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革命.读书分享心得(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1
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变革课堂?
2.如何利用学历案变革课堂?
3.学历案带给课堂怎样的变化?
01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力提升,是知识与信息的主动获取和整合、加工、创新的能力。然而,现实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偏重分数,而忽视育人。表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论得出,轻过程体验,机械式重复讲练在传统课堂处处可见,学生能力缺失比较严重。
传统课堂仿佛成了讲堂、“教堂”,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成为这种课堂的标签。学生被动学习,按照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记忆或照搬硬套地解题,这样的课堂不会成为有趣的学堂,又怎能会有灵动与智慧?
教堂式的课堂,教师凭借自身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未能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进行认真叙写,教学经常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忽视学习力培养的课堂,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都比较淡薄,学生学习的适应能力、胜任力均较差。究其原因,正如华师大崔允漷教授所说:“课堂内假学习、虚学习、疑似学习的现象还很普遍。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力的低下。”他认为,教育要提升学生学习力,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经历做起。
02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过程中,让多种感官综合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的效率会高,学习效果也会好得多。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引导学生经历新知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学会学习创造空间。
什么是学历案?崔允漷教授认为,学历案是指,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起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重点关注“历”字,即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或过程。我们应当这样想,教师设计学历案,设计的是通向目标的脚手架,设计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设计的更是祖国的未来。
学历案的研究与实践,能促进课堂的变革。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选择学历案的实践为突破口,是改革者明智的选择。
学历案关于学习的解读是,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学生亲自探索与实践,其他人无法代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起学习,组织学习,评价学习。学习历程展现的是“生学师助”,学生在做中学、说中学、悟中学、评中学,最终收获的是真学习,学习力在学习历程中持续生长。
本书作者指出,学历案与教案有着明显的不同:教案的立场是教师,学历案的立场是学生;教案的用户是教师,学历案的用户是学生;教案的构成要素是以教师的行为来组织的,而学历案的构成要素是以学生如何学会的过程来组织的;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一般一个教案一课时,而学历案是以学习单元为单位,不一定是1课时,可以是1至5课时。
03
学历案,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长期以来,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认为“教了”=“学了”,“学了”=“学会了”,这导致教师关注教,忽视学。学历案的实践,让教师顿然醒悟,明白学习是学生应当亲历亲为的道理,从而带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中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学习的发起者、维持者和促进者,教师从“先生”变成了“导游”,服务于学生的学。
学历案,促学生的学习力生长。学历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有了提高,而且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学习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改变。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比率提高,变得想学;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变得能学;最可贵的是,学生学习力提升,变得会学。
学历案,帮学校打造品牌。学历案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品质,让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学校的声誉越来越好。应用学历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的痕迹逐步淡化,而学的痕迹不断凸显,学习效率会持续提升。学历案:让学生“在学习”、“真学习”的学校品牌深入人心!
阅读感悟:
阅读该书,让我看到一所学校的崛起,是源于用学历案变革课堂。学历案从顶层理论设计走向学校的实践,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这其中有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有一线教师及其伙伴们的不懈努力和精心设计,项目研究让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从而使学历案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只凭经验教学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性应体现在为学生的学设计科学的方案,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过去的教改尝试,到如今的“新课堂”建设,以及“能力罗盘”的实践,都聚焦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历案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促进学生学习力生长”的大门,梦想随之放飞。
学历案的要领在哪?本书作者指出:一是从“教师立场”转为“学生立场”;二是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语言和逻辑的问题,结论是一一用学生语言、按学的逻辑去编写学历案。这个结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项目研究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因此,一切的理论指导均来自于对实践经验的凝炼,研究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从现在起开始行动!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2
作为教师的我,读了蔡老师的新书后,我开始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尝试着运用蔡林森老师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自己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且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此上课我轻松了很多,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书读多了,我们的认识就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奇迹。读了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后,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后盾,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场教学革命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3
《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作为《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的升级版,不仅是从“课时”到“单元”的扩容,更是整合论教学的新探索。由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具备整体性、具身性、情境性等特征以及深度学习的多向度诉求,整合论教学中的“整合”也体现为上述提及的多维度整合。
如何将整合论的教学逻辑落地于实践?本书为我们揭开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取径,提供不同学科大单元学历案实例给我们参考和借鉴。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4
润物无声素养落地
——《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读后感
暑期有幸拜读了卢明教授主编,崔云漷教授主审的《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一书对指向深度学习的整合论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借用书中有趣的“狗”的教学示例,来看一看何为整合论教学:先用实物或语言辅助,让学生认识一只完整的狗;然后将狗按某种逻辑进行“分解”,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教、深入地教;教完之后,将所学的各个部分“组装”起来,“再次”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学生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后续的考试评价要让学生回到“一只完整的狗”的层面来展开。
那么如何实现整合论教学就引出了大家频繁提到的“大单元教学”。对于“大单元教学”这一新鲜名词,我是迷茫的。拜读此书后才知道:大单元之“大”意在区分一般的单元设计,凸显素养目标的引领以及统摄中心的作用。相对于之前所说的“单元”,以“大观念、大任务、大项目和大问题”等为统摄中心的大单元教学更符合整合论的逻辑,因而更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
“大单元教学”特别强调如下要素:①确定大单元教学的统摄中心。统摄中心包括大观念、大任务、大项目和大问题。②明确大单元教学的要素。涉及的相关要素包括单元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六个要素。③大单元教学必须介入真实的情境。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应当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从空间维度看,一个单元至少指向一个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知识体系与学习的关系,先通过单元开篇的教学——“单元导学”,让学生感知“森林”的全景,再通过分课时学习让学生走入“森林”去认识“树木”,进而通过认识“树木”反过来加深对“森林”整体的认知与理解,最后通过单元小结与拓展学习,形成单元知识图谱,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目标,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内容:
新课标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理解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我认为《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一书中提到的整合论教学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积极尝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整合内容,开展单元教学。逐渐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导向,从研究教师“怎样教”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将新课标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5
一、整体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不同阶段的作业,以实现作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课前作业
课前作业的主要功能是为新课学习作铺垫,一般包括预习教材、复习与本主题知识有关的前备知识和方法等。
(二)课中作业
课中作业也称课堂练习,其主要功能是检测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某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即学生“学会了吗”、“学到什么程度了”,进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申和继续,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视野。
二、作业应与学习目标匹配
(一)内容吻合
教师设计的作业在内容方面应与目标吻合,不超出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范围。
(二)形式匹配
作业的形式有多种,有纸笔作业,有调查、访问、体验、实验等实践性作业,它因学科及主题的不同而不同。
(三)难度恰当
教师设计的作业在难度上应与目标一致,不随意降低或者拔高难度。
三、尊重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次的作业
分层次的作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业量进行分层,二是作业难度进行分层。
(一)作业量的分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来设置作业量,让学生各取所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所有学生均需完成的,而选做题可供各类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从而实现作业在量上的分层。
(二)作业难度的分层
教师要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合理难度的作业。
四、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作业的形式有多种,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划分为:纸笔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和封闭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和合作性作业等。
(一)纸笔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
教师应加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二)封闭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相结合
开放性作业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大胆地探索与表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自主性作业与合作性作业相结合
自主性作业即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作业即通过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6
《教案的革命》一书从理论讲到了实践操作,为我们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先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其实《教案的革命》就是以教案为切口,在里面注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加以改革创新实践。《教案的革命》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从“何以学会”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案,以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我们的每个单元,小至每个小课时的设计都围绕或者聚焦学生“何以学会”,从解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情后明白确定学生期望学会什么,因而设定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何以学会”的完整学习历程,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形成性评价,确保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会。
何以学会,以何学会?读了《教案的革命》有所理解了“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须完成信息的两次转换:教了——学了——学会了,没有信息的自我加工,学生就难以学会!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实现第二次的信息转换,即“学了——学会了”,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实现第二次信息转换也是我们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就是学历案的撰写。我们在教案中关注怎么教,教什么(内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我反思,感悟如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教师是“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学生而非去塑造学生。我们只需要在那些指引终生的基本价值方面,始终要有极大的坚定性。借助学历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事件的发生主角,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学情出发,学生成为主人,学会学习,知识还会远吗?何以学会,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经历,过程性的生成知识,同化吸收经验,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老师只是帮助者、引领者。何以学会,学生按照学历案提供的路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攻老师提供资料的难点,使得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当然这过程中,也会有部分学生,即使有了学历案的资源,自主学习仍然有困难,需要老师的讲授、帮助和指导,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学历案只是一种提供学习的载体,只是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多一点的“脚手架”,并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更不具备“包学包会”的功能。但这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可以说学历案的诞生是对传统教案的一场革命,新旧教育观念上的一场革命。学历案这场革命中透出的新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耐心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信心与相信。经济需要改革,制度需要改革,我们的课程需要改革,改革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的方面看改革,我相信教案的改革只是革命的第一小步。学历案的探索与恰到好处的投入使用在教学中,相信对于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有莫大帮助。
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和促进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去学习。只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纠错的机会,感悟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才能经历真学习以实现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学历案的出现正当时!
以上是教案的革命2.0读书报告分享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7
现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课堂都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如何让学生从“观赏者”变成“表演者”,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案的革命》重点介绍了学历案的由来,学历案的叙写以及高中各科的学历案。这本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值得每位老师学习、研究和参考。
学历案,顾名思义,即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学历案记录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的认知地图,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具体来说,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由此可见,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老师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何以学会。老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阅读中我明白了,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明白“学会什么”“怎么学会”“怎么评价是否学会”等一系列步骤。而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制定与叙写学习目标、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用好“资源与建议”、设计好学习过程、课时作业等。这与我们所说的“教、
学、评”的一致性是类似的。
书中指出: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教学的灵魂,是学习质量的标准,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也决定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教材、学情和教学资源,不仅要关注三维学习目标,更要关注成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因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可操作、可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大家在撰写教学设计时,经常将评价任务和学习目标弄混淆,其实区分它们两者的不同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了。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它一般时纸笔检测(填空、计算、解决问题等各类题目、试卷等)和表现性:评价(问答、展示实验、调查等)两种,要可测、可评且与目标匹配,作用是看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还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够,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另外,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明确顺序,即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好评价任务后再设计学习过程:评价任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任务方式要多元化,突出检测的针对性;最后评价任务的描述也要清晰可执行,具有“导学”的`功能。总之,评价任务不等同与教学任务,也不等同于课后作业,它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引领教与学。
何谓真学习,在本书中也有详尽到位的描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讲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会,其实不然,往往这样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习结束后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新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況:课堂上老师全面细致地讲,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但是学生学习效率仍然不高,最后教师只得无奈的说:“我教了,学生学不会!”其实,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这是我在如何设计“学习过程”以实现“真学习”这章中找到的解决方法。我们在学习过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几个原则:资源选配要指向学习目标;把知识建构的过程还给学生:活动设计必须遵循“学”的逻辑:贯彻“学——教——评”致性。只有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真学习。
读了《教案的革命》后,最大的体会就是,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习。探索路漫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教案的革命2.0读书分享心得篇8
现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课堂都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如何让学生从“观赏者”变成“表演者”,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案的革命》重点介绍了学历案的由来,学历案的叙写以及高中各科的学历案。这本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值得每位老师学习、研究和参考。
学历案,顾名思义,即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学历案记录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的认知地图,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具体来说,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由此可见,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老师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何以学会。老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阅读中我明白了,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明白“学会什么”“怎么学会”“怎么评价是否学会”等一系列步骤。而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制定与叙写学习目标、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用好“资源与建议”、设计好学习过程、课时作业等。这与我们所说的“教、
学、评”的一致性是类似的。
书中指出: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教学的灵魂,是学习质量的标准,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也决定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教材、学情和教学资源,不仅要关注三维学习目标,更要关注成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因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可操作、可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大家在撰写教学设计时,经常将评价任务和学习目标弄混淆,其实区分它们两者的不同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了。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它一般时纸笔检测(填空、计算、解决问题等各类题目、试卷等)和表现性:评价(问答、展示实验、调查等)两种,要可测、可评且与目标匹配,作用是看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还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够,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另外,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明确顺序,即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好评价任务后再设计学习过程:评价任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任务方式要多元化,突出检测的针对性;最后评价任务的描述也要清晰可执行,具有“导学”的功能。总之,评价任务不等同与教学任务,也不等同于课后作业,它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引领教与学。
何谓真学习,在本书中也有详尽到位的描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讲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会,其实不然,往往这样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习结束后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新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況:课堂上老师全面细致地讲,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但是学生学习效率仍然不高,最后教师只得无奈的说:“我教了,学生学不会!”其实,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这是我在如何设计“学习过程”以实现“真学习”这章中找到的解决方法。我们在学习过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几个原则:资源选配要指向学习目标;把知识建构的过程还给学生:活动设计必须遵循“学”的逻辑:贯彻“学——教——评”致性。只有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真学习。
读了《教案的革命》后,最大的体会就是,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习。探索路漫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