形成互动的传播方式。有学者将其界定为网络传播方式,称之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技术包含了基于互联网相关的很多技术与传播方式,其优势显而易见,所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宁波地域文化遗产进行项目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将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宁波的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基于宁波地域文化遗产,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线,展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围绕本地民居、村落、寺庙、遗址、海洋文化等进行调研,最选取宁波海洋文化和宁波保国寺两个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推广。同时,运用新媒体数字动画技术、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技术,结合Flash、3DMAX、Maya、Unity3D、PS软件平台,对宁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与推广,制作成动画短片和虚拟仿真交互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普遍欢迎。

二、新媒体技术与宁波文化遗产推广的路径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重技能、技术、工艺和制作过程,参与体验是其中重要内容。如何增加传统文化传承的体验感,是决定宁波文化遗产推广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教育,使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但如何更好地有针对性传承物质文化遗产,解决文化遗产资源不足与推广工作面广量大的矛盾,是当前宁波文化遗产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宁波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化遗产予以创新地表现,符合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与诉求,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与传媒、动画、游戏、旅游等文化企业合作,共同创造出具有更高价值的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对于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我们使用数字动画技术进行了开发应用探索,比如以宁波海洋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在动画创作前期,先对宁波海洋文化的海洋景观、民俗文化进行前期调研,然后在原画、分镜头、场景、人物角色设计环节中进行融入,让生活场景、故事典故、地域文化等进行多角度贯穿,并通过二维、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效果表现,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氛围。对于物质类文化遗产,我们则使用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技术进行制作与应用,以宁波保国寺为例,我们首先对保国寺周边地理环境及建筑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绘制矢量地形,利用三维软件对现有建筑数据进行虚拟模型及贴图的制作,最后导入引擎进行灯光布阵及后期处理,导出虚拟交互产品。文化遗产通过这两种数字化表现形式,可以在旅游景点、互联网、推介会、博物馆进行数字化交互展示与传播,为传统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保护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形式的表现方式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极大地增强娱乐性和观赏性。宁波有着许多古老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宁波海洋文化、宁波帮精神,但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给人留下印象,所以我们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对此进行虚拟体验设计,构建环境,让旅游者体验。文化遗产通过这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表现,把它变成用户可触及的东西,跨越时空的约束。有的还可以开发成手机APP端或PC端的文化类游戏,多形式地提高大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增强文化的娱乐性,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新媒体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新媒体技术提升其表现与传播方式,赋予文化遗产传承以全新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必须清楚地看到,新媒体技术是技术手段,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核心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给文化遗产传承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江利利张磊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琳,张薇,于海霞.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4):158-159.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范文篇2

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越来越重视,学术界对非遗教育传承方式的论述、各地对非遗教育传承方式的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也越来越多[1]。斗门区是珠海市西部行政区域之一,占地面积较大,人口近6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50多所,近5万名学生。斗门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蕴藏着较多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如水上婚嫁、竹篾帽少女舞蹈、黄杨曲艺、乾务飘色和腰鼓等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国家立项有2项、省级立项有3项、市级立项有10项、区级立项有6项,共21项。为进一步了解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传承情况,笔者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关注度”、“了解途径”等维度对中小学生传承情况进行重点探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关注度比较低,“经常”、“不时”关注的比例比较低,只占25%,还有45%的学生很少关注或根本没有关注,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明显不足。从学生了解途径来看,学校通过正规的非遗课程实施教育基本没有,学生主要通过数字化媒体了解,占53%,其次是通过身边的人介绍,占27%。可见,数字化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正在减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非常困难。虽然家庭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但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口口相传,不利于非遗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技艺和文化资料的遗失,并且传承的面也很窄;社会教育传承缺乏规范化、经常性的特点,对非遗的传承也很有限[2]。而学校教育传承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编写正规的教育读本,运用固定时间组织实施,并且可以形式多样、全员式进行,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和保护。

(二)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要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主要是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尊重学习的选择性,而要合理规划校本课程方案,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求分析,也即合理性论证,主要是学校的培养目标、社区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课程需求等,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论证。二是可能性论证,就是学校可得到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历史传统、社区文化等。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技艺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在中小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素质提升,传统技艺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传承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化的社会记忆,口口相传和单纯的文字记录很难保持原样,会发生变形甚至断裂[3],如果用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媒体作为补充,必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青少年学生又是使用数字化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校和家庭也为学生提供了使用数字化媒体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利用数字化媒体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下面就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提出一些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传承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非遗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丰富的操作实例。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信息技术国家课程校本化,用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置换原来的资料,让学生学习操作信息技术的同时,加深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如在“word综合排版”一节当中,把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上婚嫁”的资料作为素材,让学生编辑,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水上婚嫁”内容的了解。

(二)制作非遗网络小游戏

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网络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现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技艺传承和文化展现,可以制作如“闯关”等网络小游戏,将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技艺和展现形式作为闯关的障碍,学生如果想得到积分或闯关成功,就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学习。

(三)组织非遗网络作品制作比赛

为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大赛,其中,电脑绘画也是创新大赛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珠海市斗门区在第十一、十二届中小学师生电子作品大赛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科技创新大赛结合起来,要求电脑绘画的制作题材必须是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展示的时候解释作品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参加电脑绘画比赛时,就必须加强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

(四)制作非遗网页和非遗微信平台

在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也积极转变思路和策略,要将数字化媒体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数字化媒体辅助教育教学,数字化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珠海市斗门区在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既组织编写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也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页和非遗微信公众号平台,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另外,网页带有的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是对非遗“生命力”的明确与强调。”换而言之,非遗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传承,以代际性和活态性、情境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依据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在此基础上,数字化技术的衍生,不仅是对非遗生态及观念的改变,更是以外在存储或宣传的方式,彰显非遗的可能性、合法性,这既是对非遗生命力的诠释,又是非遗保护的必经趋势。

一、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分析

1.含义

顾名思义,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数字采集和存储、处理、展示与传播等现代技术手段,经转换、再现以及复原等操作,将其演变为数字形态,并通过新视角的诠释和解读,以新方式的保存为基准,对其加以合理运用,用以从源头上达到非遗保护及传承的目的。

2.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2011年6月)中,第13条明确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护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该项法律的颁布,是在法律的角度上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强调。此外,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的启动,是依据数字化技术,将非遗予以全方位保护及传承。例如:陕西和等地非遗数据库的创建,为其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奠定有利基础。

3.保护技术

传统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虽可对非遗予以传承,但因对其的“伤害”,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缔。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采用非遗图像、音频与文字记录的方式,以“虚拟再现”的层面,构建非遗数据库,这是当前非遗保护的核心策略、关键手段。其中,非遗数字化技术包含保存与存档技术、虚拟再现技术、构建数字博物馆。

首先,保存与存档技术。信息获取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档的首要内容,是以高精度扫描仪、相机为辅助,经非遗信息采集和编辑工作的开展,将其演变为数字化格式,便于光盘和硬盘等介质的存储,以此达到非遗安全且长久保存的目的。其次,虚拟再现技术。通过数字摄影、虚拟现实以及三维模型等技术,将非遗于还原的前提下创建虚拟情境,尤其针对濒危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借助虚拟复原和多维度演示等层面,实现针对性保护、传播的目的。最后,构建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对非遗信息的整理加工,以数字化系统的辅助,对信息加以分类编辑后,存储至数据库,便于用户选用链接、搜索等形式对非遗信息资料的快速查找。

二、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1.优化建档方式

数字化保存及记录工作的开展,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予以实现:其一,非遗文献和图片、影像与碑刻等资料的整理,以数字转化及存储的层面,构建非遗文献数据库;其二,非遗实践工具、场所及产品的记录,以文字、图像和音像等格式差异,将其分类储存;其三,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时刻关注非遗动态实践,依据动态立体、高清记录的层面,对其予以全面性存储。

对于传统非遗保护方式而言,数字化保护具有存储灵活、传播迅速、应用广泛的优势。其中存储灵活:鉴于数据存储载体、容量以及格式的逐步优化,非遗数字化存储俨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既是对非遗存储空间、成本以及管理等流程的缩减,又可为非遗盘活创造条件;传播迅速:经电子存储,非遗信息传播、复制、编辑等效率得以全方位提升;应用广泛:数据分析、统计和查询、检索、加工与应用等均对非遗资源予以多元化利用。

2.优化宣传模式

相较于非遗数字化存储,其宣传工作也以资料、器具和实践等层面获取相应的非遗记录信息,但非遗数字化宣传工作是以展示、展演与展览等为辅助,通过向外来者、拥有者、传承者间的非遗信息宣传,促使人们达到非遗保护警示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进行非遗数字化宣传工作中,若要从根本上达至最佳宣传效果,则应对其数字化宣传的特性予以全方位明确,即是对传统非遗保护展示、展览等模式的突破,更是其跨族群和跨时空宣传的根本;打破非遗静态和平面展示的局限,如借助数字化技术,优选3D虚拟技术和高清扫描技术,将非遗予以立体化及动态化实物综合展示的背景下,落实跨时空传播的真正内涵;以单向展示和宣传为基准,结合人机互动、体感技术等技术,逐步强化非遗数字化宣传体效果。

3.优化传承措施

非遗教育和传承是其保护工作的核心宗旨,即主要利用传承者间的精神交流,如心授、言传身教等手段,配以文字或图像的传承手段,达到非遗传承的目的。但是,伴随数字化技术的系统化介入,非遗传承周期明显缩短,提升传承效果。再者,非遗传承在于对“术”、“道”的统一,如“术”代表非遗传承技术和工艺、仪式等;“道”则代表非遗传承的内容,常见传承技巧和技能、传承信仰与观念。对此,非遗数字化传承,应在“术”、“道”传承的基础上,对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模式予以全面思考,用以达到传承者心理变化、创新特点揭示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非遗作为民族“记忆”,其非遗保护、开发工作则属于人们不容忽视、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字化非遗保护,是通过新保护路径的开辟,融合非遗保护、文化发展等活动,构建新型非遗传播、传承新趋势。总之,笔者建议人们应在非遗保护中,高度关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结合对非遗保护内容的全面解析,将其数字化保护工作落实于实处。

参考文献:

[1]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25-227.

[2]姚顺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青年时代,2015(20):59-5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小学六年级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小学六年级周记篇1昨天刚下过雪,地上湿漉漉的,起床后,奶奶就叫我去菜地里捉蜗牛喂鸡吃,一来让鸡增加营养多生蛋来;二来可以保护菜地里的茶,可谓一举两得。“好的,我这就去。”我拎.....

    精选小学生寒假周记(整理6篇)

    - 阅0

    小学生寒假周记篇1忙碌了一个学期,我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小学寒假。爸爸妈妈特意带我去泰国旅游。在这五天的行程中,让我最期待和最喜欢的就是去Kerchor大象营,一起照顾大象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