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来源:网络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
读此书不由感叹古代的三纲五常是如此的顽固与不人性。可笑的是芸做的事是对的,但在父为子纲的.背景下,老子就是王法。那个年代,对于男性去逛貌似再正常不过,文人“骚”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正社会风气。
对于爱情,?或许沈复和芸是真爱,但芸爱的更深一点。文中闺房记乐,从年代上看写的都是新婚之乐,过了新婚之年,沈三白无了这份兴趣,有的是逛,游上玩水。对妻子,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让妻子过上好生活,没有和妻子一起分担生活重担;对孩子,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对父母,没有做到孝敬父母;对自己,没有好好鞭策自己,好高骛远,浪荡散漫。而芸的一生,显示出古代女性伟大的一生,为家和孩子操劳一生。
沈复一生过的很潇洒,游山玩水,一生过的很多彩,但身边的亲人过的就很苦了,他这种性格适合做现在所称的“独身主义者”。
短短的《浮生六记》是沈复一生的浓缩,不由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做人不可太自私,生活中扮演的每个角色的责任都要担负起来。人不可无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共勉!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2
小景入画,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开卷就将自己摆到与自然生灵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与写出《昆虫记》的法布尔先生会面,必定是相谈甚欢。对自然,两位先生都抱着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尤其体现在观察上——卧于草丛,久久目视,聚精会神,事无巨细必不漏掉。想来能做到这样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远的童心的.,在他们的眼里,小如蚂蚁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体魄,纵使是如长得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变成蝴蝶的毛毛虫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与视角的不同,决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快乐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两位先生都属于“苦”中作乐的那类人吧。正如沈复先生提笔:“小景入画,大景入神”。无论何种风景,总有值得观赏的那一面,也总值得去纪念,无论用的是哪种方式,无论保存下来又是以何种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没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胜收的。
不只是单单描摹自然事物,先生还将它们与亭台楼阁综观,颇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处——走势多变,虚实相生,绿意盎然,赏得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妙义。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圆满吧。
此处,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于先生所言一对照,着实精妙贴切,只可惜当时只顾着看那些建筑盆景,却没有思考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没有达到先生夫妇为的一盆景唏嘘落泪的境地,实在惭愧,还有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3
浪游记快篇,忘我寻山问水、遍历心中所想。读书与做幕僚期间,先后去过杭州西湖、寒山、扬州金山、平山堂、富春山、虎丘、滕王阁、黄鹤楼、赤壁、函谷关、华山、趵突泉等众多中原的景致。为美妙境界所吸引,所到之处,游兴豪迈,寥寥几笔文字,便可将其特色勾勒出来,还能作画纪念,让人钦佩又羡慕。指点山水时,独出已见,苏州狮子林被他描绘成乱堆煤渣,积上苔藓,用蚁穴穿插而成,全然没有山林的气势。皖城南城外的一处园子,他却能看出使用了重台叠馆的设计,将其誉为人工之中的'奇绝佳作。在永泰沙,即使盘费短缺,仍少不了寻找乐趣,牛背上狂浪唱歌,沙滩上醉酒作舞,放浪形骸之外,可谓苦中作乐,率真洒脱。通过游历,他结识知己,点评名胜,途中有失望遗憾,有酣畅淋漓,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游记。
读完四记,内心五味杂陈。沈复和芸娘出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本来一段夫妻爱情佳话,结局却令人唏嘘。站在今天的角度,爱情、家庭、友情、兴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经营和体验。爱情里,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顺境时,花前月下,饮酒吟诗。逆境时,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对。家庭里,主动承担责任,谋生养家,积极沟通表达,调和矛盾。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不以利交,则不为利散。有闲散时间和精力时,培养些志趣,纵情山水,其实我们就生活在散文和诗词的世界里。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4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观不雅观我都已忘怀,可是唯独对其间一个字记忆犹新。该字为上中下构造,上面一个宝盖头,中心一个“弗”字,下面一个“林”字。导游讲解这个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宝盖头代表着财产,“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个幸福人应该有必定的物质根本,丰盛的'精神糊口和一个美好的糊口情形,细想之后,我深觉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记》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鸣二十年有余,虽志趣相投、举案齐眉,但其间糊口贫寒困难、流离失所,甚至难觉得继、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现实了局为这一对令人钦羡的夫妻蒙上了悲剧色彩。
沈复《坎坷记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从何而来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报应罢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许,爽气爽直不羁,成效转成了扳连。阿谁既按时代,既定的人和事,我们已无法评说,只可怜了芸这个聪颖会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时还得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末了因赶制绣品呕心沥血而逝。
最好的爱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沈氏夫妻是不幸的,这不幸源自物质根本的匮乏。
不外,这世上又有几人能拥有完满的人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5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爷爷家里的两幅画:一幅画里有一个当官的,被从乌纱帽里长出来的绳子困住了全身,望着一朵云惊叫着;另一幅画里有一位老者,把几枚金元宝扔到一坨大便上。
还有在电视剧里,某某大亨会说一些很深刻的话:我这一辈子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却弄丢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这些隐喻看起来很对啊,名和利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脏东西,要远离,不然会被迷惑的。但现实是这样吗?
在读第一记《闺房记乐》时,我真的很羡慕沈三白。他能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芸娘结婚。他和芸娘有聊不完的话题,做不完的`游戏,在一起吟诗作画,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不用被名利打扰。但是往后读,才发现这些美妙的幻象背后,有着黑暗的另一面。
或许沈三白对名和利都不感兴趣。他的一生,只要有笔、有酒、有芸娘就足够了。然而命运是可笑的,正是因为他对名利的淡漠,才会失去一生的挚爱。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世界,始终是由迷恋金钱,玩弄权力的野心家缔造的。所以名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追逐它们人类才会进步。
而那些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的人,能用自己空空如也的手,在危机发生时去保护爱人吗?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6
读《浮生六记》,喜欢的不是他的文笔佳句,是他早年的经历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适和清乐和谐,更是他的爱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卧谈笑,心意相通。谈诗论赋而不穷酸清高,嬉笑怒骂却不粗俗无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二人相处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爱如沈复陈芸,生活态度和习惯上也有分歧,可人家处理得完美无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胶似漆,不像我们所常见的.那种一地鸡毛。
陈芸是个平平凡凡的女子,却是我心中最趋近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爱华饰珠钗,不忘本,总持有一颗素心;
她体贴周到,心灵手巧,满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纱包茶,沈复小饮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馄饨挑而使酒菜茶饭一应俱全;
她乐读诗文,趣解诗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见解让人记忆犹新,双鲜酱虾卤瓜的趣事也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淑女名媛,她娇俏调皮,能为未来夫婿藏粥于室,还能女扮男装揽镜狂笑;
她善良宽厚,通情达理豁达开朗,又柔弱让人心疼。天妒佳人,红颜薄命。
书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寻常,现代看来是有些混账。沈复其实也有不少风流享受,桃花债呢。不知道陈芸心里怎么想。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7
对这版《浮生六记》非常满意,封面装帧设计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这种既有美感又有格调的图案是我最满意的,其中寓意,担得起“浮生”二字,好像心里构想的那幅“浮世生活”的.图画复活了!
作者从小喜欢微察事物,往往能从极其细微的地方发觉人生的乐趣,写得颇有见地。文中对小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胸有沟壑的特点展露无遗,启发着所有人要像孩子一样去发觉身边事物的美好,去品味许多景物内有乾坤的美妙。也许只有心怀物我平等,万物有情的真诚态度,我们的眼睛才能够具备审美的视角。这于我们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唤醒,因为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越长大,眼睛就越混浊不清。
试想我们有多久没有留意头顶的星空,更别说留意那墙角怒放的生命?我们习惯了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真是这样吗?我们有了钱和时间之后,所谓的诗和远方大多数也只是如匆匆过客般止于留影,博得众人点赞罢了,其实这何尝不是物欲膨胀后的另一种苟且方式?无论是近处还是远方,都不只是一种空间的距离,而是心理和审美的距离。如果带着狭隘和偏执去看世间,那么美就会离我们很远,相反,若带着发现和欣赏的审美眼光去观景,那么无论远近都美不胜收。(杨国玉)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8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题记
芸,这位拥有了许多美好品质的女人,为何最后落到如此下场——“孤灯一盏、举目无亲”。初看只觉是因血疾,而后想到血疾并非平白无故。之前有许多引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悲剧。
血疾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而最大的引子并非憨园,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礼数中,一夫可纳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强迫结在一起的并非爱情与亲情,而是两个人苦苦纠缠的一生,彼此间何来“信任”可谈。沈父也想纳妄,因为他与沈母并无家人间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认为她在信中乱写。陈芸呢,她只想当一个好媳妇,不想破坏沈家的.表面和谐,把过错归结于自己,最后支撑不住而崩塌。
这是一个家庭吗?互相猜疑、不信任,他们只是被许多的上一代,用一双笼罩世界的黑色大手关起来的毫无关系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对方。让他们大打出手的,只是因为姚姬这个可怜的引子。她将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礼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写满了“表面和谐”与“封建礼教”。
憨园负芸,倒也是个引子。只是若没有沈家父母赶芸出门,何来“憨园负芸”、“阿双逃矣”。哪怕芸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会匆匆夺命。
她的后半生在“好媳妇”与“封建礼教”中被撞得崩溃。
姚姬,只是封建礼教的引子。而陈芸,只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9
年四十有六,沈复做《浮生六记》。从记述可探析,惟婚姻与独游为其一生乐事。人生不是向死而生那么明朗,实是历经坎坷洞若观火而已。生而弥坚,只因爱意深沉。难得士族出身的他,对妻子陈芸一往情深。也难得弱女子陈芸却是位情趣雅致活泼可爱的好伴侣,聊慰沈复平生孤寂多荈。人伦情理之外,作为天地间一个体,究竟怎样活着更好呢?大家都要谋生,在这个过程中机关算尽,荣辱难安。满足了生存必须,我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层次千差万别。沈复因他的家世他的职业他的往来成就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行游。孝顺,豁达,聪敏,深情,细腻,这样的优质男偏就终生囿于漂泊无定的幕僚生活,时常遭遇裁员以致食不果腹,妻子陈芸生前还得当了首饰帮他沽酒寻欢。幽微寡凉的`人生里,当最后的慰藉亦自接踵消散殆尽,父死妻亡子丧,无法尽心关心女儿而只得令做他人养妇,无法承欢膝下陪伴老母而遇兄弟嫌贫驱逐,天大地大而无片瓦存身,你以为这样的男人会如何苟活下去呢?生存还是死亡?亘古的哲学命题其实也没什么深奥。忘我,自古仁人君子出世的不二法门。寄情于山水之间,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自乐其乐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0
《浮生六记》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放假期间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起来。
虽然它是文言文版的,读起来也非常顺,我首先看的是第一记《闺房记乐》,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他是处在苏州的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小时候他有许配过于氏。但是于氏在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夭折了,后来娶了陈氏,陈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喜欢看书,非常有才华。成婚后两人相濡以沫,约定白头偕老。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
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浮生六记》用朴素的文字记叙了沈复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他和妻子在生活中相处融洽,又有共同爱好。有一次沈复得了水痘,妻子为了给他祈祷,每天开始吃斋。在现实生活中的情侣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吵架,而且互不相让,很多最后还不能和解,甚至伤害彼此的信任。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两个人要和谐相处就要相互了解,相互关怀,不管对爱人还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因为对别人好我们也可以得到快乐。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1
这确实是一本清新的奇书,也不枉被人从冷摊一眼相中,买下手稿,又幸能活字印刷,才保存至今。
六记虽然缺了两大章节,实际只剩下了四记,不过约莫精彩部分,盖已包纳。
陡然开篇就是惊天泣鬼的虐狗情节,聪慧而淑雅的妻子快速圈粉。看到后来方觉,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旧社会的生存方式,没有金融体系,没有政府保障,人民普遍依靠“人际关系”凭运气的方式对人生投保。男主二十来岁时,家境尚好,也没有命途反转的经验,满足于自然野趣,贤妻浓情。等到三十岁后父亲突然辞世,自己又突然被下岗,生活立即陷入风餐露宿,四处靠人接济的巨大窘迫之中。最终,两人不惑之年,娇妻旧病无力医治,在奔波中客死他乡,引无数读者扼腕。
作为一个文人,园艺作画,读书写字,出口成诗都不在话下,其独特的小清新文采也是这本书的巨大看点。然而,面对命运的'重大挫折,大部分时候他竟不如妻子的抉择清醒果断。
不过,或许也不应过多苛责其作为男人的失职:家道中落,人穷志短,上面还有个霸道傲慢的父亲是你永远的边界。满社会都是学文的男孩子,你也无处可走,大家蜂拥竞争过独木桥,你一个江南柔弱书生,就这样被挤下去了,顺带一家人也陪你掉下去了。换做今天,你兴许还有机会做个青春文学作家,开个主播,和娇妻一起捞金,但在那个年代,只不过是一部天天都在上演的人间悲剧。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2
做个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过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记实际上主要描写的是生活的游历,是自传体散文,而作者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大家,但其实存稿并不完整。
沈复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沈复”,不仅仅依赖于他自身的才华、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此段描述已足见芸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芸不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务,还能做女红养家、自学识字,陪沈复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把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泼,感性风雅而不失缄默沉静,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一个女人”。反倒是沈复,半生游学,却一直碌碌无功,甚至多次意气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终未能给芸稳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岁的芸终在深深的'遗憾中客死他乡。
沈复遇到芸,是幸运;芸遇到沈复,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相遇,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闲情记趣”,原来日子真的可以过成诗,而这首诗真的可以和钱没多大关系,实为惊艳。
真遗憾,我喜欢画画却不会画画,真想作一本插画版的《浮生六记》,把沈复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画下来。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3
今天看浮生六记第二卷闲情记趣,被一段生活日常打动。
沈复用黄石做了一座假山,跟芸娘一起观赏品评:此处可以布置水阁,此处可以立一处茅亭,此处可以凿六个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处可以居住,此处可以垂钓,此处可以远眺。
这样的场面是多么的温馨有趣,像孩童搬天真。
现在的成人,有几对夫妻会这样神游于假山之中?也许会幻想,如果明天我中了五百万彩票会怎样怎样。
我想到了曾经看乔布斯传时,有一段描写乔布斯和老婆花了两个星期,每天晚上在餐桌上讨论买什么样的洗衣机。
虽然是由于乔布斯追求完美,但两夫妻每天晚上的时候坐在餐桌前讨论洗衣机,而且还讨论两个星期。
“结果我们讨论了很多设计的`问题,但也讨论了我们家的价值观。”
这些相处交流的模样,才像夫妻吧。
我的乐趣与你分享,我的爱好你也参与。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夫妻过成了陌生人。下班后你在房间看电视,我在客厅刷手机。
灯一关,各自睡觉,各自起床上班,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过成了哑剧,重复一天又一天。
就算你知道我想的,但我还是想亲自说出来告诉你,有语言的交流,才会更好的拉近彼此的距离。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4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沈复,他生平简单通俗,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也没有风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会画画,能以此餬口。他周边是简简单单几个家人,为着柴米油盐而奔波。具有文艺情怀的他,也会泛舟烟湖,吟诗作画,并且好在娇妻芸也是个文艺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怀,也能唱和,虽然糊口在贫困傍边,却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艺术世界里。
“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说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笔墨记实下来,便了无踪迹,不免不免孤负彼苍的厚爱。于是他用密意的笔调写下这通俗糊口中的点点滴滴。与其说《浮生六记》是自传散文,不如说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一封绝美情书。与其说它是一封绝美情书,不如说是一部凄美的爱情小说。
沈复弃世后半个世纪,有个叫杨引传的文人,在姑苏的一个书摊上,随手翻阅了一本破破烂烂的`书,不看不晓得,一看吓一跳:天呐!这书太雅不雅观不雅观啦,几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谁?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杨引传在姑苏城里四处探询,成效就像在探询一个火星人似的,没人晓得他,没人注意他。独一能确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经弃世半个世纪!
不能让这么雅不雅观不雅观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杨引传决然抉择出书此书,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这部《浮生六记》刊布出来了。现实证明杨引传的目光没有错,书一出现,立马引来粉丝无数,一时辰市道上脱销,洛阳纸贵。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5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全文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佚)和养生记道(佚),因此实为浮生四记才对。
沈复总体给人感觉是个纨绔子弟,说得严重点算得上是个败家子吧,他的能力未超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能承担起一家之主应尽的责任,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小家庭衣食无忧,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却没能获取功名或学会手艺,坐吃山空,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
《浮生六记》所记之事为生活点滴,文笔未必如何好,胜在比较真实,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或多或少可以引起共鸣,觉得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也会有类似的情形。
从事业的角度来看沈复算是个反面教材,大家通常都盼望一代更比一代强,而沈复则是相反的,可能是从小没有培养出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沈复虽然自觉辛苦,但实则是养尊处优惯了、有些无病呻吟,应该比同时代的大部分老百姓都过得滋润,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保障也让他能够有些闲情逸致享受生活。
从结局来看,有些悲情和伤感,但这才是有血有肉的生活!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6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题记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