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6篇)

来源:整理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篇1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新时代新建筑的设计也有新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不在仅仅是建筑整体设计,还需要对低碳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作为设计的基础,低碳生活的加入代表着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的理念决定着建筑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代表着设计时的设计质量、格调和品味。在大城市中,需要以扩张性建筑为目的,坚持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化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给予建筑行业树立优秀的低碳形象,保障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概念实施。

1目前我国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1从建筑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低碳建筑设计

目前许多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形式为,注重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并且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改善,让建筑和周围环境达成和谐统一的形式。利用建筑物的低碳设计带动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利用建筑物周围的生态环境设计建筑的地毯设计,以此来体现地毯设计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互存关系。在进行建筑低碳设计的时候,需要增加其率面积,加大建筑周边植被的密度。尤其是在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更是应当加强科学规划交通线路,科学的调整城市的绿化环境分布情况,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更好的提升建筑周边的环境绿化设计,进而实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

1.2从材料的角度去思考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

从材料上体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种是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对建筑进行装修和盖建。目前许多的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混凝土会散发出对人体有负面影响的氡气,人造材料中往往会散发出大量的甲醛,这些材料既没有起到环境的保护作用,还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来看,建筑的主要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的能耗比较高,也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混凝土进行拆除的过程中,废弃的材料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处理。从材料的使用上来看,材料的使用方式不恰当,极易造成许多的环境破坏隐患。对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就需要使用恰当的材料,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材料,材料的选取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第二种是通过材料的使用效率来体现低碳环保设计。在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材料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尽可能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率,让材料的使用真正的满足低碳要求,可以从建筑垃圾的减排入手,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浪费,扩大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材料,实现环境利益的最大化。首先可以保持建筑设计整体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最终达成设计的原始医院,进而让建筑结构要素尽可能的减少,以此来降低材料的用量,达成建筑能耗最低值。然后可以通过掌握材料的特点,更好的将材料运用于合理的地方。最后可以选用具备高耐久性、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例如具备可再生性且重量较轻的钢结构构件。这类材料不仅仅在搭建的过程中能够体现重量较轻的特点,还能够让施工环节最大程度的体现材料的节省,使施工周期大程度缩短,进而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真正的体现施工材料浪费现象的控制效果。

2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有许多的低碳建筑材料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设计当中,这不仅仅能够节省建筑的成本,还能够有效的体现绿色环保,有效的降低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且还能够间接的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对人体的危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安全为主,环保第一的建筑观念,尽可能的使用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能力强的建筑材料,根据工程的成本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污染量大、耗能高的建筑材料,如此便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氡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量。利用低碳建筑材料还能够考虑到原本的生态环境和地域性,尽量醉熏就地取材的用料原则。

2.2提升能源利用率

提升能源利用率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重点,高效能源能够真正的体现建筑材料的节省,降低建筑资源的浪费,进而实现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的理念。根据目前的建筑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的施工方法和建筑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进而对建筑施工中建筑资源的浪费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想要真正的实现能源高利用率,真正的实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环境保护,首先需要将建筑设计的着重点放在能源利用率的改善上,实现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率,科学化、合理化的分配相关的资源,让低碳节能建筑的施工技术得到合理的改善,将建筑管理体制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规避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真正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3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关系到建筑设计中低碳概念的重要要求之一。科学化的减少建筑对土地的占用面积,体现空间资源的高利用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低碳概念,科学化的设计房屋的建筑标准和建筑面积,真正的实现建筑耗能的降低,提升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也不能盲目的追求低碳空间概念,而忽视的建筑功能的使用情况,低碳建筑的设计前提必须是建筑具备完善的基本功能和安全性能,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和使用寿命为基础的时候,便可以着手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新型的节能材料的使用情况来说,需要从完善的建筑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减少建筑费用,提升环境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低碳概念的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之一。低碳概念需要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设计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小“角落”,我们应当从“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提升能源利用率”、“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建筑设计的低碳概念,进而真正的实现节能减耗、资源再利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安.低碳概念细啊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5).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问题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cityconstruction,landscapingisoneoftheimportantcontentinthecity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Thisarticlemainlyfromthegardenplantcommunityconceptapplication,discussedtheconceptandproblemanalysis.

Keywords:garden;plantcommunity;concept;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科学、合理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完善。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高,科研经费也将增加,建议国家增拨这方面的研究经费,增设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各个地方也应开展相应的研究。

1、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探源

自从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被梯度分析与排序等定量研究结果的支持以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间这2种对立观点的争端,但客观上促使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广为应用到人工营建的植被,包括园林绿地等城镇植被,国内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也由此开端。20世纪90年代初,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在我国开始见诸报导,历经10余年酝酿、积累,近年来文献激增,形成城镇园林绿地对象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

2、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讨论

早在国内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开始广泛应用之初,然而时至今日,虽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仍然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概念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完全依赖于个人专业素养,能否对园林学专业知识与群落生态学理论兼收并蓄,找到两者间合适的结合点。因而,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问题,对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广泛应用,仅仅是因为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抛弃了严格限定的条件,是在城镇园林绿地这一特定对象或风景园林专业这一特定领域中的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一种模糊的外延式扩展。概念应用的大体脉络可理解为,植物群落是一定地域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那么园林植物群落,即是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这种简单化的扩展延伸,从目前来说并不存在理论逻辑上的障碍,但是关键在于概念应用的真正意义与实际价值,即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们对实际对象的理解,是否能切实可行地寻求深化的理论诠释,是否能推进实践技术的实质性进步。

笔者以为,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定地域范围的园林绿地空间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满足特定视角的群落生态学要求的不同植物种个体的聚合。

该表述着重强调,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应用,可以不完全具备或满足自然的植物群落特征,但必须考虑概念应用的实际作用与意义,因此要求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或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视角。这样在概念应用之初,会首先探询概念应用的前提与目标,从而减少概念应用的随意性,保持概念应用的科学严谨。

3、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主要存在2个显著问题,一个是理论概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群落的鉴定,另一个是有关群落性质问题的悖论体现。

3.1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

从理论概念到具体群落的鉴定,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存在重要影响。在自然植被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虽然通过群落鉴定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应用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由于可以依据自然群落发育过程、空间地带性规律、群落外貌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使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较为客观地实施鉴定。而城镇园林绿地群落,人工构建于城市地区强烈干扰或退化的环境,片断化甚至高度破碎化,导致要较清晰地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以及研究对象的边界、结构与外貌特征等内容,都存在很高的难度,这就决定了适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园林植物群落这一特定对象,这也是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普遍存在、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问题之一。

3.2有关群落性质的悖论问题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篇3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对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abstractinrecentyears,becauseoftheriseofruraltourismandthetourismindustryunprecedentedprosperity,andpeople′senvironmentalawarenessincreasing,peoplebegantoexplorethetourismcarryingcapacity,butveryfewpeoplestudiedspecific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ofruraltourism.basedontheexistinganalysisofthecarryingcapacityoftourismenvironment,theconceptof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ofruraltourismwasproposed.

keywordsrural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concept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则区域发展较快,反之亦然。WwW.133229.CoM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实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各种负效应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在威胁。例如: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建设的过度膨胀;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和载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特定乡村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作一探讨。

1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来的。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lrmi和clema.tisdell对承载力概念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在人类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土地开始退化,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于是提出草原承载力、最大承载畜牧量等相关概念。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于是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土地承载力概念。美国的allan在1949年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段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内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并认为:土地承载力是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前提下,土地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以各种资源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承载力。后来,很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不同方面,对全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因此,了解承载力理论以及其计算方法,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是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某种事物的量,后来人们在研究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时引入了这个概念。在早期的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人们普遍使用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旅游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游客容纳量。此后,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1]。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环境发展对旅游活动有着很强的反作用,环境容量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崔凤军在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其定义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丰富和发展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2-3]。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将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或将环境容量定位于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标。总的来说,相对于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使用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旅游环境承载力更能体现出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环境容量作为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环境发展的主动性;其次,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加强调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

3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3.1研究概况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区域范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的情况下,该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纳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2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4-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意识增强,使旅游成为日常消费活动。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旅游资源特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得到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赵红红、刘振礼和金键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最早的探讨。保继刚和楚义芳等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类:第1类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第2类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旅游承载力的涵义、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估算模型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法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发展为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手段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估算模型。研究的范围也从单纯考虑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承载力发展为权衡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承载力[7-9]。

3.2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更成为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来动态监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仍没有完全统一,其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普遍应用意义。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对2个概念还有所争议,但是从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来看,实际上研究的都是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即研究的侧重点大多放在旅游点区的游客数量方面。二是目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些测算模型大多为静态模型,对游客的特点和景区的类型、分布状况等因素考虑较少,缺乏普遍适用性。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地在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瓶颈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环境承载力的量测中应该体现这些差异性,这在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三是目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是针对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缺乏针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其是缺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旅游地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旅游系统,其中集成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各种功能的旅游点区。各个旅游点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

4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4.1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

4.1.1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特别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更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当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者的水平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影响因子决定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设施承载力、社会心里承载力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上述承载力分量所决定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就具有时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首先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系统,各种旅游景点在规模、质量、区位等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在整个系统内部,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非均匀性和差异性。其次,由于作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的自然环境其生态恢复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间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这样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综上2个方面,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布差异性。

4.1.2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受旅游地空间规模、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乡村居民素质、当地政府政策、乡村环境恶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

乡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不像以前是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旅游只是乡村多种功能中的一种。乡村各种功能之间具有互动性,任何一种功能活动的变化都要影响到其他的功能活动。例如,乡村的农耕活动是为乡村的各种活动提供基础性资料,如果乡村中的农耕活动增多,就会增加对于土地、人员的需求,在土地、人员数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转为旅游的农耕规模和人员数量的水平。

4.1.3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乡村的性质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空间承载力、乡村旅游设施承载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不同性质乡村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起主要决定作用的要素也会不同。例如,对于观光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乡村生态承载力。对于体验式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

4.2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构成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规划通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特点,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以下4个承载分量构成。

4.2.1资源空间承载力(resourcespacebearingcapacity,rsbc)。相对于单个风景旅游区而言,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一般而言,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大小和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都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4.2.2经济设施承载力(economgestablishmentbearingca-pacity,eebc)。经济设施承载力是指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的大小。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住宿和交通运输等设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设施属于乡村基础设施范围,依赖于乡村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住宿设施主要为旅游活动服务,其建设规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设施承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

4.2.3生态环境承载力(zoologyenvironomentbearingca-pacity,zebc)。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不会发生不可接受的破坏条件下所接纳的游客数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例如,土地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固体废弃物承载力等。

4.2.4社会心理承载力(societymentalitybearingcapacity,smbc)。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促进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乡村旅游一方面会将旅游目的地的景色和文化展现在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产生冲击。旅游活动超过一定的强度不仅会造成游客旅游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斥和反感。社会心理承载力主要表现在这种不断交流过程中的游客满意程度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水平2个方面。

4.3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通过总结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构成得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为:反映乡村旅游地当地居民、当地环境、旅游者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所研究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可分为明确需要和潜在需要。明确需要是指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不必明确表达的、大家都知道的需要。潜在需要指那些必须要加以分析、研究、识别才能够确定的需要。三是当地居民的认可度。即当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所持有的观点或承受能力。四是特性是指乡村旅游所特有的性质。五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游客需要、当地居民认可度、当地环境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进行定期评审。六是优良、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受益对象不仅是旅游者,还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员工、社会投资者、当地政府等。

5参考文献

[1]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8.

[2]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旅游发展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3]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4]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0-130.

[5]翁钢民,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39-44.

[6]卢松,陆林,徐茗.旅游环境容量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77-83.

[7]曲小溪.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在观点表达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已相继出现,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当然,在这一概念体系中,概念数量众多,并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各有侧重,若不能科学厘清这些概念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也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1\]人与自然和谐更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简称为“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三生”共赢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如何?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起论述。这意味着,“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三生”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走“三生”共赢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在。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分裂与冲突的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4\](总序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都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区别仅仅在于,狭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视为全部内容,广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看成部分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黄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二、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简称,这是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

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5\](p5)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之首,足见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严重性。

为应对生态与经济基本矛盾,我们党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并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6\]。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p16)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7\]这些论述深刻表明,要解决生态与经济矛盾,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使经济发展建设在良好生态基础上。只有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因此,经济与生态协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三、“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两个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常常被混用或互换。十六大以来,迫于能源等多种资源的紧张形势,我们党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思想。由于资源消耗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概念与思想。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8\](p5)该规划建议及后来通过的纲要,都将建设“两型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十分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十七大以来不仅发展了相关思想,而且更将“两型社会”理念一步步推向了社会实践。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3\](p19)。同年底,中央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将“两型社会”建设从理论层面推向了实践层面。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明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党没有明确“两型社会”含义,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其基本内容,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9\](p45-46)这一论述以及相关论述表明,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两型社会”任务相似,但建设“两型社会”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我们要通过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关系密切,但后者是前者的生态基础和建设任务。一些学者与相关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将会降低生态文明的地位与作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只有上升到生态文明高度才能建设好,就事论事只能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期我们党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需求,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一项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3\](p12)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由环境与发展问题,特别是环境与经济矛盾转化而来,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重要背景。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2002年,在南非全球地球峰会上

,国际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的新认识,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关系。这一新认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与学术界的广义生态文明的外延相类似。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

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2002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0\](p462)实现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已经受到党中央重视,甚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但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至今没有引起关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经济与生态协调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就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9\](p45)这为我们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建设,导致我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引起了党中央高度关注。2004年,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形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奋斗目标,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五大建设的奋斗目标与最终归宿。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2\](p715)这是告诉我们,生态和谐是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人的身心和谐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基础,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建设生态文明是要奠定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11\](p67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11\](p651),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点。《决定》在“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部分还提出:“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完善环境保护政策等”\[11\](p656-657)。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及其措施。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发展观,对这个国家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信奉经济增长优先的传统发展观,遵循传统发展观支配下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这是造成人类社会生态与经济冲突、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刻思想根源。党中央,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传统发展观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

2008年,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指出: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使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和

文明理论由原来局限于“社会的世界”扩展到“自然的世界”,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理念\[4\](总序2-3)。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领域。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以人的物质需要、文化需要为本,也要以人的生态需要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也不能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必须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民生等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统筹发展,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重东部轻中西部的情况,我们必须统筹城市与农村、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引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

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尽管学术界多年前就提出了绿色发展概念,但党中央是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发展大趋势、绿色崛起成为我国发展大背景下提出该概念的。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其重要任务,其中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2011年“两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绿色发展是其重要篇章。绿色发展成为了“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胡鞍钢认为,“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成为中国本世纪上半叶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12\]。

什么是绿色发展?2010年,在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13\](p747)2012年,在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进一步指出:“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14\]绿色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尤其是经济发展绿色化,是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等措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强化背景下,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采取绿色发展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并明确了具体任务,主要包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只有选择绿色发展模式,我们才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八、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新世纪以来,面对经济与生态的尖锐冲突,党中央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及其思想。2002年,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1\]这应该是我们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循环经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14\]。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

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p959)

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循环经济,是因为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及其基本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意味着,循环经济可以在建设“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8\](p18)十七大报告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措施。“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发展重要内容。我们党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催生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绿色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生态资本增值的可持续经济。从实践层面上说,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时展的全新经济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它们都属于绿色经济范畴,都是绿色经济模式的现实体现\[4\](总序3-17)。不管三个概念具体内涵有何不同,它们都是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的重要经济形式,因而都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15\]。参考文献:

[1].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0?1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5\].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6\]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讲话(全文)\[eb/ol\]./gn/2012/01?04/3580887.shtml,2012?01?05.

\[8\]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10\]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2\]胡鞍钢.中国“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j\].中国水利,2011,(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篇5

【关键字】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8(3):3-4.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篇6

关键词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定义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5-0168-06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需水的认识。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水不能得到满足,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态服务的减少,反过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配置要求必须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在理论上属于生态水文学的范畴,在实践上服务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中,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十分重要,它通常包含了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将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河流各种功能所需的水量,则可运用功能设定法来计算[1,2]。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是生态环境需水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各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要明确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然而,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已有研究中出现了多个相关的概念,如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环境需水、环境用水等;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不同研究中给出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生态用水这一概念,在有的研究中被定义为“人为补充到生态系统中的水量”[3],而在有的研究中则被定义为“生态系统实际利用的水量”[4],显然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概念与定义在不同研究中的不一致,给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和水资源配置实践均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研究者普遍认识。由于迄今为止,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环境需水各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归纳为一个概念体系,并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作了探讨,希望能对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有所裨益。

1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

1.1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中的相关概念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上,描述其需水的相关概念有枯水流量(LowFlow)、最小流量(MinimumFlow)、河道内流量(InstreamFlow)、环境需水量(EnvironmentalFlowRequirements)、生态需水量(EcologicalFlowRequirements)、生态可接受流量(EcologyAcceptableFlowRegime)和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AcceptableFlows)以及补偿流量(CompensationFlow)等等[5]。

随着研究对象从河流拓展到植被、城市、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自然会提出更具概括性的概念。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表述各类生态系统需水时,相继采用了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环境需水、环境用水、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术语。而随着对生态环境需水机理研究的深入以及水资源配置实践的进展,又提出了生态储水、生态耗水、生态缺水等概念[3]。

1.2概念辨析

产生上述诸多相关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服务于水资源配置,大致应回答几大方面的问题:需水主体是什么?需要多少水?已经用了多少水?还缺多少水?怎样配置?正是由于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造成了在“生态”、“环境”、“需水”、“用水”、“缺水”、“储水”、“耗水”等关键词选用上的不同。为了明晰各关键词的具体含义以便在研究中正确使用恰当的概念,需要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辨析。

根据已有研究以及上述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将这些关键词分为三组,即“生态与环境”、“需水、用水与缺水”以及“储水与耗水”,并进行辨析。

1.2.1生态和环境

生态和环境这两个用词体现了研究对象的差别。生态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构成的生物群落,另一部分是无机环境。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相对比重来看,有些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占有较大比重,如植被生态系统;而有些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则占有较大比重,生物群落相对次要,如河流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看,在有些生态系统中水只是供给生物群落生长,依靠生物群落来发挥功能,如植被生态系统;而在有些生态系统中,水直接发挥功能,如河流生态系统,径流直接发挥维持地下水位、维持栖息地以及输沙等功能。

对于前者,研究关注的对象多侧重于生物群落[6],主要考虑依赖于水而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消耗的水量[7],解决生态问题[8],故研究者多使用生态需水或生态用水的概念;而对于后者,研究关注的对象则侧重于无机环境,主要考虑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9],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及其水环境[10],保护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维持鱼类产卵洄游、保护和创造良好景观等[11],此时便倾向于使用环境需水或者环境用水的概念。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者们倾向于将生态需水(生态用水)与环境需水(环境用水)区分开来[10,12,13]。

然而,生态和环境虽然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不可分割;研究对象均为生态系统,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在一般的论述中,如不涉及具体的生态系统,通常可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用水)[14]。

1.2.2需水、用水和缺水

需水与用水这两个用语实际上是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反映。需水是从生态系统自身需求的角度来说的,是生态系统自身固有的属性,虽然可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波动,但相对固定;而用水则是生态系统实际获得的可供利用的水量,动态多变。对于受人类活动干扰不大的生态系统来说,尽管用水多变,但从长期来看,用水与需水基本相符;而对于人类开发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来说,用水被大量挤占,需水往往不能满足,二者的差额即是缺水。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应保证用水与需水大致相当。

用水的来源包括天然补给和人工补给两个方面。其中人工补给在天然补给不能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存在[15];人工补给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相对应,包含在狭义的水资源(人类可控制和分配的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中。

1.2.3储水与耗水

储水与耗水主要是从生态系统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来区分的。生态系统对获得的水资源,一部分用于消耗,另一部分则存储起来;前者称为耗水,后者称为储水。从理论上讲,需水包括储水与耗水两部分;储水的功能是起缓冲作用,为耗水提供来源。而从水量平衡与水资源配置时间的角度来看,只要满足耗水则可满足生态系统的需求。

以植被生态系统为例,其需水包括土壤水与蒸散两部分[16],前者属于储水,后者属于耗水。土壤自身并不消耗水,并且在降水时将多余的水资源存储起来,在干旱时供给植被蒸散之需。一般说来,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并不大,因此在多数研究中,计算植被生态需水时仅考虑蒸散。然而在人类活动十分强烈的区域,储水也可能被人类掠夺,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过度取水导致湖泊萎缩等;在这种情况下,计算需水时不仅要考虑耗水,还要考虑储水的补足。

1.3生态环境需水各概念使用建议

通过上文的概念辨析,可以明确生态环境需水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根据其组分之间的不同而有生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环境(无机环境)之分。而根据其自身需求与实际获得的差别又有需水与用水之分。从生态系统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来看,有储水与耗水之分;从生态环境用水的来源来看,有人工补给与天然补给之分;需水与用水的差值即是生态缺水。从而可将生态环境需水各相关概念归纳为一个概念体系(见图1)。

根据已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普遍希望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概括生态环境需水,如宋炳煜等建议采用生态用水的概念[17]。然而,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能科学辨析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内涵[4]。从上述分析来看,生态环境需水的各相关概念都有其具体含义,在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实践上都具有各自的意义,它们一起共同区分了广义水资源与狭义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内涵的差异,这是单一的概念难以实现的。例如河流输沙用水更多地是体现一种环境功能,此时采用环境用水比采用生态用水更加贴切。因此,本文建议不必建立单一的统一概念,而是允许这些概念共存,在研究时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概念。

在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研究和水资源配置的实践操作中,宜根据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概念。在概念的选择与使用上,本文建议如下:①首先根据研究对象来选择使用“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如果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生物群落,则可选择使用“生态”一词;如果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无机环境,则可选择使用“环境”一词;而如果研究对象既要考虑生物群落,又要考虑无机环境(如以某个区域或流域为研究对象),或者在一般的理论叙述中,则选择使用“生态环境”一词;②其次,根据研究内容是考察生态系统自身的需求还是实际获得的供给,选择使用“需水”或“用水”。而对于生态储水、生态耗水、生态缺水、人工补给与天然补给用水等概念,含义已十分明确,在其使用上一般不存在什么争议。例如,研究植被时可用植被生态需水概念;研究河流需水时,主要考虑环境因素,则可采用河流环境需水概念;而研究一个流域时,则需采用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同样,在考察生态系统实际得到的可供利用的水量时,应采用相应的用水概念。这样一来,在生态环境需水相关概念的选择与使用上可以较好地达成一致。

2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2.1生态环境需水定义的相关表述

在国外,Covich于1993年提出了生态需水就是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18]。Falkenmark将“绿水”(greenwater)的概念从其他水资源中分离出来,提醒人们注意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19]。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态需水(BasicEcologicalWaterRequirement)的概念,即需要提供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水给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整合性;同时应该考虑气候、季节变化等因素对生态需水的影响[20]。

在我国,早期的研究中根据研究对象来直接定义。如汤奇成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水可统称为生态用水,它包括绿洲周围植树造林种草所需要水量和保持一定湖泊水面所需水量两方面[21];贾宝全等则认为:在干旱区内,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护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或组分)所消耗的水分都是生态用水[22]。显然,这样的定义仅适用于某个或某些生态系统,而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因而缺乏普适性,需要改进。

真正具有普适性的生态环境需水定义,是钱正英等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中提出的。即:“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23]。这一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与支持[24],其研究也多以此定义为基础[25]。例如:河口区生态系统可根据水盐平衡来确定生态环境需水[26,27];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输沙部分[1,28],特别是多沙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29],可采用水沙平衡来确定。

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有时难以直接利用这四大平衡原理来确定生态环境需水。另一方面,从其狭义定义来看,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也需要具体量化。为此,各研究者不得不依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定义,如“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17]、“维持自身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30,31]等说法;这些表述大致可归纳为自然地理平衡说法、生态系统稳定说法与其他说法[17]。

2.2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之间的关系

从研究背景来看,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正是在人类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导致生态系统健康受损的情况下提出的,研究的目的也正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另一方面,尽管在定义的表述上有所不同,然而在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保持生态系统健康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颇为一致[32]。那么,如果借用“生态系统健康”一词,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需水概念界定有所帮助呢?

Costanza将过去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归纳为动态平衡、没有疾病、多样性或者复杂性、稳定性或弹性、活力或生长空间、各组分间平衡等说法[33]。而在已有研究中,生态环境需水被定义为“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17]、“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23]、“维持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34]、“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或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不至于进一步下降”[35]、“维系生态系统功能”[1,36]等所需要的水。比较这些说法不难看出(见表1),在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中,研究者表达的正是“健康”的含义;只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才造成了对“健康”表述的不同。

生态系统健康定义生态环境需水定义活力或生长空间(vigororscopeforgrowth)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17]没有疾病(absenceofdisease)[33]

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23]各组分间平衡(balancebetweensystemcomponents)[33]维持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34]稳定性或弹性(stabilityorresilience)[33]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4]动态平衡(homeostasis)[33]

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2]多样性或复杂性(diversityorcomplexity)[33]

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37]

维持自身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30,31]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和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8]满足特定的河流系统功能[1]

维系一定生态系统功能[36]

2.3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通过上述对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已有研究中对生态环境需水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均是在表达“生态系统健康”的意思。因此,本文建议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这一表述与Covich的定义比较相似[18]。事实上,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规范化的概念,它代表了环境管理的最终愿望[33]。

采用这一定义具有如下优点:

(1)这一定义抓住了现有研究中各种定义的共同本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将现有研究中的各种说法统一起来。

(2)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需水机理,由于用水短缺引起的健康问题有不同的表现,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也不同;这也是造成现有研究中多种生态环境需水定义的原因之一。例如对于植被生态系统来说,一般倾向于从结构方面来描述,因此植被生态需水通常被定义为维持自身生长所需的水量;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来说,更易从功能上来衡量其是否健康,因此对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一般定义为维持其功能所需的水量。而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中关于生态环境需水定义的各种表述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健康”的含义,只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描述“健康”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因此,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可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

(3)有助于合理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大部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生态环境需水的概算工作,而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合理性缺乏评价,因此导致研究成果实用价值不足。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为合理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并可以借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成果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从而将有力地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4)有助于借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成果,对生态环境用水配置效果进行评价。生态环境用水的短缺会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恶化,而生态环境用水配置的目的即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评价生态环境用水配置是否合理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来实现。

3总结

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讨论。已有研究在概念选择与使用上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生态与环境、需水与用水等关键词的使用上。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本文将其归纳为一个概念体系,并对各概念的使用提出了建议: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用词的选择,其次根据研究内容是考察生态系统的需求还是实际获得的供给,确定“需水”或“用水”用词的选择。这样,在概念的使用上可以较好地达成一致。

通过对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已有研究中关于生态环境需水各种定义的本质是表达“生态系统健康”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采用这一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将现有研究中的各种说法统一起来;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有助于借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成果来合理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对生态环境用水配置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倪晋仁,金玲,赵业安,刘小勇.黄河下游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J].水利学报,2002,(10):1~7.[NiJinren,JinLing,ZhaoYean,LiuXiaoyong.MinimumWaterDemandforEcosystemProtectionintheLowerYellowRiver?[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2,(10):1~7.]

[2]倪晋仁,崔树彬,李天宏,金玲.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J].水利学报,2002,(9):14~20.[NiJinren,CuiShubin,LiTianhong,JinLing.OnWaterDemandofRiverEcosystem[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2,(9):14~20.]

[3]郑红星,刘昌明,丰华丽.生态需水的理论内涵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4,15(5):626~633.[ZhengHongxing,LiuChangming,FengHuali.OnConceptsofEcologicalWaterDemand[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04,15(5):626~633.]

[4]杨爱民,唐克旺,王浩,刘小勇.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J].水利学报,2004,?(12):39~45.[YangAimin,TangKewang,WangHao,LiuXiaoyong.TheoryandCalculationMethodofEcologicalWaterUse[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4,(12):39~45.]

[5]杨志峰,张远.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方法比较[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18(3):294~301.[YangZhifeng,ZhangYuan.ComparisonofMethodsfor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FlowinRiverChannels[J].JournalofHydrodynamicsSeriesA,2003,18(3):294~301.]

[6]许新宜,杨志峰.试论生态环境需水量[J].中国水利A刊,2003,(3):12~15.[XuXinyi,YangZhifeng.GeneralDiscussiononEcologicalEnvironmentWaterDemand[J].ChinaWaterResourcesSeriesA,2003,(3):12~15.]

[7]刘霞,王礼先,张志强.生态环境用水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6):58~61.[LiuXia,WangLixian,ZhangZhiqiang.ProgressonEcoenvironmentalWaterConsumption[J].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1,15(6):58~61.]

[8]谢新民,杨小柳.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228~229.[XieXinmin,YangXiaoliu.TheoryandPracticeofInstantPredictiononWaterResourcesofDroughtPeriodinDemiaridsubhumidArea[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1999:228~229.]

[9]杨振怀,崔宗培,徐乾清等.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853.[YangZhenhuai,CuiZongpei,XuQianqingetal.ChineseEncyclopediaonWaterConservancy(Volume2)[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1990:853.]

[10]王西琴,张远,刘昌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40~246.[WangXiqin,ZhangYuan,LiuChangming.ATheoreticalDiscussion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WaterRequirementsofRiverCours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3,18(2):240~246.]

[11]瞿伦强.论成都的环境用水和水生态环境建设[J].四川环境,1997,16(1):51~55.[QuLunqiang.OnWaterforEnvironmentandConstructionofWaterEcoenvironmentofChengdu?[J].SichuanEnvironment,1997,16(1):51~55.]

[12]王西琴,刘昌明,杨志峰.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II)――实践[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548~552.[WangXiqin,LiuChangming,YangZhifeng.MethodofResolvingLowestEnvironmentalWaterDemandsinRiverCourse(II):Application[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1,21(5):548~552.]

[13]王西琴,刘昌明,杨志峰.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Ⅰ)――理论[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544~547.[WangXiqin,LiuChangming,YangZhifeng.MethodofResolvingLowestEnvironmentalWaterDemandsinRiverCourse(I):Theory[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1,21(5):544~547.]

[14]田英,杨志峰,刘静玲,崔保山.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23(1):100~106.[TianYing,YangZhifeng,LiuJingling,CuiBaoshan.PreliminaryStudyonUrbanEcoenvironmentalWaterRequirements[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3,23(1):100~106.]

[15]纪永福,俄有浩,杨自辉,安富博.民勤盆地生态功能类型区划分与生态用水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8,25(1):10~15.[JiYongfu,EYouhao,YangZihui,AnFubo.StudyontheEcologicalFunctionalDivisionsandEcologicalWaterConsumptionintheMinqinBasin[J].AridZoneResearch,2008,25(1):10~15.]

[16]张远,杨志峰.黄淮海地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72~75.[ZhangYuan,YangZhifeng.MinimumEcologicalWaterRequirementofForestlandinHuanghuaihaiArea[J].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2,16(2):72~75.]

[17]宋炳煜,杨.关于生态用水研究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617~625.[SongBingyu,YangJie.DiscussiononEcologicalUseofWaterResearch[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3,18(5):617~625.]

[18]CovichA.WaterinCrisis:AGuidetotheWorld'sFreshWaterResources[A].In:PeterH.G.(Eds.).WaterandEcosystem[C].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40~55.

[19]FalkenmarkM.CopingwithWaterScarcityUnderRapidPopulationGrowth[M].Pretoria:ConferenceofSADCMinsters,1995:23~24.

[20]GleickPH.WaterinCrisis:PathstoSustainableWaterUse[J].EcologicalApplications,1998,8(3):571~579.

[21]汤奇成.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绿洲建设[J].自然资源,1989,(6):28~34.[TangQicheng.WaterResourcesandConstructionofOasisinTarimBasin[J].ResourcesScience,1989,(6):28~34.]

[22]贾宝全,许英勤.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1998,21(2):8~12.[JiaBaoquan,XuYingqin.TheConceptionoftheEcoenvironmentalWaterDemandandItsClassificationinAridLand:TakingXinjiangasanExample[J].AridLandGeography,1998,21(2):8~12.]

[23]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QianZhengying,ZhangGuangdou.StrategicResearch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inChina[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1]

[24]贾宝全,张志强,张红旗,慈龙骏.生态环境用水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探索[J].生态学报,2002,22(10):1734~1740.[JiaBaoquan,ZhangZhiqiang,ZhangHongqi,CiLongjun.OntheCurrentResearchStatus,ProblemsandFutureFramework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WaterUse[J].ActaEcologicaSinica,2002,22(10):1734~1740.]

[25]刘桂民,王根绪.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J].冰川冻土,2004,26(5):650~656.[LiuGuimin,WangGenxu.SomeIssuesofEcologicalWaterDemandintheAridRegionsofChina[J].Jo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2004,26(5):650~656.]

[26]顾圣华.长江口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探讨[J].水文,2004,(6):35~37.[GuShenghua.StudyontheComputationalMethodforEnvironmentalWaterUseintheYangtzeRiverEstuary[J].Hydrology,2004,(6):35~37.]

[27]郑建平,王芳,华祖林,褚君达.海河河口生态需水量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5):518~521.[ZhengJianping,WangFang,HuaZulin,ChuJunda.ResearchonEcologicalWaterRequirementofHaiheRiverEstuary[J].JournalofHoha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2005,33(5):518~521.]

[28]石伟,王光谦.黄河下游最小输沙用水总量的初步估算[J].泥沙研究,2003,(2):60~64.[ShiWei,WangGuangqian.EstimateoftheMinimumWaterRequirementforSedimentTransportintheLowerYellowRiver[J].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2003,(2):60~64.]

[29]LuoHuaming,LiTianhong,NiJinren,WangYudong.WaterDemandforEcosystemProtectioninRiverswithHyperconcentratedSedimentladenFlow[J].ScienceinChinaSer.EEngineering&MaterialsScience,2004,47(Supp.I):186~198.

[30]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2):219~224.[CuiBaoshan,YangZhifeng.WaterConsumptionforEcoenvironmentalAspectonWetlands?[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2,22(2):219~224.]

[31]杨志峰.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YangZhifeng.Theory,MethodandPracticeofEcoenvironmentalWaterRequirement[M].Beijing:SciencePress,2003.]

[32]唐占辉,马逊风,盛连喜.生态用水量估算与植被生态建设[J].环境保护,2004,(9):31~33.[TangZhanhui,MaXunfeng,ShengLianxi.EstimationofEcologicalWaterConsumptionandVegetationEcologicalConstruction[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4,(9):31~33.]

[33]CostanzaR,MageauM.WhatisaHealthyEcosystem[J].AquaticEcology,1999,33:105~115.

[34]刘昌明.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J].中国水利,1999,(10):18~20.[LiuChangming.SupplyDemandAnalysisofWaterResourcesin21stCenturyinChina:StudyonEcologicalWaterConservancy[J].ChinaWaterResources,1999,(10):18~20.]

[35]丰华丽,王超,朱光灿.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生态需水的影响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2,13(6):757~762.[FengHuali,WangChao,ZhuGuangcan.EffectofLandUseonEcologicalWaterRequirementofRiverBasin[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02,13(6):757~762.]

[36]夏军,郑冬燕,刘青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估算的几个问题研讨[J].水文,2002,22(5):12~17.[XiaJun,ZhengDongyan,LiuQinge.StudyonEvaluationofEcowaterDemandinNorthwestChina[J].Hydrology,2002,22(5):12~1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 阅0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1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

    业务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5篇)

    - 阅0

    业务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篇1光阴似箭,转眼间XXXX年即将进入尾声!感谢领导在这即将一年的工作中,对我的帮助支持与指导。同时,在这工作期间,有得也有失,现就将XXXX工作简要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