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精选5篇)
来源:其他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篇1
电影《无手老师》是一部由付冰和潘睿倩等主演的电影,影片根据青海省湟中县小学教师马复兴的真实事迹改编,作为一名身残志不残的乡村教师,他的这种人生大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悟呢?一起来看看吧!
政教处组织学校党员和部分优秀老师去奥斯卡长安国际影城观看电影《无手老师》,我是新来的老师,主动请求去观影,目的就是想学习、想被某种精神所感动、想做一名更优秀的老师。
电影开始了,主角马复兴出场了,他说:“我是一个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在童年时,我梦想着长出一双手,现在,我觉得我有手,这双手就在我心中———它是一双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一双手和知恩图报的一双手。我愿用心中的这双手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段感人肺腑的讲话让我的心灵为之轻轻的震了一下,“没有手!怎么完成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为孩子们进行板书?又怎么批改作业呢?”带着疑惑,不由自主的,我投入到了电影情节之中。
马复兴老师从出生到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这一生是非常励志的一生。
小时候,因为没有双手,又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还遭到同龄小朋友的侮辱和欺负,这时,就在马复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不但要上学,还一定要把学上好的强烈念头。在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坚强的马复兴还在用光头头地两个手臂夹着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当他的妈妈不忍心看着因练字而流血的马复兴,劝他“咱不练了,你的字写得那么大,哪有那么大的本子呢?”这时,作为一个心疼孩子的母亲,我被感动地哭了,这是观影过程中,我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落泪,当看到高三填高考志愿,马复兴因模考成绩十分优异,坚定自信地在志愿表上写下“北大”二字时,我惊叹、惊喜、为马复兴的艰辛付出终于有回报而喝彩!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因为他没有双手,不能参加高考”,这样的打击让马复兴几乎疯狂,失去了做人的勇气,他上吊了!我的心悬了起来,生怕马复兴有什么意外,虽然我深知主角肯定不会死的,可还是为他的'生命捏一把汗,作为一名母亲,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一样,让我心疼,让我落泪。
剧中最感人,最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是马复兴作为一名民办教师,他在下麻尔小学工作期间,对来之不易的教师工作的珍惜、投入,他善于学习,经常在没课的时候去别的学校听课学习。他潜意识里认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救国,使家国繁荣昌盛。因此,他为了流落在田间、街道、工厂等处的失学儿童能够重返校园,历尽艰辛,吃尽苦头,受尽屈辱,一家一家去做说客。为了人家的儿子能重返校园,被那孩子爸爸摔倒在泥坑里,为了给打工的孩子讨要工资,被老板羞辱,把一把硬币气哼哼地仍在满是沙粒和小石子的地上,对马老师大声吼道“捡呀!捡到了都是你的!”说完背着身得意地走了。
此时,马老师没有被羞辱吓到,他没有退却,因为没有双手,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弯腰捡拾,马老师跪在地上,先用两只光秃秃的手臂合着去捡,可怎么也捡不到一枚硬币,最后,马老师只得跪在地上,用嘴去捡,这种情景所展示出来的马老师身上的品质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我在想:“如果每位老师都有这种关爱流失儿童的行为,那就‘流失儿童’将会从字典中消失”。
还有,马老师那种不计报酬、把每月仅仅20元的工资全部用来捐给有困难的学生交学费、买书包等学习用品。其实,他的家庭也并不富裕,在他媳妇为了转正要给粮站教300斤公粮的时候,他的妈妈犹豫了要不要把这借来的粮食交给粮站,如果儿媳妇先转正了会不会对她儿子马复兴带来新的威胁,这些都给人真实的感觉,这部分内容导演都处理得很接地气。
《无手老师》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励志的电影,他不但适合老师看,也很适合每一位家长陪着自己的学生看。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以马老师为榜样,更加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篇2
《无手老师》根据青海省湟中县小学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拍摄的。影片讲述了马复兴小时候因为一次大火造成双手截肢,从此成了无手的人,在孩童时被小朋友取笑,欺负;高考时,成绩全班第一的他却被班主任告知,不能填报志愿!理由是就是考上大学,将来也没有单位接收!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也让马复兴的生活希望破灭了,一个无手的人在大山中,在土地上他能干什么,他实在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想轻生,去自杀,被及时救起。只能到山中放羊!
村支书找到他,缺一个代课老师,问他是否愿意,他因为无手犹豫,村支书又加以诱导:以后可以转正的哦!马复兴的心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积极准备,临行前,妈妈嘱咐他:我们无手要强过那些有手的!多么朴实的`话语,也是母亲的殷殷希望!
马复兴来到学校,校长把他带到班级,学生们、村民们都很好奇,不知无手的他怎么写字?只见他两手抱着粉笔写下了自己的简介,又告诉学生这一节是美术课,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振翅高飞的山鹰!这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村民!也再一次腾飞了自己的希望!
教学中他经常听其它老师的课,因此结识了同是老师的妻子,收获了爱情。山村的家长并不重视孩子上学,他们觉得孩子出去打工,一个月能挣上千元,而在学校里还要交学费!不仅生活贫穷,理念也极其落后!马复兴一个个去找回失学儿童,还要无偿为他们垫上学费,买学习用品,每个月的工资都花在了学生身上,一心为学生着想!他告诉学生,只有学习知识,才能走出大山,得到更好的工作!
影片并没有过多的铺陈,而是选取几个事例,以生动细致的情节和特定视角讲述他与学生间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悟出什么是真诚奉献,因此改变了山村孩子的命运!他也收获了美丽的人生:被评为奥运火炬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理念让孩子们上学,要用自己的工资维持学生上学,要改变村民们现实的生存观念!在当今的物质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是,这名乡村残疾教师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复兴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篇3
马复兴是一位爱岗敬业,一心一意抓教学的园丁,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在下麻尔村民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他是中国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影响和激励着他的学生,也激励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位建设者。若要拍摄好这样一个人物,我们编导者不深入这个行业之中,不懂得这个行业规律性的东西那是天方夜谭。我们曾观摩了许多不同小学教师的课堂,但最能感动我们编导的还是马复兴老师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用朴素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不凡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寻找最适合的外景地、本片主场景的选择就成了一大难题。
前期筹备之初,我就带领剧组主创人员踏遍了青海境内的浅山和脑山地区,最后在湟中县西堡乡的鲍家沟村找到了本片较为合适的小学场景。同时,采访过马复兴的家人、同事、学生,拜读了马复兴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和马复兴老师对话,你才能够在对话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经过一年多的深入体验,剧作家和导演对剧中所有人物的刻画找到了一种生命的元素,较为准确的设计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没有受到纪实新闻材料的羁绊和束缚,在原有的事迹基础上能捭阖随意地发挥和取悦人心的想像,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人有如鲠在喉的同情和令人惭愧的震颤。
若说所谓的身残志坚,马复兴的志向却不是那么有远大的抱负,他的思想抱负只是让贫困的山区孩子不能辍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传授让家乡不再如此贫瘠下去而已,另也只是想让村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文化就没有出路,全片没有华而不实的走秀。马复兴这个人物是平凡的,所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但是在这么多平凡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意义却不是平凡普通的,那就是弱小的一方向根深强大的世俗和偏见的另一方的较量,是一种对意志的歌颂,对真情的礼赞。马复兴的敦厚、老支书的质朴、赵玉花的贤惠、周局长的务实、麻二蛋的懒散、陶娟子的善良,等等人物无不在观众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想像导演及剧作家可能对该剧人物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剖析,换句话说,你要拍摄这种行业性较强的影视作品,你就必须是半个专家,我想这就是规律、创作就是需要这样的过程,这样的体验,这样的经历;就如同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把每个人物都进行了前期定性,心里有了坚实的概念。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篇4
我非常有幸观赏了这部影片。在泪水和欢笑中将近两个小时的这部普通的公益励志影片让我看到了无手老师马复兴的动人故事,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记住了他的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前两个愿望对于正常的我们而言真的是太容易了,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人生愿望里面。而第三个愿望,我想了很久,这里面包含了太多。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的人格魅力铸就了他美满的一生。
虽然他从小失去了双手,但他的母亲并没有放弃这个儿子。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当儿子焦虑地对她说:上不了大学,没有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该怎么办呀?她坚定地说:一辈子什么都不干,阿妈也养你一辈子!看着儿子苦练粉笔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将自己的双手替换给自己的儿子。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命运之神不一定会照顾每一个人,马老师给我们展现了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我想起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张海迪……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全身心。“无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的更好”,这是他前进的动力,更是一种强烈地奉献意识与事业心,无手并不等同于无为,奋进路上,你那艰难的身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与激励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担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敢于承担、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事、亲友的信任与尊重。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缔造出了一个个梦想与情怀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在我脑海里回旋的是无手老师马复兴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马老师初上讲台的`第一堂课,通过“无手老师”四个字和一幅绘图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也消除了家长们对其能力的疑虑;为帮助贫困学生,他为孩子买纸笔买书包买鞋子,花光工资还常在供销社赊账;为了劝回辍学的孩子,马老师挨家挨户的动员,四处奔走,受尽屈辱和误解;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险些丢了性命。
当然马老师对孩子们这一系列的无私奉献,也遭到了其母亲和妻子的不理解,作为一名乡下代课老师,他的月工资只有20多元,而这些光给孩子们买东西都还不够,根本无法补贴家用。索性最后马老师的付出获得了孩子们的认可和感激,也造就了一个个不再靠苦力获得生活来源的孩子们。相信当马老师看着他的学生一个个取得成绩,走出大山,他的内心是激动和幸福的。
最后我很感谢无手老师让我领悟到了行源于心、心源于志,懂得了坚守让信仰闪光,奉献让生命绽放,懂得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精彩!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努力做自己该做的、自己能做的、自己想做的,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中“学中玩,玩中学”,不留遗憾。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篇5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电影《无手老师》,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我们老师学习马复兴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历经沧桑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超越精神。
不知为何,我不太愿意将这部影片单纯地与“苦难”、“励志”、“无私”等字眼划上等号。这部影片并没有向我们投来无数个“催泪弹”,但看完后,却让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觉得马复兴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双手,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他打开了好几扇窗。
就像他最终在获奖感言地时候说的:我有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不但能正常念书,还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还从代课老师转了正,不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生了两个懂事的女儿……最后,还有一个当火炬手的大惊喜从天而降,你说,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样的三个愿望,我们是不是早就超额完成了,但扪心自问,我们会感到幸福吗?都在完美与不完美中挣扎,都在贪念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还不够多。
首先,来说说这部影片的男主角,马复兴,也许你会觉得他除了失去了双手之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高考志愿上写上“北大”二字时坚定的眼神,他对他的兄弟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学时的坚定,遭到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像阿甘一样,用奔跑的姿态,拯救自己的灵魂,又在得知可以当老师时,同时用奔跑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获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并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又在课堂上,因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似乎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
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马复兴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实不全是的,他有过绝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学时,差点结束了生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生命应该是晦暗的,他放羊时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滞的,甚至,连别人的讽刺令自己一度崩溃,傻得要将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里。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他因为老婆的一句话大伤自尊,不仅嘴不饶人,手也不饶人,那个画面让人觉得,一个爱生如子,为了一个孩子重返学校,都能忍气吞声地在砖厂地上捡起老板扔下的满是屈辱的硬币的人,很难想象,怎么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这就是真实的马老师,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