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高中800字(4篇)
来源:
文化苦旅读后感高中8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2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壮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涵盖的文化与深沉,在秋雨先生笔下,点点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团,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叹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对于文化的经典评论便是他沧桑后博发而出的哲思。苏东坡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他颇有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种放达。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他曾说他常伫立,于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将犀利的笔触直接伸向历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历史,针砭时弊;他敢于发表见解,针针见血,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处,这正是《文化苦旅》长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对于灵魂与精神的刻画,犹记得莫高窟里那位无知道士的愚蠢行径,犹记得长江入海口那个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与能说会道。正是对于不被大众看到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对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与体现,成就了这部书的魅力与价值。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文化苦旅》,值得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3
荒凉的大漠。远处,一队人牵着骆驼缓缓走过,驼峰上挂着的是一卷卷的珍宝,驼队的源头便是那着名的莫高窟石洞。这,便是《文化苦旅》中《道士塔》描绘的景象。若不是读了《文化苦旅》,我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那壮观绚丽的莫高窟在百年前竟遭遇这样的浩劫,更让我气愤的是中华子孙却任瑰宝流落在外人手里,不闻不问!
初读这本书,只是仅仅作为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罢了。但后来我发觉,我错了,我开始喜欢上了这本书。《文化苦旅》中的散文,也许并不是最优美最华丽最感人肺腑的,但一定使你感触最深。刚开始读这本书,我以为它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凭着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品格。”这或许是对《文化苦旅》最贴切的评价了吧?最喜欢书中《废墟》这一章。大多数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但余秋雨却提出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废墟也是一种美。
仔细品味,是啊,残缺也是一种美。春雨中萌发的绿叶是一种美,但谁又能否定秋风中飘落的枯叶不是一种美呢?萌发的绿叶固然代表希望,但不可否定飘落的秋叶也是生命的轮回。它被赋予的是一种别样的美。曾经浏览过罗布泊湖畔死而不朽的胡杨的照片,一颗颗胡杨即便干枯也要坚守这片土地;曾游览北京圆明园,一座座亭台水榭经过战争的硝烟,哪怕变为一座座废墟也依然不屈。它们都是美的。还是柏拉图说得好,他说“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纵然是一片片废墟,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所赋予它的真正意义,用它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的含义不仅仅只有我领悟的这么多,我愿意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4
看完《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
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残拉文明……
若是圆明园重建拉,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 阅0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整理篇1暮色回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氤氲的灯光,桌前一本青绿而又有些黯淡的书,我似正与一位道友交谈,谈论着世上的喜悲。顺着他的足迹,我.....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精选3
- 阅0文化苦旅读后感四五百字左右-篇1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收集2篇)
- 阅0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篇1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选(收集8篇)
- 阅0文化苦旅读后感优选篇1一直以来,很向往做个自由无拘的行者,像余老师那样,将对文化的追问与探索打进简单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赏,寻找浩瀚历史与泱泱文化的铿锵足音,浏览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