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整理3篇)
来源:
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篇1
这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恢弘如九天雷落,婉约如陶竹丝鸣;这是一首华夏的诗篇,惊心处山峦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这是一部民族的交响,凄凄儿女情长,熠熠中华崛起。
钱学森,这个令每个国人为之动容的名字,早已进驻我的内心,洗涤着我渐趋平淡的心灵。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老说,那是我的祖国,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钱老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钱老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常言道:生于忧患,而我们,还差得很远。十年两弹功成,三千青丝变华发。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执着,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这是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愿。钱学森圆了中国的科学梦,也对世界航空科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所有人眼中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钱老只是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吧。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中,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但是天空不会散,大地也不会散,就像祖国,在鱼尾纹的最深处。最后回到故乡,直至消散。
钱老终究是走了,98岁的老人,风霜蚀干了他饱经风霜的身躯,悲伤笼罩着每一个人。他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留下了伟大的科学成果,一生无憾。在钱学森传奇的人生中,我悟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作为一名青少年,要知道科学的力量是何其巨大——可是,想到与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做到。豪言壮语谁人不会说,但是付诸行动的又能有几人?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与实际的行动,是钱老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更是一名青年用来报效祖国的有利工具!
科学梦与爱国情,始终是萦绕在钱学森心田的主旋律。洒得一路汗水,争得青春无悔——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继承钱学森的精神财富与科学技术,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
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篇2
人类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了那些伟大而又辉煌的篇章,当我们翻开科学这一页,看到了无数的名人与不朽的传奇,富兰克林、牛顿、伽利略、哥白尼、托勒密、达芬奇……终于,我注意到了他。
原来是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为柏拉图的得意之徒,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恩师,他创造了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他为最博学的人物,同时又作为一位最伟大的,堪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科学的贡献无人能比。
当时,科学就像混沌未分的天地一样,而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如同盘古一样,他把科学分为了理论的科学,即数学、哲学、神学;实践的科学即伦理学、生物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这样科学的范围所变得非常广。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最拿手的`,其中《工具论》与《形而上学》是最有名的著作,不仅如此他的科学著作,在当时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容中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物学。
在亚里士多德死后,他仍是古代智慧的化身,几百年后都没有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住科学,人们把他视为权威,他的思想与观点都视为真理,甚至连他的错误观点也是为正确的。尤其是以后的欧洲,在至高无上的教皇权前,敢说亚里士多德一个“不”字,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确在当时他的思想统治了整个欧洲继而改变了西方的思想,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地球是圆的的人,杠杆原理也是。
柏拉图或许是当时最伟大的老师,但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精华吸收,也能反对老师思想上的错误,师徒的分歧越来越大,他是能批判错误的第一人。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不择不扣的科学家,他诠释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科学。身为一名学生,能够自己主观的去向问题,主动思考为了最求真理,他能反对权威,从此他成为了权威,即使如此他也一直不停地思考,解答,是纯属对学问的渴望,教皇把亚里士多德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一点儿也夸张,只有他才能代表全人类探索科学的开始阶段
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篇3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人物传记——《牛顿传》,书中的主人公是牛顿。
牛顿从小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牛顿长大了,家里的生活却越来越紧张,为了生活,母亲改嫁了。这些不幸,给了牛顿沉重的打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成为木匠的渴望和对做小发明的喜爱。刚刚入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调皮的同学欺负。他开始好好学习了,考上了皇家中学。不久后,那里流行鼠疫,他只好停学回家,但这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了光的散射等现象。后来他考取进了剑桥大学,结识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经典物理,给科学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牛顿他是一个艰苦的人,是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他怎样在不幸与艰苦中废寝忘食学习的,他努力探索,给科学界做出贡献。我看了牛顿的故事后,心里不禁流过了一丝惭愧,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再为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