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叙事范例(3篇)

来源:

小学体育教学叙事范文篇1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人们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领悟到教育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做。概括地说,教育叙事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叙事者的主观想象。

2.情节性

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事件。

3.体验性

教育叙事要有叙事者及事件关系人的情感体验,以产生生动、感人、引起共鸣的效果。

4.反思性

作为一种研究,仅用事例说话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作者的反思,并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作,这样可以增加教育叙事的理性色彩,从而产生“研究”的效果。

下面是一则简短的教育叙事案例,题目叫作《一包口含片》,我们从中可以具体地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上述特点。

面对总是惹我生气的学生,我的方法便是“疾言厉色”地吼叫,可时间长了,便不再有效。

五年前的一天,有位同事在办公室里告诉我,如果孩子们闹得越欢,你的音量就要降得越低,这样没准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照同事的建议,再次遇到问题时,我就尽量压低声音。这一招果然见效,那几个淘气包似乎因为听不见我在说什么,也收敛了许多,做到尽量不出声。

没费力就把学生们“治”住了,今天我心情特高兴,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提包准备明天的课。

“什么东西?”我自语道。一个用草纸包着的长方体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管是什么,拆开看看吧,总不可能是炸弹吧!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拆开了纸包,原来是一盒金嗓子喉片。谁放进去的?我的嗓子又没病。我的心中画了一大堆问号。

这时,手机响了一声。打开一看,是一条短信:“老师,您看到我在您包里放的金嗓子喉片了吗?我听见您的声音沙哑了,给您买的。――您的学生卢小月。”

我的心为之一动,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呀!她的心是那样的细,她的眼睛是那样的尖,老师的举动都在她的眼中,都在她的心中……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连忙拿起手机给卢小月发短信:“谢谢,真让老师感动!”几分钟后,一条简短的信息又回复过来:“不客气。”

虽然这条短信之后,我们再也没有交流,但这几行字已深深地植入我的心间。今天这个小小的手段“收获”了一份师生间难得的真情,让我激动不已。五年了,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师生,更多的是朋友,是亲人。也许爱不是用来说的,行动才是爱的最高境界。这一盒小小的口含片,让我坚信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步伐,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题材

教育叙事通常包含三种基本题材,即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

1.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某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或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比如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利用等)相对完整地叙述出来。教学叙事不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不能表现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得到的教学改进策略,而教学叙事则需要将叙事者对教学的理解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写入相关的“故事情节”中,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考虑。

2.生活叙事

生活叙事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工作叙事。大家都知道,教师的育人活动并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比如与学生谈话、家访等。因此,教师的“叙事”除了“教学叙事”,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教育生活事件的叙述,包含“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社会实践叙事”等。

3.自传叙事

自传叙事就是研究者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每个教师从“新手”到“熟手”,从“实习教师”到“骨干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困惑和反思、汗水和欢乐。教师以“自传叙事”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读“故事”的人则可以从这样的“叙事”中了解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看到他们专业素养和专业绩效的提升。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无论是何种题材的教育叙事,都将使自己的“专业故事”不再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是以研究的形式保留“历史”,赋予那些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教育活动以独特的体验和韵味,从而沉淀一份难忘的人生感悟。

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若干策略

1.要勤于学

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科研,不必像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那样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课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有计划地、深入地、系统地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和文章,提倡同伴共读,及时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体会。

2.要敏于事

一些中小学教师常常感觉没有什么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和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也许是教师长期忙于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教育问题缺乏敏感性的缘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留意课堂现象、关注身边的问题,就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教书育人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叙事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养成记教育日记、写课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可讲的教育故事就会越来越多,教学也会越来越有意思。

3.要善思考

勤于思考是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根本要求。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深入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更需要深刻反思。思考是研究的灵魂。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教师不仅可以深刻领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行动。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广、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教师工作的内容有多广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丰富。因此,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叙事研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需要体现针对性,发挥创造性,使之产生更为明显的研究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叙事范文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对于叙事有过一句很明确的描述,认为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因而,叙事作为一种保存人类智慧与经验的基本方式,也一直存在于教育生活中。但是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将叙事研究引入到教育领域,则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1968年,杰克逊(P.W.Jackson)首先将其运用于研究学校的现场活动。此后,加拿大的康纳利(F.Connelly)、克兰迪宁(D.Clandinin)等学者在有关教师的研究中也开始尝试叙事研究。而在国内,开始关注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则是在20世纪末。国内学者首先是介绍和引述国外有关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始转向叙事研究。其特定的时代需求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的转变

所有自然科学的主导思想就是力图通过发现规律把握运动与变化。一直以来,教育研究走的是一条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企图通过对各种事物关系的抽象概括,归纳为普遍、客观的真理,用以描述教育现实,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状态。世界的真实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有意义。追求同一的、普世的价值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价值多元才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显现的不足需要另外的研究方式来弥补,这就促使从追求普遍的真理转向追求个人化、情境化的意义。教育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标准化、科学化的研究模式无法表述复杂的教育世界,也无法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需要从外在世界返归内在世界,从公共生活返归个人生活,从工具理性返归价值理性。[3]而叙事研究的价值取向所关注的就是缤纷多姿的个人经验的意义与表达。

(二)教育现实的需要

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论知识很难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匹配,很有可能出现教师只是表面认同专家学者的理论知识,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又依赖大量自己先前的教育经验。倘若那些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师先前成功的教育经验相吻合,教师便欣然接受,并为自己的实践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变得底气十足。但是当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冲击了教师先前的教育经验,又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就会怀疑、踌躇不前、甚至否定,转而返回到自己先前成功的教育行为模式中去。教育理论知识是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自我建构。也就是说,教师的研究即使再系统,它在根本上也只是意味着教师对自己实践的一种省察和反思,它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各种要素的含义。叙事研究中教师所叙述的事件正是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教师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情感,因而更便于促进教师接纳教育理念并实现自身行为模式的变革。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现状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题是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可能来源于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遭遇,也可能来源于文献著作、文学作品中所了解到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有以下两种:

其一,专业研究者的教育叙事研究。研究人员对所搜集到的故事文本进行提取、分析,深度诠释其内隐的灵魂和意义。在此,不得不提到陈向明,她不遗余力地倡导质的研究方法,发表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等,系统地对这一研究方法的理论及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文便是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的探究。陈向明对于质的研究方法的不断介绍和推广,也启发和推动了后来的很多学者采用叙事研究来开展教育研究。丁钢出版《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一书,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此外,他还推出中国教育叙事丛书,积极介绍其他学者有关叙事研究的著作。刘良华也是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发表了大量有关叙事研究的文章,不仅在学理层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而且在技术层面也进行了解读和指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教育叙事研究作品,如刘云杉《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耿涓涓《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等。

专业的研究人员所做研究的特点在于能挖掘到多种教育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围绕同一个主题探索内部结构,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意义的表达更加深层次。

其二,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在此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过程中教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叙述者,同时又要对自己所叙之事进行探究,这种研究可能是教师自己独立完成的,也可能是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的。从一般的方法论角度出发,教师开展叙事研究包含两点,首先是叙事素材的搜集。

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素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搜集。

一是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经验,发生的场所可能是课堂、学校,或者是其他存在教育的地方。[5]教师是学校生活的直接经历者,体验着教育生活中的困惑、欢快、苦恼和反抗。这些引发教师喜怒哀乐或者给予教师希望或挫败感的事情就可成为叙事素材,可能是发生在课堂中的故事,如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及自我反思等。可能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故事,如教师对学生管理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包含学生的服从或反抗;教师对班级管理机制的适时调整;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有关道德、品性、价值观的事件;再或者是对某一位学生言行举止长时间的观察等。

二是教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生命长河中的点点印记组成的个人生活史与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法或者思维方式都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其次,进行意义的诠释。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将搜集的材料罗列或记录下来,关键对于叙事素材的深度描写和诠释。邓金在《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中认为,将故事进行深度描写的重要特征是交代行动是在何种意图与意义的作用下组织起来的以及追踪描述行动的变化和进展。也就是说,单单列出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描写出行动的意图和动态化的情境。在深度描写的基础上,对叙事素材进行分析,提取出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再将这些不同的主题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进行意义诠释的过程中,教师要带着问题意识去理解叙事素材,包含:所叙之事折射出什么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有效解决;怎样揭露事件背后有关教育理念、方法、取向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等。

目前教师所做的叙事研究,散见于教师的教育日志、工作日志、发展总结以及成长故事中。追踪一些优秀教师的博客,其中所涉及的大量教育心得、课堂反思、教育故事等,都可以看作是所进行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窦桂梅在博客中的博文《用理性、而非仇视的光照耀孩子》等。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是非之辩

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运用中得到了认同和推广,同时也遭受着批评者的质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叙事研究中个人化色彩严重,研究文本都是个人或者小范围群体所提供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否是真实发生的,还是叙述者主观的想象,信度从何而来?其次,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陷于主观主义,研究者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而且这一个个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故事可能脱离了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就不会存在或者完全变了样,因此无法解决普遍的教育问题。最后,当叙事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时,由于教师自身没有经受过有关研究素质和思维方式的专业训练,个人能力又参差不齐,所做的研究容易肤浅没有深度,或者只是单纯地讲故事,造成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状况。教师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写出合格的教育叙事研究作品,而不会流于表面或形式。

这些质疑看上去不无道理,似乎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倘若真正地体会并理解教育叙事这种研究方法的意味,就不会再纠结于上述问题。

(一)虚拟照进现实:虚拟与真实

艾米娅利布里奇认为,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走入两种极端,既不要认为叙事必须是对现实生活准确无误的描述,也不要把所有的叙事都看成绝对的虚构。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故事形式,通过访谈或者文学作品提出的故事而收集,或者以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人类学家记录他或她所观察故事的田野日记或者个人信件)而收集。叙述文本中的故事或现象不一定必须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虚构的叙事文本主要表现为电影作品中的教育故事、戏剧作品中的教育故事、小说中的教育故事等。虚构的叙事研究的经典作品,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虚构的叙事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些作品中的故事本身就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出色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同样内含一系列的教育隐喻,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故事文本的研究去体悟和发掘相关的教育问题。但这里的虚构并非是凭空臆想,而是勾绘或者重建一种真实的过去。

教师所提供的叙事文本是真诚、真实的,它来源于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打动内心的真实事件。日常生活是真实的,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虚构性、文饰性,因为虚饰、美化的动机,同样也是教师自我设定的目标或期望实现的效果,并由反思中的虚拟实现,指向实践中的现实。

(二)唤醒他者:个体性与普遍性

关于教育理论的话语可分为宏大叙述和经验叙述。宏大叙述是思辨形式的,它强调普遍性、完整性。而经验叙述是关于关注个体或群体内在的经验。在西方,宏大叙述追求的同一和规律性面对多样化、多元性的社会实践已变得摇摇欲坠。教育叙事研究的特性在于对自己主观的教育经验进行研究,将经验的材料置于研究的前台。教育叙事研究不解决普遍的教育问题,只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保留教育经验、呈现研究结果。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叙事研究所关注的就是复杂的教育生活中单个的具体,并以此为视角和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诠释。通过单个具体化的点必然难以反映群体性的面,也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推广意义,用以解决和理解其他的教育问题。叙事研究所关注的就是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点自身所隐藏的内涵,它的价值在于促进自身的自我建构,同时发掘可以相互认同的潜在的个体,并使这些潜在的个体得到启发。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不是通过经验的总结来解决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的问题,不是生硬地告诉他者应该怎么做,而是一种对他者的唤醒,唤醒他者进行自我反思和察醒,从而走上一条自我建构和自我改变之路。

(三)各取所需:专业研究者的教育叙事与教师的教育叙事

对于同一个教育事件,专业研究者的教育叙事与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会呈现结果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专业研究者所进行的教育叙事理论性更强,更能把握教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倾听内心的声音,个人化意义的表达更为生动和真实。但决不能因为存在差异而互相批判对方的叙事,相反,教师与学者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勉励,争取能一起把教育叙事提升到可以与经典叙事作品相媲美的境界。既然都在做教育叙事,就应该知道叙事没有止境,而不必争论这个不是教育叙事,那个才是教育叙事。那么怎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才是合格与成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存在固定的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能否进行成功的叙事研究关键在于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是否深入,在呈现的研究图景中能否重塑他人或自我。教师不一定要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写出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叙事研究的作品。因为作为主体的教师,对其中的每一现象都会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又会引发进一步的行动或认识。这些理解与认识,因为其出现过,所以都是真实的认识,都是有意义的存在。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用心地反思教育中多种因子内隐的联系和意义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转向积极的自我建构,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是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价值。同时,专业的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和摒弃那些预设性的框架,要走进教师真实的生活世界,去探索教育中富含生命色彩的个人意义。专业研究者的教育叙事主要在于揭示和研究个别性,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在于表达和呈现个体性。二者各有旨归,互为资源。

小学体育教学叙事范文

一、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特点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通过叙事,一个人可以宣泄、释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绪情感。博尔诺夫指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情绪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作用,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对于那些无法有意识培养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诱发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预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绪。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儿童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而获得、发展和保护这种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显然,生命叙事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这一要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理财策划方案范例(3篇)

    - 阅0

    理财策划方案范文制定要点理财规划建议书的书写应该包含以下要点。制作封面及前言理财规划建议书的封面主要包含理财规划建议书的标题、执行该理财规划建议书的单位、出具.....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例(3篇)

    - 阅0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规范的课题研究实施必须经过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四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否规范、有效,最终还是看课题研究实施状况.....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