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华:从“摘花草”到“折柳”——古代恋情诗中表情习俗初探
编辑:高中作文网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恋情诗,或写男欢女爱,或写离愁别恨,呈现出一道又一道情感风景。
这些恋情诗中,往往会出现男女主人公赠物的场景,或是摘花草相送,或是折柳相赠。这其中的习俗别含种种情味,下面就选诗试探一番。
一、夷草相赠以定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小伙充满痴情,早早赶到,可姑娘还没到,于是急不可耐地张望,却被树木房舍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徘徊原地。
痴情小伙回想起两人在一起的时日,姑娘送他“彤管”,他欣赏它鲜艳的色泽,因为它就像心仪的姑娘俊俏的脸庞;姑娘送他荑草,他觉得“洵美且异”。在小伙看来,姑娘远在郊外采摘的荑草代表着姑娘异乎寻常的真情,荑草由初生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象征姑娘的心愿,这就是:他俩的爱情将更加发展。所以小伙坦露心迹:“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不是荑草长得美,而是姑娘相赠情意深厚。
可见,相爱的男女,互赠之物无论是贵重,还是普通,都代表着真情挚意,是深沉内心的一种表达。
二、芙蓉难送寄离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怅立的女子,注视着自己过江采来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是她日思夜想的夫君。“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出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芙蓉送给谁呀?想送人此刻远在天涯!
女子看着高洁的“芙蓉”,如同望着俊美的夫君,传递的是关怀与思念,寄托的是欣赏与祝愿。
原来,“芙蓉”是“夫容”啊!芙蓉难送,思夫深重,内心伤痛。
三、柳条相赠惜离别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一)》
“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自此,“折柳”就寓含“惜别怀远”之意。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以上仅为粗线条勾勒,还有更多表情习俗还待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