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文章有感(整理2篇)
来源:网络
读鲁迅文章有感篇1
慢慢地向前走着,走过这段黑暗,鲁迅先生就在眼前。——题记
起初,我并不理解先生,看先生的文章,就像与先生有万丈隔阂。
虽然儿时读过像《雪》这样的文章,语言优美,却没有办法了解先生,只是似乎记住了“文思革”三个字,之后就不了了之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对鲁迅先生毫无了解。
之后不几年,我隐约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那时代的态度,又隐约的向先生的世界走近。
记得先生写少年时期的闰土,又写了中年时期的他;写先生自己从东京到仙台继而回东京的变化;还写了先生目睹了故乡的衰变......我渐渐觉得先生为国家的不幸而叹息。似乎看见了先生的影子,又是那样的模糊。
意外读了《伤逝》,深切感受了涓生的反思与悔恨,我突然觉得那个时代是悲哀的,并不只有涓生和子君如此。子君终究逃不过旧时期的封建烙印,爱情终以悲剧而结束。时代的悲哀,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一切让我似乎又看见了先生,而那身影慢慢清晰了起来。
对时代的悲哀而叹息,对黑暗的社会深恶痛疾。向先生的世界走近,我看到了先生世界中的一部分,那时也认为这应是先生的世界了。
直到去年读了《药》,我才发现自己并没完全走入先生的世界。
夏瑜的不幸,小栓的惨死,老栓的愚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的无知。人血馒头,以革命者鲜血染成的人血馒头,人们竟没有任何动作。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鲁迅先生对民族的叹息,也是先生用笔去斗争黑暗的强烈写照。
看见先生的背影,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叹惋。幸运的是我理解了鲁迅先生的叹息,理解了先生拿起笔是为了和黑暗做斗争,而叹惋是为了那时期的中华民族,那个长满剥削的荆棘,并满是痛苦与麻木的中华民族。
《呐喊》自序让我真正认识了先生,走进了先生的世界。了解了先生的生平与经历,我终豁然明白了先生为什么写文章,了解了先生的梦,也最终知道了先生真正的内心——唤醒那满是麻木与痛苦的中华民族,让民族真正得以解放。而这也为我指明了一条前进之路。
先生,你若还在世,不介意我走进你的世界吧。
我走过了黑暗,默默站在先生身后,这里是先生的世界,有着一条我应该前进的道路,令我的心平和而安宁。——后记
读鲁迅文章有感篇2
鲁迅以笔为器,刺穿了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和彷徨;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间的黑暗与寂静。
但人无完人,他同样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重读鲁迅的文章,我看到了一代顶天立地巨人身后的孤独和寂寞。
鲁迅是孤独的。回想当年,钓虾偷豆看戏放牛,一众伙伴玩耍,与闰土谈天聊海边。可是如今,一声“老爷”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是造成这个局面的.源头。纵然鲁迅一代文豪,可却找不到一人与他畅聊童年时光。长大后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起过往,可鲁迅身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人,物,物是人非,多么孤独。
鲁迅是孤独的。儿时故乡多热闹,碧绿的豆麦田地,潺潺的小溪流水。现在却只剩下萧索荒村。俗话说:人死后都要重归故土。可鲁迅的故乡还剩下什么?熟识的,承载着童年的回忆都不在了。在外漂泊多年,如今连归处都不知尚在何方,这,又怎么不孤独?
鲁迅是孤独的。在日本留学时,他就目睹了那个年代人们的麻木冷漠。他愤然,可无人在乎他的感受,这当然是孤独的。而后他弃医从文,孤军奋战,想唤起这个社会的良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同样令他深感孤独。
鲁迅这一生,路过烟雨楼台,走过江南小镇,去过异国他乡,踏过太多的风景。最后的最后,旧时烟柳仍如旧时雨。可是不经意间,不知几时风气,吹散了几许童年放人,陌生了几处熟悉故乡。成长了,却也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