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趋势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研究分析
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存在,经济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运行稳定化、运行科学化,以及持续发展化的基础条件之一,由此能够得出经济与经济管理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的结构日益复杂,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的资源日益紧缺,市场的运作频率日益加快,企业欲在这一环境中发展自我,稳固地位,提升综合企业能力,需要依靠强大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中核心的内容为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运行走向,一个企业的根本能力,一个企业的决策提出,以及一个企业的交易范围,一个企业的蓝图等,并且能够通过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结果来分析这一企业潜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应对的措施以及改进的对策,实现企业的损失最小化,以及企业的运作稳定化。因此,分析探讨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分析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经济管理适应现代化社会,实际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正面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的进步,合理化市场结构。
1、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以及必要性分析
(1)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多门课程、涉及多种领域的学科,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能力较为复杂,是一门实用型的管理学科。经济管理包括设计经济预定目标,即在某一时间段内,达到某一收益范围,或者实现某一经济增长等,包括企划案设计,即采取某种操作或者某种手段向这一目标靠拢,同时经济管理包含协调工作、监督工作、指挥工作以及组织工作等等。由此可见,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行为,是以经济为中心开展的各项操作各项管理活动,是保证经济运作在可控范围内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含义就是为适应现代化这一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化时代,而采取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操作以及经济管理方式,实现经济管理效率与时代的需求同步化,经济管理质量与时代接轨,实现经济管理能够实际促进现代经济的稳定发展。更细化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层面中删除陈旧的没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增添现代化的理念以及手段技术等,实现经济管理的最优化,动态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环境。(2)经济管理现代化必要性分析。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的运行速度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成熟,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姿态,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及体系已然不能够适应这一环境,坚持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只会导致经济管理的滞后性不断严重化,经济管理的作用逐渐的弱化,以及经济管理的价值逐渐消失,同时经济管理的地位也无法保证,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的发展未来逐渐无法探测,经济的发展稳定性无法保证,进而产生一系列不可控的影响,不可控的事件,对于市场而言也是一大冲击。而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局势的出现,这一情况的发生,能够持续地保证经济管理的作用完整发挥,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明朗,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经济管理现代化还能够保证经济管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的整体结构不断完善化,进而实现经济管理的运行更为简便快速,经济管理的成本逐渐下降,但是经济管理的效果明显化。
2、经济管理现代化第一步要观念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推进速度缓慢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观念的陈旧传统,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第一步需要从观念入手,具体操作就是首先通过宣传手段,成功例子列举手段等,让企业、经济涉及领域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念现代化转变,计划实施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转变方向包括经济管理的刚柔并济,即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既要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如制度的管理,纪律的约束,进而达到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推进。还需要结合奖励制度、交流体系,给予员工一定的发展空间以及创造空间,让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壮大自我,不断展示自我的价值,这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促进员工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意识强化,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更为强烈,同时员工的创造性、创新性、自主性、想象力在这一环境中逐步释放,员工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意见,以及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推动企业的运作稳定化,实现企业经济脉络拓宽,以及经济发展条理化。转变的方向还包括经济管理的观念协调化,即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谐性,重视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性,以及企业工作衔接的和谐性,保证企业的运行整体化,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具备发言权,并且发表的意见都会被接受被重视,企业的每一个决策都与员工共同商讨,员工能够时刻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发展趋势,这样能够让员工更为放心,更为努力,干劲十足,形成企业化的稳固团体,这同样能够便利化经济管理,形成一个可喜的良性循环。
3、经济管理现代化步骤二为方式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在观念改进之后,需要顺势进行管理模式、方式现代化改进,具体操作包括科学规划经济管理,企业对于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相关部分,进行分析整理,确定经济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根据这一信息,设计与企业相符合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且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根据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的经济运行节奏,经济涉及范围来确定管与理之间的关系,如企业规模大、涉及经济范围内容多,则采取理为重,管为辅,这样能够更好地调整企业的经济运行节奏,能够更好地避免出现各种经济意外。方式现代化还包括进行各部门之间协调互助、相互监督的管理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一个大前提就是人员的最优化配置,人员能力与职位的需求匹配度最优化,在此环境中,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各部门协调发展,各部门互助进步,不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的制约牵制发展局势,同时企业各部门能够随时表达对于其他部门的意见,进而实现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及改进,实现企业运行结构的进一步稳固化。方式现代化还需要在管理手段上进行探求,现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就是管理手段信息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手段,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经济状况、以及及时获取市场的新信息,及时与市场相协调,实现经济管理的及时化,以及有效化。
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讨
1、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一管理人本化
经济管理过程中首要的管理对象就是人,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的创造者主体就是人,因此,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管理,不断运行的经济管理中,逐步认知到人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的主动性、人的积极性以及人的创造性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之一就是管理人本化,即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在管理过程中重视人的想法、人的需求,设置员工满足的奖罚体制,建立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活动机制、工作机制,重视人的经验能力,计划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员工与这一职位的匹配度、合适度,实际实现在其位谋其政的效果,这样能够让员工更为主动地竭尽全力地为企业做贡献。
2、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二管理民主化
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二就是管理民主化,现代社会对于民主的认知更为深刻,以及对于民主的认可度更高,对于民主也较为推崇,民主化经济管理具体操作就是企业尊重以及认可各层员工的讨论,各层员工的意见,员工能够随时提出想法以及提出建议,强化员工的参与度,以及增强员工使命感,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关注度,对于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到员工的某些意见以及建议能够很好透露出企业潜在的问题,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矛盾等,企业重视员工意见不是表面工作,不是无意义操作,而是能够实际促进企业的收益最大化,企业的成本可控化以及企业的经济运作稳定化。并且员工的意见往往代表一个阶层的整体意见,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决策,推广难度小,能够被员工广泛接受以及实施效果立显。
3、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三重视消费者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消费者的所占据的地位,消费者主导市场的走向以及市场的格局,于企业而言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速度以及企业的整体运行稳定性,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管理中必须重视消费者,首先企业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购买主力、消费者的想法等,结合这些因素,策划发展对策,才能够实现对症下药,实现一针见血的效果,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够最小化,经济管理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经济管理也能够在此环境中得到稳定发展,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旻、陈茗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26):103-104.
[2]葛治钢: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56-57.
[3]黄栋、李世叶: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80.
[4]李莉: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0):271-271.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δ趋同β趋同俱乐部趋同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
趋同,即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落后的经济体比领先的经济体增长要快,最终总体水平达到一致。趋同是属于经济增长理论范畴内的一个假说,假说也就是并不一定成立的命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区的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30多年来,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将国外的趋同理论用于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对经济增长有更直观的认识,能够评价经济增长是否处于一个平衡增长的势头。
二、研究模型与方法
对经济进行趋同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传统的δ趋同检验,另一个是新古典趋同理论采用的β趋同检验。在δ趋同检验中,利用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样本数据标准差的变化来反映经济是否存在趋同收敛。β趋同反映人均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的增长,通过对一定时期内(本文中分析的是中国1978-2012年这个区间)人均GDP增长率与初始人均GDP的回归分析,通过变量系数的符号判断经济趋同是否存在。本文主要采用的模型是Barro和Sala-I-Martin(1995)提出的β模型:
其中,为年份跨度,、为参数,,为误差项。而表示i省(市)t期实际人均GDP,则表示i省(市)期初实际人均GDP。
三、趋同检验与分析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经济β趋同的衡量指标,共选取了1978-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由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2000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本文将1978-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是1978-1999为改革开放前期和1999-2012年的西部大开发时期(或改革开放以来后部分时期),另外加上1978-2012年总样本期。
(一)δ趋同检验分析
δ趋同指各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少。一般用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数人均收入或产出的变异系数(对数人均收入或产出的标准差比上其对应的期望值)来衡量。
利用中国31省市1978-2012年对数人均实际GDP的面板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变异系数来分析中国省域经济的δ趋同情况。从得到的结果来看,1978-2012年各省市对数人均GDP的标准差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倾向,其对数人均GDP的均值呈现增大的趋势。我们将变异系数随着年份的变化用线形图表示出来。
变异系数在反映各省市差异变化的同时,也能说明经济的趋同的收敛性是否存在。如图一所示,变异系数从1978年的0.093下降到2012年的0.039。其中只是在1990年以后出现短暂的一轮经济趋异,但是从整个样本期来讲,反而存在着明显的δ趋同,说明1978-2012年期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各省市人均实际GDP的差异存在着缩小的趋势。
图一中国各省市1978-2012年人均GDP的δ趋同检验
(二)绝对β趋同检验分析
在进行β趋同的检验分析中,我们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考虑两个时期的趋同和趋异情况,
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直到世纪末),各省市经济是否存在趋同收敛;另一方面是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各省市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变化情况。
针对1978-1999年、1999-2012年和1978-2012年的数据做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各阶段的β趋同检验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各样本期β趋同检验回归结果
如上表所示的回归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条件下,1978-2012年和1999-2012年这两个样本区间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1978-1999年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这三个样本区间检验的拟合优度都很差,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判断出总体的趋势,即初始GDP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就是存在β趋同。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个样本期趋同速度分别为0.82%、0.53%和1.15%,1999-2012年间的趋同速度较快,即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省市人均GDP差异缩小的速度加快了。
(三)条件β趋同检验分析
为了区别1978年、1999年经济经济政策给我我国省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并综合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地域差异,可以引入地理位置虚拟变量D1i和D2i来加入研究地域经济差异因素之后的β趋同情况。
其中;
以各省市截面的人均GDP增长率作为因变量,通过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等经济控制变量,考察在地理空间效应和这些控制变量的共同作用下,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此时,引入这些变量的条件β趋同模型为:
其中a、b、c、d、e均为参数,为人均外商直接投资自然对数。
再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即以残差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引入的FDI经济控制变量的系数为正数,说明经济增长率与FDI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更高的FDI能够推动经济更快的增长。
表二1999-2012年条件β趋同检验回归结果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由前面的趋同检验分析可知。自1978年以来我国31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即初始人均GDP与经济增长率直接呈负相关关系,即存在着β趋同,但是这种趋同并不明显。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理位置因素,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东中西部的三个趋同俱乐部,并且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引入一些其他经济控制变量如外商直接投资后,能够更好的解释这种趋同现象。
(二)政策建议
我国各省市经济总体β趋同较弱,俱乐部趋同显著,而且省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故首先中央应该加大重视地区差异力度,可以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给予经济发展初级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供给,以促进其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其次,如果在今后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不注重市场机制的利用,而过多地采取一些政府干预市场的措施也势必影响开发效果。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投入资金,软环境的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也是促进其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杠杆。但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生的制度决定的,因此要实现地区间经济增长的趋同,首先要做到政策的趋同。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税收国际协调会计准则全球趋同
一、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正在对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和各国经济活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同时存在着的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这两大趋势就是明显的例证。
所谓税收国际协调(InternationalTaxCoordination),或者更全面意义上的“税收国际竞争与协调”(InternationalTaxCompetitionandCoordination)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和税制设置来达到吸引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在国际税收关系中进行多方位协调与合作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所谓会计准则全球趋同(GlobalConvergenceofAccountingStandards)则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对这两个并行趋势的影响,把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是本文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两大趋势的发展,我国应如何在税收制度设置和税收政策运用、在会计制度安排和会计准则制定等方面有所回应,如何协调税收制度与会计安排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国竞争力的提高,这是本文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显然,本文讨论的是一个关于税收与会计国际发展趋势关系的跨学科问题。虽然有关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在国内外税收和会计界都较少,但却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是关于税收与会计在微观层面上的密切联系,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冯淑萍,1999;曲晓辉,2003;魏长升等,2003);二是在宏观层面上,财税学者对税收国际协调已进行了较长期研究(靳东升,1994;邓力平,2000,2003;钟晓敏,2001),会计学者则已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全球趋同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葛家澍,2001,2002;冯淑萍,2001,2002;曲晓辉,2001;曲晓辉等,2003)。笔者认为,现在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上的交叉研究,这是一种把税收与会计相关国际化趋势联系起来的探讨,是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的探讨;二是将宏观与微观层面结合起来的研究,既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制提供导向支持,又为提供应对之策。本文仅就宏观层面的交叉研究进行初步尝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角度。
二、税收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并存
对两大趋势并存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主体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地说,经济全球化具有四种形式:贸易自由化、全球化、投资国际化、生产要素流动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跨国公司(企业),宏观主体则是主权国家(邓力平,2000)。在研究税收国际化和会计国际化时,必须考察经济全球化对此的影响,必须跨国公司和主权国家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
(一)税收国际协调及其表现形式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基本趋势是减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中,各国的减税就形成了税收国际竞争。税收国际竞争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关系的主权及其协调这一对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邓力平等,2001),并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一方面,适当的税收国际竞争可以促进资源向税负低的国家流动;另一方面,过度税收国际竞争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致各国之间持续地降低税负,最终导致各国税收主权的丧失。这样,适当的税收国际协调就成为必要。
概括地说,税收国际协调采取五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其一,税收合作(TaxCooperation),即国家间通过交换各自税制结构和纳税人信息,防止和打击国际逃避税行为;其二,税收协定(TaxAgreements),指国家之间通过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寻求解决税制之间相互冲突引起的重复征税问题;其三,税制趋似(TaxSystemApproximation),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相近的国家,通过规则的约束,使各自税制具备相似的特征;其四,区域税收一体化(RegionalTaxIntegration),指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国之间通过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相互协调以缩小各自税制的差异。这是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背景,税收国际协调的较高层次;其五,拟议中的国际税收组织(WorldTaxOrganization,WTOⅡ(1))(Tanzi,1994),这是最高层次的税收国际协调,显然须与较高的经济全球化水平相对应。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两个趋向值得注意。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按照“低税率、宽税基、简税制、严征管”的原则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一税改浪潮迅速波及全球,从而使各国税制呈现主动和被动性趋似;二是区域性税收协调是以一国主权的部分让渡为前提,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国家间协调的内在要求。从的情况看,在全球范围内,要求各国在税制设置与税收政策运用方面进行更大让渡,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进展。
(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及其表现形式
与税收国际协调相似,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也源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依次递进的形式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提出升级的要求。贸易自由化引发各种国际会计业务,客观上要求有适当准则与之相对应;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跨国融资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要求会计国际合作以建立相应的规则;投资国际化对特定会计、会计信息生成及其可比性提出要求;而在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下,跨国公司内部及其与关联公司的定价在很多场合下难以找到市场参照,需建立相应的会计规范,跨国经营活动也需相似乃至统一的会计准则(曲晓辉,2001)。
从目前的情况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存在依次递进的三种形式。一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Comparison),这是资本市场国际化与跨国公司发展的结果,是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最初形式;二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InternationalHarmonization),这是以提高财务信息可比性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必经阶段,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LASC)经过不懈努力,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IAS),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实施,此外,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也做了大量工作;三是会计准则全球趋同(GlobalConvergence),这是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LASC在2001年实施了重大改组后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方向。
然而,与税收国际协调相类似,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主导力量和基本特征是发达国家利益导向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财务信息需求,这里同样存在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设立的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目标(IASB,2002)能否实现尚需时间来检验;以欧盟(EU)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区域协调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税收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关系
两大趋势的发展轨迹表明,二者在发展动因、影响范围、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内在联系,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是两大趋势并存的背景;二是世界市场经济是两大趋势并存的体制基础;三是微观主体的利益要求两大趋势之并存;四是宏观主体的活动促进了两大趋势之并存;五是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对税收国际协调的基础作用;六是税收国际协调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制约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是两大趋势并存的时代背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两大趋势并存和发展的时代背景。这里仅从投资国际化角度举两例加以佐证。其一,资本市场国际化使资源配置超越一国限制而纳入国际范围。资本市场的原则是公平和效率,运作基础是信息披露制度,而财务信息则是最重要的信息。由此,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在资本市场国际化下更显其重要性。同时,会计确认和计量作为税务体系的微观基础,其国际化进程势必对税务体系运作发生影响。而税收法规的刚性及其与财务会计规范的大量重合,又使国家税收不可避免地制约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其二,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在跨境资产重组中,对有关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合十分重要,这其中必然涉及不同国家间的会计制度安排和会计准则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各国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的协调对跨境资产重组也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国家对跨境资产重组的不同税收取向直接影响资产的国际配置;而一国税收政策直接决定着跨境资产重组中资产定价、股息政策等,因税收政策不同而造成的跨境资产重组决策中的分歧须通过税收国际协调进行缓解。
(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是两大趋势并存的体制基础
市场经济与税收和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具有两个新特点:一是世界性,即是在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二是现代性,即是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把握两大趋势的内在联系。
就现代世界市场经济与税收国际协调的联系来看,税收国际协调的发展依托于现代世界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理想税制原则是市场经济对一国税制内在要求的体现。市场经济下税制设置主要遵循效率、公平、易于管理三原则,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更强调经济的开放性和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反映在税制原则方面,效率和公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加凸现,要求通过对税收杠杆的运用有效吸引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如资本)。此外,如果各主权国家的税制都遵循规范、透明、易于管理的要求,税收国际协调将更具有操作性。总之,税收国际协调趋势的发展同时也是各国税制不断按照现代世界市场经济内在要求进行调整的优化过程。
同样地,现代世界市场经济也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提供了体制基础。会计信息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表述,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引导着经济资源的流向。从这一意义上看,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宏观经济行为和程序,政府的介入在所难免。政府通过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进行管制,以配合宏观政策的实施,继而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协调,并最终演进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趋势。从实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政府对本国国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均施加一定的政治影响(冯淑萍,1999)。
(三)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活动)要求两大趋势之并存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最根本动机是谋求其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会计是企业经营的“语言”,而税收则是进行跨国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企业的立场出发,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协调一致是理想状态,这样,企业以会计标准进行处理后无需再进行纳税调整。当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下拓展时,如能建立起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将降低企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如果各国税制之间的差异可以完全被克服,企业将无需进行基于全球的税收筹划;进而,如果两大趋势共同发展甚至完全重合,企业的跨国财务和纳税的调整成本也将大大减低。由此可见,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代表了跨国企业经济利益的要求,并且从企业利益出发,企业倾向于将这两大趋势发展至极致。然而克拉尼斯基定律存在的必然性(魏长升等,2003)决定了在一国内部,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存在分离的必然性,这种分离只可调节不可消除;进而在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与税收国际协调之间也存在着无法消除但在程度上可以缓解的分离。因此,跨国公司的切身利益要求(进行调和的动力)和克拉尼斯基定律的客观约束(分离的硬约束)共同决定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与税收国际协调互相兼顾,既协调又异步的发展历程。事实上,作为企业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差异进行调节的应对之策,跨国公司采取了全球范围的财务(纳税)筹划,进行了各种转让定价操作,这些都是明证。
(四)宏观主体活动和利益促进了两大趋势之并存
一国税制设置和税收政策运用、会计制度安排和会计准则制定最终都将体现国家利益。会计准则(无论是一国的或国际的)具有协调经济利益的作用,在国际层面上则隐含着各国的主权和利益,会计准则全球协调和趋同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及各种阻力实质上是各国利益之争(冯淑萍,2001;葛家澍,2002)。而税收是一国税收主权的直接表现,税收国际协调下的国际税收关系代表了世界经济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和调整。因此,两大趋势之所以有许多共同之处,源于两者都与国家主权和利益有着深刻的联系。
但是,准则全球趋同和税收国际协调同国家主权利益之间的联系程度又不尽相同:会计准则通过微观主体活动与国家主权发生间接联系,因此国家利益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步伐的制约相对疏松;而以税制和税收政策为表现的税收主权,直接关系本国对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是一国经济主权中最难让渡的部分,其受经济全球化的波及往往最小或最迟。因此,较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税收国际协调所面临的阻力更大。与此相对应,二者的国际化进程(即发展的步伐)也将有所区别,可以预计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步伐会快于税收国际协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经历了国际比较、国际协调之后将有望实现某种程度的全球趋同;而税收国际协调从税收合作、税制趋似到区域税收一体化已近极致,全球税收一体化似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愿望。
(五)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对税收国际协调的基础作用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对税收国际协调的基础作用主要涉及税基的确定、应税金额的核定、税款的正确性和确认及解缴时间的合规性。如前所述,税收国际协调不仅体现在税制的协调上,而且涉及税收征管。这样,财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就会到税收国际协调的效果。譬如,在我国现行税收实务中,财产税的计算就是以财务会计的折余价值为基础的,因此财务会计的折旧的选择、折旧期间和预计残值的估计,都会对财产税负的计算产生决定性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讨论财产税的国际协调,与财务会计确认密切相关的税基的计算就比税率显得更为重要。再如,虽然在当前税收实践中,所得税是严格据税法计算的,而财务会计税前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由于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是在申报所得税时通过纳税调整来确定的,因此财务会计中有关所得税税基的确认就成为所得税的计算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金额的计算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实际上,在存在财务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在实务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税务会计体系,纳税数据的生成是财务会计信息产出后的局部再加工而已。这样,财务会计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会在税务计量上反映出来。同理,国家财政收入的计量和税收公平原则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受财务会计理论、准则和实务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国际协调势必受制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同时,应当承认,以税收中性化为目标的税收国际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税种的简化和税率档次的缩小,但仍只是一种潜在的趋势。各国对税基的不同处理方式构成了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且形式更为隐蔽,足以抵销税收中性化的效果。而恰恰在税基的具体确认上,税收与会计的交叉和融合几乎达到极致。
(六)税收国际协调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制约作用
税收国际协调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两大层面:首先,与国家主权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国家政府在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两大趋势中的不同参与程度。税收国际协调是以各国政府为参与主体推进的国际趋势,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推动力量主要为国际职业组织和强势集团,其背后隐含了国家主权和利益(特别是涉及税收和保护本国投资人的合法利益等政策方面)。从这一意义上看,税收国际协调通过直接影响国家主权利益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产生制约作用。其次,从制度运作层面上看,税务对会计的制约作用在税收国际协调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进程、范围、程度和效果的影响。鉴于绝大多数国家政府把会计准则归结为法规和主权范畴以及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税务确认和计量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税收国际协调的将会影响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内容;税收国际协调范围的扩展也将进一步充实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内容。
四、结论与启示
(一)“一体化三难”:两大趋势并存与联系的本质
上述两大趋势之间的种种联系,就本质而言,是所谓“经济一体化三难”问题(EconomicIntegrationTrilemma)在国际税收和国际会计领域中的表现。“经济一体化三难”指的是存在于经济全球化、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相互竞争、难以完全彼此兼顾的关系,即一种矛盾发展中的状态。在现实中,同时满足或兼顾其中两项目标而忽略第三项目标是可能的,而同时实现三项目标却极其困难,甚至是无法企及的(Summers,1999;Bagwell&Staiger,2001)。
将对“经济一体化三难”问题的认识思路扩展到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领域,有助于认识这两大趋势并存和发展的本质。税收国际协调是经济全球化下的趋势,但税收主权又因其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无法完全让渡,税收制度和政策必须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此相似,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迎合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对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要求,一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间接体现了国家利益与主权。因此,“一体化三难”在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领域既有明显的共性,又因其覆盖领域而各具特点。两大趋势中的“三难”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可能得到调和,对这种“度”的把握程度决定了“三难”三个目标之间在这两个关联领域的协调程度。
简言之,无论是税收国际协调,还是探讨会计准则全球趋同,都应该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审慎地把握维护政府管理和国家主权的程度,致力于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税收国际协调的难点在于税基的协调,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核心问题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进行税收国际协调必须考虑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特点、程度和趋势,实施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则必须考虑税收国际协调的宏观约束作用,二者的进展又必须以主权国家的活动和利益为基本前提。
(二)应对两大趋势之启示
面对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进程,我国应采取积极与稳妥相结合的态度,“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冯淑萍,2001)。这里,笔者仅谈谈对政府、学界与企业的三点启示。其一,政府在制定国内政策时应把握趋势并注意协调。税收国际协调、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与国家主权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政府对这两大趋势参与和干预的必要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转轨国家,不能够无条件接受以发达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这两大趋势不是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是各国博弈的过程(贾亚锋,2003)。我国应找准位置,研究税收规范和会计准则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利用趋势以增强本国的竞争力,又要确保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我国还应联合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与强势集团和国家讨价还价,使这两大趋势最终沿着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其二,学界应加强在宏微观层面对税收与会计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前所述,本文仅基于宏观层面对两大趋势的交叉研究进行初步探讨,而就两大趋势的宏微观层面之结合,本文尚未涉及。因此,未来之研究还需要学界,特别是税收和会计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开创性思考和研究。其三,企业应充分了解趋势,把握规则,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两大趋势效应的最终承担者,因此,对此进程的把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对企业而言,要与外资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必须有效了解外资企业居民国的税收制度和会计准则;而要走出去,则更要充分了解投资目的国的税收制度和会计标准。总之,当企业经营活动突破国界时,要密切关注税收国际协调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发展,以获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主要
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
冯淑萍。2001.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会计研究,11
冯淑萍。2002.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11
葛家澍。2001.国际会计的一个新动向——近几年美国SECFASB和IASC在提高会计准则质量方面的努力。中国工会财会,6
葛家澍。2002.财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贾亚锋。2003.对会计国际化的几点认识。财经前沿,1
靳东升。1994.略论国际税收协调发展总趋势。世界经济,9
魏长升,陈晓坤,荣延权。2003.探讨克拉尼斯基定律的必然性——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理论。涉外税务,5
钟晓敏。2001.竞争还是协调:评欧盟未来的税收政策走向。财经论丛,5
邓力平。2000.经济全球化、WTO与税收发展。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邓力平,陈涛。2003.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研究新进展。税务研究,7
曲晓辉。2001.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9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4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1专业宽化趋势
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2专业综合化趋势
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1.3专业实体化趋势
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
1.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
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3.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
3.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
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1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经济学分析;应对策略
1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主要特征
1.1移动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态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移动化特征非常显著,且其终端结构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还将颠覆PC电商。电子商务平台的终端逐渐由PC电商终端慢慢发展成为移动终端,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移动化。另外通过2015年的洗礼,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以“微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会不断将行业的发展秩序规范化,将商业模式创新化,从而探索出更大的增长空间,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实现更大的突破,从而有利于促使移动腾讯电子商务平台更快的发展,并促进阿里系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朝着移动化的平台转换。
1.2服务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内容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服务化特征逐渐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这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15年,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已经开始向生活电商服务方面进行投资,例如百度糯米,快递与滴滴的合并等。在今后的消费需求中,其会由产品销售逐渐转变成服务类的销售。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也会逐渐拓展到服务化的平台中去,这样一来其在未来的电商市场竞争中将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1.3纵深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辐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服务化的特征日趋明显。随着各种扶持政策、物流快递网络以及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也正在逐渐下沉,在一些乡镇地区以及三四线的城市中,电子商务正在表现出飞速的发展趋势,京东、苏宁以及阿里等电子商务平台都在大力的开发农村市场以及三四线城市等。
1.4融合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还具有较强的融合化特征。目前,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且两者也逐渐有冲击关系转变成融合关系。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虚拟现实的销售模式也会得到更大的创新,并且实体商业也会面临又一次发展的机遇。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局势的不断加剧,实体商业还能够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极大的促进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寡头的纵向融合。
1.5全球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格局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正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近些年,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使得电商获得全新的增长点,国内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等促使电子跨境商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在电子跨境商务中,由于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涉及到了很多的环节,例如边检以及海关等,因此各个国际对于者方面的政策还存在较大的动态性。
2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应对策略
2.1辩证认识“寡头化”趋势: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本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行政力量干预下的形成的寡头具有本质差异。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辩证的、客观的认识电子商务平台的“寡头化”趋势,不仅要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有利因素。同时企业们也要对其进行理性对待,要清楚的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以及生存中,用户才是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将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才能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
2.2健全法律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寡头垄断会对其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首先就是在确保政策以及立法灵活的前提条件下,以行业公约自律以及规划发展为基础点,实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要对电子商务平台给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害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不断吸取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规制滥用市场的科学经验,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3重视差异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并不代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缺乏机会。电子商务平台的蓬勃发展,也为一些特色领域以及细分的行业带来了一些商业机会。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特色差异的扶持计划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且还可以支持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网站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还可以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扶持,并不断激励电子商务企业注重创新和增量,这样就能打造出一批更具有特色的电商平台。
2.4创造有利环境:最后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对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始终坚持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将市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更加开放的、公平的、和谐的市场有利环境,例如搭建监管部门、企业、港口码头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多元化的服务性、公共性商务平台从而确保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的趋势之下,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对待,要辩证的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以及寡头垄断下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出能够促使电商平台、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都能获得最佳效益的有效策略。
作者:李东升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8班
参考文献:
[1]林鹤.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经济学分析———结合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J].现代商业,2016,05:9-10.
[2]何勇.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3:104-111.
[3]王法涛.电子商务平台纵向关系治理及竞争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服务业;趋同;地区差距
一、问题的提出
自Baumol[1]基于Maddison数据采用趋同分析方法发现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存在趋同趋势之后,学者们基本采用相似的方法对地区差异演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我国学者也借用这一方法对经济增长差异问题做了大量研究[2~4],但综合来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仅在国民经济整体层面上展开,或是沿着地区差异演变趋同机制和趋同工具箱的拓展两个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对于地区差异演变产业层面的分析,而服务业与工业的产业特性又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来说,服务业产出在最初形态上具有非实物性质,其生产和消费几乎同时发生,并且具有难以储存、难以运输等特点,即服务业的消费和生产环节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某一个地区消费的服务多倾向于在区域内或周边生产和购买,因此服务业发展规模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大致会维持在一定的比例,这与工业产品差别较大[5]。由于工业产品的实物性质,使得工业产品能够以较低廉的成本远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存,所以工业产品的生产地一般并不需要大量消费者的积聚,因此工业生产更注重的是生产条件的适宜性,如劳动力、土地成本等,在具有适宜条件的地区,工业增长表现出高度的地区积聚特征,并且具有自我加强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功能的不断完善,政府对于公共服务部门的投入会不断加大,人均服务消费会相应提高。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地级市和地级以上城市本身是一级完整的行政单位,为保持公共服务的普遍性、及时性和公平性,政府机构、警察机构、司法机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样样俱全,而这些公共服务部门的规模又大体与一个城市的人口对应,所以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具有均等化趋势。那么服务业这些产业特性是否会表现为服务业增长的趋同趋势呢?其对地区差异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文沿着这一思路,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分别就我国服务业增长的趋同情况在210个城市的地区及市区范围两个层面经济单位上的表现展开讨论。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
1·分析方法Baumol(1986)
最早采用Maddison数据,发现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差异存在趋同的现象。但是De-long[6]、Lucas[7]等分别利用不同的研究样本或研究方法对Baumol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发现经济增长趋异现象也普遍存在。随后的研究者又对趋同概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σ趋同、“Club”趋同、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等。σ趋同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人均或劳均实际GDP的差异(标准差、变异系数或theil指数等)具有随时间减小的趋势,即σt+T<σt。测度研究样本的σ趋同情况通常用式σt=α+T+ε,其中T是时间趋势,是待估参数,如果系数是负的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就认为σ趋同成立。如果σ趋同不成立,则把样本分为若干个子样本,再分别用该式检验各子样本是否存在σ趋同,如果成立,“Club”趋同存在。绝对β趋同是指初始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单位比初始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单位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即不同经济系统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
条件β趋同是指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与其自身初始状态到其稳定状态的距离大致成正比,简而言之,经济体向自身的稳定状态收敛。检验β趋同的通常公式为gi,tt+T=α+βln(yit)+εit,其中gi,tt+T是经济单位i在t到(t+T)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如果β系数为负,则β趋同存在。检验条件β趋同通常用到著名的Barro回归方程[8],即方程gi,tt+T=α+βln(yit)+ψXit+εit,其中Xit是刻画经济体i稳定状态的一组变量。
2·数据来源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及相应城市的市区,前者是城市的地区范围,后者是城市的市区范围,不包括县级城市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地级市分别列出“地区”和“市区”两项,“地区”
包括市区和下辖县、县级市,包含了农村地区的数据;“市区”则仅包括城区和郊区。
本文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05年)。其中,各城市的地区与市区国民经济总产出和服务业总产出①分别采用所在省区的GDP和第三产业GDP缩减指数平滑,缩减指数来自《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汇编》;人口是样本的总人口数。
三、实证分析
1·σ趋同分析考察σ趋同的指标主要有变异系数、Gini系数和Theil熵等,由于这些指标在变化趋势上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石磊、高帆,2006;徐现祥、李郇,2004),因此本文选择变异系数作为地区差异演变的测度指标。变异系数又叫离散系数,它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值,以CV表示变异系数,其计算公式为:CV=σx,其中σ来自σ2=∑ni=1(xi-x)2/n。
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采用变异系数考察的中国服务业增长在城市地区和市区两个层面上的趋同模式十分相似,即服务业在两种意义的城市层面上的增长差异都呈减小趋势。再比较两者的差别可以看出:首先,从服务业增长差异的大小看,在城市的地区层面上,服务业增长的差异最高为1996年的1·35,最低点为2004年的1·15,并且除1995年外,呈递减趋势;而在市区层面上,服务业增长差异的趋势完全一致,但是最高点的1996年却只有0·90,最低点的2004年也仅为0·80,都比前者有较大幅度的减小。
其次,从服务业增长差异与国民经济增长差异的比较看,在城市层面上,2003年以前服务业增长的差异都大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差异,而在2003年之后开始小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差异,并且后者差异扩大的趋势发生逆转,开始趋于减小;在市区层面上看,2000年以前服务业增长的差异都大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差异,而在之后开始小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差异,并且后者差异扩大的趋势也发生逆转,开始趋于减小。值得注意的是,国民经济增长差异趋势发生逆转的时间在市区层面要早于在城市的地区层面。
2·β趋同分析本文分别考察了服务业增长在城市地区和市区层面上的β趋同情况,计量结果见表1。表1报告了全国210个城市地区和市区服务业增长的绝对β趋同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回归1、3看,初始服务产品①的回归系数都为负,但是前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城市层面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在市区层面上,能够通过显著程度为1%水平的统计检验,这表明在市区层面上,服务业增长存在绝对β趋同,即初始人均服务产品水平越低,增长的速度越快。然后基于Barro方程对回归1、3施加虚拟变量,分别把210个城市样本分为沿海地区城市②、省会城市和其他类型城市,得到回归2、4。从回归结果看,β系数绝对值分别从0·0060、0·0174提高到0·0184、0·0239,且模型的拟和优度有很大改善。虚拟变量的系数也高度显著为正,表明人均服务产品分别在沿海地区和省会类型城市的趋同速度要快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地区层面上虽然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却存在条件β趋同。
Islam[9]曾指出,在趋同研究中,截面分析(cross-section)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建议采用面板分析(paneldata)解决估计有偏问题。所以回归5、6、7、8列示出了采用面板分析方法对前面对应各模型的验证结果。从报告的结果看,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仍然支持本文结论,与截面数据分析得出的解释变量的符号一致,且方程的回归系数绝对值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大,这与Islam等估计经济趋同时情况类似。
3·服务业增长的地域特征
虽然前面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服务业增长差异的变化趋势,但是还无法充分展示这种趋势的地域特征,因为不同的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完全可以得到相同的地区差异系数。因此,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服务业增长的洛伦茨曲线[10]变化情况。
洛伦茨曲线:区间洛伦茨曲线(inter-regionallorenzcurve)令:ρi=∑ki=1(Pi/P);ψi=∑ki=1(Xi/X)代表人口与服务业产出自第1地区至第k地区的累积比重,它们均采取百分比来记数。洛伦斯曲线为所有(ρk,ψk),K=1,2,…,n,在以累计人口比重为x轴与以累计服务业产出为y轴的坐标平面中所组成的曲线。
由1995~2004年中国各城市服务业①Lorenz曲线变化图可以看出,曲线的变化分布广泛,即大致在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累计占比在5%~90%的区域,人口累计占比在15%~95%之间,地域范围涵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曲线变化方向朝上,且变化并不很大,这意味着从服务产品占有量比较低的地区,到较高的地区,服务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均衡增长特征,但是发展速度并不很快。同时表明,导致服务业地区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是从较低服务产品占有量的中西部地区,到较高服务产品占有量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绝对增长,从而导致全国服务业增长的相对差异逐渐减小。
作为对比,用相似的方法做出了工业产业增长的Lorenz曲线变化图。由工业Lorenz曲线变化图可以发现,曲线的变化相对服务业分布区域稍小,即大致在
人均工业产品占有量累计占比在20%~90%的区域,集中在45%~95%之间,人口比重累计占比在45%~90%之间,地域范围主要为工业发展中高水平的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曲线变化方向朝下,且变化幅度较大,反映出非均衡增长特征,并且增长速度较快。分析表明,导致工业增长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处于工业发展中、高水平的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处于工业发展中、低水平的中、西部地区一般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中低发展水平的中西部一般城市组和中高发展水平的东部地区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组之间的差距被拉大,以致整体上工业发展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态势。
四、讨论
关于在城市地区和市区层面上绝对β趋同与条件β趋同表面矛盾的情况该如何解释呢?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由于城市的“核心”性质,城市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领先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现象。而在我国的城市经济统计中,城市的“地区”范围实际上包括市区和下辖县、县级市,包含了农村地区的数据,因此只有城市的“市区”范围才真实地反映城市的经济活动。而且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服务业增长在城市市区的绝对β趋同与城市地区层面的条件β趋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的关系看,条件β趋同实际上是对绝对β趋同施加了条件变量后得出的趋同现象,即在城市所面临的为条件变量所反映的情形一致时(市区实际上是根据地理位置、制度环境等条件在城市地区范围内对城市地理空间进一步的分解),服务业增长存在绝对β趋同。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各城市的市区都是历史上或现代交通枢纽,集中于冲积平原或盆地,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人口密度相对都较高,并且集中了地区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大学等研究机构,因此历来商贸服务业发达,成为地区内的服务增长和创新中心;就制度条件而言,自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的市区,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大部分边境城市都是首先开放城市的市区,而且以开放经济为代表的各层次经济开发区遍布不同等级的城市市区中,因此各类城市市区服务业增长的制度条件十分相似;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看,各级(下转第26页)地促进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DosiG.TechnologicalParadigmsandTechnologicalTrajectoties[J].ResearchPolicy,1982,11(2):147-162.
[2]陈傲.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设计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108-114.
[3]顾丽,彭福扬.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0-53.
[4]曹光辉,齐建国.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12-121.
[5]杜世勋,曹利军.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评论,2005(2):37-40.
[6]陈东初,吴桂香等.铝合金环境友好型非铬化学转化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9(5):32-36.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湖南省;经济差异;多尺度分析
一、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话题。国内外学者也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了差异的现状、趋势、成因,并提出了许多缩小经济差异的对策和措施[1~7]。
近年,有些学者开始注重从空间尺度角度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鲁凤,徐建华,陈洪安,李国平等也在此取得了很多显著的研究成果[8~15],这对于省区经济差异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选取市尺度和县尺度等空间尺度,从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入手,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以期探求研究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较合适的空间尺度与影响湖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缩小湖南省经济差异提供一定指导。
二、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1)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变异系数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方法简单明了,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公式为
(1)
式中,yi(i=1,2,3,…,n)是第i地区人均GDP,u是所有地区的人均GDP,n为地区个数。
基尼系数也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中常用的一种测度方法,其公式为:
(2)
式中,yi(i=1,2,3,…,n)是第i地区人均GDP,yj(j=1,2,3,…,n)是第j地区人均GDP,u为所有地区人均GDP,n为地区个数。
锡尔系数因其易于分解,现常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状况,其公式为:
(3)
式中,yi和xi分别是第i个地区的总GDP和总人口,Y和X分别代表所有地区的总GDP和总人口,n为地区个数。锡尔系数T越大,就表示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
(2)锡尔系数的空间分解
由于锡尔系数具有把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不同尺度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的特性,已被学者们用于从不同空间尺度上认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的发展差异,通过将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可以比较不同空间尺度对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16~18]。
为详细了解湖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构成,本文对湖南省进行市级和县级空间尺度的划分,根据二阶段嵌套分解法[14,15,16]对总锡尔系数进行分解,从而将湖南省经济差异分解为市际差异和县际差异,进而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
根据以上对锡尔系数的分解,湖南省经济差异可以分解成地市内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则湖南省总体经济差异T为:
(4)
式中,i=1,2,3…,n,代表湖南省第i个地市;是地市间差异,是第i个地市内差异的加权平均值。其中:
;;j=1,2,3…,m,代表第i个地市的第j个县;
(5)
(6)
在这里,和分别为第i市的总GDP和总人口。和分别为第i市第j县的总GDP和总人口。运用公式(4)、(5)、(6)既能分析湖南省地市间的差异(即文中的市际差异),又能分析各地市内部各县之间的差异(即文中的县际差异),从而确定哪个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在湖南省总体经济差异中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二)数据
因为涉及对多尺度的分析,所以在空间单元划分上进行等级划分:以县(区)级行政区域作为较小空间尺度,以地(市)级行政区域较大空间尺度,分别在市和县尺度上分析湖南省经济差异状况。
以湖南省统计年鉴中的各县(区)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作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数据。对于少数年份中不完整或有缺失的经济指标按统一规则进行处理。如统计年鉴中无相应的指标数据,但有增长率记录的,按照增长率进行计算;无增长率记录的,按照已有数据的平均增长率进行差值计算,最终得到完整的湖南省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数据。
三、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结果
在县和市尺度上分别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1990-2007年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结果(见图1)表明:第一,在县和市尺度上,各指数的走势较为一致。在县尺度上,1990-1993年缓慢扩大,1993-2004年平稳发展,2004年以后又呈扩大趋势。在市尺度上,1990-2007年均呈扩大趋势。第二,在县和市尺度上,各指数的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均为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第三,在县和市尺度上,三个指数的曲线走势一致,但是变异系数的曲线波动起伏最明显,最能表现扩大、缩小趋势。
图1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表示的县尺度(1)和市尺度(2)上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1990-2007
Figure1The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inHunanProvincebycoefficientofvariation,GinicoefficientandTheilindexatcountyscaleandcityscale,1990~2007
这表明,虽然在不同尺度上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选用的指标和方法相同,但相应的结果却不相同;而且,在不同尺度上不同指数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市、县尺度上,变异系数的绝对值远高于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敏感程度最高,最能贴切表现湖南省经济差异。
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在市、县尺度上的的计算结果(见图2)表明:第一,各指数的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均为县尺度、市尺度,县尺度上的结果一直比市尺度上大,湖南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更明显。第二,各指数在县、市尺度上的总趋势一致,小趋势不同。在县尺度上,三个指数总体趋势是不断扩大,但在1993-1997年表现为减小趋势,1997年以后又呈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而在市尺度上,三个指数一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图2湖南省在三个空间尺度上的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1990-2007
Figure2The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atthreescalesincoefficientofvariation,TheilindexandGinicoefficient,1990~2007.
分析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示的湖南省经济差异存在不同。在县尺度上,湖南省1990-2007年经济差异波动更明显。这也表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有影响。
四、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的多尺度分析
可以通过锡尔系数的分解来研究湖南省市际和县际差异对于湖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1990-2007年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见图3)表明:第一,县际、市际差异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曲线呈明显的对称分布。县际差异的贡献率在1990-1999年逐年下降,2000年略有增大后一直下降;市际差异的贡献率在1990-1999年逐年上升,2000年略有下降后又呈上升趋势。第二,从总体趋势来说,县际差异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一直高于市际差异的,但略有下降,相反的,市际差异的贡献率略有上升。第三,县际、市际差异的贡献率在下降、上升之后,最终有趋于稳定的趋势,2005年以后县际、市际差异的贡献率稳定且相当。
图3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结果,1990-2007
Figure3Theresultsoftwo-stagenesteddecompositionofTheilindex,1990~2007.
分析可知,县际差异对于湖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一直较市际差异高,是造成湖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县际差异贡献率的下降,市际差异贡献率的上升,县际、市际差异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趋于相当,因此不应单一注重县际或市际差异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县际、市际差异对经济差异的影响。
五、结论
对于湖南省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第一,不同空间尺度上湖南省经济差异状况不同。湖南省经济差异在市、县尺度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县尺度上,湖南经济差异在1990-1993年缓慢扩大,1993-2004年发展平稳,2004年以后又呈扩大趋势;在市尺度上,湖南经济差异在1990-2007年一直呈扩大趋势。
第二,湖南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比在市尺度上明显。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示的湖南省经济差异存在差异,而且,在县尺度上湖南省经济差异波动更明显,表现在:在县尺度上,三个指数在1993-1997年表现为减小趋势,1997年以后又呈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而在市尺度上,三个指数一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也表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有影响,湖南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更明显,波动情况更能表现现实差异状况。
第三,影响湖南省经济差异的因素由县际差异到县际与市际差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分析可知,2005年以前县际差异对于湖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一直较市际差异高,是造成湖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2005年以后县际差异和市际差异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趋于相当,共同影响着湖南省经济差异。这也表明,对于湖南省经济差异影响的研究不应仅考虑县际或市际差异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县际、市际差异的影响。
综合上述研究,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着湖南省经济差异的研究状况,在湖南省经济差异中县际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的总体经济差异更明显,更能表现湖南省的实际经济差异状况,是研究湖南省差异的重要空间尺度。因此,在县级空间尺度上研究湖南省经济差异状况是学者们应着重考虑的,这也对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改善湖南省经济差异状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5):7~9.
[2]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MasahisaF,HuD.RegionaldisparityinChina:1985~1994.Theeffectsofglobalizationandeconomicliberalization.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1,35(1):3~37.
[4]KimTJ,KnaapGJ.ThespatialdispersionofeconomicactivitiesanddevelopmenttrendsinChina:1952~1985.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1,35(1):39~57.
[5]YeHuawei.RegionalInequalityinChina.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99,23:49~59.
[6]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和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7]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8]姚波,吴诣民,刘鹏飞.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8):35~37.
[9]陈洪安,李国平.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变迁――1978~2007年[N].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1(6):82~88.
[10]苏方林,徐建华,包惠.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4,(11):45~47.
[11]鲁凤.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2]熊鹰,王克林,郭娴,胡卫星.湖南省地市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37~40.
[13]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14]徐建华,鲁凤,苏芳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15]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16]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movementsofmonetarymultiplieraroundfinancialcrisisinChina,andtheresultsshowthatChina'smonetarymultiplierandmacroeconomicvolatilitycyclearebasicallyconsistent.Moneymultiplierandmoneysupplytrendsindicatethatchangesintheoperationofmonetarypolicyisstillinroughshape,andcomponentsbymonetarymultiplierandthemoneymultiplieritselfchangestheconclusiondoesnotconformtotraditionaltheory.ThisarticlesuggeststhatweshouldchangethemodeofChina'seconomicgrowth,andspeeduptheconstructionofmulti-layeredfinancialmarket,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monetarypolicyoperations.
KeyWords:financialcrisis,monetarybase,moneymultiplier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23-05
一、引言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金融市场和我国金融体系均充斥着大量流动性。我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基本指标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见图1)。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CPI在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不断攀升,并于2008年2月达到了8.7%。随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国内需求和出口不断下降,CPI也开始下滑。在2008年末,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为抑制不断攀升的CPI,政策当局又出台相应的紧缩政策,直到2011年8月CPI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相应的宏观经济增速也开始下滑。比如在2011年,GDP增速呈逐季下降趋势,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了9.7%、9.6%和9.4%。因此,图中的CPI走势能清晰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巨大,但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决定变量――货币乘数的变动周期是否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吻合?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图1: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走势
二、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基本判断
货币供给的基本公式为:,其中为货币供应量,为货币乘数,为基础货币。我们定义流通中的现金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为;储蓄存款为;基础货币,其中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现金比率;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因此,狭义(m1)和广义(m2)的货币乘数分别为:
因此,货币乘数是由现金比率、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和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共同决定。如果分析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必须分析货币乘数的各个影响因素。
(一)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
图2反映了我国金融危机前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图中显示,狭义货币乘数自2007年1月到2011年10月的波动幅度比较平稳,其最高点在2007年1月,为1.812387;最低点在2011年9月,为1.289877。从波动幅度来看,从2007年1月至2008年底是逐月下降的,特别是在2008年基本上在1.45与1.35之间进行波动,这也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一年。随着2008年底经济政策的调整,又开始逐月上涨,一直延续到2011年,在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才开始下降。
图2:金融危机前后狭义和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比较明显。随着金融危机爆发直到2008年末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不断下降。在2008年底,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并在2011年随着货币政策转向才开始下跌。的变动趋势和基本一致,只是波动幅度大于。
(二)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趋势分析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变动能够引致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货币乘数的周期性变动也能产生类似影响。以下以CPI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宏观经济周期衡量指标,由此分析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趋势。
图3:我国货币乘数与CPI的变动趋势分析
数据来源:Wind咨询。
1.我国货币乘数与CPI的变动趋势分析。图3反映了广义货币乘数与物价的变动趋势,我们以CPI来代表物价。图中并不能反映货币乘数与物价周期性变动的一致性。但如果考虑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两者的周期性变动还是趋于一致的。比如,货币乘数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处于下降周期,而CPI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处于下降周期,CPI的下降周期比货币乘数晚了将近一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货币乘数从2009年1月到2010年初处于上升通道,而CPI在2009年8月达到低谷以后,于2009年10月开始上升,该周期一直延续到2011年7月。这两个阶段均显示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滞后期间在8个月到1年不等。因此,图中结果并不代表我国物价变动与货币乘数周期不具有吻合性,而是因为货币乘数滞后性影响的结果。
图4: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分析
数据来源:Wind咨询。注:固定资产数据单位:%
2.我国货币乘数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趋势分析。图4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累积同比增速与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图。图中显示,自2008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与货币乘数的变动周期基本是一致的。比如,自2008年初到2009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和货币乘数均处于上升区间;自2009年8月到2011年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处于下降通道,虽然伴随一个小幅的上涨区间,但基本上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一致。
总之,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CPI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指标均显示了我国宏观经济与货币乘数周期性变动的一致性。
三、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结构性分析
(一)货币乘数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基本决定方程为:。我们对该方程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
在上述式子中,为基础货币变化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变化,而为货币乘数变化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变化。我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整理,得到:
即:
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基础货币增长率与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给定货币乘数增长率,基础货币变动1个百分点会使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1个百分点。若给定基础货币增长率,货币乘数变动1个百分点也会使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1个百分点。
图5: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6: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5反映了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图6反映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图中显示,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基本上高于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说明在我国宏观经济中,货币政策并没有使足够多的货币供给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房地产和股票等虚拟经济,由此导致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高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两幅图的变动趋势具体分析可知,自2008年底到2010年4月,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差异要大于2007年1月到2008年底和2010年4月到2011年10月这两个区间,这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比较大,但由于市场信心不足,公众更愿意持有现金,商业银行也愿意持有更多的流动性而产生“惜贷”,因此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远远低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但在2010年4月以后,随着实体经济逐渐恢复,公众市场信心也开始转变,这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现金比率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金比率是货币乘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如果将现金作为微观主体所持有的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市场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证券投资收益率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动均会影响微观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占其资产总量之比。具体而言,市场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证券投资收益率以及价格水平的上升都会引起人们所持有的现金比率下降。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可以得到:
这两个公式都是小于零的,由此可以看出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
图7:广义、狭义货币乘数与现金比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7反映了货币乘数与现金比率的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现金比率变动趋势比较平稳,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反向趋势。现金比率分别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和2011年2月达到最高值,这三点也分别是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的最低点。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现金比率和狭义货币乘数的反向变动趋势并不是很明显,但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反向变动趋势比较明显,其下降和上升区间分别对应于广义货币乘数的上升和下降区间。
(三)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比率也是货币乘数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现金比率类似,影响该比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定期存款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证券投资利率和价格水平等。一般而言,证券投资利率与该比率呈反方向变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使投资者更多地持有定期存款,因此该比率上升;定期存款利率的上升也会使该比率上升。根据货币乘数的基本公式,可以得到该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式,即:
在这两个公式中,第一个是小于零的,第二个是大于零的。因此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与狭义货币乘数呈反方向变动,与广义货币乘数呈同方向变动。
图8:广义、狭义货币乘数与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比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8反映了该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首先来看该比率和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从理论上来讲,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同方向的,但图中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1月到2008年9月,以及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该比率均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状态,但是广义货币乘数从2007年1月到2008年9月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从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广义货币乘数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倒U”型状态,因此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并不符合“同方向”结论。其次来看该比率与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理论上认为该比率与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反方向的,图中数据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该比率和狭义货币乘数均不断上升,但从2009年9月到2010年初,该比率不断下降,而狭义货币乘数却不断上升。
(四)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对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而言,储蓄存款利率、证券投资收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价格水平等因素也是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比如,储蓄存款利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会使人们更多地持有储蓄存款,致使该比率上升;证券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会使人们更多地持有证券,导致该比率下降。同时,传统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也会对该比率造成影响。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可以得到该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式,即:
因此,该比率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是正方向的。
图9:广义、狭义货币乘数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比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9反映了该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首先来分析该比率与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从理论上来讲,该比率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图中的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初到2007年10月,该比率从1.7886下降到1.4094,狭义货币乘数从1.8124下降到1.6824,两者均是呈下降趋势,但从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该比率小幅上升,原因可能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导致储蓄存款的增加。在这一段时期内,狭义货币乘数则从1.459下降到1.316,两者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所以图9并不完全支持两者反向变动的结论。其次分析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理论上认为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同方向的,图中的数据也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初到2007年底,该比率不断下降,同时广义货币乘数也是不断下降的,从4.8135下降到3.9406。2009年1月到2009年9月广义货币乘数不断上升,从3.9603上升到4.5912,而这段时期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率却不断下降,从1.8782下降至1.4968。
四、结论及启示
第一,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吻合。数据显示,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相吻合,货币乘数的变动能够对宏观经济波动作出很好的解释。同时货币乘数一般先于CPI变动,因此也支持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滞后性”这一结论。
第二,理论上来讲,对于货币乘数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应等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但在我国,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其增长率总小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
第三,从货币乘数各个组成的变动趋势来看,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支持经济理论的结论,而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并不完全支持。
由此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首先,改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仍较粗放,大量货币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应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通过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配合,引导货币更多地流入实体部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货币流入资产市场所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还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其次,应该逐步改变侧重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变量的市场化,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这样有利于货币政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再次,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扩大投资品种的种类,逐步放开资产定价管制,使投资者可以自主选择投资渠道,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
社会宏观与微观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化的经济管理,而客观经济环境和形势的不断更新对经济管理也提出相应的新要求。本文在现代化视角下,重新审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现代化经济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入手,着重探讨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为经济管理寻求更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过程,经济管理模式如何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经济新形势,对于经济整体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无论是在观念、方法还是整体模式上,都有着符合现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容和特点,它利用先进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将经济管理进一步快捷化和准确化,使得经济管理不仅能够全面,而且能够更具创造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学水平。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科学认知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经济管理现代化,它是一种整个世界现代化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现代化追求。经济管理活动的现代化,能够使经济管理活动进一步科学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几项主要的基本内涵。
第一,经济管理观念的现代化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意识层面的科学指导和方式方法的约束,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对于整个经济管理活动来说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外在的管理方式则保证了管理活动能够在更加高效的处理过程中得以实现,节省人力物力,利用先进科技来提高管理效益。
第二,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管理人员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其专业素养深刻影响着经济管理的水平。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提升尤其是专业性发展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在科学化的管理理念指引下,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准确无误地完成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三,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深入运用,在经济管理现代化中,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就成为一个基本内涵且将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在现实的管理需求规定下,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管和调控,从而便于人员管理能够在便捷高效的环境中准确无误地展开。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管理活动艺术性特征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另一层面是艺术,经济管理活动不仅是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更加艺术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不再局限于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而是将重心更多地置于对经济活动的宏观思考和规划,使各项活动能够在一个更加科学的环境中有效进行。
2、经济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济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其中体现着人的思维与创造,尤其是面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和具体问题,管理活动就更加凸显了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切管理活动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围绕着既定的经济活动及其目标而展开,传统的管理活动很多时候是在一定的制度或者规定之内完成目标以达到一个预先设定的效果。但在现代化管理活动中,既定的目标虽然仍然存在,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人为发展空间却更加广阔,管理人员被鼓励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实时管理,提高管理的艺术性而非简单地完成管理任务。
3、管理方式
民主化现代化管理的能动性、创造性都是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这里就体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中的民主化特征,而这集中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民主氛围也更加浓厚,民主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这反映在经济管理领域,也全面激发了经济管理事业发展的潜能,有效推进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健康成长。
(三)、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基础
1、立足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各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其客观环境和发展目标定位。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化和层次化决定了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具体国情,考虑实际才能够使经济管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在一般性的管理策略之外将我国的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突出中国特色,实现更符合实际与特色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2、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经济管理的经验交流更具有时效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我国经济管理水平相比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告诉我们在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上要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管理经验汲取进来,全面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质量。
二、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而正确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分析,在对现实诉求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技术、经验,全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探索出未来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而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
(一)、人性化经济管理趋势的凸显和增强
当前很多经济管理模式都存在人性化缺失的问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也难以凸显创造性和能动性,使得管理活动的效率也大大降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经济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员工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护,广大的基层员工能够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创造,大胆创新,这不仅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也保护了企业中的创造意识,而这一品质对于整个企业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前,人性化经济管理模式进一步得到广泛认可,这一发展趋势将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大放异彩,深入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民主化管理趋势
民主化是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主流,在任何领域这一趋势都有增无减,这不仅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经济管理中,市场变幻无常要求其决策、执行都迅速而准确,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在未来快速化经济发展中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将决策重心进一步下移,扩大基层人员在决策中的影响力,是我国经济管理进一步民主化的基本措施。这一趋势的加强,也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快速性,使企业能够在更加民主的氛围中找准发展方向,既体现企业价值又能够获取社会效益。
(三)、进一步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在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其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金字塔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始终处于塔尖位置并负责一切决策和其他权威行为的实施,在决策完成后塔尖管理者再将命令逐级传达至其他各阶层进行相应的执行和反馈。这一传统的组织结构在当前现代化经济发展背景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对集体利益的绝对捍卫,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知识经济时代视域下,这样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多的限制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我们都了解,作为一个决策者,他的任何一个决策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信息的汲取基础上,在决策前对企业和组织中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相对于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在当今社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充分推进知识和技能的互动交流,将现金经验在最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深入交流,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速度和决策的科学性。
(四)、客户导向为主的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运作中,消费者的主体地位正在进一步凸显,无论是哪个经济领域,消费者或者客户的需求决定着市场及其走向,成功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是以消费者作为导向来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也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基本前提。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传统的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已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显示了其局限性,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客户才是最主流的导向,这一方向的准确把握,深刻影响着后续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团队协作精神更加彰显
团队协作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一种工作运行模式,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额引入,对于集思广益、提高经济管理效率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经济管理中,这一精神和理念将进一步深化运用,在原有的合作模式上更加追求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合作,各成员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经济管理活动。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尽管我们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但其真正的落实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经济管理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有耐心地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对趋势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反思自我,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汤巧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
[2]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1篇10
关键词:β趋同;俱乐部趋同;固定资产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04-06
一、引言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08年的3817.6元,增长了10倍。但是,我国经济在持续30年高速增长的同时,省际间的经济差距也在扩大,按可以价格计算(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人均GDP的标准差从1978年的330上升到了2008年的3063元,扩大了将近10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区间的适度差异增长有利于全国经济总体水平的快速增长,但是差异的长时间的存在和过度的扩大,则不利于资源的整体配置,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这种增长差异的长期扩大,也必然会造成我国地区间人均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扩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悖于我国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因此研究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必须要从造成省际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着手。解释经济系统之间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经济总量分析入手,另一种是从经济结构分析入手。任何一个经济系统的增长过程都同时伴随着要素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因此任何单独从一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增长差异都是不全面的。本文以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在总量分析的同时,结合省际间的地区结构差异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差异持续扩大的原因。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回顾
经济增长趋同研究最早始于Ramsey(1928)的研究,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如果存在相似的技术结构等,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经济表现出更快的速度增长,这就是著名的经济增长趋同理论。Baumol(1986)在Maddison的数据基础上,对16个工业化国家1870-1978年进行实证分析,得出16个工业化国家存在着经济趋同现象的结论。但是与Baumol的观点不同,Delong认为Baumol样本选择存在偏差,他认为经济增长不存在趋同现象。[1]以Romer[2]和Lucas[3]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存在趋同,而是趋异。Lucas将人力资本引进经济增长模型,与新古典理论假设边际报酬递减不同,Lucas认为人力资本边际报酬是递增的,从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将会获得持续的高增长率,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讲表现出趋异现象。
针对新增长理论的挑战,新古典理论将经济趋同细分为趋同和β趋同,所谓趋同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标准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也就是。描述和刻画趋同主要使用人均真实GDP的对数值的标准差来确定。?茁趋同是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于在人均产出增长率、人均资本增长率等人均项目上比出气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又分为?茁绝对趋同和?茁条件趋同。主要代表人物有Barro[4]和Sala-I-Martin(1992a)[5]、Mankiw(1992)[6]以及Dowrick(2002)等。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俱乐部趋同的概念,Galor(1996)认为所谓的俱乐部趋同与条件趋同不同,俱乐部趋同是指它指的是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经济集团各自内部的不同经济系统之间,在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的前提下趋于收敛,即较穷的国家集团和较富的国家集团各自内部存在着条件收敛,而两个集团之间却没有收敛的迹象。Deardorff(2001)以分工和国际贸易为分析背景,证实世界经济体确实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飞速增长,但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也持续的扩大,这种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Chen和Flsisher(1996)采用Solow模型分析框架,利用各省1952-1993年的数据分析后得出,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各省人均产出呈现发散状况,而在1978-1993年则呈现条件趋同。Raiser(1998)针对我国各省1978-1992年数据分析后,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这段时间内呈现趋同,但以1985年为拐点,1985年以后趋同速率开始下降,并认为导致1985年后趋同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转移支付更多的流向经济富裕省份;二是经济体质改革沿海各省份受益相对较大。Chun-Yu和DanLi(2008)对我国1952-2000年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实证得出我国经济在改革开发后地区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他将导致这种地区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省份的初试条件的差异和政府政策。[7]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魏后凯(1997)沿用Barro与Sala-I-Martin的分析方法,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收敛。林毅夫(1998)认为东部地区的内部趋同,呈现出改革以前较发达地区变化稳定而相对落后地区以较快的速度追赶的特征,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改革以前收入水平较低地区变化稳定而相对收入较高地区落下来的特征。蔡,都阳(2000)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将全国整体的人均GDP差异分解为东部地区省际差异、中部地区省际差异、西部地区省际差异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8]舒元,刘木平(2000)在对我国1978-1997年各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各省在1978-1997年这段时间内不存在绝对收敛,但是存在条件收敛,收敛的条件包括市场化程度、实际利用外资、技术进步等多个条件。沈坤荣,马俊(2002)对1978-1999年各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东中部两大地带内部收敛迹象显著,大约以2%的速度收敛,而西部的收敛迹象不显著,由此认为我国自改革以来省际间人均GDP的增长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现象。[9]吴玉鸣(2005)通过对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的地区分解,显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域之间的总体差距在扩大,并表现为“俱乐部趋同”。[10]彭国华(2006)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1952-2004年地区经济收敛状况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只有弱的收敛性。汤学兵,陈秀山(2007)考察在1978-2004年间各省市的数据,认为我国区域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性质,其中对外开发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对经济收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期初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收敛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不显著。何一峰(2008)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我国各省市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的绝对趋同,并发现基于人均GDP我国各省市存在四个趋同俱乐部,而基于劳均GDP则存在三个趋同俱乐部。
三、我国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实证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趋同趋势分析
经济增长的趋同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标准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也就是。描述和刻画趋同主要使用人均真实GDP的对数值的标准差来确定。为了刻画我国省域的趋同,本文把29个省域的趋同指数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以刻画经济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性。以人均GDP对数值计算的趋同指数如图1。
图1全国人均GDP趋同指数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图1可以看出,东部地带内省域间的标准差在整个样本期间缩小,趋势比较明显,西部和东部相似。两者的标准差在1990年降低至局部最低点,即1990年之前,东部和西部的省际间人均GDP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一直在缩小,此后又继续上升并保持相对平稳,到2004年又继续下降。而中部地区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缩小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特征,拐点分别是1990年和2004年,这说明从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4年后,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滓趋同,统筹区域发展政策初步显现出效果。吴玉鸣(2005)认为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的态势,但是他选取的样本范围是1978-2002年,对照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在1978-2002年样本区间内,这个结论和本文是一致的。东部和西部省域存在较为明显的?滓趋同,而中部地区表现不明显。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两俱乐部”趋同现象。
(二)我国经济增长β趋同分析
为了更好的检验我国经济总体和三大经济地带内部趋同问题,本文借鉴新古典增长的绝对β趋同模型对东中西部内部各省份进行回归分析。新古典绝对β趋同模型如下:
其中为T时期人均GDP的对数值,为初始人均GDP的发展水平,在本文中为1978年各省人均GDP的对数值,为随机扰动项,。对于我国30个省市而言,如果式(1)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则说明在0―T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和初始人均GDP的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也就证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新古典增长的绝对β趋同。同理,也可以证明三大经济地带内部是否会出现绝对趋同。实证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我国经济增长绝对趋同实证分析
注:全国回归结果未能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东部在1%水平显著,中部在10%水平显著,西部在5%水平显著。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中国统计公报2009》整理得出。
从表1可以看出:的数值为-0.009,从符号上来看,我们可以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β趋同,但是由于T统计值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不能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绝对β趋同的结论。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年间各省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趋同。新古典增长理论所预期的绝对趋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30个省市之间并没有发生。分三大经济地带来看,的数值为-0.16,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东部地区各省市呈现出较明显的绝对β趋同。的数值为-0.13,在5%水平上显著,也能看出西部地区自改革开发以来呈现出趋同趋势,但没有东部那样明显。的数值为-0.1,在10%水平上显著,很明显中部的趋同趋势没有东部和西部明显,只是呈现出弱趋同。至此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俱乐部趋同”,即东部和西部内部各省市呈现较明显的趋同现象,而中部各省市趋同现象不明显。同时全国总体间的差异并没有因为经济地带内部的趋同现象而呈现出趋同趋势,这种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的优惠政策的空间转移,改革开放从开放东部沿海省份开始,东部沿海省市经济率先发展起来,这使得东部沿海省份比中西部获得更多的政策优势,并且在投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表现出比中西部更快的步伐。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的发展,使得西部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中部地区享受“中部崛起”战略时间不久,未能消化政策优惠所带来的各种优势,因此在中部各省市经济增长未能表现出如东西部地区的趋同趋势。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较早享受国家优惠的东西部地区呈现出较明显的趋同趋势,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中部地区趋同趋势不明显。
四、我国经济增长差异的资本配置角度分析
本文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条件β趋同的特征,关于条件β趋同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的实证分析,Chen和Feng(2000)认为私有化是促进增长的主要因素,Lee(1994)、Dayal-Gulati和Husain(2000)认为FDI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沈坤荣,马俊(2002)则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外开放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等相关控制变量;刘木平,舒元(2002)认为条件收敛的条件包括市场化程度、实际利用外资、技术进步、出口、政府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经济外向依存度、地理优势等八个方面。林毅夫,刘明兴(2003)则考虑了技术选择指数、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劳动力增长率、储蓄率、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等控制变量;[11]吴玉鸣(2005)引入的控制变量有劳动力、人力资本、国际贸易、非国有化率、公路网络密度、工业化进程、政府行为等,并认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开放程度)、非国有化率、公路网络密度对各省的经济增长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面作用,而人力资本投资、国际贸易(地区分割)、人口密度、邮电通讯的作用为负;工业化进程、政府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周业安,章全(2008)引入的控制变量有所有制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12]本文不否认上述相关变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本文主要拟从资本配置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条件β趋同,并选择如下4个指标来反映我国29个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初始资本存量、国有投资、FDI和民间投资。
(一)数据来源和指标解释
1.初始资本存量。一个地区的初始投资是地区经济发展起步的重要条件,初始投资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所用到的各省市初始资本存量引自张军(2005),张军在估计中国省际间资本存量的时候以1952年为基期,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但是考虑到1952―1978年间大部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仅在1978年后才出现明显的变动(张军,2005),因此,我们认为用以1952为不年价格计算的初始资本存量水平来代替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就算的初始资本存量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在实证分析中,采用初始资本存量的对数值进行分析。
2.FDI。FDI对一个区域内人均GDP的增长有显著的作用。FDI大量的流入不仅能解决一个区域投资过程中的资本短缺,也能带来现金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本文在选取FDI这个指标时,采用的数据并非是外资合同金额也并非是实际使用金额,而是采用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包含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在考虑FDI时我们用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对各省市的FDI投资进行平减以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由于国家统计局从1991年开始公布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因此本文未对1978―1990年各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平减,这一处理方式对实证结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3.民间投资。一个地区民间经济越活跃,该地区的经济越发展。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个体、港澳台、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本文将扣除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后的其他投资统称为民间投资。[13]
4.国有投资。国有投资是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国民经济布局的重要手段,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较大,国有投资是缩小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手段。
(二)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注:实证分析未考虑地区差异。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中国统计公报2009》整理得出。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1978-2007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条件趋同,而是存在趋异。其次,初始资本存量存在使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趋势。实证结果和经济涵义是高度吻合的。在全国29个省市中,海南、青海、甘肃等省市初始资本存量水平较低,四川、山东、河北、上海、河南等省市以外资本存量水平较高以外,其他各个省市初始资本存量相差不大,由于初始资本存量的这种同量性,必然会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同速度。具体到各个省市来看,上海、山东和河北这三个省市的经济增长程度都比较快,属于东部俱乐部成员。而四川和河南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改革开放后没有充分利用初始资本存量水平的优势来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次,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和FDI均存在使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差异,东中西部国有投资差异表现较大,财政实力比较雄厚的发达省市财政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表现的较为明显,如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中西部部分省份由于受自身财政的限制,国有投资不足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理论来看,国有投资应该在促进地方经济趋同发挥作用,而实际上国有投资不但没有促进经济趋同,反而是地方经济趋异的原因之一,这种作用超过了FDI导致地区经济趋异的作用。在这三个变量中,民间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最为明显,是我国经济增长趋异的最主要的因素。可以看出民间投资在我国29个省市差异较大,民间投资相对活跃的省份如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快,这种由于民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差异拉大,趋同速度变慢。在这三个变量中,FDI对经济增长趋异的作用最小,虽然FDI能够引进先进的技术,促进当地投资结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FDI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在西部省份表现尤为明显。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中国统计公报2009》计算整理得出。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考虑地区差异后,我国经济趋同速度变慢,各省市由于资源禀赋、区位、制度建设等存在差异,东部沿海省份的发展速度要比中西部发展速度快,这种差异在实证分析中也可以较好的体现。其中D1的系数为正,说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越快,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差异拉大,D2的系数为负,说明中西部地区发展越快,越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实证回归的结果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是一致。并且考虑地区差异后,模型拟合优度提高,这也说明地区差异确实是我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不过引入地区这一虚拟变量后,国有投资的显著性没能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在15%水平下仍然是具有显著性的。
五、政策建议
(一)发挥国有投资平衡区域发展的作用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国有投资没有起到平衡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异的作用,相反是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与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相关,也与中央政府的投资区域倾斜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有关。为了更好的发挥国有投资平衡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充分注意国有投资的示范效应,做到“四两拨千斤”,通过国有投资来带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投资热情,中西部地区要加大引资的力度。其次,中央政府应该从全局来平衡各地区的投资,对于财政实力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且中央投资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通过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双重作用,力求提高国有投资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力度。
(二)提高民间投资的投资活力
从上文来看,民间投资是造成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变量。2007年民间投资金额最高的山东(9787.9亿元)是民间投资金额最低的青海省(271.3亿元)的36倍,同期山东的人均GDP是青海人均GDP的2倍。因此对于民间投资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应该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力度,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民间投资本来就很活跃的省市应该继续保持这种局面,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充分发挥国有投资的乘数作用,以国有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增长。
(三)中西部地区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
利用外资是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2007年各省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来看,外商投资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地带,这两个地带是经济发达和制度建设相对完善的地方。吸收外资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完善相关社会制度,尤其是有利于吸引外资的制度建设,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注重在引资过程中的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中央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DeLong,J.Bradford.1988."ProductivityGrowth,Convergence,andWelfare:Comment."AmericanEconomicReview78:1138-1154.
[2]Lucas,R.E.,1988,"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2,pp.3-42.
[3]Romer,P.M.,1996,"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4,pp.1002-1037.
[4]Barro,RobertJ.andXevierSale-l-Martin(1991)"Converge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00,no.2(April),pp.223一251.
[5]Barro,RobertJ.andXevierXavier-l-Martin(1990)."EconomicGrowthandConvergenceacrosstheUnitedStates.”WorkingPaper3419.Cambridge,Mas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August).
[6]Barro,RobertJ.N.G.Mankiw,andX.Sala-I-Martin.1995"CapitalMobilityinNeoclassicalModelsof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5:pp.103-15.
[7]Chun-yuHo,Danli.2008"RisingregionalinequalityinChinaPolicyregimesandstructuralchanges."PapersinRegionalScience,Volume87Number2:245-259.
[8]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9]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
[10]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1]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
[12]周业安,章全.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8,(1).
[13]周骏,张中华.投资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TheEmpiricalAnalysisofClub―ConvergencePhenomenonofChinaEconomicGrowth
ZHENGQun-feng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China)
Abstraction:Since1978,China'seconomyhasexperiencedaspeedilygrowth,buttheinter-provincialdisparitiesarecontinuing.Thispaper,basedonconvergencetheory,analyzedChina'sinter-provincialeconomicgrowthof1978-2007years,fromtheperspectiveoffixedassetinvestment.TheconclusionisthatChina'seconomicgrowthdoesn’texperiencedabsoluteconvergence,buttclubconvergence,convergenceofEastandWestismoreobvious,whilethecentralconvergenceisnotobvious.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11
论文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1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
成本会计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但从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来看,包括以下内容:
(1)成本会计的范畴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若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两者进行混合,就不能突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产生的作用。如果将与成本有关的诸多价值问题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范畴中就会导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诸多内容的重复。简而言之,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2)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所具有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知识已经发展成本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技术等知识资源消耗的存在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外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关注力度也越来越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导致了企业产品成本信息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成本会计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2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首先成本会计的核算呈统一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规模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诸多的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国的企业集团,因而在成本核算上呈统一化与国际化的特点。其次,成本会计在应用的范围上也呈扩大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成本会计应用较少的医院以及航空公司等组织在管理经营中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成本会计的应用,成本会计控制已经成了这些组织日常经营管理的组成要素。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社会中的各行业都应加强对其应用的重视,不断的扩大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从而在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除此以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及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成本会计在发展趋势上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对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多方面促进的结果,其发展趋势也呈多元化且复杂化的特点。转贴于
3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1)提高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
针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不断加强在成本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水平。逐渐建立起来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成本会计研究的方法体系,在理论研究中应打破原有的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从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成本会计的理论。
(2)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方法。
在成本会计的发展策略中还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打破传统理念给成本会计应用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通过更新理念,不断的学习国内外一切的关于成本会计的先进的经验与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树立企业成本效益的思想,真正的发挥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具有的作用。
(3)计算机等技术的充分利用。
计算机等应用技术的发展,给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飞跃发展。企业有必要利用以计算应用技术为中心的一切信息管理手段来支撑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不断的加强自身在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效率。
(4)成本会计方法的完善与推广。
成本会计应用效果的好坏与成本会计方法有着密不可分地联系。因而有必要不断的创新成本会计方法,同时对有效的成本会计应用经验应加大完善与推广的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整体在成本会计应用方面能力的提升。
(5)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实体经济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
同志在党的十报到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1]多极化趋势深化发展是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的基本判断,也是我国现阶段确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之一。为了更好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多极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文旨在在说明我们党做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根据。
一、世界多极化的含义
所谓“世界多极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世界上同时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具体地说,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而言,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多极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实力和政治上的国际影响力。[2]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来说,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
(一)历史的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今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19世纪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就是从两极争霸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可以这样说,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给句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啊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重大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
(二)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平衡,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它通过政治控制、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企图控制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它并没有能力独自控制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国之间形成区域发展,更是形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三)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面,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壮大,未来的世界多级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当今世界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为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但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同时,只有一个多级的世界才能包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3]
三、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
(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
(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故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党高瞻远瞩,提出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疑是英明的抉择。愿世界安好,愿祖国昌盛。
【参考文献】
[1]:在十报告上的讲话[OL].新浪网,http://.cn/o/2012-11-09/054525541296.shtml.
[2]耿国祥,王英梅.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1(09):21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59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