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精选4篇)

来源:整理

三重门读后感篇1

林雨翔的经历不禁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学业,生活,恋爱处处不得意。但转念一想,当今又有几人能在三重门中活得潇潇洒洒呢?

任何时代都有任何时代人的烦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时刻刻都在三重门中迂回、周旋。

无疑林雨翔的经历激起了各时代人的共鸣。或许,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奈吧。你适应了,不过多一个教育的牺牲品;你尝试去改变,却难于上青天。

很庆幸我在大学,而且经历了那些炼狱依旧有着一个清醒的头脑。大学的包容性很强,我不是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但却依旧要去改变——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吧。

读完《三重门》后,我感受更多的是郁闷与惆怅。作者把一个消极的意味深长的结尾丢给了我们,让我们去无限地延伸。

这是一个消极的包袱,但韩寒本人又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火。那桀骜不驯的个性,沉着老调的笔锋和打碎枷锁换得自由的辉煌人生为我指明了方向。

我,曾经而且现在依旧是在三重门中苦苦挣扎的`人。每天为学业,生活,恋爱种种琐碎的是冥思苦想半天。我没有韩寒的黑色幽默,没有世故的思想,没有愤世嫉俗的满腔热血……

可我有的是另一些东西。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清晰的人生目标,宏远的理想,头脑中既定的方案,已然付出的行动和唤醒内心潜能的钥匙……成功的航帆已启程,我万事俱备。加上对文学的天分,我如虎添翼。

既是此,幸运之神也来垂青,何苦之有?

苦尽甘来,我的时代就要到来!

三重门读后感篇2

《三重门》是韩寒的第一部出版作品,也是他创作生涯的始点。

《三重门》的主人公林雨翔自幼天资聪颖,加上其父的影响,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然而这个极具才气的少年却在初中严重偏科,也因此遇上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马德保,还有占据他整个情感生活的女同学Susan。青春年少的他们,与所有同龄人一样有着情窦初开的情怀。有意无意的接触间,爱情的萌芽逐渐开花……在这个恋爱的季节里,充满幻想的男孩女孩能否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人生的门、心灵的门、爱情的门……本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尖锐甚至是刻薄的语言,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本书最早的版本出版于20xx年,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争议。一方面对于天才少年作家韩寒的实力赞叹不已,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颇多质疑。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自不用提,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但更多的是激荡至今作品背后所隐含的深意。

十四年过去了,重读《三重门》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新版《三重门》经全新修订,精美装帧,附赠特别订制的"三重门"主题原木铅笔,值得珍藏。

三重门读后感篇3

看了《三重门》后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时,我感觉到了他性格有些跟我很相似。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生活。的确,在这本书里作者写的都是实话,出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语句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林雨翔表现出的是一个少年的狂傲、一段青春的不羁。也许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年龄,十多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安分的年龄,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对于赏识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然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在现在看来也许这不能叫无情,而且这种名字为“现实”。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把我们的饮食起居包办了的。为了我们也许父母宁愿他们自己少吃一些,也不愿让我们少吃。在这之中,可能会给我们造成无形的压力。看着白头发在父母头上越来越多,受着父母充满期盼的目光,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从心里涌了上来,于是不管怎样也要把书本中的东西死记硬背,在班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最终,在无奈之余的发泄被说成任性;一阶段的失败被认为是不求上进。一个家庭的喜乐也受于自己的支配,如果考上重点大学,全家喜上眉梢,今天去“新马泰”,明天去“港澳台”,而败者却可以让整个家庭陷入死寂、无法自拔。

在此小说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道路上走着,告诉自己,自己总能发光的。

三重门读后感篇4

三重门这本书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他讲述了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或曾经发生过的事。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谢雨翔是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小时候受到父亲的“教条主义”的压迫记诵了许多古文,在文科方面极为出众,在一次春游中遇到了Susan,并对她“一见钟情”,开始了在情窦初开的岁月里追逐爱情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因为善意的谎言而自暴自弃。

雨翔的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理正是我们父母也存在的心理,这也带给了我们无形的压力,被父母“逼”着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一片苦心为我们无法理解,也永远也无法理解。韩寒在这本书中也大力批判、讽刺当代的硬式教育,使理科不好的文科生们没有退路,在岁月的磨砺中最终也成为了一代“愤青”。而也正如韩寒所说:爱情是没有年龄之分的`,雨翔在书中大胆逐爱,然而却因为好友的善意谎言选择了放弃,在Susan的眼中,学习是最重要的;而在雨翔的眼中爱情是最重要的,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注定造就一个悲情的结尾,书的结尾,雨翔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两个选择,走亦或是不走,也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希望。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雨翔在清华园与Susan再次相遇,分开也是新的开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