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汪若海传》原文带翻译
编辑:高中作文网 宋史
原文: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宋史•汪若海传》)
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歙地人。未满二十岁时,就到京城去游学,进入太学。靖康元年,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那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 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若海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很高兴,就把他的奏章递交给钦宗,任命他为参谋,并准备派到康王的麾下,宰相何坚持不同意见,以道路不畅为借口,结果没有差遣。
高宗即位后,打算用张浚去宣抚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因为父母年老而推辞不就。当时节度使江夏军马李允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朝廷任命招讨使张俊屯兵江西,在路上遇见若海,十分高兴。对他说:“李允文怀有反心,除了你没有人能开导他改过自新。” 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言语内容明白晓畅。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
绍兴九年,恢复京师,恭敬拜谒了皇家陵寝,事情完成后回来。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刚到达,人数不满三万,派人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金兵果然大败而归。
不久,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编外差遣为信州通判。任期满后,迁任湖北帅司参议。若海担任道州知州,在殿堂上告别时得以答对,皇上说:“很久没有看见你了,你之前在哪里呢?”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为父亲守丧,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
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