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工程新技术(整理2篇)

来源:

土方工程新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82文献标识码:A

1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种桥梁、水利工程、四通八达的公路贯穿各个省市。土木工程是保证人类居住和交通的支柱产业,完善土木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成为目前土木工程的关注热点。人类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舒适的生存环境,预计土木工程必将有重大的发展。

2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节在经过笔者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中得出些结论,并形成了文字,具体如下。

2.1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2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2.3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体现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施工材料出现了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为复杂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使得大规模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也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3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前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已经阐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经过论证得出,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互补关系,在具体施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施工人员的喜爱。

3.1向信息化趋势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并带动工业化,这是我们的国家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信息化建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进行改造。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传统控制方式下一些较难实现的高难度项目成为可能,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界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背景的技术服务系统,工程设计的传统过渡到基于网络的并行设计和协同控制,解决这一复杂设计系统的管理与协调需要协同技术。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为只能建筑的兴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使人们获得投资合理,都将被纳入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系统之中。

3.2向虚拟现实技术发展

沟通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新观点和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让人仿佛置身在现实世界中,一方面,将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和方法可以很好的进行清算,其计算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仿真、复杂的计算过程更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环境模拟技术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是目前瓶颈耐久性土木工程研究。通过实现虚拟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最可能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受到信息接收者经验的限制,使得使用这种方法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将施工过程和方法很好的变现出来,通过虚拟技术的实现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最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

3.3向超大型土木工程方向发展

在21世纪,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施工方法将更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生产优质水泥、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浸渍混凝土混凝土发达,带来了土木工程结构,新开发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等。碳纤维的应用研究,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如何合理使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其他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也将朝着轻、强、良好的韧性和使用性能方面的开发,既从数量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和用法的高性能材料需要进一步增加。

3.4向地下、太空、沙漠、海洋空间发展

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开发地下、太空、沙漠和海洋空间是解决当前空间和土地资源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逐步向深层发展,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将加强。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动将有可能向太空发展。世界未来学会对下世纪初设想将西亚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绿洲,研究开发使用沙漠地区太阳淡化海水的经济上是可行的方案。许多国家将建筑空间向海洋拓宽,船上设有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跑道、医院、旅馆、超市、饭店、理发店和娱乐场等。

结语

综上所对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所述,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本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因而我们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重视。

笔者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本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如何顺应这一科技革命与创新的潮流,并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材料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11(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12(06):181.

[3]薛扬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12(27):277-278.

[4]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164.

[5]华力军.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236.

[6]江见鲸,江波.土木工程发展展望[A].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1(04).

[7]赵永旗,王婷灏.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土方工程新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实践

前言

岩土工程学科是融合了多种技术手段的学科,而岩土工程能利用多种勘测技术改造岩土和土体。地质发生变化,相应的岩体也会形成复杂的结构,尤其是在不同的地域中,岩土特点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而岩土工程则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下,进一步保证岩土土体的稳定性,发挥岩土工程技术应用价值。

1常用岩土工程技术的局限性

1.1PCC桩技术

PCC桩技术属于柔性桩技术,本身成本较低,应用也较为广泛,但也正由于其性质影响,一旦深度较深,很难控制其强度,造成混凝土管桩沉降,而采用刚性桩身,尽管强度较大,也能有较大的加固深度,但是相应的成本也会明显增加,很难大范围推广。

1.2桩靴结构技术

沉管灌注桩桩尖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在应用中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反复使用,施工较为简单,不过桩靴形状为三角形,应力集中分布,极易发生变形,活瓣闭合受到影响,水或泥沙杂质会进入桩管中,影响到桩身质量。预制桩靴能较好的控制开闭,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体积较大,运输难度较高,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还不能反复使用,因此在推广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1.3碎石桩技术

目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广泛采用碎石桩技术,本身桩身存在较大的孔隙,方便排水,避免由于外在因素的震荡而造成地基损坏。碎石桩技术抗液化效果较好,孔隙排水保证了桩基稳定,但是收到自身柔性的影响,桩基的承载能力有限,极易发生变形,一旦岩土工程上层负荷较大,就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于一些岩土工程上方的房屋建筑,往往采用刚性地基方式,不过由于桩身不存在排水孔隙,尽管承载性能较好,但是排水效果较差,很难保证地基稳定性,极易受到液化破坏。

1.4桥头跳车问题

岩土工程上方的高速公路中桥头跳车问题是我国岩土工程技术的难点所在。地基本身土质较软,承载力较差,尤其是在路堤较高的状况下,会造成施工完成之后大面积沉降。桥梁本身采用桩基础,不会发生沉降,桥和路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就会出现桥头跳车问题。

2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实践

2.1地基处理技术的创新实践

岩土工程技术创新中,地基处理技术的创新主要是振动沉模然后关注混凝土管桩,在岩土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的地基处理上,都可以应用这一技术手段。在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2.1.1严格控制原材料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从最初的采购环节就应该加强控制,选择生产资质雄厚的厂家,充分衡量质量和成本之后选择最佳材料。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岩土工程施工现场,严格把控原材料进场,并对原材料进行抽查,不合格原材料禁止入场,并上报上级部门,重新选购原材料,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2.1.2清除场地杂物平整地基施工场地,清除场地内的垃圾杂物等,避免这些杂物影响到地基的施工,也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集中倾倒位置,方便之后施工垃圾的运输,避免占用施工场地,影响正常的地基施工过程,保持岩土工程施工地点周围环境质量。2.1.3机械设备进场地基施工所应用的机械设备进场,根据施工要求安装,也能方便之后地使用的应用,做好吊设工作,利用钢丝绳将沉管压入之后利用振动锤打击到预定深度。2.1.4做好监管工作在地基施工中,沉桩的整个施工环节需要专业人员监督,把控整个过程,控制施工质量。沉管到位之后关注混凝土,结合实际施工需求和计算参数,确定混凝土投料量,并且记录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混凝土灌注量,灌注完成之后,先进行振动操作后在一定速度下拔管。PCC桩应用也是岩土过程地基处理技术中重要的技术创新,综合了多种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在软土地基施工地区,应用效果较好,而且施工过程较为简单,可以广泛推广。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振动沉模的方式排出多余的土,然后关注混凝土管桩,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用量和机械能耗,明显降低地基施工成本,在不同种类和结构的地基施工中可以广泛应用,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城市道路的路基中应用效果都较为显著。在PCC桩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保证地基施工的稳定性,严格按照施工场地附近预先设置的基准点,引出管桩桩位,做好对管桩的检查和保护工作,以免在后续的施工工序中破坏管桩。桩机在施工中,准确调整角度,严格控制垂直偏差,满足孔深要求。

2.2探测技术的创新实践

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探测环节和监测环节不可忽视,这也是让基础地基和上层结构形成紧密数据联系的基础所在,能进一步提高施工准确性,具体来说,探测技术创新可应用,可以分为以下方面:2.2.1钻探和坑探技术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探测技术类型,能通过直接探测掌握岩土工程施工地点的地质状况,在技术应用中根据不同岩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层类别的不同,字啊不同勘探要求的指引下,对不同深度的地层进行探测操作。2.2.2物探技术物探技术是借助电磁理论和电学理论提出的岩体工程探测技术,探测原理为在不同的介质下,弹性波的传递规律有所不同,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判断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忒单,也能根据剪切波速值判断图纸类型,根据覆盖层的厚度变化也可以不断修正弹性波。2.2.3GPS定位技术借助卫星和地面接收站之间的数据传递,制定合理的岩体工程探测技术,准备相应的工具并做好校对工作,借助卫星定位,确定监测点的数据,根据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确定检测结果。

2.3桩技术的创新实践

在岩土工程技术中,桩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混凝土空心桩技术和石桩刚性抗液化桩基技术两种。混凝土空心桩技术由于其直径较大,相应的阻力也会增加,桩基承载力也随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混凝土用量,降低成本,也不会影响到桩基承载能力,避免柔性桩和刚性桩的缺陷,综合两者优势。复合空心桩加固效果较好,而且成本较低,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较好。石桩刚性抗液化桩基技术的抗液化效果较好,承载能力较高,而排水效果好,刚性桩中存在排水管道,其中的排水材料能提高刚性桩基的排水能力,可行性较高,应用之后效果较为显著,既保证了岩土工程的承载能力,也保证岩土工程安全稳定施工。

2.4桥头跳车装置创新技术

目前桥头跳车装置是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是本身还是存在一些弊端,精度控制难度较大,而借助高精度全方位技术能对不同的桥面标高进行处理。这一技术创新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改进了凹槽技术,利用活动滚珠装置,准确控制桥面标高,也能更好的适应地基沉降,平衡性较好。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岩土工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和实践至关重要。改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各个单位加强经验交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实现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小红.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4):235.

[2]肖俞.基于绿色理念下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1):99~10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