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的观后感(精选10篇)

来源:网络

《失孤》的观后感篇1

今天忙中偷闲,观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失孤》,为自己刚刚结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失孤》2015年由华谊兄弟制作,由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等主演,讲述的是农民工雷泽宽(刘德华饰)在寻子路上与自小被拐卖的青年曾帅(井柏然饰)相遇、二人最终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泽宽的儿子雷达四岁时被人贩子拐卖,为了寻找被人贩子拐卖的儿子,十五年间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半个中国,同时还热心地帮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寻找孩子;在寻子途中,不断有好心人对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给他塞钱的交警,有来来往往的路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网友;半途摩托车发生故障,年青小伙儿曾帅免费为他修理,二人结下了情谊;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卖的男孩是否是他丢失的儿子时,雷泽宽被孩子的养父母及其他渔民一顿痛打,摩托车也因此损坏;曾帅以自己的摩托车对雷泽宽免费相助,并且与他一同踏上了寻子、寻父之路;寻找途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感情之深形同父子;历经千辛万苦,雷泽宽终于帮助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此后,雷泽宽继续踏上自己未竟的寻子之路。

这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并不是很多,但演员的演技表现不错。“华仔”之敬业精神令人敬佩,破旧的农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为了一体;井柏然的帅气特别吸引人,他渴望回归亲生父母身边的迫切心情表达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车车技同样令人拍手叫绝;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场面更是特别感人。另外,最赚取人们眼泪的,恐怕还是剧中曾帅的父母听到儿子找到时的激动话语和一家三口相见时的痛哭失声场面,既让人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无形之间也使观众对人贩子给他人带来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剧情中出现的一些对白,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寻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对雷泽宽开导、宽慰的极具哲理的话语:“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使人对父子之间绵延不绝的亲情再次有了痛彻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泽宽所说:“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使人对他的朴实无华充满了敬意。

本次看电影,我首次从片头开始看到了全剧完全结束。看完之后的感觉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是特别的离奇,但是在不经意之间,使人感受到了一种父爱如山、不离不弃的高大形象,同时向全社会传递出了“一人有难大家帮”的正能量。同时,我们在为剧中一家三口重新团圆喜极而泣的时候,也能够忽然想到对于自己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与子女行孝之无限可贵。总体而言,即使不能说是上等的佳作,应该说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能够在使我们偷偷洒泪对片中人物寄予无限同情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

在我看来,在百忙之中于电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仅是一种经典的小资情调,同时也是最好的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之一。最后,希望在日后能够观赏到更多类似的影片佳作,既为国人升华精神和放松神经提供可能,同时也以之为媒介多多向外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在全世界不断锻造我们的文化较实力。

《失孤》的观后感篇2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丢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刘德华的表演让人称赞。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饰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的观后感篇3

好的电影不需要炫目的场景,好像更不太需要华丽的对白。

周五晚上在孩子安静的入眠后,得空在家里走心的看完了一部用心走下去的寻子题材电影—《失孤》,主演:刘德华,井柏然。看完有些失眠了,于是就有了想写点东西记录此刻心情的想法,不同于《肖申克救赎》里坚持中浸淫的自由与豁朗,《失孤》中父亲15年的寻子坚持滴灌的全是酸楚与悲伤,有人说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富,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对于那些被人贩子失去亲身骨肉的父母来说,孩子得以回归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呀,一些垂垂暮年的失孤父母,看着别家厅堂屋檐下长辈或是儿慈女孝,亦或是含饴弄孙的场景,想来也只能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被察觉的艳羡之情了。从心里喜欢这样的电影,刘德华的演绎也当然无可挑剔,不夸张的说,我是泪在眼眶里打着转看完的这部电影。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父母与子女的一生盘缠之可敬,可贵,可珍惜,是这部电影宣传的一个普世价值。希望身边的朋友们也有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后续也会去关注一些失孤寻子的网站,比如:宝贝回家。希望那些失孤的家庭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祝福那些父亲,母亲们。末了,我只想说一句心里话:寻子之路,万里不遥。

《失孤》的观后感篇4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中国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失孤》的观后感篇5

《失孤》讲的是刘德华寻子的故事。

刘德华骑着摩托车跑过整个城市,寻找着失散多年的儿子到处发传单,这样找已经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见了被抛弃的孤儿,这样他们展开了寻子和寻母之旅,路程艰难阻,但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电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为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我,更应该要理解爸妈的辛苦劳动,与此同时,我们应做到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不应该在与父母相处的生活里无理取闹,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做一个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处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还有那无父无母的孤儿,和被人贩子坏人拐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懂得知足。

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失孤》的观后感篇6

虽然同是打拐题材,也都改编自真人真事儿,但《失孤》和《亲爱的》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如果说《亲爱的》更加贴近客观真相,那么《失孤》则更贴近主观臆想,前者是改编的故事,重点在故事和人物,后者则是编剧的主观想象,重点在创作者自身对“失孤”事件情绪和感觉。因此《失孤》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大段的煽情,也不见对尖锐问题的探讨和展现,反倒大规模的展现了理想中的人性弧光,每个人都那么善良,每个人都那么美好,即使深陷与苦难之中却依然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路遇不平人人相助,即便是希望渺茫,还有信仰可以依赖,用信仰慰藉失孤者,用缘起缘灭化解他们的苦痛,在立意上还是是蛮新颖的。只是这样的处理方法讨巧,但少了点人情味儿。

影片的节奏缓慢,剧情推进比较随意,基本上抛弃了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大段大段空洞无物的对话代替了故事推进所必需的情节设置。特别像一对朝圣者追寻信仰的公路故事,两个人通过行走和对话彼此安慰和鼓励,最终一人找到终极归宿,另一人则一念成佛,有点儿《悉达多》的意味。

如果说,做作矫情的对话和情感上的克制和隐忍是《失孤》的优点,那么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问起气息极其浓郁的电影。大片、大片的自然风光,一车两人,一路追寻渺茫的希望,在无数次失望中,升华的是两人之间的情谊,亲情、父子情抑或有那么点儿爱情,失孤反倒成了故事的背景。交警偷偷留下的200块钱;人贩子不仅孩子卖不出,一露头就被英明神武的人民群众抓了个现行儿;无所不能的网友们点点鼠标,离家17年的被拐儿童就能立刻回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文艺的世界。能把如此沉重、让人痛彻心扉的提出拍的如此美好想必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吧。

刘德华演的超棒,一个如此落魄的父亲都能演的那么帅。井柏然很努力,但稍显稚嫩,应该在台词方面多下下功夫,念台词真的不叫演戏。

最后井柏然亲人团聚的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有那么点儿酸楚,有那么点儿感动,尤其是人群从刘德华身边走过,他孤独的站在人群后面痛哭流涕,五味杂陈一涌而上,是孤独、是落寞、是不干,是感动,镜头就那么远远的看着他,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油然而生。只可惜镜头并没有停留太久,就忙不迭的移开了,这时候有个特写会不会更好一点儿呢?导演刻意不煽情,所以镜头知趣扭过头来对准了一干群众演员。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电影中很多,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回避演员的情绪爆发,剪辑时常让人抓不到重点,画面只是随意的切来切,甚至是几个不同角度的建制镜头间的切来切,让人觉得剪辑师生怕浪费了任何一个镜头,全部都得用上。此外,镜头和景别的处理也不太讲究,太多的运动镜头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毫无目的的动来动更像是在炫技而非为剧情服务。也许是因为导演的资历尚浅吧,电影始终处于一种失控的边缘,该有的情绪被一笔带过,而没用废戏又占了很大的篇幅,比如那个站在马路中间失魂落魄的妈妈,展现她的疯癫状态,以及她的自杀行为有什么意义吗?不太懂。

这电影很平淡,淡到品不出味道,如果硬要说这是优点的话也无可厚非。毕竟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消极苦痛还是蛮令人向往的,但把一切都描绘的如此美好真的就是能消解痛苦吗?

站在个人的角度说宗教可以消极这种痛苦,这没问题,但如果一切的答案最终落在所谓是缘起缘灭,稍显有那么点儿敷衍了事。即便解释的通,也让人觉得太没有人情味儿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宗教哲学来作为终极答案的。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岂是一句缘分就能解释的通的,所谓的缘起缘灭只不过是一种低劣的安慰剂而已。对于不可磨灭的亲情的执着和不抛弃,不放弃,才是“失孤”这件事情的动人之处。

重点在于情,而非缘,这也许就是《亲爱的》和《失孤》最大的不同之处吧。展现问题有时候比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更有帮助。

《失孤》的观后感篇7

可怜天下父母心。挺喜欢这样的题材的电影的,像《亲爱的》,很现实,也很有公益作用。

我们很难去理解那些父母的心情,不知道他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看到别人的孩子幸福地生活着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只是觉得他们好可怜,很憎恨那些人贩子。有时候真的感觉人类变的很可怕,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出这样泯灭良心的事情,到底是有多没有人性?

平时在网上,走在街上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类似这样的寻人启事,很多时候都是看看就忘了,网上的消息也很少会去转发,确实,看得多了也变得麻木,觉得即使转发了,成功把人找回的机会也是非常渺茫,有太多消极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是的,我们的善良也在这些多见不怪的消息中渐渐地消失。

回归电影,所以我觉得这些题材的电影是很好的,它唤醒我们沉睡中的良知,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认真面对了并且参与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会大大提高的,至少,这两部电影对我的震撼和影响还是很大的,以后再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一定会顺手转发一下,留心观察一下。

希望那些父母坚持住,相信孩子一定会找回来的,千万不能像电影中那个被拐走的女孩周天意的母亲那样轻易放弃,放弃了寻找,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那样,即便最后孩子找回来了,却已经是个孤儿。

想起了《亲爱的》里面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希望如此。

《失孤》的观后感篇8

这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的电影也渐渐开始直白的讲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虽然暂时只能是这种。

刘德华无论从造型,精神,动作,神态都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电影。而他所演绎的角色又是那样的真实且发人深省。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适合用电影拍得好不好,剪辑好不好,配乐好不好,情节好不好,逻辑好不好这种思路去评价,当这样一个话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想无论是努力诠释角色的演员还是讲述这个现实的导演,应该都更希望看到生而为人的我们去重视去看见社会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吧。

这部电影出来应该就会被拿来与《亲爱的》进行对比,但几乎一样的社会现实,你要导演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宽容一点,就像雷泽宽对这个世界的宽容一样。他被渔场大妈打后,说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看到被人们丢弃的宣传页,他默默捡起擦净;他寻找自己的孩子,同时尽力帮助别人寻亲。

十五年,一辆破旧的摩托,一面飘扬的寻子旗帜,一个磨损的黑色挎包,陪着他走过了众多中国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残破的地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他寻子去到的地方,他说"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在这十五年里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对得起他。"

他当然有抱怨,当然有恨,他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现实的残忍并没有让他变得十恶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寻子路上,人情让他更懂感恩,更愿帮助别人。出场时船上摩托车上的人,给他带路偷偷塞钱的警察,帮他修摩托车不收钱的曾帅,网上线下的自愿者等等,他笨拙的将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笔一划纪录在本子上,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人的淳朴与善良,认真与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之爱,我觉得这是《失孤》与《亲爱的》最大的差别。《亲爱的》里主要是丢掉孩子的人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机转发,拍照上传,帮助打一个电话,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对这样的家庭这样走在寻亲路上的人来说也许都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不再那么孤单,也能更快找到丢失的亲人。

最后想说,希望人群的温度能逐渐回暖,不要太过冷漠的对待别人和世界,我们常觉人世冰凉,细想一下,不正是深处其中的我们使它冰凉吗?如果常怀感恩与慈悲,常带微笑和热情,这样的社会悲剧也许同时会减少。

《失孤》的观后感篇9

与以往的角色不同,这次华仔饰演的是一位寻子15年的父亲,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见华仔这样邋遢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泛白的胡茬,褴褛的衣衫,饱经风霜的脸,一台破旧的老式摩托车,组成了雷泽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故事叙述的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几个情节还是让我热泪盈眶,不知从哪里来的感动充盈了整个心底。

雷泽宽要去泉州,却走错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车后面插的寻子的海报后主动给他指了路。当他走到泥泞的小路上翻开警察给他指路用过的地图时,从里面掉出了两百块钱,他捡起来,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记录本上歪歪扭扭写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块”,然后合上,装进包里,继续前行。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善意和温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阳一样把这温暖传递出去,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泽宽在寻子的途中遇见了同样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帅,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发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谊。中途他们有争执,曾帅也一度想放弃,是雷泽宽鼓励着他,在机缘巧合下帮助曾帅找到了家人。曾帅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着曾帅走过那座桥,走进亲人和村里乡亲包裹里,当他们终于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他的孩子没有找到,可是他帮别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为曾帅高兴,那是为幸福流的泪。我还记得影片里他说,“那么多丢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还在找,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会放弃,因为只要在路上就会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雷泽宽重新骑着摩托车踏上漫漫寻子路。

这是一部看了让人觉得心酸的电影,却又和去年的《亲爱的》一样,表达出大家对丢孩子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希望那些丢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无拐。

其实,看影片之前还跟家里闹了些别扭,可是影片结束后立马就释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爱你的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剪不断,也割不断。

能拥抱就不要争吵,珍惜身边人。

《失孤》的观后感篇10

看完电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变的那么淡然。唯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波涛汹涌,让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泪。刘德华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个父亲平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现出来。片尾一阵苍穹中的诵经的禅意,那是生命的救赎,声音飘过千山万水,昭示芸芸众生,人世间最大的苦难莫过于骨肉分离。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还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让我有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电视台倪萍主持的寻亲节目《等着我》,别人吃过的那些苦,别人遭受的那些罪,一个大男人,我竟然无法平静下来。以至于这半年来,每每我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都会到网上搜索节目《等着我》来看,听着别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泪,与自己的那点挫折对比,这些不如意也就云淡风轻了。

夫得之而无以为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觉得世界上最温暖的瞬间是离别后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么的强大,强大的摧毁每一颗刚强的内心。寻亲,这一有人类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会学行为,从未间断。

想起了老家的一个习俗,农历腊月二十六,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放爆竹庆贺,这一天隆重程度超过了除夕夜。后来,年长的前辈告诉我,传说古代村里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长城,到了腊月底,全村人都会在村口翘首以盼,期望家人团聚过年。可是,等了很多年,都没有乡亲回来。终于有一年,腊月二十六日,有一个乡亲死里逃生回来,全村人放爆竹来庆贺,这是一份乡情的惦念,一份亲情的寄托。于是,这个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当骨肉被隐匿世界渺渺,栖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选择。当亲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里,找寻是安放亲情的唯一神龛。爱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爱的全部礼遇。爱是团聚,但没有分离也就无所谓团聚。在爱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结在快乐和赞美之中。然而,倘若没有先前的离别,就不会有眼前的团聚。感谢那些离别,让爱多了一份厚重与期盼。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残酷而戏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感天动地。天地乾坤,温情永存,活着,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离散与不幸,都能带来惊喜与相逢。相信“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却用来寻找光明”,离散从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从未消逝,而是愈发澎湃,如同这春潮滚滚,拍打着岸边的孤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