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读书心得(收集9篇)
来源: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1
《发现母亲》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所著的。是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然而现在很多家庭一直埋怨孩子学习不好,孩子太笨,孩子弱智……作为父母对孩子有多少了解呢?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傻子"吗?孩子从小到大你们作为家长,又为他们小小的心灵填补了多少的爱呢?我们有的孩子甚至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有的是隔代教育,还有的干脆给孩子弄个周托,甚至月托,一个月来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还认识不认识他们?有的孩子说,在他记忆里,对爸爸妈妈的印象就是: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或者带你出去玩!
像这样的家长,尤其是做母亲的,你认为你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们能撑起祖国的未来,能迎接明天的太阳而含苞欲放吗?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鹤立鸡群"吗?
孩子的素质,更多地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亲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的方法,花才养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好。要想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那么必须从家庭着手,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
而家庭中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最依赖的一部分。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做母亲就应该有足够的自我认识,教育好孩子,让他们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2
今天,我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感触颇深。文中母亲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母亲的好脾气,她温和、善良、容忍的.性格,宽容的度量,以及她人格的刚气,时时鼓励着我,给了我做人的启迪!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从小手脚勤快,为人贤惠,是父母的好女儿。十六岁出嫁给比她大三十二岁,人称"三先生"的胡传。当时,胡传的大女儿和大儿子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的人家做晚娘不容易呀!
胡传在上海任职的时候,顺弟生下了她的唯一骨肉小胡适。后来,胡传到中国台湾任职,他们老夫少妻稚子三口,在那里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
然而,幸福是那样的短暂,在小胡适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胡传病死在厦门。当时,顺弟虚龄只有二十三岁,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又是多大的不幸呀!
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
四十六岁,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正如胡适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我不禁感慨:人在旅途,每走一步,多难啊!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3
读到《怀念母亲》,我就想起了远在他乡的母亲,我的母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我,也离开了那美丽的家园,在她走后的第年中,有时会回来看看我们。在我八岁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她,我的思念也和时光走了。
在这十几年时光中,我有时也想过她,回头一想她那么狠心,可又一想她是我的生身母亲,我不能这样把她忘记吗?不、不能,这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人在一声又一声的说。
当我读完《怀念母亲》后,我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后悔,我能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思念母亲,才能知道一个没有母爱的人是真正灵魂不全的人。
这就是我读《怀念母亲》的感受。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4
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写的非常好,让我很感动。当作者写了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哭了几天几夜,饭不吃,觉不睡,还想随母亲一起长眠于地下。我也很想哭,我能看得出他们母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
作者很后悔不该离开母亲,应该陪在母亲身边,让她开心的过每一天,当他最后一次回故乡,他看见母亲的.棺材放在那里,便大声痛哭起来,当时他心里真想一头撞死。他舍不得母亲离开,因为母亲在她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母爱是伟大的,每个人的母亲都很伟大,在我们小的时候母亲话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头,才把我们养大成人。母亲真伟大,从小我们调皮捣蛋,虽然母亲打我们,骂我们,当时我知道母亲都是为了我们好,打我们后她自己心里比我更痛。为了让我们能够成才,她才这样做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忘记母亲对我们的爱,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5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莫言讲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记忆最早的一件事、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最后悔的一件事。母亲尊重读书人,默许他做与读书有关的事。但莫言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放牛放羊,躺在草地上,眼睛望着天空,脑海里浮现着各种幻想。有时甚至对鸟儿、对树木倾诉心声。
成为小说家后,当有人夸他想像力好时,他却苦笑,当年的痛苦,其实也是"祸兮福所倚"。莫言童年辍学,饱受饥锇、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他因此也像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莫言有着痛苦无助的童年,受过穷,挨过饿,受过羞辱、惊吓、打骂,在那个时代,物质馈乏,上不起学,与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反差很大。
我们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对待孩子,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春风化雨,因为我们呵护的是一棵小苗;你在春天播种,施肥,除去杂草,松土,给以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夏天不怕日晒,冬天不怕严寒冰冻,怀揣着希望,一路坚持,一路走过。
也许我们不是一个合格的农人,不知如何科学地育苗,经常地要靠天吃饭,但我们却可经常去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哪怕是读书自学,哪怕是登门求教,哪怕是网上搜索,哪怕是遍访名师,哪怕是独自琢磨……
我们不再甘心当传统的农民,扶犁耕种,那样落后的方式,怎能大获丰收?购买大型机械: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育苗要铺塑料薄膜,催长要多放轻音乐,袁隆平都发明了杂交水稻……
网络提供了便利,提供了大量先进有用的信息,天南海北的`教育界人士,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社会也提供了机遇,我们都有机会去养育一个聪明活泼的好孩子,前提是,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地去培育这棵幼苗,坚持走家庭教育的道路不动摇。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6
看了《我的母亲》,发现不仅仅是辛苦。故事开头,作者先介绍了母亲的家境。有时没有足够的人去耕种,妇女不得不在田里工作。老舍出生前,家境还一般:大姐和二姐都嫁给了不错的家庭。然而,生下老舍后。那一天,妈妈半夜晕倒,睁开眼睛看他;老舍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炮火中阵亡。
其实我觉得老舍父亲的死和老舍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正文里老舍说他杀了父亲。我不知道他是以什么心情写下这句话的,也许是淡淡的忧伤。接下来是一个伟大女性的形象。在我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母亲很穷,但她仍然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她整天给人洗衣服,一年到头都有手
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便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她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母亲从小到大对作者的无尽关怀,指明了作者老舍的人生道路,让其成为了一个素质人格品德都健全的人。
老舍的母亲从不会埋怨什么,即使在过年那么喜庆的日子里只身一人度过。在七七战后,老舍每逢接到家信都不急于拆在一时,因为他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怕他失去那一份依赖,怕他是失了根的花草。当老舍给家中寄去给母亲祝寿的信,给他的回信却是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老舍在结尾重复了两个字:心痛。是啊,谁不会为此潸然泪下?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谁人能不心痛?!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尽的源头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不能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注意到母亲对老舍浓浓的爱,同时也在点点滴滴中发现老舍对母亲的爱,更多的是歉意。
刚开始,我还在想老舍写这篇散文的用意,但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老舍写了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已没了根。这是老舍他自己的感受。他用最最朴实的字句来诉说他的母亲,用最真挚的话语来打动每个人的心。回想起以前对母亲种种的不尊敬,真是太不应该了。母亲,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米尔说的没错,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没有了这股力量,就没有了依赖,没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靠的肩膀,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7
《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写的,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挚情之作,也是其最为优秀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主要讲了: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哺育,与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在老舍母亲过世后,家人为了不让老舍先生担心,直到第二年母亲寿日前夕,才让老舍先生知道。于是,他以一个失去母亲的儿子的心,向读者倾诉对母亲的爱、感激和怀念,写下了散文——《我的`母亲》。
老舍先生凭着对母亲真挚的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述了母亲短暂的一生。他毫不吝笔墨细微地描写,突出了母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优良品格和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最后以“心痛!心痛!”结束,却让读者落泪!落泪!
与老舍先生爱母亲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街头上那些流浪的老人。
街头上流浪的老人,衣衫褴褛,头发散乱,驼着背,背着一个麻袋。他们在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朔雪,在又脏又臭的垃圾桶中翻找着一些有用的东西来维持生计。他们有的是没有儿女的,有的是失去儿女的还有的是被儿女抛弃的。老人们整日游荡在街头,有时一天也捡不到多少纸和罐头,他们可能饿一整天,也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些儿女是因为贫困而无法赡养老人,被迫将老人抛弃;还有一些老人的儿女家境并不贫困,但他们不想赡养老人,将老人遗弃了。我认为无论是家境平寒,还是不想赡养,这些都不是理由,他们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父母其实是最希望和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呀!
我从报纸上看到过一幅漫画,虽然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但意味深远。漫画题目是《妈妈的印花布》,大意是:一位母亲用自己最漂亮的印花布包着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孩子长大了,却让年迈的母亲用印花布包着东西离开了家,那位母亲是含着泪、全身颤抖地离开家。母亲在过去用漂亮的印花布包着孩子,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父母不求回报,只求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好;而那个孩子,却将自己的母亲狠心地赶走了,这个孩子良心何在?父母养育了你,供你读书,供你吃饭,可你却将他们抛弃了,本来一家老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老人却在街头流浪,你还有人性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给了你生命,你应当一辈子孝敬你的父母,鸟都可以反哺自己的父母,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应该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
这篇散文不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以后一定要对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8
父母对我们的爱总是难以回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人的父母不伟大?偶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深有感触,老舍以其平实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意味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激起了我内心的共鸣。不住写下这篇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在老舍的文中,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这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
她的'母亲"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要用单薄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在老舍眼里"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实生命的教育","她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最会吃亏",遇到困难都是"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里落"!
在母亲那里,他看到对一切人和事都应采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他继承了那种"软而硬"的性格。当他的三姐出嫁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凉,脸上没有血丝-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当老舍入学时,母亲"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然而,当老舍再次想起他地母亲时永远是歉疚地,永远是恐惧。"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是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溉的"。当再次回忆起母亲,老舍只能以"心痛!心痛"结尾,无言以对。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而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们作为子女的,应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所付出的,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一切。即便身在远方,也要常回家看看,毕竟那是你永远的根。不要让老人操心,也不要让老人孤独,因为他们付出的够多了,因为你是他们的命。
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9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文章语言既朴素平实,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读后不禁令人流泪,它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老舍“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哀凉。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读文之人却落泪!落泪!这难道不正是老舍文章的伟大之处吗?
老舍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总是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充沛的创作热情。他向民间学习语言,使他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为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幽默也来自民间,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群众智慧,经过他艺术化的加工提炼,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的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变化多端,不拘一格。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他这种艺术上精益求精、探索不止的可贵精神密不可分。
老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朋友、对同志胸无城府,坦诚真挚。他以崇高的人格风范和温暖如春的热忱团结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奋斗。他是一位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家,又是一位身兼数职的文化界领导干部,但是,他没有丝毫的名士派头,也不曾沾染半点官场恶习,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善的态度,保持着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