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的读后感800字(4篇)
来源:整理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篇1
《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并以此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主线。本书围绕人类出现三次颠覆性的革命来开讲: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
一、智人为何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人类?
人类的来源:十万年前,有六种人类,最后智人胜出,存在两种说法:
1、混种繁衍理论:智人通过行走,与各地人类杂交繁衍,形成现阶段的人类;
2、替代理论:智人把其他人类赶尽杀绝,最后只剩下一种。
十万年前事情无法考究,但智人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原著居民很快就是消失,总而言之,虚构语言的能力让智人脱颖而出。
认知革命:至今约7万年-3万年,智人脑回路发生变化,用语言来沟通,用脑来思考问题(无法考究,可能是基因突变)。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语言是人类的语言可以讲故事!(虚构能力)
讲故事让人类拥有了共同的想象力(宗教、信仰的体现之处)
二、农业革命的胜利到底是人类的一场胜利,还是骗局?
作者认为农业革命可能是一个失误;
1.生活栖息地变小了(农作物无法转移),工作时间和压力变大了(农业是技术活,同时屯粮会带来更多的劳作)
2.(新颖点),人类依靠小麦大范围增长人口,同时小麦也大幅度增加数量,到底是人类利用小麦,还是小麦利用人类。
3.(新颖点)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农业革命带来了剥削阶层(农民增加了业务量,但是功绩却给了富人【王侯将相】)(农业舒服了农民,使得人类被迫长时间劳作,辛苦)
三、科学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变化?
虚构的秩序导致没有公平和正义:
1.现实世界和虚构秩序结合是非常紧急的。(怀疑虚构世界不就成了怀疑现实世界了吗?)
2.想象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虚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间(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主体的现实是千千万人的想象)。货币、帝国、宗教力量,让人类走向统一。读后感·其中,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学革命带来的变化:
1.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
2.科学相信靠自己才能获得新知(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3.资本主义依靠信用,利用未来的钱解决现在的问题(贷款解决死循环)(资本主义核心是增长)
4.工业革命不仅仅是能源发现运动(不缺能源,只缺能够利用能源或者转化能源的科学知识),也是一次社会改造运动(规定时间【时钟】,摧毁家庭)。
5.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工程可以让智能设计取代自然选择。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篇2
在看完了《人类简史》之后,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多少人对这个命题进行研究,但却几乎都是站在了某个预设立场,很少有将变量考虑齐全的。《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却以其天纵奇才,综合了历史、人文与生物领域来进行分析,这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书中先是举了常见的客观变量的影响,例如:
金钱在达到一定量之后的再增长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
即使生病了,假如这个病不会恶化很迅速,并且带来持续不断的痛苦,其实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拥有爱你的家人、朋友、伴侣,以及支持你的伙伴,却会让一个人感倒幸福。
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像上述的变量测量其实都是通过个人的主观问卷调查来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幸福,那就幸福了!
问题来了,一个人要怎么才能确定自己幸福呢??这本就是一项主观的感受,那么是否意味着其实最重要的变量是我们的主观欲望?
可以说主流的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满足某人的期望,这样子一个人要是期望值很低,岂不是占很大便宜?
古代时候没有大众媒体告诉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没有营销和广告来推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会将你和明星、豪门的状态作对比,在某个普通村落里的没钱也不洗澡的农民是否就比现在都市里忙碌的人们幸福的多?
更颠覆的一点是,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快感、情绪都只不过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的作用罢了!改变体内浓度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例如抗抑郁药的原理)。
而有的人天生体内就比他人拥有更高的激素水平,更乐观不容易失落,也更容易被满足,是否说这样的人就更幸福?这岂不是另一种的不公平?
甚至更进一步,像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的那样,用现代医学改变一个人的体内成分,人为的制造快乐和满足的公民,和永远不会抱怨的产业工人,是否就是我们整体追求的极值了?
看看哲学怎么说的。
佛教说: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他劝我们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慢疑。但放下了还是人吗?既然已经身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吗?基因和生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边瑟则认为“快乐大于痛苦的时刻就是幸福”,这其实还是在主观追求的框架中打转,没有跳出这个盒子——当人能够通过改变激素水平来控制心情了之后,恐怕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来应当痛苦的事情都还是会开心到没心没肺——虽然感觉好像有点奇怪,不过习惯了就好——这在临床心理学中却又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了。
作为个人或者整体,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我是个实际的人,懒得扯什么“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一类边际宽泛的大命题,但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假如能够长生不老,但却要眼睁睁看着亲人、伴侣、孩子一个个死去,并且也不能发生车祸等意外,否则还是会死。等于和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不同了,还需要面对他人的嫉妒、或者好奇。你会怎么选择?即使选择如此长生了,你是否更怕死了?
有一种药,能够达到让人极度快乐的效果,但却不像药物那样有副作用,稳定、长效、便宜,你愿意使用吗?你愿意让你的家人使用吗?尝试过后真有效果你觉得你能够从心理上摆脱得了对它的依赖吗?
你愿意将自己通过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个不同的人吗?拥有更强的体魄、非凡的记忆力等等,代价就是从外观或者价值观等都不再是人类的样子。成为一个新新人类,或者异类。
说白了,人类是一个偶然,就像恐龙灭绝那样;也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
然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智慧和科技暂时为自己创造出了和平、宜居的环境,虽然代价是生态的破坏和其他物种的遭殃。但这就是生命的特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满足,可以不惜一切。
生理上来讲人类是懦弱的,所以才会依赖工具,依赖集体,但现在竟然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甚至开始考虑幸福了,这绝壁才是最大的奇迹。
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幸福。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没有的人,自己找一个吧!
对了,《人类简史》这是一本神书,观点透彻犀利,深刻洞察人类这种生物的过往。推荐所有人去读,但是真的没必要看历史学教授写的的序,明显自己说自己的。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篇3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