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范例(3篇)

来源:

概念模型范文篇1

关键词自我概念,多层结构模型,因素分析。

分类号B848

1引言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或观念(aperson'sconceptorideaofhimself)[1]。具体说来,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三种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重要成分[2]。

对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最早的研究还是出现在西方的人格理论中,其中弗洛伊德对人格层次问题就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id、ego、superego的层次概念[3]。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所论述的只是人格的层次,而不是自我的层次,他的id、ego、superego与自我(self)是完全不同的概念[4]。不过弗洛伊德的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对自我概念层次结构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1976年,沙沃森(Shavelson)在对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概念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1982年他对此模型进行了扩展[5],并对自我概念的层次与自我概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自我概念的层次越高,其稳定性增加,层次下降,则稳定性降低[6]。1996年沙沃森与马尔歇(Marsh)对上述自我概念多层次多维度模型再次进行了修正[7]。但其最大不足仍是主要局限于学业与非学业等层次的分析。Hetts、Sakuma、Pelham等则从内隐自我评价与外显自我评价的层次上对自我展开了研究[8]。以上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很少从人际互动的视角对自我概念的层次进行审视。Baumeister注意到了这个视角,并以人际存在(interpersonalbeing)切入分析,但他的侧重点是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9]。1977年,马科斯(Markus)提出了自我图式理论[10]。由此便开创了从信息加工角度对自我概念的分析,自我概念便表征为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的形式。本文采用了这种观点,并侧重于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

在从自我概念的信息表征角度来分析其层次结构前,有必要先对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尤其是对关联自我特征作进一步的简要解释。

生理自我特征:个体在生理结构方面的特征,如年龄、疾病、性生活等。自我的存在首先是个体身体的存在。生理自我就是人们对自身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特征的态度。

心理自我特征:个体在心理素养方面的特征,如兴趣、爱好、特长、智商等。大学生对自己心理素养方面特征的态度就构成大学生的心理自我,如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的态度。就个体而言,对自我在心理方面特征的态度比对自我在生理方面特征的态度更加重要。

社会自我特征: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征,主要是指在学习或工作等背景中所处的身份与社会位置,如家庭情况等。

关联自我特征:个体在与外界作用时,被人为地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入自己脑海中的他人、事物或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如学科成绩、梦等。很多事物、他人或生活事件本来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但当它们与我们自身发生关联,并被自我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判断,由此形成的自我即为关联自我。大多数人偏爱与自我相关联的东西(如签有某人名字的信),而且这种偏爱被称为内隐的自我中心主义[11]。又如某词典本来与某女生X并没有关系,但如果它是她的男友K所送的礼物,那么它就成了“我的男友内心是爱我的”的一种表征,从而使此物具有了关联自我的内涵。关联自我具有物化自我的特征,指的是一个物体在被某人接纳或发生关联之后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同样某人的住房或著作等也是他的关联自我,或称物化自我。关联自我特征又叫物化自我特征。

事实上,分析自我概念的层次问题就是要对上述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与关联自我特征进行层次的划分。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以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最频繁接触到的自我概念对象内容――自我信息安全问题展开研究。

2对象与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得出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对象内容有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家庭情况、年龄、疾病、性生活、学科成绩以及梦等二十几项。

然后把大学生自我概念基本特征的有关内容制成表格,由大学生对其安全等级进行评定。对未涉及到的内容,回答者还可以在调查表中补充,并对补充条目进行等级评定。

随机抽取145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61人,占42.1%,女生82人,占56.6%,另有2人对性别未作回答,占1.3%。

本研究使用的因子抽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

3结果

数据初步整理时,对个别自我概念对象内容不进行具体统计。把频数最大的24项自我概念对象内容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并把其得分平均值(M)及标准差(SD)列于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24项关于自我概念对象内容的安全等级得分可知,人们的自我概念是以一定的等级层次存在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反映每一自我概念的等级层次性,下面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以上有关自我概念的多个实测变量转化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更简洁地揭示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

表2只列出了特征值大于1的7个因子的参数,表中的特征值是指各因子的特征值,百分比是指各因子特征值占特征值总和的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则指自上而下各因子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

再看看以上7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的关系,见表3。

4讨论与结论

由表2可知,在以特征值大于1为因子提取的原则时,很显然,我们可从上述原始变量中抽取7个因子。从表2还可以看出,前7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方差的63.685%,也就是说,用这7个因子代替原24个原始变量,可以概括出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63.685%。

下面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7个因子的特点。

从表3的因子负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中,负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原始变量包括兴趣、学历、专业、年龄、特长、学科成绩和智商等。这一个因子主要概括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表层信息,在此把这个因子命名为“浅层自我”。第二个因子包含色情梦、违纪行为、犯罪记录、性生活史和个人丑闻等,主要概括了个体自我概念的深层信息,所以把它称为“深层自我”。第三个因子中,负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原始变量包括住宅电话号码、手机号和家庭住址等。这一因子似乎只是一个人的通讯或联络方式,实质上,结合上述“浅层自我”与“深层自我”进行分析就可发现,第三因子的内容既不像浅层自我那样可轻易向外界显露,也不像深层自我那样隐藏得很深,它是处于两类自我之间的一个新的因子,因而可把它命名为“中层自我”。根据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的自我概念层次结构模型,绘成图1。

为了进一步明确上述自我概念层次结构模型,我们从国家保密法中引用一个专业用词,即“秘密”。在我国保密法中,秘密有专门的定义而且还有一个密级问题――密级通常可分为“绝密级、机密级与秘密级”[12]。从个体自我概念对象内容来说,其实也有一个密级问题,这就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深层自我、中层自我与浅层自我”概念。

一般说来,“深层自我”就是指“绝密级”的个人基本信息,如果深层自我的信息被泄露,个体的安全、利益与尊严就会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中层自我”就是指“机密级”的个人基本信息,如果中层自我的信息被泄露,个体的安全、利益与尊严就会遭受严重的损害;“浅层自我”就是指“秘密级”的个人基本信息,如果浅层自我的信息被泄露,个体的安全、利益与尊严就会遭受损害。对个体的安全、利益与尊严不构成任何损害的个人基本信息,不构成个人的秘密。

根据上述界定,深层自我隐藏得最深,它有可能保持在个体内达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或更长时间,也可能一辈子不会向外界泄露。如个人的性生活史、个人的色情梦、未实现的犯罪意图或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违纪行为、个人的丑闻等,就属于一个人的深层自我。

浅层自我的隐藏程度最浅,它最容易向外界暴露。一个人当他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只要他对交往对象不再存有陌生感或戒备心,他就会把浅层自我向对方暴露,暴露浅层自我正是诚实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浅层自我包括的内容很广,如专业、年龄、兴趣、爱好、特长等。

中层自我的隐藏程度介于深层自我与浅层自我之间,只有在与某人交往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把它向其泄露。如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就属于一个人的中层自我。中层自我,就是在适当情境的诱导下可以向外表露的那一部分自我概念对象内容。

上述自我层次的有关内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随个体的差异会有一些不同。其中有一些自我概念对象内容是属于“跨层性”的。第四因子(如不愉快的经历、家庭情况、谎言等)、第五因子(如作息时间、缺点等)就具有这种性质,在图1中以下划线字体来表示。第四因子处于中层自我与深层自我之间,其中以“不愉快的经历”为例,有的人可能一生会掩藏在自我的深层,但有的人可能会与知己者倾诉。第五因子处于浅层自我与中层自我之间。比如即使是缺点,外向者可能会与刚接触的陌生人交谈(表现为浅层自我),而内向者仅可能与知己交流(表现为深层自我)。

研究中还发现第六因子与第七因子(在图1中分别以斜体字与加字符边框的字表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其实第六因子(如“籍贯、电子信箱”等)则属于典型的浅层自我,其中籍贯在表1中的安全等级得分最低。在人际互动中,人们交流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籍贯了,而电子邮件之所以与电话等通信方式不属于一类,这可能与电子邮件的使用特性有关。就电子邮件而言,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信箱是否打开、信件是否回复完全都由自己支配,更重要的是它与个体的时空定位没有必然联系。而第七因子(如“各种密码、个人的疾病史”等)则属于典型的深层自我,其中密码在表1中的安全等级得分最高。

自我概念多层结构模型,对指导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在人际交往中,交往的双方都是带着一个较为稳定的“多层结构图”来相互接触的,如图2(以学生A与学生C为例)。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生A更加真诚,他愿把自己的中层自我对象内容告诉学生C,包括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向C倾谈,而学生C则谨小慎微,只向学生A谈谈自己的一般情况,从不让A涉及到他的中层自我。

根据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可推出人际交往应遵循如下规则。首先,人际交往的层次对等性。也就是说,交往的双方在暴露的自我层次上应该对等。如果两人的交往缺乏这种层次对等性,短期内对双方关系不会有影响,但长时间内缺乏层次对等性则会使两者关系淡化,且不能维持长久。其次,人际交往具有主动破层性。人际交往的主动破层性,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敢于居于主动地位,敢于去冲击破解对方的自我层面。与陌生人相遇,能妥善冲击浅层自我。而对于已经有初步接触的对象又要敢于去冲击中层自我。破解中层自我是人际交往中最实质性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当然,具体的办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仍是先展示自我的相应层面。

参考文献

1SimpsonJA,WeinerES.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2nded.ClarendonPress,1989.916

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93~994

3AtwaterE.PsychologyofAdjustment:PersonalGrowthinaChangingWorld.Prentice-Hall,1990.25

4詹启生,乐国安.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南开学报,2002,(5):27~33

5刘凤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9(2):136~140

6ShavelsonRJ,BolusR.Self-concept:Theinterplayoftheoryandmethod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2,74:3~17

7ByrneBM,ShavelsonRJ.Onthestructureofsocialselfconceptforpre,early,andlateadolescent:AtestofShavelson,Hubber,Stanton(1976)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599~613

8HettsJJ,SakumaM,PelhamBW.Tworoadstopositiveregard:Implicitandexplicitselfevaluationandculture.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99,35:512~559

9BaumeisterRF.TheHandbookofSocialPsychology:Theself.McGraw-Hill,1998.700~712

10MarkusH.Self-schemataandprocessinginformationabouttheself.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77,35:63~78

11PelhamBW,MirenbergMC,JonesJT.WhySusiesellsseashellsbytheseashore:Implicitegotismandmajorlifedecis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4):469~487

12王守信主编.保密工作管理概论.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33

MULTIPLE-LAYEREDSTRUCTURALMODELOFSELF-CONCEPT

ZhanQisheng,YueGuo′an

(PsychologicalResearchCenterof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Abstract

概念模型范文

Abstract:Howtogainacompetitiveadvantageistheresearchtopicofstrategicmanagement.Asoneoftheperspectivesofanalyzingcompetitiveadvantage,RBViswidelyattendedbyscholars.BasedonRBVtheoryandgametheory,therolemechanismoftimeandknowledgeinformingthecompetitiveadvantagewasanalyzedtocreateaconceptualmodelofcore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时间;概念模型

Keywords:corecompetitiveness;tacitknowledge;time;conceptualmodel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99-01

0引言

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管理的研究主题之一长期以来备受理论界、职业经理人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竞争优势的分析侧重于从产业环境分析入手,即SCP分析框架。

但到了90年代Rumelt的研究结果表明SCP框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此时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视角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

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欠缺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一直注重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影响,缺少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本文尝试探索性地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个要素对形成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

1时间与竞争优势

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品牌经常被作为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拉手上团购,团购上拉手”这则广告语是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团购网站在2011年推出宣传口号,源于2010的团购网站此时正在经历一场高速成长期,统计表明2010年中国增加2612家专门做团购的网站。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拉手网通过增强营销费用,使消费者树立“团购-拉手”关联的认知模式。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了先进入者优势,形成品牌。

本文尝试建立如下博弈模型,分析品牌对竞争优势形成的作用机理。在企业经营初期,企业向消费者推出一种新的产品,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存在时滞,此时消费者购买的数量较少,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因而企业的损失是-3。而消费者由于没有购买到新产品,没有获得新产品带来的便利性也会发生损失。

企业经过广告宣传可以使消费者相信企业是诚实经营,这时消费者的策略选择是购买。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企业发现当企业不诚实经营的时候,他却可以获得比诚实经营获得的收益更多,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会选择不诚实经营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但随着媒体的披露或者来自竞争对手对行业潜规则的披露,消费者会发现企业是在不诚实经营状况下,消费者会选择不购买企业的产品。销售量越来越低,企业发现单靠营销手段已经不能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此时企业需要选择诚实经营,但消费者已经不会再相信企业提供的产品。

通过以上的博弈模型可以发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重复博弈。因此,本文认为品牌本质的构成要素是时间。在企业众多资源中,唯一不能复制和替代的资源是时间。

2知识与竞争优势

经济学家Thurow认为,21世纪是人类从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产业及国家竞争力的关键。Drucker亦提出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般所谓的知识,是指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包括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以及不易明确表达的字面化的抽象观念、经验心得、专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依据知识的表达程度不同,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的符码系统(语言、图表、公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难以表述的知识。这种分类方法广为学者采用。

2.1显性知识对竞争优势作用机理由符码系统构成的显性知识通常以标准化的文件形式存在,具体表现为政府保护的专利和企业自有的秘密配方,如手机技术标准GSM和CDMA。这类显性知识因为政府的保护而形成了垄断优势。或者像可口可乐一样,全球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清楚可乐的具体配方。从数据的易得性来看,关于专利的数目较易获得。因此以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表征显性知识的数量,检验显性知识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2.2隐性知识对竞争优势作用机理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形成竞争优势的机理更为复杂。隐性知识的概念是Polanyi在验证人类知识哪些方面同信仰的依赖程度时,发现信仰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固有的。依据技能和认识层面的差异,隐性知识具体表现为非正式、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和直觉、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默契、企业文化。

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同Quinn的定义为Know-how的知识相通,这类知识获取时间长、依附于个人且“师傅”个人的因素,使得技能类知识很难复制或复制成本较高。但如果企业将竞争优势依赖于技能类隐性知识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认识层面的隐性知识产生竞争优势机理是,这类知识不是依托于个人而是存在于组织中,属于嵌入组织的知识Badaracco(1991),这类知识不会因为个体的流失而发生改变,知识已经从个体的层面通过知识螺旋扩散到组织层面,表现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的复制和替代更加困难,因此这种知识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这类组织知识的具体表现有组织的心智模式、企业文化。在本研究中,尝试建立“企业文化―竞争优势”的逻辑概念框架,进一步探索性研究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3结论

经过以上论述,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时应注重时间和知识的因素。时间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满足战略性资源的四个标准。不同类型的知识对竞争优势的形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尤其是认识层面的隐性知识,后续的实证研究将给出的具体的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Hamel.GaryHarvardBusinessReviewISSN0017-8012.

[2]Barney.JJournalofmanagementISSN0149-2063.

概念模型范文

关键词:语义网;本体映射;概念相似度;概念格

0引言

自1998年BernersLee等[1]提出语义网以来,语义网已经用于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域。本体是语义网的基础,它可以用于描述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语义信息。但是关于本体的构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各个领域定义了相应的本体标准,因而存在本体异构性问题。

本体映射能很好地解决本体异构性问题,它是建立两个本体的实体(概念、关系、实例和属性)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本体集成、本体对齐和本体合并的技术基础。本体映射的核心内容是本体概念的相似度计算,主要分为两类:基于结构的概念相似度计算和基于语义的概念相似度计算。前者以Tversky[2]提出的基于特征的方法为代表,该方法使用相同特征、不同特征的数量作为概念相似度计算的依据。后者的典型代表是Resnik[3]提出的基于信息量的方法,该方法认为两个概念共享的信息量越多,就越相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例(3篇)

    - 阅0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1强调过程、遵循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

    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例(3篇)

    - 阅0

    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1.楼宇经济的概念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在楼宇内产生、发展,并集聚、衍生、扩散.....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