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登高游闽北(散文)(2)
编辑:admin
还有一块清代盐政“公禁陋规”石碑,记述了光泽民众当年抗争盐业官吏贪财勒索不法行为,和争取食盐供应正常的事件。此碑为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而立,据碑文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清代盐务。省里设有盐运史,县里设有盐书。光泽当时的盐书万全,利用职权,从中盘剥。该县监生裘尹臣,为此写状向省府控告,引起了总督和巡抚重视。批文令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盐法道三家派员核查。结果发现事如所言,结果“将盐书发回杖革”,民愤遂平。后由举人陈禹昌,拟写《民盐章程》,对购买、领折、供应等食盐管理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经县衙审核,当年七月施行。民众由各都乡自备盐折,送盐馆签印,每月持折向盐仓买盐,以后每年二月向盐馆换新折,再不经盐书之手,减少了中间盘剥。为此,“万民欣悦,欢声载道,勒石铭德,以永垂不朽。”
封建皇权和旧社会官员,固然也有赃官,但数量很少。比起现在官场贪腐是普遍现象,不能不让人吃惊。旧时官员的德政事实,足以令人动容。他们的道德品质及行止,比现在一些贪腐官员的德性,要高尚、清正得多。他们对民生的关注,似乎比那些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要诚恳、实在的多。
看完“杨孟龄民俗馆”,已近中午。陈老师在一小餐馆招待我们一行,山区菜肴,与福州闽菜的清淡风格大不相同,辣咸过瘾。当地土酒,醇香满口,半醉居然大醉。
晚饭在陈医生好友、教师肖先水家用餐,饭桌上认识了吴小洪先生。
吴小洪五十来岁,幼时因出身成分不好,受尽歧视欺凌。青年时偷渡台湾,后返回大陆创办企业,很有成效。一生起落,颇具传奇。
晚住光泽县寨里乡小寺州村陈医生农家好友陈从龙家。
陈从龙一位老实巴交的地道闽北老农,五十多岁,个子不高,黑黑的皮肤,很结实。他不善言谈,虽没什么文化,但很有头脑。勤劳而善于经营。他家建有三大间两进房屋,且是楼房,装修的也很时尚。卫生间、洁具俱全。住在他家,和我所知道的大别山中传统的农家,状况大不一样。
四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武夷山下的霞洋村,及附近农家。
陈医生当年是下乡上山知青,曾经下放在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绝大多数知青一样,受尽了艰辛磨难。他当年下放的村庄,因修建水库成为淹没区,已不复存在。
闽北此行,收获很多,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