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读后感1000字(4篇)
来源:
文学小说读后感篇1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非常喜悦的,因为书中的景物描写一下子把人带到了英国十几世纪的那个年代。荒原、年代久远代代相传的屋子、火烧得旺旺的壁炉、挨着壁炉的大靠椅……这一切是那么陌生,但又似乎在电影里或其他书里看到过而觉得似曾相识。那样的环境与我的现实环境截然不同,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一下子把我从日常的琐事和烦恼中抽离出来了。伴着一种渐入的沉思,我仔细的品读,于是,我被带入了这个爱恨交织的世界中。
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的内心也随着书中主角的命运而跌宕起伏,这便没了起初的喜悦与快感。我为他们的痛苦一次次感到揪心,对女主角凯瑟琳的记叙尤其让我感同身受。在两个男人的抉择中,她徘回着,压抑着,直至她的死亡,这也是她解脱的时刻了。她曾向她的仆人吐露心事,她是深爱希斯克里夫的,但是,见识了上层贵族的生活后,她再难以进入那种简朴的生活,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她的悲难没有随着她的死亡而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渐进,让当初痛苦的人更加的痛苦。希斯克里夫已经不再如同当年陪她一起玩耍的模样,他受到这个社会的迫害严重的改变了她曾经释放的善良。凯瑟琳的哥哥一直对这个身份卑贱的人坏有偏见,更是将他赶出家门,他最终页受到了惩罚,可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呢?
凯瑟琳死后,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写凯瑟琳和林顿的女儿小凯瑟琳、希斯克里夫和林顿的妹妹生下的儿子小林顿、以及小凯瑟琳的表哥哈顿的事情。
仇恨仍然在持续,小凯瑟琳与她母亲当初的天真,活泼相同,这让我沉重的心情得以缓解,但深入认识这个故事之后,我隐约感觉到,这又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我接着看着。
在下一辈的世界接触到上一辈的悲伤过后,似曾相识的感觉涌现在了新一辈人的心里,矛盾也随之产生。他们也痛苦着,被折磨着,她们之间也就有了隔阂。但到最后几章的时候,小凯莉对哈里顿的态度有所改变,这个变化有点突然,因为前后时间很短,作者没有明示因何产生这样的变化,看着这种变化,感觉有点类似她上一辈,就是她娘凯莉起初对希刺,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伤害了对方,然后又因此而自责,而且还尽办法去补偿。在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身上,他看到了他和凯瑟琳的影子,他放下了举在空中20多年的手。
看到了后背不一样的选择,希斯克里夫多年疲惫的心也受到了感染,他终于明白了,随后便是他对着自己脑袋的一声枪响,他得到了最终的解脱。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到倒数第2页的时候,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因为我看到书上说,总有乡人说在黑夜中,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附近,看到了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并肩走在一起。
我想这边是完美的结局了吧,我想说的是,愿世间的仇恨都能消弭,爱能永存于世。
文学小说读后感1000字
文学小说读后感篇3
《边城》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作品,无聊时我也是随便拿来读读,可是当自己静下心来读时就被小说中的情节吸引了。当我真正的把《边城》这部小说读完后,却让我心灵为之颤动回味无穷,小说展现了那一方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边陲小镇里,时时处处洋溢着淳朴,正直的人性美。
在这部小说中,沈老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小城的自然风景,为小城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这优美的环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们的朴实热情的性格。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硝烟,没有商场的变化莫测。有的只是淡薄名利诚恳老实的人性光辉,也许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陈述着边城一个美丽的淳朴的故事。内心纯净澄澈也表现出来边城生活的单纯和宁静,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朴善良的人性美。《边城》的人物是沈老人性理想化的体现者,都坦诚质朴充满人情。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老船夫正直淳朴坚诚实,正像作家在小说中写道:“这些人既重义又能守信自约,既便是妓娼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绅士还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性理想和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张扬,《边城》理想社会是在“人性美”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人类淳朴美丽的永远倾心,对于健康诚实的赞颂,对于愚蠢自私的极端。
淳朴的爱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笔下,用那朴实的手法写出一个真实美丽的爱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间最纯洁的爱情和生活关系,把人的情爱和智慧相结合,揭示了人类社会那真挚的一面。在沈老看来爱情是生命得以优美健康地延续的唯一保证,因而在《边城》中,生命的乐章是借助翠翠和二老缠绵排恻的爱情故事而出的。在这部小说中有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样也是展示了沈老独特的审美态度和个性的处理少男少女间的爱恋,在沈老的小说里没有妇女解放的现代意义,也没有冲破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恋爱的主题,更没有追求个性解放,人价值的新女性。也许沈老要肯定的是人性,是以本能欲望为前提的自然淳朴的爱,这种爱是人与自然融合后的生命体现。正是这份人与自然的融合让生命能在爱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聪明善良纯洁具有美的体态和温和的脾性,二老勤快大方英俊勇敢强健,他们彼此相爱,相互钟情;他们的相爱的基础是发自然的天性及淳朴的品性,是边城人纯洁的爱与美的化身。虽然彼此也曾误会和斗气,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绵长的等待,或许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为这才是自然淳朴的爱。
同样在《边城》中也潜隐着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创作《边城》目的,是在于发现美的人性,阐述美的人性,颂扬没的人性。但是在小说中笼罩着一种似雾非雾的不开也抹布去的阴湿和悲哀。总是觉得作家有点强颜欢笑;景物虽然很美,人们那淳朴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还是隐隐有一种凄凉。
在《边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当我离开小说回到现实时;抬头看看今天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感觉到那《边城》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在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住惯的我们似乎少了许多,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也不在有温情,或许这样的社会注定要用名与利来衡量人与人的感情。
文学小说读后感篇4
每一次读欧亨利先生的小说,终会为故事的曲折回荡所折服,为世界的百态众生而慨叹。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如果把他的小说作为一场“戏剧”对编剧而言,是个绝佳的情节;对观众而言,算是对得起一张入场票。
小说来源现实,在读者的眼中绽放,凸显它刻画的一切。先生通过短短的篇章,小小的故事,妙笔生花,在人们的心门上叩出无味人生。
有人说《警察与赞美诗》诉诸的是人生中的机遇问题。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那么理所当然,索比上演了一个无知的不知悔过遭人唾弃的小丑,背负起那个时代下芸芸众生相悖于正义和常理的渣滓。不值得同情。而赞美诗的结局便成了点睛般的反衬。当他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变原形毕露。
有人说这是上帝在作祟。索比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穷困潦倒,衣不蔽体,他为了进监狱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而故意犯罪,惹是生非多达六次,竟没能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之时,警察却逮捕了他,仿佛是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上帝很公平,很大方吗?对于索比来说,当他真正想要努力去做的时候,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昆德拉先生所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我而言,索比也只是和阿Q的影子罢了。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相处两个国度下的命运,两者都是杯具,而后者多少有些上帝和主人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的意味了。
还有人说小说接索比的故事讽刺了那个社会。在哪个到处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度中,却终因金钱模糊了正义而纯洁的价值观。“那警察急匆匆地跑去馋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女士过马路,免得它在两条街以外朝这边驶过来的电车撞着。”警察并不关注苏比与“伞主人”的争执,而去帮助一些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帮助的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甚至于在索比丢下第一块石头时,警察惯性的思维讲索比的“梦想”丢在一边,警察的观点代表了那个和谐社会的想法,一切顺理成章。然而当苏比最后在赞美诗的意境中醍醐灌顶,一股强烈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的时候,警察却留意了他。这就是不公平给予他的。也正是欧亨利所讽刺的哪个可笑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不公平不仅仅来源于金钱,还来源于社会地位。索比便是那个世界下最为普通的小小的一员,他用他的思想和觉悟,用他笨拙的行为为世界留下淡淡的一笔。
然而我想说的,如今我们也在提倡和谐社会,可至今也许只是空有架子,人们看不到和谐,阿Q思想和索比精神仍然存在,更多的人看不到春天的美好。和谐,和谐,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欧亨利先生将这一切告诉众人,便是警示众人,至此,我们努力摒弃那些可笑的观念,慢慢感化这个世界,未来,总是美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