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4篇)

来源:整理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篇1

其实,看到书名,我就产生了偏见。

这两天,我翻了一遍此书,虽说依然对其有偏见,但我对作者核心思想的认知已有所改变,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理解为“物竞天择”的鼓吹书。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叫“历史的教训”,而杜兰特在P172说了“历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只要在事例中加以选择,就可以为任何历史结论找到证据”,仿佛在告诉我们,历史本身产生不了固定的教训,反而是读者想要什么样的教训,就会从历史中读出什么样的教训。以本书为例,有豆瓣网友读出的是“人天生不平等”、“物竞天择”进而国家民族要如何如何“尚武”。但是,大家仔细看会发现,作者虽然承认人类历史及当下部分现状是“人生而不平等”,却并未表示过今后就一定还是维持不平等而不作任何努力,也并未说过“战争是国与国关系的唯一终极选择”,P135“虽然人们不能做到生而平等,但是教育和机会的获得会让他们越来越平等”(机会平等的可能性),P146“无论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也不应该在中国境内制造上百个广岛那样的悲剧”。

其实我的偏见毫无益处。作序者郭小凌教授说了:“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远远不是终极结论,读者尽可以见仁见智。但从我个人的治史经验经验看,说他的多数结论不是偏狭之见,而是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益智良言并不为过。”此言甚为中允。实际上,我很喜欢P122中的这句话“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和P165中的“创造性思想的这种经过考验的存在能力,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才是真正的有益人心”。

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该是我们从杜兰特氏书中得出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篇3

究竟什么是历史的意义?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华说研究历史是为了让人更了解自己,洞悉人性;赫拉利说研究历史是为了让人们尽量不再重蹈覆辙,往其他的可能性上发展。历史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面镜子,试图从让人们在“超以象外”的角度去审查自己,从而避免主观思维造成的不够理性的误判。这对人、对国家的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部小书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历史面临的一个难以避免的悖论命题-历史也是人写的,我们试图用历史避免自己成为鱼缸中看不到那真实外界的鱼,但也不能不得不承认历史也是由存在主观思维的人去编撰完成的。这样来看,历史真真能成为一面客观的平镜吗?还是一面扭曲事实的哈哈镜?但什么才是算得上事实呢,立场不同,结论也必然不同,这个宇宙是存在普世价值和真理的么?那又在哪里呢?真理是在少数人那里吗?还是根本还没有被人类挖掘出来呢?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经表露了对历史意义的看法,那就是对人性的展露了挖掘。书中最后一章谈到了“进步”,回顾往昔,人类经历文明的兴衰起伏,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科技进步宗教衰退,但惟独不变的就是人的本性,而这似乎能看到的历史规律,也正是由于人性未变而引起的。所以高华教授说,研究历史是为了洞悉人性,尤为精辟。

这本书字数不多,但读的时间挺长,因为里面很多句子都是作者经典性的总结,很多话值得深思。有几点让我颇为深刻,一是在论及社会主义方面,作者提到“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对社会主义的恐惧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而这二者注定在摩擦之中融合团聚,这是种乐观的辩证思想。二是提到种族、基因、文明及节育问题的观点,引发了我对一些制度政策制定方面的联想,任何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候都会考虑对未来民族整体的影响。三是谈到平等与自由关系时候,提到多数低于生存标准线以下的人向往平等,而那些少数社会精英更加向往自由。对于这里,我很赞同作者关于竞争和选择的观念,自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社会的前进往往也是由少数精英带动的,而大多数百姓则是附属拷贝这些成果并予以应用,比如乔布斯、爱迪生等伟人,就为其提供了原动力,自由的环境才能为这些天才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环境,而平等则会为对其造成一定压抑,所以资源应该更多提供给精英人群。这听起来残酷,但符合自然规律。当然平等教育权利是可以弥补这自由带来的两极分化的弊端。四是谈到历史文明兴衰交替,谈到文化遗产问题,也是在告诉读者虽然车轮在一圈一圈重复旋转,但毕竟我们是在前进,因为之前走过的路都被留在了记忆里,这是历史乐观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悲观的一面,第五点就是在战争方面,作者提到战争是历史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终极方式,由于人类本性所在,和平也仅仅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目前社会就处于这种不平衡性之中,这是核武器带来的变态的平衡。人类竞争的基因告诉我们合作也仅仅是为了同其他更大集团的竞争,也许星球大战爆发时候,这个人类才能放下内部竞争而获取整体团结。

总的来看,历史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得到的经验越多,越不能明白下一步走向何方。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就是一个个被否定的选项,但面前还有无数的选择,至于哪个是对的,又有谁能知道呢?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篇4

学过历史的人都会心存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中国人爱讲古,哪怕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人,随口也能提几个历史名人,说两段古人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大多源自西游、水浒、三国、说唐、说岳、狄公案、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但反映出的是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印象和看法。即使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历史专栏中充斥的仍是历史传奇、稗官野史的历史段子,满足的是看官的窥私欲和好奇心。这样看来历史的功用不过是人们酒足饭后娱乐消遣的工具。

似乎越是人类社会早期学者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越高。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历史是一部上天下地、赏善罚恶的说明书。”中国古人对历史的意义评价更高。《诗·大雅·荡》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商朝的历史镜鉴不远,就在夏桀之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元朝胡三省做注讲:“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他把历史的作用说得更重要,人君、人臣、人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道理,都包含在历史之中了。所以中国历来重视史官,历朝帝王身边都有史官做起居注记载帝王生平事迹,以备帝王死后编纂《实录》。

历史是发生过的客观事实,记载历史的史书却是主观活动的结果,不管标榜自己记录历史多么客观的史学家,他的作品都不免会有个人主观的情感渗透。所以对于史学家来说正直的品格,能够客观记述史实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文天祥《正气歌》曾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里面提到的都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史官,一个是齐国的太史,一个是晋国的史官董狐。齐惠公与权臣崔杼的妻子通奸,崔杼恼恨之下在家里埋伏甲兵,趁机射杀了齐惠公。齐国太史在描述此事时记载为“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认为自己被人绿了出口恶气还要青史留骂名太委屈,让太史重写,太史不干被杀。崔杼让太史的二弟接着重写,太史二弟义正言辞的表示:史官就是要秉笔直书,你崔杼杀了自己的国君,不管有啥理由就是以下犯上,这个弑字不能改。崔杼更怒二弟扑街。太史小弟接任就是不改一字,崔杼也无可奈何。晋国国内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当时的晋灵公不满执政的赵盾,派杀手去杀赵盾,赵盾跑了还没出国门,他弟弟赵穿就纠合家将攻打国君,把晋灵公给干掉了,赵盾就回来了。后来董狐在记载此事的时候写到“赵盾弑其君”。赵盾很生气,表示人是赵穿杀得给我有毛关系。董狐表示,你是晋国的执政,还没跑出国门,看到有人攻打国君,你不去平叛,还腆着脸回来,你不是弑君者谁是?这就是所谓直书,也是班固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既然秉笔直书难得,所以对那些不能客观写史的人特别鄙视,称他的作品为秽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秽史深恶痛绝,他在《史通·曲笔篇》中对涉及史贿的两位史家痛加斥责说:“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尤其是北朝的魏收,他在修史的态度上,被后人所诟病,在《北齐书·魏收传》(原《北齐书·魏收传》已经亡佚,后来补自李延寿《北史》)中说到,魏收在修史的时候大言不惭的说:“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他编修的《魏书》,“众口喧然,号为‘秽史’”。

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重视道德的评判,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判。而这种价值评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印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重视道德的力量,胜过对功业的称赞,从先秦就流传下来。到孔子有感于春秋的乱世作《春秋》,批判臣弑君、子弑父的事件,维护伦理纲常,“而乱臣贼子惧”,史书成为褒贬人物影响后世的利器,孔子自己也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就像前面提到的齐太史、董狐,他们的记载不一定完全是史实,但拼死写下“弑”字就是要维护自己坚持的道德规范。这是与西方不同的史学传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指出写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种“立功”的史学观念对西方史学影响深远,成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分野。

正是我们喜欢借古而通今,所以我们对克罗齐这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解深刻。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写道:历史学家就是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理解历史,并以此赋予历史以内在的生命力。历史应该是让人拥有更广博的知识的前提下,对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从历史长河中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对处理当下的事件具有指导功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预测性。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历史文化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史料,这些历史遗产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我们明白:这是养育我们的母亲,这是我们永恒的生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教师节初中作文500字(精选4篇)

    - 阅0

    教师节初中作文篇1今天,是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也是从1984年创办人王梓坤校长由史以来第二十次的教师节。这是老师们自己的节日,也是我们感谢老师们最好得时机。我们可.....

    老舍读后感600字(精选16篇)

    - 阅0

    老舍读后感篇1《养花》这篇课文,具体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要是天气突.....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收集7篇)

    - 阅0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1看过林清玄的散文,就知道什么是朴素而大气。每一次看一篇散文都会发现林清玄把自己的感想写的很深刻。我很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还得了.....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收集7篇)

    - 阅0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1今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走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福建历史博物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