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编辑:高中作文网【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成语接龙】:百闻不如一见——见异思迁——迁延日月 ——月夜花朝 ——朝歌暮弦—— 弦外之意 ——意料之外 ——外感内伤 ——伤心蒿目 ——目不知书 ——书不尽言 ——言者弗知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闻名不如一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见面不如闻名、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典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召集群巨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硬打,下令进兵。赵充国不同意,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赵充国反复奏报,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赞成赵充国的人逐渐由原先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赵充国的方案通过了,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造句】:
1、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3、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4、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5、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6、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7、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8、虽说可能难以置信,但真有一条蛇长着两个头的?是我看见的,百闻不如一见。
9、对于那些来中国看比赛的老外来说,这场旅行和对这个国家的感知,一方面说,绝对能使他们得出一个“百闻不如一见”的结论,那就是这个古老的国度正在逐步的走向现代化,经济急速发展。
10、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11、除所有形式的自由言论某种程度上就是努力建设上海,而这,百闻不如一见。
12、不过,百闻不如一见,当秦朗真正见识到这一瓶百珍油的时候,才知道这东西的确是真正的灵药,难怪甘泉寺的住持和医生僧侣都是一幅痛惜万分的样子。
13、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14、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15、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16、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
1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8、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
19、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1、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22、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23、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
24、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参观,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庆人艰苦的创业精神。
25、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6、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7、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作-文-吧http://Www.zUoweN8.coM/。
28、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29、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30、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