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造句
编辑:高中作文网【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成语接龙】:打草惊蛇——蛇杯弓影——影只形孤——孤儿寡妇——妇人孺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均力敌——敌国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之当然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成语典故】: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
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1]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造句】:
1、你就打听些这样的小消息,还让我埋伏的死士都给暴光了,打草惊蛇了还想要报酬啊。
2、侦破工作应谨慎保密,不要打草惊蛇。
3、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鬆懈后,可一举进攻。
4、眼看大势已去,他们的贪婪和恐惧并不一定使他们团结起来,倒往往反而使他们打草惊蛇。
5、在野外要进入草丛时,切记要先打草惊蛇。
6、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惊蛇,让歹徒溜了。
7、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8、警方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所以派出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
9、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10、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松懈后,可一举进攻。
11、警方推断,内里必有“猫腻”,为不打草惊蛇,民警暗暗记在心里,并未轻易尝试入内。
12、这次行动千万要保密,不能打草惊蛇。
13、小偷已经进来了,所以最好不要打草惊蛇,免着他发现家里有人。
14、警察调查的时候不能使罪犯察觉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15、既然大家都有打草惊蛇的决心,相信本公司这次的改革一定可以。
16、韦索看在眼里,却依旧按兵不动,其实他不想要打草惊蛇,自有打算,只是下了一枚暗棋,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出其不备,将军,直捣黄龙。
17、连长告诉我们,不要打草惊蛇,要对敌人进行围攻。
18、你这样轻举妄动只会打草惊蛇,给下一步的工作带来困难。
19、眼看国家因为权力斗争而四方五裂,有志之士莫不忧心忡忡。
20、最后他们决定最好不要打草惊蛇并且不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21、商场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如果你再不打草惊蛇,迟早会遭到淘汰!
22、暴力成就传奇故事。主人公被砍肉刀追赶,挨枪子,还要被炸药炸得打草惊蛇。
23、为防打草惊蛇,易弘等人并未在城中集合,而是分散各处,貌离神合地向龟息潭靠拢。
24、不,暂时先不要查,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先不要打草惊蛇。
25、不同派系的权力之争,使这个集团打草惊蛇,分崩离析。
26、他们不得不自污其行,对那些奸臣们虚与委蛇,为的是获得为国尽忠的机会,免得打草惊蛇,四面树敌,以致遭受奸臣们的嫉恨与陷害。
27、可是你的内心却觉得应该要做这个,造成你挣扎不已,整个心都打草惊蛇。
28、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29、有一种叫红棉的海绵生物能被挤过一块织布,变成打草惊蛇的小块。
30、不要做那种打草惊蛇的蠢事,不动则已,要动就必须使罪犯全部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