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观后感(精选4篇)

来源:收集

《半条棉被》观后感篇1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刻画了共产党人时刻心系群众的形象。近日,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90多载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诸如“半条被子”的温暖这样的为民爱民之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寻初心之根,涵养家国情怀。在汝城县沙洲村民俗广场,“半条被子”大型雕像矗立中央,鲜红的“半条被子”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了下来。这种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的初心本色,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代代相传,正如“时代楷模”张富清一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崇高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我们更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在坚守初心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问使命之本,勇挑责任重担。“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红军战士将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当年,红军正是靠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战胜了沿途的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新的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才能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了任务敢拼命、为了战友不惜命,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彰显了当代军人的非凡担当。真正的共产党员,面对艰难困苦,就要以“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敢于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自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扬时代之帆,致力伟大实践。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赢得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守初心、担使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具体体现在干事创业上。当前改革攻坚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愈进愈难而又不进则退的时候,广大党员干部应在感悟“半条被子”的温暖中强化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当好新时代的突击队员。始终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鼓劲扬帆再出发,真正把使命刻在心上、扛在肩上,不让职责挂空挡,不让承诺放空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努力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半条棉被》观后感篇2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有一位年近90高龄的老人朱中雄,他的一生都在盼望三位女红军。他还告诫自己的子辈、孙辈,不论何时,一定要等她们回来。

而这,都是为了实现朱中雄的母亲徐解秀老人的遗愿。

1934年深秋的雨天,一支陌生的军队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深受过兵、过匪侵扰的村民吓得躲进了家里,不敢出门。瑶族妇女徐解秀也不例外。

她紧锁房门,怀里抱着生病的孩子,大气都不敢出。更糟糕的是,三位女战士来到她家屋檐下,避起雨来。

屋外,冷雨绵绵;屋内,寂静无声。徐解秀不断地通过门缝观察着屋外的人。雨越下越大,三位女战士被淋得全身湿透,仍然静静地蹲在门口,偎依着取暖,没有任何打扰村民的意思。

终于,善良的徐解秀忍住内心的挣扎,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打开了门

一段情谊就此结下;延绵近一个世纪的等待,也就此开始把三位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后,徐解秀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她们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而三位女战士则拿出稀缺药品给徐解秀的孩子治病,修葺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筹钱给村民修补着火的房子徐解秀终于知道了三位女战士的身份红军。

她们一起缝补衣服、彻夜长谈短暂的相处让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沙洲村村民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分别时,红军女战士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想把行军时一直背着的棉被留给她。徐解秀不肯,一番推让后,红军女战士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并承诺,十年后胜利了,再来兑这半条棉被。

从此,徐解秀留着这半条棉被,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1944年,十年过去了,女红军承诺的时间到了,但她们没有回来,1949年,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她们还是没有回来,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过去,她们仍然没有回来。

终于,在第五十个年头,徐解秀等来了一个人!

1984年,《光明日报》记者罗开富决定重走长征路,他来到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徐解秀。此时的徐解秀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但50年前的事情她记忆犹新,尤其女红军的那句承诺,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等我们打了胜仗,就回来兑这条棉被!

徐解秀向罗开富讲述了50年前的往事,她问罗开富:那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我一直在等她们。

罗开富含着热泪,当晚写下《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他希望通过报纸发表,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然而,要让这段寻情记拥有圆满结局,实在太难。中央红军长征时,登记了姓名的女战士只有30名,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

历史照片:徐解秀老人向罗开富讲述往事。

又一个十年过去,三位女红军战士仍然没有音讯。

1991年,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历了长征当时仍健在的女红军托罗开富为徐解秀家送去了一床新被子,以纪念这段长征路上的感人往事。

如今,距离半条棉被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6年,距离罗开富记者报道这个故事也过去了36年。

虽然三位女红军战士始终没有找到,但我们知道: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她们在我们的心里!

半条棉被虽然已经破损不在,但它已经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一直暖着中国共产党人那颗滚烫的初心。

等待缘于情深,根据这段真实往事改编的电影《半条棉被》正在暖心热映。光影艺术,写意还原;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前行!

《半条棉被》观后感篇3

通过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半条棉被”的故事后迅速传遍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跟“半条棉被”的故事一起感动中国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极不平凡的五年,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拓展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新部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贯彻新理念,履行新使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走在前列。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育青对此深有感触:“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鼓励外资进入,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别合作园,我们从报告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继续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为我们基层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基层机关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应该永不忘记“半条棉被”里的赤子初心,多一些理想和信仰,多一些责任和担当,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求真务实,取信于民,真正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让理想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信仰的力量支撑我们走好新的长征。

《半条棉被》观后感篇4

9月24日,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有幸参加了保健党总支开展的“光影铸魂”电影党课活动,观看了影片《半条棉被》。这个故事讲述的是3名红军女战士与湖南汝城县村民徐解秀一家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战士从江西到湖南来,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解秀家境贫寒,小儿卧病在床,却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盖的一件蓑衣,红军董秀云把自己仅有的一床婚被给他盖上。

临走时,董秀云要把被子留给徐解秀,徐解秀不肯收下,因为她深知被子的珍贵来历,董秀云就用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电影97分钟,泪点汇聚,直击人心,其中有几个场景尤为印象深刻。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位战士将一床棉被送到女卫生员董秀云所在的野战医院,这正是董秀云和丈夫结婚时的婚被,这一幕隐隐透示着她的丈夫可能已经牺牲了,作为妻子的董秀云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毅然决定跟随大家去追随大部队,去寻找不知生死的丈夫,这是一位坚强的女人、坚强的妻子,生死与共,意志坚定。

从电影背景来看,另一名女战士廖小湘应该是才从女校出来的学生,单纯可爱,不谙世事,将珍贵的一小包西药给了她暗恋的排长,这也确定了后来排长在敌人的炮火中壮烈牺牲,因为她们在排长牺牲的地方找到了那包西药。看着心爱之人一瞬间化为乌有,廖小湘痛哭流涕,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安危难料,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但廖小湘坚定地剪去一头秀发,毅然决然加入了红军队伍,这是信仰的力量。故事发展到这儿,似乎都是小家小爱,血肉之躯,有情有义,这些人物真实,平凡普通、接近大众。

下一幕就是她们在老百姓家中一边养伤,一边研究维修电台。在电台修好的那一天,竟然收到了要求掩护大部队的任务。在大爱与小情之间,在大家与小家之间,在攒钱娶媳妇与可能牺牲之间,这一群平凡的共产党人纷纷表示坚决执行任务,为了千千万万人的爱和家园,为了千千万万人没有土匪和流寇的安宁生活,他们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最终他们的牺牲也换取了大部队最后的胜利,他们走完长征路,但他们完成了肩负的使命。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无数像董秀云她们那样的共产党人用生命换取来的。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时刻警醒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用心踏实为人民服务。“半条棉被”就像是一束光,穿越历史的长河,照射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时刻鞭策我们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红色精神,将“红色基因”深种心中。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走进新时代,我觉得我们的长征路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好群众,坚守一份为民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