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经济形势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1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4年的强劲增长之后,2005年增速有所放缓。虽然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和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但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增长,并且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所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5年9月发表的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4.3%,虽然低于2004年创纪录的5.1%,但仍高于2003年的4.0%和1995-2002年3.6%的年均增长。

从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美国经济受石油价格上涨和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个人消费支出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带动下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就业形势继续改善,通货膨胀温和,预计2005年仍将增长3.5%;日本经济在企业设备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带动下呈现出较快增长,就业形势趋于改善,通货紧缩进一步缓解,银行不良贷款显著下降,以内需为主导的复苏势头不断得到巩固,预计2005年将增长2.0%;欧元区经济由于内需疲软和净出口贡献下降而增长缓慢,失业率2005年仍然居高难下,通货膨胀率受石油价格上涨而有所上升,主要经济大国财政赤字继续超标,预计2005年的增长将降至1.2%。

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看,亚洲经济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和印度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则由于出口增速回落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低落而增长明显趋缓,预计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将分别增长7.8%和4.0%。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济由于生产能力不足而增速放缓,但石油收入的大量增加使得财政金融形势和对外支付能力继续改善,预计2005年将分别增长5.5%和6.0%。中东欧地区经济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较快增长,但受欧元区经济增势疲软的影响而增速下降,经常项目逆差有所增加,预计2005年的经济增长将回落至4.3%。拉美地区经济在2004年出现强劲的恢复性增长之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经常项目盈余的增加使得财政金融形势进一步好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增强,预计2005年将增长4.1%。非洲地区经济也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05年将增长4.5%。

总之,虽然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比2004年的强劲增长有所放缓,但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定,长期利率仍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各国财政货币政策依然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较快增长态势,并且这种趋势将延续到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4.3%;其中,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将分别增长3.3%、2.0%和1.8%,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将分别增长7.2%和4.7%,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将分别增长5.3%和5.7%,中东欧地区将增长4.6%,拉美地区将增长3.8%,非洲地区将增长5.9%。

虽然目前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构成威胁。首先,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增长仍然过分依赖美国,虽然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大,但由于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出口带动,而出口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依然缓慢的情况下,一旦美国经济增速下滑严重,势必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其次,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继续扩大,预计2005、2006两年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1%,占全球总逆差的70%左右,而顺差则主要集中在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以及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经常项目收支结构失衡不仅会影响到国际汇率关系和资本流动的稳定,而且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不利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增长;再次,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也会加剧石油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导致亚洲等石油净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恶化、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贸易盈余下降,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也会因此扩大,从而加大世界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

二、世界贸易增长明显趋缓,经常项目收支严重失衡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明显趋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增长将从2004年的10.3%回落至7.0%。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是导致世界贸易增长趋缓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进口需求减弱,不仅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出口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发达国家的进口增长将从去年的8.8%降至5.4%,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则将从2004年的14.5%降至10.4%。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将从2004年的8.3%降至5.0%,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增长将从2004年的16.4%降至13.5%。此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对需求的制约作用,电子信息类产品需求的周期性下降,以及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迟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强等,也都世界贸易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当前,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日趋严重。2005年,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将从2004年的3140亿美元扩大到4511亿美元,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则从2004年的2277亿美元增加到4101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从2004年的6681亿美元继续扩大到7590亿美元,而日本和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仍将分别高达1531亿美元和1211亿美元;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常项目盈余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地区,预计分别高达1097亿美元、1053亿美元和2176亿美元。全球经常项目收支严重失衡集中反映出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影响到世界贸易的健康增长,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国际汇率关系的剧烈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向的重大改变,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破坏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条件。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由于2006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2005年的增长速度,而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形势有望好转,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将有所增加,因此世界贸易增长预计会有所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将增长7・4%,略快于2005年;其中发达国家的进口增长将提高到5.8%,出口增长将加快到6.3%,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

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仍可维持在10.3%,进口增长减缓至11.9%。与此同时,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预计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到4990亿美元,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影响也将继续增大到4936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继续扩大到8052亿美元,而日本和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仍将分别高达1405亿美元和1219亿美元,亚洲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地区的经常项目盈余将分别增加到1134亿美元、1220亿美元和2727亿美元。

三、跨国直接投资趋于回升,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在连续三年大幅下降之后,2004年终于开始止跌回升,按流入量统计达到6481亿美元,略高于2003年的6326亿美元,但仍比2000年创纪录的13880亿美元低50%多。并且,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继续下降,从2003年的4422亿美元继续降至2004年的380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则从2003年的1663亿美元继续回升到2004年的2332亿美元。这种情况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中东欧新兴市场地区正日益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回升趋势,跨国公司继续调整全球生产和投资布局,跨国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对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新兴市场地区的投资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继续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也在显著增加,预计2005、2006两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将保持恢复性增长。

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重新恢复增长的同时,其地区和产业投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虽然发达国家仍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其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79.8%降至2004年的58.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则相应地从20.2%增加到41.4%,显示发展中国家正日益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亚洲、中东欧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地区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财政金融形势较为稳定,以及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成本和市场优势日益凸显,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缺乏活力、股市时好时坏、公司财务丑闻不断,以及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等,对外投资动力远大于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由于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已基本向外转移完毕,跨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投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电信、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而且各种形式的服务业离岸外包正方兴未艾,流向传统制造业的势头则明显减弱。目前,服务业吸收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已从1990年的49%上升到60%多,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则从42%降至34%。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生产体系日渐形成,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发达国家在向外整体转移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将新兴产业分解为不同的独立部分和环节向外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乃至部分研发活动也以委托加工和外包等形式大量转移到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并通过制定产品和技术标准、掌控关键技术和核心业务,以及垄断全球营销系统等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同时,其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步较快的国家也开始通过对外投资向进步较慢的国家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金融、保险、电信、商贸等服务业也开始大规模向外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呈现出加快发展趋势。

四、国际金融市场保持稳定,汇率关系调整趋于平稳

2005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继续保持稳定,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美联储连续12次调高短期政策利率,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短期政策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不变,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短期政策利率调升幅度也十分有限,长期利率虽有所波动,但仍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反映出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依然较低。由于上市公司业绩和资产负债情况转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公司利润处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全球股市获得有力支撑,主要股市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太大的涨落。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关系调整也趋于平稳。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继续领先于欧元区和日本,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后美元的短期利率明显高于欧元和日元,以及欧盟宪法在法国和荷兰公投失败影响到对欧元的信心,欧元和日元汇率有所贬值,而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下跌趋势得到扭转,实际有效汇率上升。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虽然有升有降,但除东盟国家外,多数国家和地区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有所升值,特别是拉美地区货币升值明显。中国在小幅调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态势总体上有望继续得到保持,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依然存在。首先,全球经常项目收支的严重失衡,特别是美国不断扩大的庞大经常项目逆差,始终对美元构成巨大的贬值压力。虽然目前由于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使得美元资产暂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国际资本大量流人美国不仅弥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而且使得美元汇率暂时获得支撑,但是,一旦欧元区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开始提高利率,美元与欧元和日元的利差就会缩小,国际资本流向就可能发生变化,美元汇率可能再度大幅贬值。其次,在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和美元短期利率水平已经明显调高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息压力。一旦各国中央银行相继调高短期政策利率,长期利率水平将趋于回升,不仅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因此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后,诸如恐怖袭击、地区冲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潜在波动风险始终存在。

五、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从2005年初开始,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到8月底由于美国的主要石油生产加工基地受到“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而严重受损并造成停产时,原油期货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此后,虽然由于美国政府释放了近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而使得原油期货价格有所回落,但原油期货价格直到9月底仍保持在每桶65美元左右,而前三个季度的平均原油价格高达每桶52美元,比2004年的全年平均价格上涨了38%。进入第四季度后,国际油价继续有所回落,但原油期货价格仍处于每桶55美元以上的高位。据世界银行的估计,2005年西得克萨斯、布伦特和迪拜三个原油市场的平

均价格将高达每桶53.6美元,涨幅达到42.1%,而2004年的平均价为每桶37.7美元,涨幅为30.6%。

2005年以来,虽然由于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从2004年的3.5%以上放慢到2.2%左右,并且由于欧佩克组织增加产量使得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增长实际上还略快于需求增长,但由于原油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闲置生产能力每日不足200万桶,这就使得原油期货市场始终处于脆弱的平衡状况,对可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的各种因素和事突发件极其敏感,投机易异常活跃,不断推动油价振荡上涨,国际油价中的风险溢价高达每桶15美元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以2005年的增速继续较快增长,石油需求不会显著下降,而产能增加需要时间,因此2006年国际油价仍将继续处于高位。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6年的平均油价预计还将略升至每桶56美元;此后,随着产能的增加和需求增长趋缓,国际油价有望逐渐回落,预计平均油价在2007年将降至到每桶52美元,到2010年有望回落到每桶40美元。

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已经造成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5年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有所放慢,并且美国和亚洲等石油进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抵消作用后,假定通货膨胀预期仍然保持稳定,国际石油价格因需求拉动而持续上涨10%,世界经济就会相应少增长0.1%至0.15%,而2003年以来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在1%至1.5%之间。而且,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各国中央银行还可能被迫显著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从而进一步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其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亚洲等新兴市场地区经济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不利影响。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导致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和国民收入流失,而且导致各类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涨,使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在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完全放开的国家,继续维持政府定价势必要被迫增加油价补贴从而导致财政负担加重,放开价格和取消财政补贴又会使经济面临高油价的剧烈冲击,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的稳定。再次,持续的高油价还会导致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美国的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全球国际收支的失衡将更加严重;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势头可能受到打击,欧元区经济可能更加不景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平衡将进一步增大。最后,高油价也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高油价一旦崩溃将使得参与原油期货交易的众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期货市场的动荡势必将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场,对全球金融的稳定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六、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但不利因素和风险增加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拉动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升看,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看好,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等,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总体上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努力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特别是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缓解今年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种种压力,减少贸易摩擦和纠纷。

其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继续进行并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的新趋势,以及跨国直接投资进一步回升并重点流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我们应抓住跨国直接投资回升并继续流向我国的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稳定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同时,也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鼓励有条件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贸易顺差的增加,对我国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还可能继续采取反倾销、特殊保障以及技术壁垒等方式限制我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同时也会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继续对我国施压。对此,我们既要积极应对、有针对性地做好矛盾和纠纷的化解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要深化涉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规模进出口贸易秩序,加快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1篇2

多极格局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世界历史大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二战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而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则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益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已经愈加成为全球范围的产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无数文化共存却又毫无联系的散沙,尽管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依旧保持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不会因为结果而去追求结果,只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实现结果。为求生存,只能通过压榨、战争等方式实现资本、科技的积累,从本国公民利益出发,寻求更加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家环境。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以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危机和价值观危机,而席卷西亚北非的历史性政治大动荡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使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将深度地影响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舞台将是美国称霸和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反霸之间斗争的舞台。它将是一个“新战国”时期,因而新的合纵和连横必将在各国各个领域和层次展开。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以两极对峙为基本特点的世界格局中,苏联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当时只有它才能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力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它已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各种其他力量的挑战。美苏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的挑战,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及其进行的反对两霸的斗争,都日益动摇着两极格局。到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经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完整了。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文拟就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说明。

一、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各种力量造成的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总体形势所造成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孕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而此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同,具有更大的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雅尔塔体系所建立的联合国相比。凡尔赛会议反苏、反共,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就明确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而雅尔塔体系则较之包含着更多的和平、民主因素,它维系了战后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即为明证。今天尽管雅尔塔体系已不复存在,但这笔宝贵的遗产必将继续影响当今世界。

另一方面,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83·

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以来,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都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仅以前苏联为例:1980年,苏联总兵力为366.8万人,拥有洲际导弹13098枚,坦克5万辆,主要水面作战舰只289艘,攻击潜艇和巡航导弹潜艇257艘,作战飞机5000架。如此庞大的力量,足以毁灭整个世界。尽管这两大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但在双方存在着极大的敌意及不信任感的前提下,任何偶然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不夸张地说,人类是在刺刀边缘维持了战后半个世纪的和平。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目前在军事上尚没有力量可与美国抗衡。因此,较两极格局解体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减小,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能性在增长。

然而,建立在东西方力量平衡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一旦瓦解,东西方力量失衡,则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失衡、紊乱、矛盾和冲突。原苏联的版图上出现了15个主权独立国家;南斯拉夫一再分裂,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一些地区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从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山脉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一条危险的“地震带”。在这些传统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条件下爆发出来,并和侵略扩张欲望、领土争端、政治经济利益、宗教纷争相互交织。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引人注目的是,危险的“地震带”有向非洲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7年全球局部战争中,非洲几乎占一半。几乎所有这些战乱中均有西方殖民统治和冷战期间大国争夺势力范围遗留矛盾的印记。

因此,总体说来,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的局面。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有的只限于内战,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2.两极格局结束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所造成的影响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无疑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到1997年3月,其成员仅有中国、古巴、老挝、朝鲜和越南。在许多人看来,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胜利,等于社会主义的终结。西方国家正进一步介入原苏联和东欧的内部事务,企图使那里的演变“不可逆转”。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正在加压,公然以是否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以“推进民主化”、“尊重人权”为附加条件,竭力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强制改变其社会性质。

尽管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但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仍然矛盾重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并未根本改变。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葡萄牙、希腊,共产党认真总结了的教训,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稳定了队伍,社会支持率有所回升。在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经过混乱、动荡和分化,目前已经表现出某种复兴的势头。如俄共在1995年12月俄罗斯大选中,获得22.31%的选票,在国家杜马中的席位约占1?3,成为新议会第一大党。而在第三世界中,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综合国力正在稳步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示出社会主义正在获得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因此,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两极格局结束对第三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后,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在过去东西方对抗时,双方都有求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在东西方中间周旋,以求形成有利于己的结果。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与西方直接对阵。第三世界已无东西方矛盾可以利用。原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影响,曾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各种经济优惠。苏联解体后,不仅不再提供这类援助,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反而同第三世界国家争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大搞“人权外交”,加紧干涉、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将进行经济贸易合作同“人权”状况改善相联系,附加政治条件。而且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为摆脱困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这些都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到制约,一些国家出现内乱,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20世纪70年代的36个增至1992年的46个。

但是,第三世界国家在逆境中团结自强的意识在提高,它们更加重视南南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和不合理的经贸关系。东亚发展中国家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给整个第三世界以鼓舞。尽管1997年7月以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接连发生金融危机,但不致影响东亚作为世界一个新增长中心的地位。非洲经济自1994年以来连续回升。拉丁美洲经济亦稳步增长。目前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多极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世界经济就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解体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但是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发展中国家深受国际旧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优势正在丧失,外贸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以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是不可能的。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如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等等。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政界人士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某些有参考价值的论点和论据。中国学者中比较多的看法是:从综合国力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仍是美俄两极。两家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的核武器和世界军费支出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5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内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

(1)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越出自身疆界的产物。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生产力的质变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垄断极大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能力增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也不断密切。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转型,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大胆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这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矛盾已不再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这就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由国际投资迅速增长带来的资本的国际化;由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带来的市场的国际化;由国际金融的迅速增长及国家间在金融政策上的合作与协调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的国际化;由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产生的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等等。

(2)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并不排斥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要求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的实现和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因而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合作与协调,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结构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或地区首先开始合作与协调。而,冷战结束,东西方对立不复存在,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欧盟东扩、东盟扩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为发展自身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都会采用区域集团化的形式。

当今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存在和合作程度有由低到高的四种形式,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但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日本力图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亚太经合组织。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面临的机遇

第一,两极格局瓦解,美俄关系缓和,我国与美、俄、日关系正常化,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

第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走向多极化,苏美两霸,一个已经解体,一个相对削弱,而其他力量则在上升,这就增加了我国外交的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较以前相比明显增大。在多极格局中,谁也不能不重视中国的存在。12亿人口的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较过去增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地位正在提高,要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低估的。

第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首先意味着巨大机遇。它有利于我国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扩大国外市场,并多方位地学习外国的优点和长处。在信息革命空前加速,全球经济活动正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意识到抓住全球一体化机遇的极端重要性。

2.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如前所述,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这种集团化经济本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国际结合的一种形式,反映着各成员国垄断资本的国际竞争和联合的利益及要求。它是现阶段垄断资本争夺和分割世界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另一种性质的国际经济联合体,其基本职能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由于力量悬殊,它们不可能同大国及其主导下的集团相对抗,有些组织还不能不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加之保护主义盛行,西方的大垄断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正通过资本输出、国际信贷、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各种途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支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再分配,这使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当前日益明显的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有不利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既不能借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崇拜西方,又不能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某些传统观念上。要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尊重在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国际惯例,以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在国际化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影响日益增加,为保障我国未来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我国的外贸出口多元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点。

一、新时期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一)国际经济在竞争中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比重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来源。当前,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外贸,促进地区间的经贸往来,建立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促使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有合作就有竞争,国际间的竞争关系日趋凸显,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本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对国内经济进行改革,促使国际经济快速增长,鉴于此种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紧密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持续提升,国际经济与形势对我国的外贸经济与GDP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抓住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与世界贸易存在内在联系,从而制定符合世界经贸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策略,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竞争力。

(二)贸易模式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有赖于此,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趋势得到实质性进展,世界贸易经济局势呈现多元化趋势,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世界贸易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贸易的信息沟通,打破了世界各国的空间与距离限制,使国际经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作为拉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员,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为拉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作出着巨大贡献。结合我国实际,中国应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经济结构,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我国的外贸出口多元化建设,有效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國际经济的竞争力,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步伐,摸准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发展趋势的脉博,使世界贸易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发展与贸易有着向扩大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的部分经济大国为进一步稳固自身的国际经济大国地位,通过加强区域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有效占领区域经济贸易的主导权,与区域各国展开互惠双赢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世界各国的竞争转变为世界各区域成员国组成的经济贸易团体之间的竞争,区域各国通过经济贸易团结协作来争强本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竞争力。中国是区域性经济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不可估量的主导地位,中国的“一路一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正是在全面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形势,为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各国的互利互惠经济贸易协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各国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为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促进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发展人才战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第一生产力”,随着国际经济新形势下世界各国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优秀人才竞争也越演越烈,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谁掌握世界更多的专业技术优秀人才,谁就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下稳步发展。一直以来我国都高度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我国是世界人才流失大国,近几年通过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机制,很多国外优秀科学家和学者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归祖国,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等多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优秀人才要从教育与企业等多个角度着手,努力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促使在育才上更科学、更合理,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综合型优秀人才。企业也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储备以及优秀员工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技术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等多种机制,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先进文化发展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激烈的发展趋势下,各国贸易的竞争主体是企业。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发展程度与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我国企业要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自身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观念,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完善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机制,企业要结合其企业文化特色,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经营理念,从而有力推动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人才、管理、文化、科技等全方面协调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在竞争日异激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稳步前进,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经贸中的知名度,推动我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树立品牌效应促进企业影响力与知名度

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充分发展自己的品牌战略,并拥有自身的企业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推进企业世界化、多元化发展,不仅有效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美国苹果、德国宝马等很多世界型企业都有着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创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当前我国也有知名企业品牌的经验值得借鉴,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都走向了世界,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世界知名品牌相对较少,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企业品牌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创新,创造出拥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型优秀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中国企业世界化、多元化发展。当然想要创造一个世界型的优秀企业品牌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它要求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的人才、管理、文化、科技等全方面协调发展,增强自身在世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打造出属于中国企业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从而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三、总结

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只有抓住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与世界贸易存在内在联系,从而制定符合世界经贸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策略,有效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涛涛.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化趋势[J].现代商业,2014,34:79-80.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教父财富掠食股市

Abstract:Basedonthedifferentnationalessence,theworldisstilldifficulttoachievethestateof.So,China,EU,theUnitedStatesofAmericalikethreelightearthbright,anyonegodark,meanstheothertwocanbebrighter;andanyonewillbemorebright,itisfortheothertworesources.TheeuroandthedollaristheUnitedStatesshare,astrongopponenthasbeenformed,thesubprimecrisisandtheNATOmilitaryexpenditure,theUnitedStateshastheEUdraggedintotheabyss.Inthispaper,willtellthestoryoftheriseofChinaencounteredresistanceintheprocess,andtheUnitedStatesofEuropeaftertheimplementationofexploitation.FromthestateofdevelopmentofChineseresistanceencounteredwiththecurrentEuropean,comparedtotheearlierandfuturedevelopmentsaredifferent,inordertofind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Chinawillface.

Keywords:thestockmarketwealthpredators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全球一体化,中国经济与政治融于国际利益的布局中,而认识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当从解读资本主义国家的状态入手。欧元区的危机再现,将再次拖累全球经济。但是,这次的欧元危机与上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有了本质区别。此次欧元区的衰退,长远来看,带给中国的将是更多的机遇。期间,中国也难免要面临最大贸易市场衰退后的经济阵痛。然而更可虑的是,美国或要收购欧洲。这就意味着中欧之发展,必然与美国计划相抗衡。美国因此将更大地制约、消耗潜在竞争对手的力量。把握机遇,首在正视风险。我们一定不能忽略的是制造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的真实状态。美国,世界帝国(资本)主义的当家人,金融与军事的“教父”级人物。他会告诉人们控制石油和粮食等于控制世界和人类,但他绝对不会说出的是——控制了别人的思想,这人便是你的奴隶。“完全市场化”,“中国”都是其中的控制思想,无形的超级武器。今日之欧元区危机已不同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必须严格区分对待。国家政策与我国企业的步伐,也该适当调整。

一、中国产业升级的美景与阻滞——美欧日的昔日合作

美景——将中国东部升级成为日本、亚洲四小龙的综合版本;中国中西部接替东部工业转移,在中国实现工业大国与消费大国的共同体。转型的成功是会让美欧日恐惧的。我们知道,日本因承接美国的工业转移而大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工资与生产资料等成本提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自然将低端附加值的产业实行转移,于是有了四小龙的发展。当四小龙发展到再次需要转移时,世界已经演变成有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四大消费需求市场。他们本身既需要低端附加值的产品供应,但本国生产却又成本太高,而且,要满足多国的需求,就必须要找一个更大的生产国。中国需要发展,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更确切的说,是“中国东部”成为世界工厂,也成为大消费区域。以世界级的生产供应积累下来的财富所产生的消费力、带动力,远远不是日本和四小龙可以相提并论的。如果,有一天,当世界工厂的产品大部分自己内部消化了,那么欧美日韩等国,将失去最物美价廉的产品供应市场,也同时失去最有消费潜力的巨大市场。因为一旦中国成功升级为——工业强国与消费大国的共同体,中国经济的产业链条循环将在中国国内彻底打通、运转,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必将大大降低。那时,美欧日将为争夺中国市场而不得不打开对中国转让高新技术的大门,以求更多的合作。届时,中国将再次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我国地位高低将逐渐由量变发展至质变。这本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中国国情的必然。然而,美欧日以垄断资本起家,它们如何愿意看到中国升级为工业强国与消费大国的共同体?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看懂黄金、石油、铜、铝、铁等等大宗商品连涨十年的国际通胀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读中国的房地产;才能明白中国当下那么多的矛盾为何一下聚集产生,怨声四起。因此,对于中国的崛起,美欧日有共同的利益可图——只要中国起来得越晚,最好起不来,那么他们将更久地享用廉价的世界工厂产品与高利润的技术专利。有共同利益,就有合作:增发货币,制造美元贬值,共同加快抬升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推出“中国”,制造国际通胀,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加工业、出口业大受打击,为产业升级而储备的大量财富消耗在进口原材料上,进而演变为整体物价上涨,直接影响中国国内民生……如果我们以坐标轴的X轴代表时间,Y轴代表成长空间,那么,是以20°角发展较快消耗空间,还是以45°角发展较快消耗空间呢?当然是45°角快,并且是角度越大越快消耗完成长空间。买股票的人们,都希望所买股票最好是直线呈90°角上窜。但是,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渐次推进,有序发展,波及全面,细水长流,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有两大制约实现“工业强国与消费大国共同体”的决定性因素。A、时间。足够的时间,方能体现出应有的效应,而只有平稳展现出来的效应转化,才利于东中西、上中下之间千丝万缕、万千纠结的捋顺、应变、实施、推动;唯有足够的时间,方能化解消弭众多的矛盾。巨大的产业转移,不是朝夕之功。B、价格平稳的国际原材料。中国是加工大国,本身的进出口就时刻脱离不开各种大宗商品的平稳价格;中国实现消费升级与西部大开发,加大了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如果铜、铁、铝、银、石油等等的国际定价权在中国的话,那么中国实现“华丽转身”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如果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别人手里,而且是在资本家的控制中呢?请回顾一下列宁先生的话:“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中国财富的敌人,是存在的。在国家既有财富值恒定或平稳增幅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过快提高、国际通胀的加剧,都无异于被迫抬升国内发展成本,被迫加大角度向上发展,等于是提前消耗发展空间。空间一旦被提前消耗,发展时间必然被压缩,时间的压缩将导致不同阶段的矛盾集中展现、激化。国外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市场,会让中国轻松取代它们在国际中的分量?中国转型升级的步伐受到极大的障碍与阻滞。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在短短的十年内便几乎丧失其“一业带动百业”作用与价值。不过我们还要看到的是,虽然美欧日如此合作,但美国非常清醒,他与欧盟、日本之间的关系是:共同本质下的真正敌人。

二、美国的“战略智慧”——拖垮欧元区,实施国际剥削

一个国家的本质如何,决定了该国对内、外策略的宗旨。近代史上发动过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其当下所处阶段的状况,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都绕不出其本质这个中心点。在此,以美国为主线作逻辑铺展,去分析国外的形势。1、美国的资本主义状态衍变,已发展至最高级、最后的阶段。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寡头。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百业兴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赚取资本的队伍,宽松的环境造就大量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社会在自由竞争下走向繁荣。但繁荣后,必然出现一大矛盾:即资产阶级之间争夺社会资源的矛盾。竞争与矛盾的激化下产生强弱盛衰,赢家逐渐占据垄断地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控制政府。在此,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什么叫垄断资本主义,摘录两段话并解释如下:“20世纪初,在美国已经确立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它们的代表者是摩根、洛克菲勒、库恩-洛布、梅隆、杜邦、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等财团和60个家族。金融资本还操纵政府,控制着国家全部政治生活,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在整个19世纪,大约每隔10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经济危机缩短到大约每隔7~8年爆发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时间已缩短到大约每隔5年左右爆发一次。”厘清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扼杀新生资本、收割财富、创造社会贫富分化,从而固守垄断地位,并保证垄断所需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因此,不是“会”,而是“要”爆发。唯有安定了后方,实现了经济与政治的控制地位,才具备并保持更高级的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能实施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而失去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也就失去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可能。袭断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国内资源的占有,也意味着国内的资源已经基本固定分配。当垄断资本把国内的利益都分配考虑完后,便自然把眼光放到国外:a、当以合作的形式去投资开发别的国家,那么尚可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状态;b、当采取武装暴力夺取的方式去强占时,被侵占国叫殖民主义社会;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则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a”是新中国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有了原子弹,自主改革开放后与国外资本主义的合作方式;很多人说美国真好。“b”是现在欧美与非洲、中东地区的“合作”方式;是曾经八国联军对我国清朝的“合作”方式,无人不恨入侵国。帝国主义,是在其国内实现垄断分配,武力向国外索取的阶段。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不会只有一个国家,因为它无法单独剥削世界;而越是发展到后期,则帝国主义再次出现国际上的强弱分化。当帝国主义联盟把世界利益都瓜分完(没有对手),或帝国主义联盟无法把世界利益全部瓜分完的时候(有强大对手),帝国主义联盟都将开始瓦解。这时候,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是共同本质下的真正敌人,他们之间为争夺资源而战。一战,二战的爆发不出此逻辑。最终,只能剩下“极少数”垄断帝国,失去话事权的帝国将日益萎缩。帝国主义发展至垄断帝国主义阶段,或称为帝国主义寡头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在国内巩固势力的必然;垄断帝国主义,是最强的垄断资本势力在国际上的翻云覆雨。此时,要么“极少数”帝国主义寡头永远地统治全世界,要么遇到强大的不同性质的对手国家,要么物质匮乏后寡头内部资本阶级再次分化斗争(此可能性最小)。在帝国主义一手遮天下的情况下还能崛起的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极少数”的帝国主义寡头也将日落西山。因此,无论是帝国主义寡头完全统治下的“寿终”,还是无奈的“日落”,它都必将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级也是最后的阶段。2、美国的国际剥削与国内剥削

当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垄断)帝国主义寡头的各个阶段的演变充分认识清楚后,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要对南美洲、拉丁美洲、印度、巴西、日本、俄罗斯、阿拉伯地区、东南亚、东亚等几乎所有的新生资本体系都来个金融掠夺。从国内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寡头地位当然是要不断维护巩固的。到了这里,还能认为中国改革三十年的财富积累转化升级崛起的过程中,“极少数”帝国主义会袖手旁观吗?曾经,美元、英镑、日元三分天下,日元给整倒了,欧元起了,英镑衰了。而当下的美元、欧元与准三分天下的人民币,就好比大树,小树与超级幼芽。在阳光雨露水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砍倒小树、延迟幼芽成长,是对大树最好的选择。砍倒小树,需要手段。一个是军事,一个是金融。摘两篇文章的内容以供解释“军事拖垮法”——A、《深受美国“溺爱战略”之害北约打仗心不在焉》:“艾伦•托纳尔森恰如其分地把华盛顷对欧洲盟国(还有东亚盟国)的态度说成是“溺爱战略”。这种做法维护了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却付出了令人不安和不断上升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北约欧洲成员国的防务开支水平以及实际军事能力的稳步下降。”B、《北约的遮羞作用衰减》:“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使外界恍然醒悟:在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尽管美国不是言打最凶的国家、不是开第一枪的国家、也不是派部队最多的国家,但绝对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国家和军事行动后收获胜利果实的国家。”“特别是近来受债务危机困扰影响,北约各成员国在削减国防开支的情况下,还不得不为美国不断发动的战争买单,遭到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而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则针对北约国家纷纷削减军费开支问题,多次公开批评欧洲国家在军费上投入不足,将有可能使北约沦为纸老虎。”金融拖垮法——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是早前较为出名的几个受害者。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都把美国当成罪魁祸首,这点没错。但是,美国表现得也很受伤,这就欺骗了全世界。其中有好几个关键卡口,转过这卡口就一通百通、解破骗局:①、美国常年保持极低利率,并推动房价上涨,高调提出令全球人类羡慕的“全民有房居”计划(带动广泛就业),而这项举措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没有能力买房的人也参与到贷款游戏中。只要房价涨,就不用担心资不抵债。②、美国非常“仁慈”地让有身份证的人都能贷款买房(银行业因此兴旺),目的是要制造足够的住房贷款,然后通过银行把贷款打包成债券转移出去。只要“能”转移出去,这些银行就收回流动现金,安稳。③、美国的房地产各种所谓的租售比、房价收入比一定、也必然是非常合理令中国人羡慕的,它绝对不能有泡沫。在此打个比方:房价是1,房贷是1,但当以1:10的杠杆比例放大打包成“债券1”后,这里“债券1”的泡沫有多大?是房价1的10倍大!也就是说1个债券约计等值于10个房贷。只要这放大了比例后的债券向国外卖出去1个,就等于转嫁了房贷1后再赚了房贷等值的九倍(只是在具体操作中,债券1更为细化,价格更趋“合理”,便于销售)。④、如何推销?军事、金融、美元霸主,逐渐降低美元债收益,抬高房债收益。⑤、如何建立国际连接?充分布线——有空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次债传递效应的始末,但参阅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网购陷阱》,通过此文可简明扼要地类比出骗局是如何布线的:“由于在网购各环节中,合作方盘根错节,层层转包,责任往往弥散,因而无法追究,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当把句中“网购”一词换成“次债”、“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名词时,就明白个中骗局的技术手段几乎一致,根本不是难题。只是,为什么国人用这个技术,就被说是骗。美国人已经真真实实骗了人,还说美国好受伤?美国,确实会演戏。⑥、《美国房价连续57个月下跌》(美国房地产网站报),一个表面上没有泡沫,却从2006年中开始一直跌到2012年尚不止稳,并且短时间内下跌角度及跌幅堪称“房灾”的市场,不觉得诡异吗?为的就是要把之前的劣质房贷在最短时间内统统曝光!从而打响次债危机的第一枪。⑦、个中节奏非常关键,美国不会一下子暴露所有“弊端”,而是逐步暴露,一根线一根线地拉动。为的是逐步把国外有牵涉到的财富慢慢拉出水面。否则一下暴露太快,国外为了其金融稳定,可能就默吞。那就达不到轰动的效应。回顾当时伯南克和布什从一开始信誓坦坦、再坚持信誓坦坦、突然转口说困难、然后说无能为力时的国际变化。当美国信誓坦坦,国际以为有钱赔的时候——全部都自动暴露出来了——当国外的财富受伤者基本浮出水面时,美国就可以表现得“极度受伤”、“无能为力”了。⑧、美国倒了雷曼兄弟,倒了“两房”,美国因此很伤?1个美国雷曼和10万个国外机构或个人发生次债业务,牺牲雷曼,等于撂倒10万个国外财富。既不用还债,又同时摧垮国外财富,值!!这才不愧为剥削。⑨、美国很多人失业,很多银行倒闭呀!这可就当然是事实了。a、一个达到全民的房子都建好了的国家,其房屋市场是绝对饱和的。建房子时能带动各行业兴旺,带动大量就业,然一旦市场饱和不再建房时,当然会导致之前从业者大量失业。b、美国是令很多人羡慕的最高级资本主义社会,但这些倒闭了的大量银行,被美国展示为其“严重受伤”的伤口。必须注意的是,有些银行是“配合”倒闭的,而真实倒闭的绝大部分都是新生资本,必然被剥削。实际上,这就是上面讲述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对国内新生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扼杀。⑩、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再次强化、巩固。其国内新生资产阶级大幅倒闭、闲置劳动力大幅增加。这就是美国本质决定要这么做的的。而国外,欧元区将面临崩溃,美国对欧元区的刀子还没有放下。(1970年后美国放宽银行监管迎来经济第二春,个中财富泡沫效应传递到了欧洲,欧洲受此启发而诞生欧洲次债。但发展到后面,是美国的次债卖到了欧洲,而欧洲基本内部传递,这是一个明显高下差别)因此,同样是发展次债,美国获胜而欧盟衰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看谁能将国内次债泡沫转移到国际社会。在此点上,美国成功,欧盟失败。当把此本质逻辑结合实况演绎至此,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此次的美国次债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呢?美国次债危机的正确解读,应该是——美国制造危机,剥削、摧残国外金融及其国内新生资本。寡头地位再次巩固、强化。有一文章可做注解,《内地富豪香港理财集体巨亏知名地产商亏损百亿》:“2007年美国的GDP总量是13万亿美元,但是华尔街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就达到了60万亿美元”60万亿美元中的期权产品,血洗了众多富豪;60万亿中的次债,血洗了全世界。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也正朝着预期方向行进。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受其影响也出现相应变化。

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总体上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虽然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均达成有效的短期救助方案;而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制度调整,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以解决。美国经济不景气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另外,今年以来由于经受自然灾害的日本经济处于恢复期,需要大量进口,使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好转,进口将有所下降。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

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之下,世界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当前依然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只要我们采取正确宏观调控手段,运用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就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大丰市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

参考文献

[1]高艳秋.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分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7

一、只有敢于担当,才能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责。

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岗位有每个岗位的职责”。对党忠诚、对党和人民负责,不能只停留在表态发言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特别是要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当、迎难而上,把矛盾解决好、把任务完成好、把群众服务好。临阵退缩、绕着矛盾困难走;甚至掩盖矛盾,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不但会害人害己,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甚至给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造成被动。当前,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吃透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立足岗位职责,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把中央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实现好,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才能真正做到为党尽忠、为国奉献、为民解忧,才能真正创造经得起时间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事业。

二、只有敢于担当,才能真正有效破解形式主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四风”之首的形式主义由来已久,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换句话说,就是不愿担当、不敢担当。日常工作中,要么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批示落实批示;要么到基层露个脸、拍个照、合个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面对风险考验时,要么“新官上任不理前账”;要么“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此种种,皆是个人得失之心太重,个人算计过多,导致遇事心底深处“怕”字当头,只得软、躲、退、藏,只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用形式主义敷衍了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效破解形式主义,关键是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从政治意识高度、从思想认识深处,牢固树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念和情怀。只有“无我”,才能“无私无畏”、“不要人夸颜色好”,才能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才能把党和人民交付的重担挑起来;才敢于不计荣辱、较真碰硬,才敢于锐意改革、啃硬骨头,才敢于真正做到“两个维护”。想一想,如果当党和人民需要献身的时候,都能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又怎会在乎这些许名利?怎会搞形式主义?怎会怕形式主义呢?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8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国际

执政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维系和支撑。由执政党建立、培育和推行的执政文化,是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等新特点。这是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世情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和总体把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产生新的深刻变化的世情,对执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对的国际新形势,把执政文化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最终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和应对世情的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需要,也是加强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面对新时期世情产生的新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集中体现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

(一)面对日益明显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并没有出现多极格局,但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谋求独霸全球的战略,其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企图遭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抵制。近年来欧盟一体化整合进程逐渐加速,在政治方面其整合目标是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影响日益剧增。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破旧立新,由于其不甘于长期屈居在美国的阴影之下,外交战略逐渐由对美国的追随战略转向积极进取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务实稳健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继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且强调务实外交,以最大限度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总原则,为国家复兴服务,目前其大国地位有所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较快,实力有所增强,是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维护世界和平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力量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而不是转向屈从于他国利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多极化格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博弈、对比。

世界政治格局由二极向一超多强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苏联解体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下,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告诫我们,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党的肌体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之下,客观真实地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党控制全局能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稳妥、更科学、更坚实有力地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党的历史重任。

(二)面对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使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贫穷落后的悲苦。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使世界政治产生了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这对党的执政实践提出了新挑战,表现为: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超国界机构的干预,国家权力相对缩小;由于超国界机构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未来政治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政府行使国家时,政治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更科学有效有利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更谨慎稳妥科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能够更迅捷科学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管理。而这两者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素质,才能改善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科学技术在近代得到全面发展以后,日益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在新科技革命的支撑、生产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经济竞争的推进等背景下,21世纪必然是知识经济世纪。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资源,成为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伴随着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而到来,它具有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特征。

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国际背景下,意味着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是否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否为科技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面临以下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克服艰难险阻,摆脱上述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迅捷、更及时、更科学地认清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更有效、更有利、更合理地制定铲除弊端的科学方法和配套措施,更严谨、更稳妥、更科学地执行这些方法和措施,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价这些行动的效率、效果、效能,并且建立畅通高效的结果反馈机制;由前一改革阶段的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各领域改革间的统筹协调措施以及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完善地进行下一阶段改革;从而将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更有效、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来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四)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现代文化的取向,这也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且是发展的可能结果。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彼此间认知、整合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同时,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也在全球化刺激下日益高涨,本土文化在民族感情影响下和全球化形成了强烈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浪潮大趋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不仅要容忍与其他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从其他文化汲取所需要的养分,以求壮大自身。这一点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加深和加速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融入全球的共同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和优点,使得世界范围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为我国所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图谋;最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强有力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对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困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通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人“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问。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以及潜在的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干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L,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四)

由于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表现,一个尖锐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是否需要根本改变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

应当承认,近十年来,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在世界上反复运用软、硬权力,大力构筑全球安全体系,强化在西方的领导地位,极力维护其霸权地位,科索沃战争的发动就是其典型的表现。

以历史和战略的视野审视现在和未来,多极格局虽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却是历史大趋势。美国的战略构想与行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单极霸权是与世界发展所要求的多无化。多极化格局格格不入的。世界经济已经三极化,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发,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经济也不可能永久持续高涨。我们决不能被美国的强势所迷惑。和平与发展确实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业已到了紧要时刻,但是,美国霸权的一时之得势,并不能改变世界大势。科索沃战争并不表明“冷战后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战略判断有误或己经需要改变。它只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一个复杂与曲折的进程,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单极的强烈反弹正说明多极化是历史大趋势。世界大势仍然是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

对美国战略的内涵及其推行的客观可能性必须作出切实的评价。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力图在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建立单极霸权,但是,美国建立霸权的主要途径并不是准备打大规模的世界战争,而是运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和制度化主导优势,确立经济霸权,进而推进军事、政治和文化霸权,其中包括主要对中小国家进行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来达到霸权的目标。为此,美国必然抗衡多极化,尽力推迟多极化。可是,美国的雄心与实力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的霸权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构成了另一对难以解开的矛盾。布热津斯基说得十分透彻,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他在《大棋局》一书中声称,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美国不仅是第一个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到2022年美国GDP在全球的份额可能降至1一15%,而欧洲、中固和日本等大国的份额将上升到与美同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经济不…可能由某个单一实体所主宰,就象本世纪美国曾做到的那样。这显然将产生深远的军事和政治影响。他指出,民意调查表明,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13%)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间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压倒多数的美国人(74%)都赞同“美闰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此外,全球化对美国社会凝聚力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减弱作用。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廉价商品、投资、毒品及跨国犯罪,使美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世界化,更加崇尚享乐主义,更加腐败堕落,难以激发为高代价、高风险的世界霸权所必须的国内政治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际干预造成的低水平伤亡,都会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对。美国在将国家资源转化为全球战略力量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科索沃危机中要绕过联合国并使用武力,也可以说明美国左右联合国和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美国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在其全球战略的设讨中,着力调整同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重点搞好与欧、日、中、俄的关系,承认它们的力量和作用,借重它们。这样,责任和权利的新分配就能应对多极化趋势,美国不仅能把欧日稳定在其战略体系之内,而且能把中俄吸引进广泛的国际机制之中,从容面对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代人”之后的尴尬局面:美国必须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移交给共同承担政治责任的全球多极体系核心。因此,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形成主要世界大国或集团间的完全敌对关系,换言之,不存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基本条件。大国关系调整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总之,就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内涵和作用而言,优势中有困难,霸权中有合作,单极中有多极。

冷战后,欧盟大国几度想独自解决欧洲的热点问题,力有未逮,最终由美国出面收拾局面。这充分说明,欧盟大国仍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两者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从实际出发,采取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式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但是,它们不是为美国战略效力的,它们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略高于美国,它们的跨世纪战略是,推动欧盟不断扩大,确立欧盟东扩机制,在欧洲地区机制中增强自己的发言权,把以法德为主体的防务组织西欧联盟并进欧盟,加强欧洲军事联盟的力量,建成欧盟独立的防务体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使欧洲在北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掌握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实现“大欧洲”的计划,同时深化欧盟的一体化,通过发行欧元,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等,与美国争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领导权,在强化自重力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国际上以“极化”战略来寻求建立大国间的均衡关系,把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提高到欧美、欧加(拿大)、欧俄、欧日关系的水平,使欧中关系从美苏两极关系的派生性关系走向独立性关系,逐渐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真正的世界一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重新出现在欧洲中心地区,也使多极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明确无误地显现出来。在1999年8月召开的法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希拉克总统在反思科索沃战争时,继续倡导建立多极化世界。他指出,只有在欧洲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实体后,才能建立起多极世界的体系。在这方面,欧元已经使欧洲跨出了“决定性一步”,而当务之急是开始欧洲建设的“第二大工程”——欧洲的共同防务,以便“共同在安全和外交方面分担责任”。他同时表示,“法国不接受一个地区性组织把自己当作一个‘参战联盟’,到处出面,包揽一切”,而所谓“世界宪兵”的角色,只能由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授予”。〈世界报〉在报道希拉克讲话时用了这样的大标题:“希拉克勾勒法国抵制‘单极世界’的主线”。

1996年以来,日美关系重新定位,通过了两国防卫合作新指针,日本乘机把防卫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一再声称有权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不断提升武器装备,它们拥有的侦察卫星、空中加油机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远远超出最低限度的自卫需求。日本向海外派兵以及启动和平宪法的修改表明,“放弃战争”、“不保持军事力量”、“专守防卫”和“不承认集体自卫权”等原则将发生重大变动,再加上努力作出“国际贡献”,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种种迹象说明,日本正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力求成为政治大国。在未来5全10年内,日本走出经济低迷状态,就会加速向世界大国冲刺。

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已跌至谷底,仍不放弃“大国复兴”的雄心,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不断进逼中,步步为营,节节抵抗,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周旋于大国之间,以推进多极化和利用欧美间的缝隙,来寻求俄罗斯作为大国的生存空间。目前,俄罗斯仍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保有重大的政治影响,以历史的眼光观之,它具有大国意识和大国资源,有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假以时日便能重振大国雄风。英国国际经济问题资深专栏作家哈米什喳克雷断言,“俄罗斯经济起飞的人力、物质和组织资源已万事俱备,因此,在今后25年内的某一时刻,这些资源将保证起飞成功。合理的猜测只能是,在2010年和2022年期间,俄罗斯将再次成为经济大国。无论现在和将来俄罗斯都是积极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1999年8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凋,国际社会在进人则世纪之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他指出,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是人类应对前途作出的战略选择。多极世界应以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他同时指出,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已提山一些重要倡议,目的是在民主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加强全球稳定和安全,提高联合国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中的大网,全世界对于它将成为世界大国并无异议,只是对所需时间的估计有所不同。中国坚持国家根本利益,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在国际上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反对霸权,广结善缘,在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是最坚定地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从本质上来看,整个过渡时期内的核心问题是,美国追逐单极霸权,多强予以制衡并要求合作与平等,两者将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大国伙伴关系的迅速发展,中,俄,法,极力主张推进多极化,多次在安理会牵制美国这个时而孤立的超级大国,美国并不能总是一呼百应,欧业、欧中、欧拉(美)对话,加强联合国作用仍是众望所归,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挡,形势发展并不以美国意志为转移,美国集中力量维护“一代人”的领导地位,充分说明它对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倒是对多极化有一定的思想与心理准备,到那时美国面对现实,有可能重新审视其全球战略。lop年9月12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会见钱其琛时说,美国也认为,世界是多极的,美愿同中国、俄罗斯、欧盟等进行合作,并重视联合国的作用。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1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四)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肖维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3(5)。

[2]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11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出[1],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间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惟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间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的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21世纪挺进,自然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给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2-P279]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3-P24-P25]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于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上,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在这一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确保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和平实现。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具有冷和平的起点,仅仅有这一点是非常不够的。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是目前学者们十分关注的。

热和平转移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认同竞争的综合竞争的过程。

综合国力竞争是最古老的竞争,也是基础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了全球层次上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霸权争夺,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没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也就无所谓格局转移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当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到正常竞争,即相互攀比、相互争胜、相互追赶、相互超越,抑制其转化为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从目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与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龙头、经济力为基础、政治与外交为保障、军事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有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力竞争重点的转移,以及大国国力的均衡化,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换。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兴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并不扮演以追逐霸权为目标的挑战国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如果我们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它们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换言之,制度和认同在软化安全竞争方面举足轻重。因此,解释世界格局和平过渡问题,就必须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对立大国能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形象、共识与信任,从而有利于共筑彼此间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与制度的问题。

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格局和平转移。

第一,对立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将对方视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国家,这个互构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把对方视为威胁。因此,国家特征的观念转化与认同,是世界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间的良好形象的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种共同外部威胁;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异,对歧见进行开诚布公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和不强加于人,这大大有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国尤其是对立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基本达成一致,使之与新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这对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极为重要。和平转移不仅仅取决于出现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更取决于这个秩序形成与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强加于人的,它就不能长久。真正的和平转移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就多极化达成共识,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代之以共享,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种情势下、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如何规范等。

第三,必须使达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格局真正和平转移与否的重要因素。秩序来自对行为规范和治理制度达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强化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认同,因而也就能使这些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础,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自成.对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1999,(1)

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篇1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初中川教版教材共六册,分别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教材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主题式体例,以时序为线,以单元(学习主题)为一级标题。这种突出时序的编写体例有利于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突出学科知识。

高中岳麓版教材分必修本和选修本,其中必修本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必考教材,必修本分三册: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必修本编写的特点是: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西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这种突出专题史的编写体例有利于学生梳理专题史发展脉络,突出学科能力。

初中通史知识是高中专题史的基础,高中专题史是初中通史知识的深化,如果没有初中通史知识作为基础,直接会影响到高中专题史学习。但是,如果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就同一知识的表述不同,也会影响到高中教材的理解,甚至会使学生出现史实混乱不清的情况。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后一种类似情况谈谈。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时间表述不一致

2012年12月第2版的川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7页第18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向》的第一子目“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中写到“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跨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经济贸易以及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出现了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的大趋势。”

2013年12月第3版第12次印刷的岳麓版必修(Ⅱ)第115页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第一子目“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写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伴随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而兴起发展,已经存在发展数百年了。或是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全球化已经开始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才开始。表现在资本流通和金融工具种类多,被纳入世界市场的独立国家更多,世界经济范围更广阔,交通、通讯、信息、成本锐减,各国在科技、生产、资本、市场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何时要从经济全球化定义说起。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也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指货物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速度提高的过程。根据观点一的定义,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捷、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配置,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根据观点二的定义,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普遍建立。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表述不一致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2页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第一子目“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写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力量不断增强,‘一超多强’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向多极化(themultipolarization)发展的趋势。”

2013年8月第3版第9次印刷的岳麓版必修(Ⅰ)第110页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从二战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史实得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开始从两极格局对立走向多极化。

关于多极化趋势出现时间的争论,国内外学界政界主要是对60、70年代西欧和日本崛起是否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问题看法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二战后初期由于战争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美苏两极格局出现。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认为:世界多极化孕育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洲和日本已在经济上开始对美国构成了挑战。从经济的角度衡量,世界已开始从两极转向多极。但从综合实力上看,这时美苏仍是两大主要力量,中国、西欧和日本虽实力上升,但与美苏相比,综合国力相距尚远,不能成为一极。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框架,世界多极化尚处于萌芽状态。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进入了一极或一超多强的格局。此时,世界多极化虽有发展,但各力量间仍很不平衡。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2页注释处对“多极化趋势”解释是“意味着世界上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表明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根据这一解释,从对世界经济影响的角度看,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对世界政治影响的角度看,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

关于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时间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这两个问题,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关,没有正误之分。但是从新课标中学教材的衔接性和中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来看,初高中教材对重要史实的表述应该保持一致性,如果史实表述出现不一致,会给中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混淆,尤其对于初中知识掌握得越牢固的同学越容易出错,也会影响高中教学的可信度。因此,建议初中教材编者们在教材编写时能结合高中教材的内容,尽量避免出现初高中教材表述不一的观点,使中学历史教学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