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收集2篇)
来源:整理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篇1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它是一本不错的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各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态度,你是积极的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的还是悲观厌世的?你生活的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所以:拆掉思维里的墙,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古典,不仅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书中的案例。书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经历过的,某些是我正在经历的,某些又是我将来不会经历的。这本书,又像《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加长版,因为这本书可以改变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书中的“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这让我又想到了“静”与“思考”,读书多了,你自然会变得很静,读书的收获多了你就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现在的天底下没有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概念,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或许读书和工作让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变,那么为何不好好地改变自己呢?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能看到阴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练,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融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去争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难,自信快乐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每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让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篇2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文中讲的很多话都很独特,也很现实,让我深受启发。比如,他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地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对于安全感,他说,是要靠给予别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别人的给予。还有时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说的绝对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认同什么性格,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本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书,也是告诉你现实原本的摸样的书。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来这本书表现的,就是邓爷爷所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败后遇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工作后的她还是很想读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今年考还是不考?不考吧,心里不甘心,考吧,万一考不上,又浪费很多时间。于是她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半年。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两个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立刻去做了几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当我完成后内心里特别的轻松,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心些什么呢。我思维的这堵墙已经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可是只要我意识到并去行动,一次拆掉一块砖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现在再去做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那么我想我不可能再开始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还有点印象深刻的是,举例中的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事情不敢兴趣,是因为我们觉得他没有价值,所以我们不愿意投入。我们整日觉得生活空虚而彷徨,觉得日子无趣而牢骚不断,抱怨生活没有乐趣。但是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能带来快乐。正是因为对事情好奇,投入,生活才丰富多彩,日子才充实美好!
还有对于成功的理解。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价值观所定义的成功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可是学过正态分布的人都明白,成功是个小概率事情,混的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如果我们仅仅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定义成功,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我们就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的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只有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我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些时候并不是我最辉煌的时刻,而是我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持的时刻。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