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6篇)

来源:网络

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篇1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防洪;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42-05

1引言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财富必将继续向城市集中。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防洪手段,随着防洪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灾损失并没有随着防洪工程建设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990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1991年779亿,1992年413亿,1993达641.74亿,1994年达1796.6亿,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造成洪灾损失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洪泛区财富的高度集中。因此,21世纪中国的防洪问题应以解决城市特别是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洪问题为重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深圳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点城市,然而在汛期深圳市常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一旦发生严重水灾,经济上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其灾害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减灾措施,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深圳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线全长230km,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全市总面积2022km2。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37mm,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km。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常住人口86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万人;2009年深圳人均GDP达9.3万元,居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首位。

由于深圳没有大的河湖水库,河流呈雨源型水系特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频繁,洪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

3深圳市洪水特点

3.1深圳市洪水的自然条件

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深圳市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全市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有62%面积的地面坡度大于3°。各主要河流较小,流域面积均小于400km2。深圳市属于南方湿润地区,产流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当雨强大于5mm/h即产流。此外,河道平均坡降相对较大,属山溪性中小河流。这种流域特性使得流域平均汇流时间较短,洪峰流量模数大,洪水过程尖而瘦,一般为1~3d,表现出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性。

3.2深圳洪水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大小与降雨量、降雨季节、地形地貌、承灾能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深圳市历年洪灾发生的情况分析,洪水灾害有六大特点。

3.2.1洪灾时间分布不均

洪水灾害由灾害性暴雨造成,其发生的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发生的时间相一致。降雨时间和台风登陆季节的分布不均,导致洪灾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对1526~1988年所记载的洪灾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为4~10月,主要集中在7~9月。在年际间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和旱灾相互交替现象。据统计,在1981~2000年20年中,洪灾多发生于7~9月,高达71%。

3.2.2洪灾地理空间分布不均

洪灾的形成和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降雨量、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深圳市洪灾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由于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其洪灾损失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大。按历年来洪灾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等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中南部的深圳市区(尤其是罗湖区)和布吉镇为重灾区;西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观澜、石岩、龙华等镇为次重灾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较轻区;北部的平湖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少发区。

3.2.3局部性洪灾频率大于全局性洪灾频率

洪水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及地势有关。在深圳,无论是锋面雨还是台风雨,引起全境性普降灾害性暴雨的机会不多,全局性洪灾频率小。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降雨量大于300mm的范围一般为200~300km2,降雨量不超过300mm的范围为300~500km2。因此,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暴雨中心在河流上游,而洪灾则往往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下游。

3.2.4洪灾出现快、历时短,抗洪抢险难度大

深圳市局部的突发性暴雨造峰历时短,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往往6~10小时降雨就达到相当于24小时的大或特大暴雨量;二是深圳市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河流流域面积小,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泄流快。同时河流短小,最长的河长不超过40km,河床纵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最大流量只需10多小时。中下游河堤低矮,无法容纳迅猛传来的巨大洪量,致使洪水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洪灾。因洪灾来得急,人员往往准备不足,抗洪抢险工作难度大。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调蓄,滞纳洪水能力小,加上城市硬底化程度高、径流大、汇流快,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

3.2.5台风与暴雨相伴

深圳市面向海洋,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发生,盛发期为7~9月。台风灾害一般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登陆后对陆上的建筑物、农业生产和人畜造成破坏与伤亡;另一方面,台风发生的同时伴有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形成大洪水,又会对工业、农业、民房、水利和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酿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台风灾害损失一般比暴雨、洪水灾害损失大。另外,台风灾害与台风登陆地点和降雨量有关,台风越正面接近深圳,造成的损失越大。从1979~1998年台风灾害来看,台风、暴雨、洪灾较多发生的地域为珠江口沿岸的南头、西乡、福永、龙岗河流域及市区,其余地区较少。

3.2.6海潮形成洪水

深圳市是一个海滨城市,部分河道受海潮影响,海潮也不同程度对不同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威胁。例如位于布吉河出口处的布吉河口水位站,受布吉河上游的洪水影响,同时又受深圳河潮汐波的上溯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错综复杂。当上游没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随着潮水位变化而变化;当上游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受到潮水和洪水波共同作用的影响,使洪水波发生变形。若某一相位的潮水与洪水叠加,就会产生增水现象。相同的洪水流量作用下,潮水位越低,产生的增水就越大;潮水位越高,产生的增水就越小。洪水波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布吉河的行洪能力和笋岗滞洪区的泄洪、罗湖小区的罗雨干渠排水闸及泵站的运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4深圳市洪(涝)灾害损失

4.11949年前的历史洪灾概况

1949年以前的洪灾记录很粗略,不能反映深圳市洪灾的真实情况,仅表明深圳市洪水灾害自古有之。据《深圳市水利志》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清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十一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初七至十三日、清乾隆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初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均发生过较大规模洪灾。

4.21949~1978年的洪灾概况

1949~1978年的30年间,深圳市只记录了6次大的洪灾,记录仍是不全、不详细的。主要有:1957年夏,东部连日暴雨。龙岗、坪地一带低洼农田受淹多日;观澜河两岸被洪水冲毁,数千亩农田被淹。茅洲河出现大洪潮,3万亩农田被淹;1961年8月31日~9月1日,台风带来大暴雨,农田被淹3.14万亩,倒塌房屋1057间,死亡4人,伤60人;1971年6月17日及8月18日,两次台风暴雨大作,共淹农田47万亩,死亡7人,伤24人,民房倒塌500多间;1978年8月1日,台风中心经过深圳,伴随大暴雨,河水泛滥,海潮暴涨,受淹农田40万亩,倒塌房屋500多间,死2人,伤47人,摧毁桥梁5座。

2010年5月

绿色科技

第5期

4.31979~2001年洪灾概况

近期的1979~2001年这20年洪灾情况记录较为完全。这20年中,除了1982、1990、1991年没发生洪灾外,其余年份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洪灾。其中1993、1994、1997年洪灾特别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洪灾致灾因素分析

5.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导致深圳洪涝灾害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局部暴雨强度大,台风频繁。深圳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7mm。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深圳市濒临南海,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影响。

5.2水文因素

深圳市处于华南湿润气候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由于深圳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降雨历时短,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水尖瘦,水情急。另一方面,深圳易受台风、暴雨和海潮的影响,加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5.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由于城市不透水面积大,产汇流时间加快,深圳市的下垫面条件对洪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槽蓄能力低,洪水峰高量大;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淤塞河道。

6深圳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的防洪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排涝能力有限,涝渍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遭遇高潮位时,由于抽排能力不足,导致部分雨洪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较大涝灾;河道及管渠泥沙淤积较重,建筑违章挤占河道,均严重影响河渠的泄洪能力;现有240座中小型水库中,有38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隐患;部分河(堤)段未进行整治河道、修筑堤防,已建堤防中尚存在相当部分未达标;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尚不能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还不足;防洪治涝设施管理、防灾减灾教育、洪涝灾害保险等非工程措施方面还有亟待细化、强化。

7深圳市防洪对策

7.1建立防洪措施的基本目标

根据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和城市发展的目标,深圳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城市美化绿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和风暴潮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7.2防洪工程措施体系

7.2.1水库建设

深圳市拥有中小水库240余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达5.62亿m3,防洪库容为1.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中小河流的上游,可以起到蓄洪削峰作用。深圳市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供水,每年从深圳市境外引水19.43亿m3调蓄,向各自来水厂供应原水。但经过合理的调度,仍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因此要挖掘水库的防洪潜力,优化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水库作为蓄滞洪工程,在减少下游河道洪水漫溢的同时,也增加自身溃坝风险,溃坝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

7.2.2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深圳市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存在很大困难;城市景观和城市已建设施的限制,修建高堤防用以防洪也存在很多约束条件。为提高防洪能力,整治河道是有效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河道整治采取河道清淤,裁弯取直,扩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另外,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滩涂围垦和河道采砂。

7.2.3河堤和海堤建设相结合

堤防建设需要正确处理防洪工程标准的高低与防洪风险度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河道堤防的防洪标准。兴建堤防不能与洪水争地,不能抢占河滩,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高,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加快海堤达标建设,保护经济特区及其他重要保护对象如黄田机场、盐田港等的堤防,要优先安排达标建设。海堤外建成防风林带,在滩涂种植适生植物,形成绿色削浪屏障。

7.2.4城区内涝治理工程建设

治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措施,按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力争自排,辅以抽排。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并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的结合,做到雨污分流。要着力抓好南山前海地区、白石洲及罗湖莲塘地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新建城区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应遵循雨污分流的原则,提高排水标准,重要城区和生活小区宜达3~5年一遇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水环境建设,推广应用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如多功能调节池、绿地、公园等,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7.2.5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是深圳市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将先进的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入水土保持,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电脑网络化;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7.3防洪非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国除了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同时开始了对非工程措施研究,城市防洪调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在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有效遏制洪水灾害损失迅速增加的势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水平,了解城市洪水发生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预报调度系统,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当今防洪减灾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

此外,防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洪水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洪水设计计算、洪水预报、水力调度等诸方面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需要综合应用相应的学科技术加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介入和影响,进一步加大了防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开展和加强防洪系统的风险分析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和灾害影响,是一项关系到防洪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工作。

因此深圳市还应推进以下几方面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加强防洪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洪减灾知识,增强全市防洪减灾意识,提高抢险、应急避险能力,促进防洪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先进的深圳市三防指挥信息系统,为市水务局、三防办和相关单位的防灾、救灾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该信息系统应包括水雨情遥感遥测系统、水文预报模型与系统、防洪调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防洪抢险指挥系统与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洪水保险研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享受灾害补偿,分摊洪灾损失,承担部分防洪费用;制定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预案应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订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洪水风险图,制订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等;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

8结语

总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6-11-18.

[2]邓玉梅.西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水利,2001(5):33~34.

[3]刘俊,郭亮辉,张建涛,等.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J].灾害学,2006,21(4):50~53.

[4]汪颖.北京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简述[J].北京水利,1999(3):41~42.

[5]张波,陈晓平,卢剑涛.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1):31~34.

[6]刘俊,徐向阳.江苏省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2,17(4):11~15.

[7]王树山,尚信宽.城市防洪问题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6):40~41.

[8]贾超,李术才.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24(1):31~34.

[9]吴鸿亮,王骏秋.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2~4733.

[10]王立强,杨.锦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8,26(2):27~28.

[11]沈文兴.福清市城市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学,2008,14(2):34~35.

ResearchonUrbanFloodControlStrategyofShenzhen

ZhongShiming

(AdministrationDeportmentofTiegangShiyanReservoirs,Shenzhen5181833,Guangdong,China)

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篇2

1、番茄苗、茄子苗、辣椒苗

主要防霜冻危害措施有:

采用小拱棚塑料薄膜覆盖,霜冻为害期间,每天中午揭膜(小拱棚两头)通风1小时左右,防止闷秧死苗。

增施暧性肥料,育苗期间多施干细粪、草木灰、草皮灰等农家肥,增强秧苗抗寒力,减轻冻害。

增施磷钾,育苗期间经常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叶面肥,可提高秧苗抗寒防冻能力。

霜冻为害期间,可在小拱棚再膜覆一层稻草保温,可明显减轻霜冻为害。

2、如马铃薯霜冻预防及补救措施

灌水及排水保温:如遇晴朗霜冻天气应在来临前1―2天往马铃薯种植田块沟灌半沟水,畦面保持湿润,以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降低导热率,提高地温,减轻冻害,如持续时间长应做到晚上灌水白天排水;如遇低温阴雨霜冻天气,应及时把厢沟疏通排干积水,以利于地温的提升。

增施热性肥料:适当增施热性肥料及含钾肥料如草木灰等,提高抗寒能力。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稻草、杂草、塑料薄膜等覆盖预防霜冻危害。

熏烟驱霜:在霜冻来临当夜11时左右,用炉或废旧铁桶装稻谷壳或木屑,上面覆盖少许土,每亩放置5―6个点,进行熏烟,改变小气候,达到驱霜减霜的目的。

及时洗霜减轻冻害:下霜后,每天清晨应勤巡查,发现植株有霜,抓紧在早晨化霜前及时喷清水洗霜,既清洗霜水又缩小温差,防止生理脱水以减轻冻害。并及时喷施叶面肥,亩用尿素三两、磷酸二氢钾四两、红糖五两兑水100斤进行叶面喷施,以提高马铃薯抗冻能力。

目前正处于播种或尚未播种的,应采取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或地膜覆盖栽培,确保冬种马铃薯安全越冬,夺取高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冬春作物低温冻害的预防措施

大幅度的降温天气来临之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保护农作物,减轻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由于在低温高湿环境中,病害会加重。因此薄膜覆盖栽培的作物,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要注意把两端的薄膜短时揭开,进行通风换气,提高植株抗逆性,并降低膜内湿度,防止病害发生和蔓延流行。

大棚蔬菜等作物,要注意防治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采用百菌清烟熏剂、腐霉利、扑海因等药剂防治。当前要及时加固大棚,以防大雪压垮骨架;密封好大棚膜,加盖一层棚内小拱棚;在大棚内用炭火加温,有条件的可在大棚内安装500至1000瓦的灯泡或使用沼气灯加温,一个标准棚0.5亩可安装2至3只灯。对于早春蔬菜,应及时加盖覆盖物(薄膜或草帘等);做好通风透光,出苗后根据气候、苗情做好小拱棚敞棚、通风;苗期应及时预防病虫害,重点防治猝倒病、立枯病,并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棚内不应在阴天喷药。

适当增施磷、钾肥、叶面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叶面撒施草木灰;增加作物抗逆性,预防冻害和病虫害。

作物受冻害后,植株抵抗能力弱,此时要注意检查,发现病害要及时指导农民用药防治,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流行。

4、严重受冻的玉米,要在田间解冻后每亩开沟施尿素6至10公斤,春节后及早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并及时清理“三沟”,以防渍害。

二、干旱

为了减轻旱灾,提高单产,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

农作物播种前,如玉米播种前要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结合锄草、追肥,搞好中耕培土,保水,保墒。经常观察田间土壤墒情,根据天气预报和玉米生长需水规律,确定是否需要灌溉,灌溉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沟灌,另一种是用机器管道实施浇灌。实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建设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区,加大以增加河流与水库水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用水为重点的人工增雨作业服务力度。加强干旱机理的科学研究,提高防御干旱灾害的科技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暴雨洪涝

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四、结论

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篇3

入汛以来,我省西部和中部地区多次遭遇强降雨袭击,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对此,省委书记吉炳轩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全省防洪防汛的各项应对工作,确保安全度汛。省委副书记、省长在全省防汛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对下步全省防汛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迅速行动,切实落实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做到万无一失。当前,我省已进入防汛工作最关键阶段,为吸取一些省市发生严重洪灾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训,进一步加强汛期防灾救灾工作,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上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站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负责的高度,正确认识当前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切实落实各项防汛工作责任。在防汛紧要期,有防汛任务的地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原则上一律不准外出,并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亲自值班在岗,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一旦发生灾情,有关责任人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援。财政、国土资源、水利、气象、住建、交通运输、市政、电力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全面配合做好汛期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灾救灾联动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防灾救灾工作机制。组织民政、交通运输、铁路、公安、武警等单位,落实负责领导、工作机构和具体负责人,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应对灾情险情的工作规程和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好联动防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方针,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积极参与防灾救灾工作。科学制定和完善防灾救灾工作预案,加强灾害预警监测,进一步提高防灾救灾工作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抓好重点部位防范工作。迅速落实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防范措施,清除度汛隐患。切实做好江河和水库安全度汛工作,认真落实江河险工弱段、水毁工程、病险穿堤建筑物等工程应急处理措施,加强巡堤查险,防止溃堤溃坝。科学进行水库调度,加强水库汛期管理,落实水库应急抢险准备,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和下游安全。抓紧对城市排涝内河、管网进行疏浚,对涵闸、泵站进行检修,对低洼易涝区、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等城市易涝隐患点派专人值守,设立警示标志,必要时进行交通管制,防止出现人员车辆被困。重点落实易受山洪灾害威胁村屯的监测预警设施和人员,加强24小时值守,发生山洪立即按预案组织转移,坚决避免人员伤亡。

四、切实落实物资储备和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根据辖区内堤防和水库工程抢险、城市内涝排水、应急救人等实际需要抓紧补充物资,特别是应急指挥救援的冲锋舟、救生衣、救生绳以及有关方面的器材和器具。同时,要落实防汛物资储备地点、线路和运送方式,并落实运输车辆,汛期严守待命,保证调用时能够迅速及时到位。各地要与武警、消防、森警等部门共同建立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按抢险救灾需要,明确任务,配齐装备,组织必要抢险技能训练,在发生汛情、险情时能立即开展抢险救援。

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减灾;经济效益

1引言

洪涝灾害主要是指春夏汛期洪水对人类的社会各种活动造成的各种灾害,其中主要是指河流洪水泛滥、内洪涝淹没广大平原以及山区山洪暴发冲毁公路淹没土地等等。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类的生产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对国民的经济以及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威胁。所以,能够对防洪工程建设的经济进行正确的预算,是对防洪工程建设的厉害关系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在一种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的认识,对防洪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相关概念介绍

2.1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对自然界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和调配,同时能够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一种工程,很多人把其称作水工程。水利工程按照它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巷道港口工程、排水供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等等。水利工程可以同时为防洪、供水、灌水、发电等等多种目标服务,又称之为综合水利工程。

2.2防洪减灾经济效益

防洪工程的防洪减灾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在发生同样的洪水情况下,防洪地区在没有该防洪工程是所造成洪水经济损害,减去修建防洪工程后依然能够产生的洪灾损失的差。防洪工程的防洪效益在每年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变化时会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大部分的年份防洪减灾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小的甚至有时候完全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洪水灾害时,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防洪减灾经济效益的范围

防洪工程保护范围的确定是防洪减灾经济效益计算的基础,而防洪减灾经济效益计算范围也就是防洪工程的保护范围,对于计算的防洪的标准,根据实际的情况可以选择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对于防洪工程的标准是把某个地方的水位表示的防洪工程,那么它的范围可以依据地形和等高线或者已有的工程,使用水位的设计平推到和一个地方的登高线相交,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防洪的保护圈,从而确定洪水淹没的范围。

(2)对于堤坝安全扩大河岸的工程进行威胁,因为这种对河岸的扩大并没有一个比较好的防洪标准,它的作用也就是对防堤工程的安全进行保护,所以经济效益的计算范围应该和其保护的堤防工程经济效益是相同的。

(3)对于防洪标准用洪水重现或者频率对防洪工程进行有效的表示,而它的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根据它的计算范围而确定的,依照设计洪水情况下产生的超额洪水量所淹没的计算范围。

(4)水库工程是防洪工程保护的重要枢纽,也是防洪保护对象以及保护范围一般比较明确。它的防洪标准很容易确定,经济评价可以按照确定的防洪标准使用频率计算不一样洪水的超额流量,并且对其损失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而且还有对工程所减免的洪灾损失作为水库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还可以根据这一点计算出很多年以来的平均防洪经济效益值。

4防洪减灾经济效益实例――以X地区水库为例

4.1X地区简介

X水利工程站在中南部平原地区,该地河网密布,并且利于群山之中,地形西北偏高、东南偏低。老城区的地面高度为4―10米,新城区的地面高度为5米左右,靠近沿海的地方只有2米左右。X地区面积为100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地面积就占了65%左右,平原面积占35%左右,河道总长度为100千米,水面面积140万平方米。主要河道有银溪、金溪、西运河、东运河、中运河、石马河等等。

4.2X地区洪水以往灾害情况――以2005年台风和2009年台风影响为例

2008年台风“凤凰”,造成X地区村居800多个,受灾人口有70多万,房屋总共倒塌将近400间,有10余人死亡,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8000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30000万元,农林渔牧业损失30000万元左右,工业交通业损失20000万元左右。

2009年台风造成受灾村居将近300个,受灾人口25万人左右,共倒塌100多间房屋,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9000万元左右,其中水利工程损失400万元,农林渔牧业6000万元左右,工业交通2000多万元(见表1)。

4.3X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之后

由于X地区近几年开展小流域的和五大溪的整治,从而使得小河流域的防洪标准大大的增高,在2012年和2013年X地区又受到台风“海葵”、“菲特”强降雨的袭击,但是在X地区的100多千米的小河流域却没有一个溃坝,沿河居住的村民转移量相比之前大大的减少了,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长期以来的大干水利形成的工程体系在抗御暴雨洪水中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一批县级城市的防洪圈已初步建成,避免了32座县城进水受淹,避免数十万人紧急转移和大量财产损失;一批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得到加固,避免321千公顷农田受淹;洞庭湖地区及时开启电力排涝泵站排涝,避免180千公顷农田受淹,减灾效益98亿元,水利工程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大。

例如,在台风“菲特”期间,X地区平均降雨量达到350毫米左右的降水,而在X地区某县城的两个水库的站点降雨量超过了500毫米。景观这么大的降雨量给X地区造成了比较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并没有发生什么重要的洪涝灾害,X地区突破了以往洪涝灾害伤亡的记录,并且创造了“零伤亡”的记录,能够创造这样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在X地区建设了相对比较坚实的水利工程,这个基础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本次防洪减灾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水利工程减灾经济效益计算的主要就是要对计算因子、基本数据的调查、基本数据的核算、基本数据的分析等等,使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更真实合理的数据。要想减少洪水对群众的灾害情况,应该要加大各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时间。

从X地区2008年到2013年洪灾的损失上可以看出来,水利工程对于预防洪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X地区防洪期间对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大大的提高了,从而保证了沿河居住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长远性等,对上中下游的关系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对沿河居住的所有居民都能够带来非常大防洪作用,进一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余家林,朱倩军.大学数学-概率论及试验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篇5

关键词:洪灾;成因机制分析;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8-2

1蛟河市“7・28”洪涝灾害情况概述

1.1雨水情况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蛟河市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其中:漂河镇累计降水量达230.9mm,松江镇车背沟204.3mm,漂河镇苏尔哈149.8mm,白石山镇琵河167.1mm。

漂河水文站最高水位达6.24m,超出设防水位2.24m,流量850m3/s,超出设防流量700m3/s。

1.2灾情损失

此次降雨致使全市17个乡(镇、街、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截止7月30日8时统计,全市受灾人口6.3198万人,倒塌房屋0.3779万间,转移人口1.4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73千公顷,成灾面积12.586千公顷,绝收面积8.124千公顷。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5.80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942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5934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重点情况说明:公路中断28条;移动公司通讯中断13条;联通公司通讯中断9条;供电中断14条;水利损失情况: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10处76公里、损坏护岸56处、损坏水闸23座、损坏水文站1个、损坏机电井35眼、损坏机电泵站3座。

2洪涝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2.1以漂河镇为例进行成因机制分析

漂河镇位于蛟河市区南47公里处,东经127°06′-127°38′,北纬43°12′-43°28′之间,东与白石山镇为邻,西与松江、桦甸市隔江相望,南与桦甸市接壤,北与新农街毗邻,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松花湖。面积6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属威虎岭山脉,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个,最高峰南土顶子海拔1274米。林地77460公顷,水域43370.7公顷,耕地17472公顷,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主要河流漂河、刘家堡河、青背河、冰湖沟河、荒地沟河。沿松花湖有7个村。

2.1.1多发性从年内洪水过程来看,蛟河市的大洪涝灾害具有的多发性特点。典型年有1953年、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2年、2010年,发生的频率不等。

2.1.2重灾性由于暴雨型山洪破坏性较大,一旦遭灾,沿河农田、村庄、通讯设施往往受到毁灭性冲击,加上洪涝灾害对承载体发生多次破坏作用,所造成的损失过程长,直接经济损失大,尤其是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1.3季节性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由于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的5-8月降雨相对集中,山洪比较普遍,其中主汛期的7-8月洪灾发生的机率最大。如1989年的7・22、2010年的7・28,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点。

2.1.4地域性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地域性很明显,局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历年汛期洪灾统计情况分析,蛟河市洪灾易发地基本上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一区黄松甸、白石山、漂河、松江;二区乌林、前进;三区拉法、新站;四区庆岭、天岗、天北。

2.2成因机制分析

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认为,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孕灾环境和受灾体蛟河市漂河镇洪灾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蛟河市的以上洪灾特点是低山丘陵区孕灾环境、强降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受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中山丘陵区孕灾环境多样的中山丘陵地貌,丰沛的强降雨径流,各类山河溪谷自然形成的水系,构成了具有不稳定性的中山丘区孕灾环境。蛟河市是中山丘陵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57.78%。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有张广才岭,南有威虎岭,中有老爷岭斜跨东北、西南,中部形成蛟河盆地,西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山地以张广才岭、威虎岭为最高点,形成弧形地带,逐渐向西低缓;西部山地以老爷岭为最高点,海拔1284.7m,向西南渐缓;中部丘陵以市区为中心,向东西北呈放射状分布,海拔300-350m;西部丘陵由天岗镇向西波状起伏,海拔350-400m。拉法河、蛟河下游的蛟河盆地和松花湖沿岸及天北、天岗西部地势平坦,为河谷平原区,海拔250-280m。地形切变明显,地貌复杂。平均年降水量为719.9mm,其中5-8月降雨占全年的68%左右,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间。各地降水的地域和时间分布均有明显差别。蛟河市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6个土种。主要土壤有灰棕壤、白浆土、冲积土、水稻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灰棕壤土类是一种地带性森林土壤,分布于全市各乡镇;白浆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坡岗地上。这两种同点为土层薄,大部分渗透强度不大,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蛟河市位于松花湖(丰满水库)上游,境内河流都属松花湖流域水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89条,其中四级以上河流7条。发生较大降水时在地貌影响下极易构成牛水汇流,往往在一次持续性的强降雨过程中,水位同步上涨,极易形成陡涨陡落、来势凶猛、快速成灾、极难防御、损失较大的强降雨型山洪。

2.2.2强降雨型致灾因子蛟河市的洪涝灾害主要起源于强降雨型山洪,灾害性强降雨的效应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的破坏活动进行了放大,构成了强降雨型致灾因子。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降雨愈呈无规律性,汛期极端性天气和灾害性强降雨增多,且时空分布不均,这是蛟河市强降雨型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直接自然因子。但是强降雨型洪涝成灾不仅仅取决于灾害性强降雨产生的自然过程,人为破坏植被、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和阻塞河道等人类活动对蛟河市强降雨型洪灾风险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漂河镇的情况具有典型作用,在1990年国土部门进行的第一次土地详查时,有林地77460hm2,水域43370.7hm2,耕地17472hm2,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土地详查时耕地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市国土局土地详查数据显示为现有耕地面积达到29345hm2。耕地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超25度坡地、林班地。这是利益驱动所造成的人为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每年防汛期,漂河镇是重灾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

近年来,蛟河市虽然落实了退耕还林奖励补贴政策,通过在超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植树造林等措施,部分植被逐渐得到了恢复,部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方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榆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性建设项目增多,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导致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大大增多。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大量开垦耕地,有的农民把地种到了河堤里,种到了水库的淹没线以内,对河道行洪造成了人为障碍;严重破坏了水库的蓄水、调洪能力。由于流失土体的增加,加速了水库、河道淤积,致使水库库容逐年减小,调洪和行洪能力下降,河床不断淤塞抬高、断面变窄、变小,一旦遭遇强降雨,便会形成灾害性洪水发生,甚至出现小水量、高水位、大灾情局面。

2.2.3脆弱性承灾体单一落后的农业格局、部分低质临危的人居条件、脆弱的防洪系统、薄弱的抗灾系统构成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承灾体。因为农业是蛟河的支柱产业,蛟河洪灾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农业,而蛟河传统农业比重高,对土地依赖性大。因此在降雨季节,一旦发生洪涝,农业受害首当其,80年代以来,农业几乎逢洪必灾;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聚集体,因洪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部分来自于房屋倒塌。除了洪水强度大的影响之外,村落选址不当,房屋结构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灾情程度。在各乡镇的山区,许多房屋离河道太近,一旦发生大洪水,实难幸免。蛟河市现有的防洪设施工程大部分存在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抗洪能力差等问题。现有各类蓄水工程19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14座,小Ⅱ型水库80座,塘坝102座。总库容6586.95万m3,仅占境内地表水量的3.2%,3座中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小Ⅰ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5座,其余的水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水库的拦蓄洪水能力差,本身防洪标准低。此外,组织抗洪的管理支持系统薄弱,市乡两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够,指挥监控硬件、通讯设施简陋,防洪抢险物资器材储备不足,防洪抢险队伍应急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均加大了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削弱了其灾后的恢复能力。

3减灾对策

3.1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发挥生态防洪功能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森林的生态减灾功能。绝对不可以只顾眼前既得利益,而肆意毁林开地,破坏现有的森林植被资源,蛟河2010年“7・28”大洪水是由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进一步表明生态平衡不容破坏,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以封山育林含水保土;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水土保持林的固风沙,保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通过蓄积和蒸腾作用可削减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防风固沙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种植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种见效快、成绩显著的技术措施,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按照相关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3.2建设水利工程,做到兴利除害

水利工程措施是蛟河流域防洪除涝的主要措施。正在计划建设的团山子水库就是重点防洪工程,它的建成将有效地调洪削峰,减轻下游洪灾损失。同时在水利条件差或无水利设施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小型骨干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标准。要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和加快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作,提高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彻底根除隐患,提高工程本身的安全系数和防洪抗灾能力。通过在坡地打埂,调整垄向,等高作业等田间工程措施,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流量。新建一批桥、涵、闸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农田内涝排水顺畅。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暴发,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农田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

3.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防洪涝灾害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农业生产;问题;防灾减灾;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1-0098-01

彰武县的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区,是辽宁省21个重要产粮大县之一,又是辽宁省自然灾害种类较多,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每年在彰武县交替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90%以上。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逾5.9万hm2,占播种面积的近50%,影响人口达12万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13%,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彰武县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1彰武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利工程不配套问题依然存在

彰武县排涝措施主要是以自排为主,局部地区机排,主要涝区排水干、支、斗、沟相通,达10年一遇排水标准。在治涝工程建设中,地表水排泄的工程多,降低地下水的工程少。骨干工程多,配套工程少,尤其是桥涵配套明显跟不上沟道配套的发展。配套工程方面,多年来主要打井为抗旱。目前彰武县有抗旱水源井3511眼,其中配套机电井2944眼,而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灌站仅有西六甘久一处机组5台,装机容量475kW。

1.2设施农业的防洪排涝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全县有22个乡镇发展蔬菜保护地,蔬菜大棚容易受到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天气影响。一些蔬菜大棚建在地势低洼处,而暖棚一般都要下返,2013年多雨,地下水位高,因此有很多大棚作物浸在水里,棚户要用泥浆泵抽出水,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1-3]。

1.3病虫害防治不够得力

由于现在的玉米新品种多是密植及机播精准播种,加之2013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普遍较好,农民在防控时,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系统培训,出现多例农药中毒事件。

2建议

2.1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旱涝灾害预警和应急减灾能力。充分利用我国已建立的覆盖全国的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构成的旱涝灾害监测网,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彰武县全部城乡,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二是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三是加强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网络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四是建立防灾减灾队伍。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业施工、抢险队伍,加强安全作业培训,在专业化防控自然灾害的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五是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投入。实现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全覆盖,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部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全部行政村。畅通气象为农服务信息渠道,强化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4-6]。

2.2加大工程设施的投入

全县3.33万hm2易涝耕地分布在22个乡镇,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改造和更新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相结合。为了快速有效地排除洪水和降低地下水位,要提高各级沟道排水标准,对现有干、支、斗、沟进行清淤扩建,与村通油路的边沟相连,在干渠上主要交通道路设大桥,支沟上设单排涵,局部洼地建排水站。保证沟沟相通、路路相连、排水畅通、交通便利,彻底改变涝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发展。

2.3重点工程项目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建议政府要下大力气把彰武县目前旱涝区农业种植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搞清,有针对性地进行旱涝工程治理。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论和作物适应旱涝能力的特点科学规划,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7-8]。

2.4科学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选择地势稍微高爽地方建设施大棚避免洪涝危害。二是设施暖棚要提高标准,避免大风、暴雨、冰雹、暴雪、

寒潮、低温冷害等造成损失。三是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产出大,也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应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倡导企业、棚户投保,减轻灾害风险。

2.5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彰武县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还很高,且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格局,而气候条件的变化必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影响。要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可以适当增加春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研究农业气候种植结构转型。

2.6加强农田污染防治

目前全县实施滴灌节水工程15万hm2,但滴灌区有很多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地膜,这样就会造成大面积农田和环境污染,滴灌面积扩大了,污染也在扩大,建议在实施滴灌节水中尽量使用可降解地膜,切实把环保放在第1位。

3参考文献

[1]王凤霞.彰武县涝区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7,27(2):29.

[2]杨科.湖南省邵阳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2012(3):194-195.

[3]赵桂平,李大伟,李智勇.彰武县节水滴水节灌系统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05,208.

[4]李松平,严力蛟,娄伟平,等.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83-486.

[5]张惠莲.永定县烟草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67-268.

[6]许本作,刘建军,伍志民.关于农业防灾减灾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09(4):26-28.

[7]刘咏梅,赵忠福.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99-300.

[8]龙文军,温闽赟.我国农业保险机制与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2):189-19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元宵节活动简报范文(精选4篇)

    - 阅0

    元宵节活动简报范文篇1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全市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市文明委下发了《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

    有关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五(整理4篇)

    - 阅0

    培训工作总结篇120xx年第三季度,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安全为自己,安全为大家”的安全理念,认真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