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红楼梦读后感500字(6篇)
来源:整理
红楼梦读后感篇1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总算被我咬文嚼字的肯完了,好辛苦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阿谀奉承、随机应变的王熙凤。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先是王熙凤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在这王熙凤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面目已映在眼前。
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人民遭殃了。
小学六年级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篇3
说到《红楼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原名《石头记》,全书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内容。
《红楼梦》的开卷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两句诗,把作者曹雪芹的情感挥发得淋漓尽致,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颇为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名著!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率性单纯,温和善良,无功利心,同情心强,反对封建思想礼教的贾宝玉;美丽而敏感细心,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蔑视高官权贵的林黛玉;稳重随和,野心勃勃,城府极深,极会拉拢人心,恪守封建妇德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天下阴毒之能事的王熙凤。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明明是这样一个妙人儿,却寄人篱下,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真是令人惋惜!
热闹的“元妃省亲”;有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凄惨的“黛玉焚稿”......作者曹雪芹几乎是用生命去完成《红楼梦》的创作。“披阅十载,增删是十五次”就是这样认真的态度,成就了如今的杰作《红楼梦》。且看那金陵十二钗,就这么十二个人,在作者的笔下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征,作者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是那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红楼梦》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实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缩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贾母归天,贾宝玉出家,林黛玉含恨而亡,王熙凤魂归金陵,一个风光无比的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合卷沉思,令我感怀不已。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他们,悲惨命运是自然注定的。相比之下,我们则是无比的幸福,我们生活成长在如此美丽的社会里,家庭是如此的和睦幸福,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学习中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红楼梦读后感篇4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着中的一本,使我受益匪浅。《红楼梦》主要记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富贵顶端的上流社会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突出作者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画卷,让我们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悟出正真的道理。
翻开此书,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骨铭心。然而,从这本书中我也读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间创作的艰辛。当我读到第十三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真惊了!我为作者的伏笔震惊,也为当时的富贵人家震惊。大观园,不知有多少个馆楼,连吃一顿饭都如此讲究,难道不令我们震惊吗?当我怀着急迫的心情读大结局时,我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哀,同时我也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感慨。被逼无奈的林黛玉病绝身亡,贾宝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然而,因为社会转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生动形象地衬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作者的心声。
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绘声绘色的千古流传。
红楼梦读后感篇5
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其中,我最爱看的就是《红楼梦》了。
十岁那年我第一次看《红楼梦》,黛玉给我的印象就是“水龙头”,动不动就哭鼻子,难怪姐妹们起诗社的时候,给她取了个“潇湘妃子”的雅号。刘姥姥又呆又笨又幽默,经常说出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来。实际上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而又心细的姑娘,而刘姥姥说这些话的原因,是为了讨好贾母,多拿一点银子罢了。
《红楼梦》里有一百多回,每一回都精彩纷呈。比如最后一回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落了片茫茫大雪地,真干净!令人遐想。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元妃省亲这一段。元妃原名贾元春,是宝玉的姐姐,对宝玉关爱有加。贾政为了庆祝,建了大观园,园中的对联都是宝玉所写。等元妃进来后,贾政赶紧跪下,这个我就不明白了,元妃是贾政的女儿,应该元妃跪贾政才是,怎么反过来了?后来我才知道,贾元春被封为元妃,也就是贵妃,地位比贾政高,所以贾政要跪下。后来元妃在贾府没住上一天,就要回宫了,这哪里叫探望嘛,和没看过基本差不多嘛。不过元妃却让姐妹住进大观园,姐妹们起了诗社,快活极了。
最后,贾府并没有好的结果,死的死,逃的逃,就是宝玉也看破世尘,入了空门。
我想,真正使贾府一天不如一天的原因是贾府太铺张浪费,顾前不顾后的行为。
红楼梦读后感篇6
一场红楼缘,使花谢花飞;一场红楼梦,使花飞满天。一场散尽于天涯,一场空空如海角。
一切回到初始
看那大观园里一片如其的景色——那一树花儿,已被阳光的索取一点一点的褪去了红色的残妆。风也毫不怜惜的在柳条上乱舞,蒙蒙花絮,如一场迷离的雨,洒遍了整个大观园,洒透了的大观园里的每一处景物,留下的只有一园被风侵略过的枯枝败叶;被尘埃蒙羞了的碎瓷断瓦;被杂乱的蜘蛛网所占领的僻静角落。残渣寂寞的园院就这么人去楼空了……
红楼梦,名如此,文也如此,只不过就是在红楼中做得一场梦罢了,似真似幻。在那场梦中,以宝玉和黛玉的残缺情缘为主线,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如痴如梦的大观园之画。描绘出了宝;玉黛玉之间肝肠寸断的纠葛情深之意;宝钗宝玉之间无可奈何地可怜联姻之事。体现出了当时昏暗的社会环境,满腔悲愤的控诉了残酷无情的封建主义和灭绝人性的婚姻制度、伦理关!系。这些令这场悲剧出现的缘由定将会走向灭亡!
我痛恨当时封建的落后导致宝、黛的姻缘尽失;我痛恨当时贾母等人的心狠,让宝玉与黛玉失去良缘;我痛恨为何一心有善的宝钗也要在宝玉、黛玉之间画上一道永不能清除的重墨。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得怪于封建主义社会的婚姻制度!什么门当户对、喜结连理,什么政治婚姻,为后着想,根本就是一面说辞罢了,只是为了体面,为了生计罢了!相比于现在要好了许多,但仍有一些大家户还是为了那些表面上虚无缥缈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下一代的终身幸福,让自己得到一切自己想得到的!
当我看到黛玉将曾与宝玉传情的手帕和她珍爱的诗稿丢弃于火盆中时,我的心被狠狠地揪住了,一边替黛玉心疼那些美好的回忆,一边又替黛玉痛恨宝玉的心狠,反正百般是痛。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突然它涌出,划过我冰冷的双颊,留下了一条滚烫的烙印,一滴又一滴的泪落下,砸进了我的心中,也砸痛我的心。因此我知道为何我有伤感了,因为黛玉的那句未说完整的话“宝玉!宝玉!你好……”,也因可惜她的消香玉陨,更因黛玉气绝之时便是宝玉成亲之辰,那时潇湘馆里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
原以为这都是社会的孽缘,可谁知确是命运一早就安排好的戏码,让我们为姻缘前定的说法感到痛恨!就像——“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然而,那些让我们愤慨的结局,却被我们铭记于心: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虽然有天生丽质的聪颖,但却因从小体弱多病,还终日以泪洗面,最后沦落了一个消香玉陨的结局;美丽大方的薛宝钗,虽然性格温和的惹人喜爱,但却因被卷入了贾家的纷争、破败中,最后只能含泪望天,诉说从前的回忆;通灵转世的贾宝玉,虽有通灵宝玉的守护,但却因失了黛玉而俗缘已尽,最后消失在僻静的雾中……曾经繁华一时的大观园却躲不过命运一世的束缚!
梦,该醒了。可我却不懂它是不是有不敢言说的心事,在一个似有若无的红楼午后?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感悟300字(精选7
- 阅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感悟篇1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精选4篇)
- 阅0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篇1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小学4年级(6篇)
- 阅0红楼梦读后感篇1世界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书叫作《红楼梦》,里面的故事精彩,值的一看,故事情节也很经典的。《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

大学红楼梦读后感600字(整理2篇)
- 阅0大学红楼梦读后感600字篇1《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