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1000字(精选2篇)
来源:收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1000字篇1
今天。看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看过很多亲子教育方面的书,面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专家、学者们总是侃侃而谈,长篇大论。且不管书里提到的方法是否可行,耐着性子看完脑细胞先就累死了一大半。而本书的写作条理清晰、对症下药,其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让我甚是喜爱。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肯听你的话,并总想跟你对着干吗?原因可能在于:你说话的方式不对;你讲的内容太多。如果你是一个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你的'说话语气一定不会太好,另外你讲的内容可能涉及的信息太多,孩子一时抓不到你的话语重点。
如此一来,你的教导之言自然到不了孩子的心里去。糟糕的沟通结果是这样的,他可能会认为你只是在仗着大人的威权压制他,他会自动让你的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他不会把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你,因为他认为你根本不会在乎和重视他的任何想法和感受。
要达到理想的亲子沟通效果,你需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并能明确说出孩子的感受是赢得孩子信任的第一步。在父母眼里完全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可能事关重大,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判断所谓孩子们的“芝麻小事”,小心你那不经意的冷漠眼神或话语,伤了孩子的心,从此懒得理你!
你想让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他们却对你的提议置之不理。先别愤怒,看看你使用的是什么语气和语言。孩子需要鼓励才乐意跟你合作,别以为你的指责、辱骂、威胁和命令很有气势,通常这些“恐怖政策”在家庭教育中不起正面作用,尤其在孩子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用能够让你和孩子都感觉舒服的话语准确表达孩子需要做的事,才能让你们之间愉快合作。
大多数家长认为,惩罚犯错的孩子是极为必要的。你真的认为孩子只能通过受到惩罚而长记性、不再犯错吗?事实上,受到惩罚的孩子会产生如下想法:强烈的报复心理,下次还会这么做但要避免被发现,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无论哪一种想法,都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家长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代替惩罚而能起到教育效果的方法。
你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坐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倾听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中途先别评论他说的一切,鼓励孩子把所有感受都表达出来。等孩子说完,你要先总结孩子的观点,再发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并写下你们的想法。最后挑出你们一致同意的条款去计划执行。
千万别以为你是家长,比孩子见得多、看得远,就能为孩子制定出明智的做法,你所谓的明智可能在孩子看来很可笑和不值一提,所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吧,导致他犯错的原因远不是外人评价的生性顽劣这一点,而有可能是很多的外部因素。
你把孩子带到世上,就要为他的健康成长和愉快生活负责。是做一个让他感到舒服、可信赖的家长,还是做个粗暴严苛、让他老想躲着的家长,你自己说了算。如果想做前者,可以好好参考本书中讲到的方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1000字篇2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本“育儿经”,我对它的期待也只是在看完之后或许会更理解孩子的世界,更容易与孩子沟通,或许对平时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有些帮助。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仅于此。这是一本能够给我们许多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因为它在对待孩子时是将孩子们放在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位置上。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沟通的技巧,如在面对孩子的感受时,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在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时,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或者是用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来代替评论等,在孩子和我们的成年朋友或同事身上都同样适用。在平时和同事的相处中,需要我们与对方产生像书中所说的共情,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但有时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偶尔忘记那么一两次,以致产生同事们间的不愉快。这本书提醒了我,不管面对的是谁,我们在交往时都需考虑对方的感受,彼此间态度真诚,才能收获真正的情谊。
当然,我们在与成年朋友相处时,自然会将对方放在和我们同等的位置上。但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总是会忘了,其实她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孩子们还小,还不足以产生一些类似我们大人有的一些感受。于是,我们总是走不进孩子的世界。还好,这本书适时出现了。它纠正了我以前的一些对孩子们的错误的看法。它在如何赞赏孩子,如何鼓励孩
子自立,如何让孩子和我们合作等方面给我提供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描述自己看到的或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对孩子的行为的评论。例如,我们看到一学生很自觉的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干净了,为了表扬他,我们可以描述一下自己看的或自己的感受:今天教室打扫得非常干净,让我一走进来心情就非常好,我非常感谢xx同学。这样可能比简单的说:xx同学做得很好的效果来得更好!又如,在我们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时,有时坦然的接受比通过否定以让他们摆脱感受更有效果,因为当我们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越沉浸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的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有这种感受时,他们越容易摆脱烦恼。
这本书中有很多实用的建议以及一些来自家长们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出一些与孩子甚至是人际交往中的哲理,让人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