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特征(整理2篇)
来源: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字:《艺术哲学》;丹纳;三元素说;民族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91-01
丹纳(1828—1893),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实证主义的杰出代表。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艺术哲学》一书既是他的代表作,也集中反映了其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丹纳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欧洲正处于一个极度骄傲和膨胀的时期。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人逐步从宗教思想禁锢的蒙昧状态中苏醒过来,这让欧洲人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丹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因此,丹纳的治学方法是从事实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实证主义文艺理论。他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两大理论:一、“种族、时代、环境”三元素说;二、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强调了三元素对文学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后者则强调了艺术批评的客观性。
具体而言,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我们从丹纳的三元素说可以看到民族特性对艺术家和作家的人生态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丹纳的三元素说开一代风气之先,为以后的实证主义艺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丹纳看来,艺术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要删去那些遮掩到主要特征的东西,重点表现的是具有主要特征的东西。艺术品的目的是要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这要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有计划地去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可见,正是把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当作艺术本质的观念,导致丹纳提出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三个尺度。
“特征重要的程度”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即其价值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最稳固、最接近本质的东西,则是种族的特征,深刻而持久的特征对于作品的价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特征有益的程度”则是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表现有益的特征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
“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程度。只有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时候,特征的形象才格外显著。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效果的集中主要表现在人物、情节、风格三者之间要保持平衡、和谐配置。
从艺术研究与批评的角度来说,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阐发的两大理论观点,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艺术作品及其属性,因而必然要探讨有关社会因素对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影响。此种研究方法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学艺术外部进行研究的视角。
今天我们所谓的理解,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再通过内部的条理习惯,有规律地,合乎逻辑地从一个符号到达另一个符号。而艺术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
一方面,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自发的活跃的情绪、个性。一有感触就能无所顾忌地发泄出来。其次,周围要有近似的、理解的精神在不断地支持,使心中那些尚且模糊的念头得以酝酿、滋养、成型、繁殖和壮大。也就是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创造良好的情绪和气氛。另一方面,民族的天赋是永恒的。它来自血肉,来自头脑,来自空气与土壤,来自思想感情的构成与活力。这是真正活跃的力量,不断更新,无孔不入,绝不会因为一时赞赏另一种高级的文化而践踏自身和损害自己。画种还保持着原来的纯洁。所以,个人创造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艺术家们的创作能力是与民族的活力成比例的。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特征;审美;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2-01
一、数码艺术
(一)数码艺术设计及其产生
数码艺术属于一种新媒体艺术,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由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它是指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数码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的出现对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泉》的作品――小便器,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多年后,公众一致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杜尚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特征
数码艺术,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反传统性和它的人文关怀,即使某些作品借用商业社会的特性而采用通俗和游戏的形式,但仍然可以从艺术家的精神内涵的解读中加以区别,这也是区别其他利用数码进行创作的作品。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视觉表现
如今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数码艺术设计的应用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码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可称为“媒体蒙太奇”;包括共时叠加的媒体蒙太奇和历时链接的媒体蒙太奇,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手法和新媒体艺术语汇,并由此生成了数码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
第二,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数码艺术设计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与结合
(一)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
要探讨和研究数码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概括来看,现代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抽象化。集约化大生产决定了产品必须要便于生产,而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所以要求产品必须要以简练和抽象的造型为主。二,简洁化。简洁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将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强冲击。强冲击就是审美中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和激荡。四,民族化。从审美角度来看,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五,个性化。艺术理论在突破了传统的模仿和表现之后,更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强调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的领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
(二)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