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重点知识(整理2篇)
来源:
小学重点知识范文篇1
作者:谢爱华杨建文许慧琴
【摘要】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对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的知晓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水平。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7个辖市区其中26所中小学校,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各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中小学生1019人,重点疾病知识知晓率为84.87%,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重点疾病行为形成率为91.42%,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学生重点疾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占54.76%,小学生和农村学校低于中学生和城市学校;84.2%的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卫生知识讲座,农村学校差于城市学校,中学差于小学;学生希望学校加强有关健康教育的心理需求占99.61%。结论我市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总体良好。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学校加强重点疾病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教育部门按国家规定所有小学和初中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高中开设健康教育讲座的要求执行,符合学生对卫生知识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学生;传染病;常见病;知识;行为
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学校学习生活卫生环境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主要传染病和常见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逐步成为学校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近视眼、龋齿、肥胖、伤害已经逐步替代肠道寄生虫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作为学校主要防控的四种重点学生常见病。为了解学生对这些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的知晓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水平,我们于2011年4月对我市7个辖市区26所中小学校1019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疾病知识、行为及心理需求态度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方法及内容
结合我市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督导,镇江市疾控机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对7个辖市区随机抽样调查了城乡中小学各一所。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健康60条)核心内容知识和行为要点,自拟学生健康知识行为问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艾滋病、结核病、肝炎重点传染病和近视眼、龋齿、肥胖、伤害等重点常见病知识和行为;二是学生接受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行为健康教育情况;三是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卫生防病知识讲座情况;四是学生接受学校传染病和重点疾病健康教育的心理需求态度。每所学校抽样调查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各一个班,每班学生40名左右,共调查学生1019名,城市学生380名、农村学生639名;中学生524名、小学生495名,中小学生比为1.06:1;男生561名、女生458名,男女性别比为1.22:1。现场调查结束后,对资料进行核查整理,录入计算机abidat软件数据库,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中小学生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知晓情况
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知晓率总体达到84.87%,中小学生分别为85.59%和84.1%,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知晓率分别为85.13%和79.61%.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2.37%和86.35%,农村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镇江市中小学生疾病预防卫生知识调查统计表
分类
调查人数
应答题数
正确题数
正确率(%)
X2值
中学生
524
5240
4485
85.59
4.4*
小学生
495
4950
4163
84.1
男生
561
5610
4776
85.13
0.68
女生
458
4580
3872
79.61
城市
380
3800
3130
82.37
29.48*
农村
639
6390
5518
86.35
合计
1019
10190
8646
84.87
*p
2.2中小学生重点疾病行为形成率(表2)
中小学生重点疾病行为形成率总体水平达到91.42%,中小学生分别为90.35%和92.55%,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分别为90.83%和92.14%.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学生分别为92.82%和89.72%,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镇江市中小学生疾病预防卫生行为调查统计表
分类
调查人数
应答题数
正确题数
正确率(%)
X2值
中学生
524
3668
3314
90.35
11.05*
小学生
495
3465
3207
92.55
男生
561
3927
3567
90.83
3.84*
女生
458
3206
2954
92.14
城市
380
2660
2468
92.82
10.03*
农村
639
4473
4053
89.72
合计
1019
7133
6521
91.42
*p
2.3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来源、态度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表3)学生重点疾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的仅占54.76%,小学生和农村学校低于中学和城市学校;只有84.2%的学生接受健康教育课或卫生防病知识讲座学习,农村学校差于城市学校,中学差于小学;学生希望今后要加强这些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心理需求占99.61%,说明目前学校开展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和近视眼、龋齿、肥胖、伤害等四种重点学生常见病健康教育工作不力,有部分学校未能够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学校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学校未能够充分有效发挥应有的学校卫生防病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生未能够从学校这一主要途径获取卫生防病知识特别是这些重点传染病和疾病卫生知识和行为的健康教育。
表3镇江市学生防病知识来源、心理需求和学校健康教育情况
学生
人数
学生防病知识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的人数(%)
学生希望接受学校防病健康教育的人数(%)
知道学校开设防病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的人数(%)
中学生
524
295(56.3)
521(99.43)
405(77.29)
小学生
495
263(53.13)
494(99.8)
453(91.52)
男生
561
317(56.51)
558(99.47)
466(83.07)
女生
458
241(52.62)
457(99.78)
392(85.59)
城市
380
234(61.58)
378(99.47)
326(85.79)
农村
639
324(50.7)
63(99.69)
532(83.26)
合计
1019
558(54.76)
1015(99.61)
858(84.2)
3讨论
以往学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和学校健康教育相关调查主要集中在学生某种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知识和行为调查[1-4],本次学生卫生防病知识行为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重点综合调查了学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和危害学生健康的“新”的学生四种常见病,即肥胖、近视、伤害、龋齿,同时对学校开展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现况及学生获取途径来源和态度进行了调查,有关专题综合调查这些传染病和重点常见病的调查报告比较少见。因此,对于学校开展卫生防病健康教育及了解学生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和行为掌握情况针对性更强,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这些重点疾病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的真实情况,以及学校开展这些相关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此调查结果可以作为我市乃至我省教育及卫生部门制定这些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预防控制策略和科学制定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①当今我市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总体良好,知晓水平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行为水平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知识水平与行为水平不呈一致性,城市学生知识水平不如农村学生,但行为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究其原因,可能与长期的卫生习惯有关,还需尚待进一步探讨。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②当今我市中小学生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总体良好,能够接受健康教育课或卫生防病知识讲座的学生达84.2%,但是仍有15.8%的学生未能受到健康教育课或卫生知识讲座学习。距国家规定所有小学和初中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高中开设健康教育讲座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学生重点疾病知识主要来源和途径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仅为54.76%,说明学校在重点疾病健康教育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和发挥主渠道作用扔不够。99.6%的学生希望学校要加强重点疾病卫生防病健康教育,说明广大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是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学校开展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有基础的,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因此认为现有学校卫生防病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健康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尽快加强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建议:教育部门应将学校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和和肥胖、近视、伤害、龋齿等重点常见病健康教育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开展专门的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够接受到专题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卫生部门应该将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卫生的重点工作之中,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校开展专题性卫生防病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学校校医和保健教师开展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健康教育师资业务培训,使学校能够承担起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为学校开展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提供业务技术支撑和保障。
参考资料
[1]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
[2]孙家来.射阳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小学重点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68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显得更加宝贵,学生学习时间的宝贵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小学生要学习的科目的增多,较之于传统教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受到压缩,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只有在方法与技巧方面多做文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一、课堂导入魅力化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这样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才能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达成一致。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教学指导理念,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春风,其中,要求教师要转变上课铃响后直接进入教学正题的情况,教师要穿插一个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整节课高效开展奠定基调。
当然,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设计提出了要求,本人认为教师还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使导入环节魅力化,而对此的深入思考就是穿插一些小学生的兴奋点。本人就个人在不断提升导入环节魅力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在此分享:导入环节应该是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知识性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否则浪费教学时间是小,关键还会使学生的思想游离于课堂,难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以有效实现知识的渗透,那么,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无疑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魅力的提升还在于学生兴趣点的引入。设计课堂导入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使学生本节课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轻松的去学习。而只有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之始就十分快乐。
课堂导入魅力化有丰富的内涵,想要把握好导入这5分钟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二、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精力十分旺盛,因此,在进行机械性记忆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这是小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有利因素。然而,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却是要能够从更多的视角来考虑。一些教师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虽然学生能够机械的记忆大量知识,当然,一些知识确实需要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来掌握。但是如果学生的记忆仅仅停留在机械阶段,那么,不管对学生理解知识点还是掌握知识点,从长久来看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与理解性记忆结合起来。对于一些确实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扎实的、准确的掌握知识点。当然,对于一些需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知识点,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
理解性记忆对知识点本身的掌握来讲,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能够使学生的脑海中对知识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进行长时间的记忆,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见解,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点的含义,当然,对知识点领悟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其他知识点含义的获取也有很大帮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只有发挥好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小学生才能顺利掌握并理解知识点。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与出发点。
三、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知情结合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其含义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干巴巴的知识点自然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融情于知识点,自然知识点就多了很多生活的气息,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
不管是从培养小学生融情与学习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情感的培养融入知识点讲解之中。当然,语文无疑为教师实现将知识与情感的教学结合起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很多需要小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只有在投入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实质。较之于其他学科,语文更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意识,当然,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意识的养成,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善于进行一些教学管理策略
随着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引入,广大教师应该逐渐明确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知识点的讲解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其中,通过有效管理为学生很好获取知识点做好准备,就是教师应该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受小学生自制力不足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只有教师通过管理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聚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谈及教学管理,对为数不少的教师来讲还显得较为陌生,一些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这就启发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方面多多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结合一线教学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应用,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管理方面,就应该从教师的格局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五、借鉴一些“效应”

小学重点知识(收集3篇)
- 阅0小学重点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一、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发起的提问,有.....

小学重点知识大全(收集2篇)
- 阅0小学重点知识大全范文篇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广泛性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部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