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程论文(6篇)
来源:网友
影响工程论文篇1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218.
[2]孙英.分析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4):223.
[3]单爱静.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98.
[4]翟曉谨.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5~156.
[5]刘永兴.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江西建材,2015(17):239~248.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魏冬青.试析工程造价审核结算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8)
[2]韦菁.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2)
[3]原兵兵,董丽娅.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3(04)
[4]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10):69-70.
[5]冀丹芳.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225-225.
[6]张怀生.浅谈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J].中国船舶报工作研究,2013(07).
[7]童金闽.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及工程造价中后期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8]冉守霞.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2(3),58-59.
[9]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鲍静媛,左松.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385.
[2]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
[3]连俊玲.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山西建筑,2013,1:218-219.
[4]杨德才.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3,17:104.
[5]陈雪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重点与实施要点的分析[J].建筑科技与施工管理,2011,6.
[6]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4(8)
影响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4总结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会燕.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4).
影响工程论文篇3
1.1研究区域概况
1.1.1二卡自然保护区二卡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东北,地理坐标:N49°26′~49°32′;E117°45′~117°51′,属黑龙江流域。区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凉短促,降水集中,春秋两季降水少,多大风。年平均气温-0.1℃,极端最低气温-42.7℃,极端最高气温40.1℃,降水量319mm,蒸发量1405.5mm。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北部,总面积1927hm2;缓冲区位于核心区,面积1611hm2;其余区域为实验区,面积为3143hm2。二卡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及功能区划见图1。保护区主要由湖滨平
原、冲积平原、河谷漫滩、沙地沙岗、高平原等地貌组成。保护区中部301高速公路横穿而过,路基每隔400m设置一处涵洞,以维持南北区域的水力联通。1.1.2海拉尔河保护区主要受东侧的海拉尔河补给。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海拉尔河径流量年内分布极为不均:11月至翌年3月为冰封期,径流量极小;4月至10月为非冰封期,非冰封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约95%。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呈东至西流向。海拉尔河在二卡自然保护区附近为河流下游,属于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开阔,当径流量较大时,河水出槽漫滩,为河漫滩湿地提供补给。海拉尔河上游拟建某水利水电工程(A工程),工程建设后将改变二卡自然保护区断面的水文情势,继而影响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
1.2研究方法
1.2.1水文基础数据二卡自然保护区植物的主要生长季节为5-9月,因此以1961~2010年共计50年内的海拉尔河嵯岗水文站的5-9月水文资料为基础,针对月均径流量进行分析,总计250个数据样本。嵯岗水文站位于二卡自然保护区上游约30km的海拉尔河干流上,从嵯岗水文站至二卡自然保护区的海拉尔河段内,无支流汇入,也无取水口。因此,嵯岗站的水文资料可较好的表征二卡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海拉尔河水文情势。
1.2.2植被基础数据采用TM5影像作为基础信息源进行遥感解译。遥感解译结合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进行:2011年8月通过植被调查以及现有资料为解译提供参照;2012年9月通过现场调查,对解译成果进一步验证。
1.2.3湿地分类对于湿地的定义及分类,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1971年于伊朗拉姆萨尔签署的《湿地公约》。其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公约》同时还对海洋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的湿地类型进行了细分。二卡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属于内陆湿地,参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分类,结合保护区植被类型,本研究区域涉及的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季节性河流湿地、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和盐化沼泽。
1.2.4湿地景观破碎度湿地景观破碎度表征着湿地被分割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C为湿地的破碎度;N为某湿地类型斑块的总个数;A为某湿地类型的总面积。
2结果与讨论
2.1海拉尔河月均流量分析基于嵯岗水文站1961年至2010年5~9月份的水文资料,海拉尔河最小月均流量为5.91m3/s,最大月均流量为558.54m3/s。以10m3/s为梯度对海拉尔河月均流量进行频数及频率统计,统计值区间为0-560m3/s,根据统计结果绘制频率密度图及频率分布图见图2。海拉尔河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存在封冻现象,不适宜按照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进行水文周期划分。为了研究需要,将海拉尔河流域主要植被生长期(5~9月份)的月均流量划分为低、中、高三类径流水平:月均流量小于58m3/s为低径流(出现频率P≥75%);月均流量在58~186m3/s的为中径流(75%>P>25%);月均流量大于186m3/s为高径流(P≤25%)。综合考虑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分别选取三个时段代表海拉尔河的低、中、高径流期。2009年8~9月为低径流期,月均流量分别为61.42m3/s、56.01m3/s,时段平均流量为58.72m3/s(P=74.6%)。2010年5~8月为中径流期,月均流量分别为161.21m3/s、108.21m3/s、98.91m3/s、108.70m3/s,时段平均流量为119.26m3/s(P=44.4%)。2009年5~7月为高径流期,月均流量分别为149.09m3/s、157.43m3/s、264.53m3/s,时段平均流量为190.35m3/s(P=23.8%)。
2.2不同径流期内湿地差异分析采用三个时段末的TM5影像作为基础信息源进行解译,以研究水文情势对二卡自然保护区的影响:2009年10月1日、2010年9月7日、2009年8月3日的影像资料分别代表海拉尔河低、中、高径流期。解译成果及统计见表1、图3及图4。二卡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受水文情势的影响较大,在低、中、高径流期内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43.03%、53.66%、69.56%。此外,湿地类型在不同径流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低径流期内,保护区湿地以盐化沼泽为主,占总湿地面积的50.31%;中径流期内,保护区内各类型湿地的面积较接近,季节性河流湿地、草本沼泽及盐化沼泽的比例分别为28.40%、25.14%和28.31%;高径流期内,保护区以季节性河流湿地为主,占总湿地面积的52.3%。对比三个研究时段可见,随着海拉尔河径流量的增加,时段末的湿地总面积以及季节性河流湿地面积增加、盐化沼泽面积减少。水文情势是制约湿地类型与演替的最基本因素。海拉尔河径流量的变化,引起保护区的水量、淹水历时、淹没范围、漫滩频率等水文情势变化,短期改变区域的淹没状况及湿地类型,如低径流期的盐化沼泽在高径流期被淹没成为季节性河流湿地。同时,水文情势对湿地的理化环境产生影响(如营养物质的可获取性、土壤和水体含盐量、pH值和沉积物特性等),继而引起保护区湿地植被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动,最终带来湿地的演替。地势较低的区域可得到较充足的水源补给,维持长期积水状态,成为湖泊湿地;地势适中的区域不定期得到水源补给,区域不断处于“干-湿”交替中,逐渐发育成为灌丛湿地、草本沼泽或盐化沼泽。而地势较高的区域不能得到足够的水源的补给,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湿地以外的生态系统。
2.3湿地生态阈值分析生态系统发生突变的点或区间,在生态学领域称为“生态阈值”。生态阈值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但公认的一点含义是:当生态因子扰动接近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或过程会发生不同状态间的跃变。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具有适应、调节能力,且该能力与湿地面积呈正相关,湿地面积也被诸多研究者作为生态阈值判别指标。以二卡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大部分河漫滩湿地缺乏观测资料或基础研究,制约了河漫滩湿地的生态阈值研究。河流的水文情势是河漫滩湿地形成与演替的最基本因素,与湿地面积之间也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河流水文情势为基础,从湿地面积角度进行生态阈值分析。海拉尔河的低、中、高径流期不仅引起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的变化,同时还短期改变了保护区内湿地类型的分布状况,带来湿地景观破碎度的差异。景观破碎度反应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作为湿地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从表2可见,在海拉尔河的低、中、高径流期,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破碎度分别为1.02、0.84、0.64,径流量越低,湿地破碎度越大。更值得关注的是,湖泊湿地的破碎度在低径流期达到了1.37,比中、高径流期增加了一倍以上。二卡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河漫滩湿地,径流补给是湿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湖泊湿地形成于地势较低的区域,是整个湿地的中心区。湖泊湿地的面积萎缩且破碎化程度上升,表明整个湿地区域的水量已经较为缺乏,亟需得到新的径流补给,湿地已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本研究选取的低径流期末(平均流量58.72m3/s,P=74.6%),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比例仅为43.03%,湿地景观破碎度达到1.02,尤其是湖泊湿地的破碎度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跃变,由中径流期的0.57增加到1.37。结合生态阈值的含义,此时段的湿地状态可近似的作为区域的生态阈值,即维持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域面积的43.03%。
2.4工程对湿地影响评价拟建A工程引起海拉尔河水文情势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平水年及枯水年:平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断面5~9月份月均流量由159.75m3/s减少至134.75m3/s;枯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断面5~9月份月均流量由66.9m3/s减少至52.6m3/s。基于本文2.2小节研究内容,海拉尔河月均流量与二卡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比例存在着正相关,月均流量越大则湿地面积越多。月均流量对湿地面积的影响是多元的,其相互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半定量评价A工程对湿地的影响,假定月均流量与湿地面积比例为线性相关(如图5)。采用内插法易得,平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5~9月份月均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比例由58.87%减少至56.32%;枯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5~9月份月均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比例由45.23%减少至42.34%。结合本文2.3小结研究结果进行A工程建设对湿地的影响评价。平水年内,A工程建设导致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比例减少至56.32%,湿地生态系统受影响程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枯水年内,A工程建设导致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比例减少至42.34%,已低于43.03%的生态阈值,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及稳定将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采用人造洪水等措施以减少水文情势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3结论与展望
影响工程论文篇4
水利工程是人类通过工程措施或行为,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被人们用来防洪、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或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提供清洁能源和水利旅游景点(如修建水库、人工湖泊等)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更强调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务目标是生态。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的标志,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
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
另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在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必然会干扰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而生态水利工程防止了工程作用下的生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在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二是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三是施工阶段的任务。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最后一点是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
3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例如,学者董哲仁曾提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五项基本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首先,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其次,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但当前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很少或没有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这一点。再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当前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而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在植物生长季节充分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在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4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以黑龙江省最大的湿地—扎龙湿地附近的“三江平原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和“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两个国家“十一五”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为例,论述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见的难点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本项目共涉及10个流域。工程类型主要为堤防工程和涝区工程。其范围东起乌苏里江、西接梧桐河流域,南至兴凯湖,北临黑龙江,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支流梧桐河、嘟噜河;黑龙江及其支流莲花河、浓江河、鸭绿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别拉洪河、挠力河、穆棱河、松阿察河等河流。另外,区内还有小兴凯湖以及中俄界湖大兴凯湖。
作为三江项目,环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难点之一。分区分片实施的建设项目,在环评中都应逐点逐片落实评价内容和环保措施。即使同样的活动内容实施到不同的地域上,其发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从而针对性也就成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灵魂。环境敏感点的识别即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是该项目中的又一难点,在三江项目涉及的流域众多,并且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有很多工程伸入到自然保护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细致工作,把自然保护区和工程项目逐个流域地对比界限,把伸入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全部撤出来,从而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区域环境功能状况分析中,评价范围的界定也是其难点之一。在三江防洪治涝工程中,工程比较分散,每个流域都有。在一个流域内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村屯相互镶嵌,如果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的范围来确定,则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将被划分到其内,若影响范围涉及敏感点时,应把整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在内,最后采取了几个流域放在一起来确定评价范围。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到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这是由生态环境影响的累积性、渐进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更是由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的。所以要长期跟踪评价。
5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保护生态,还要改善生态,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对生态影响往往具有宏观影响、区域性影响的特性,即使同样的工程建设到不同的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今后还要注意和具体工程结合来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做好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要充分了解和正确处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看到负面影响的同时,更要看到正面影响,对正面影响,要努力开发、扩大其效益;对负面影响,则应尽可能限制和减免它。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佳木斯: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2]刘正茂,刘景瑞,夏广亮,等.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方案设计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23(5):7-10.
影响工程论文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不断的提升,国家的基础建设不断的完善。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设计是开展各项建设的关键点。其设计的标准性和可靠性对整个工程建设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水利水电施工建设设计过程中其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设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设计问题
正文:
当前我国的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很快。水利水电在有了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后发展迅速。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农村,水利水电建设都对国家的水资源的利用和电力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是民生的影响内容。这关系着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做好水利水电的设计,保证我国的基础建设的质量,这也是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实地勘察欠周密,项目评估不够客观。在当前的水利水电施工设计中,施工设计所依据的资料是设计的直接影响因素。任何科学的、有效的设计都是需要根据实际的真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该先进行实际的勘测。这需要设计人员携带相应的勘测仪器,带着相关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对周围的施工的环境进行资料的搜集。但是目前,在水利水电设计阶段,很多资料的获取并不是的实际的勘查的得到的。有的设计人员为了省事,就直接查找之前的资料或者是历史的数据,但是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延长,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际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的依据历史的数据已经不真实了,这就会影响到设计的实用性。尤其是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很少会继续拧组织可行性论证,狠毒偶的设计常常是不合理或者好似不规范。国家在相关的方面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1.2设计思路欠严谨,设计图纸不够详细。个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致使方案比选不力。1.3报告编制欠规范,投资概算不够准确。有些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并不规范,影响到工程开展的有效性。在一些章节设计中,格式不规范,章节乱排现象严重,并且环境评价等各种缺失现象常见。还有一些报告的合理化方案不够科学,对报告的分析方法不够严谨,报告分析的深度不够,影响了工程师的判断。在对一些分项目的管理中,有一些涉及到结构力学、水文等方面的计算,但是计算的结果很轻率,导致设计投资的资源或者是指标不符合编制要求,影响到投资分析。
2.在工程设计中的应对措施
2.1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首先应该提高设计人员的实际的素质,提升其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责任感。(2)针对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进行施工,明确在不同的阶段的施工的质量、目标。将质量目标进行细化,并且讲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保证项目总负责人的职责,要求其落实各个故障制度,实现不同的部门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和管理。针对设计阶段的各任务进行及时的落实,定期对设计成果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完善。(3)加强对工程设计人员的后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2.2正确规范工程设计的论证,分析及经济评价。通过充分的比较分析和论证,才能保证设计方案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主要包括:建筑物的设置和工程采取的措施要经过必要性的论证,建筑物的布置和规模尺寸确定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同时,设计要充分考虑工程建设时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求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设计的经济评价是判定一项工程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这部分内容必须在设计报告中予以体现。2.3不因环境影响评估。库区下游准备工作和环境影响评估是设计报告完善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模多么小,其势必都会影响到周围的建设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等。所以要做好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评估工作。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工程项目建设地区的环境状况;(2)论述此次工程项目建设将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因素;(3)预测工程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4)明确提出自然保护的有效措施和对环境影响的补偿办法。2.4严格要求设计质量及管理水平。保证设计的质量应该按照规定中的设计质量要求不断的完善设计,要求各个部门的设计人员按照相关的文件进行设计完善,在设计文件的各项记录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设计质量。2.5加强对设计成果的审查工作。各个部门的主管以及负责人等应该及时就设计成果进行分析检查,实现对不同的专业技术方面对设计中的建设的可靠性、建筑后期的维护、技术施工要点、紧急预案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找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完善设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各个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保证在设计的资料的搜集的可靠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制定出符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化的设计方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曹楚生.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影响工程论文篇6
论文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坝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减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兴建大坝产生的泥沙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探讨应对的工程措施。论文论文关键词:大坝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工程措施1.引言“大坝与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普遍意义上讲,修建大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移民、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地质灾害、溃坝等八个方面。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这是目前讨论大坝与生态问题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实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生态角度讲,是修建大坝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2.泥沙淤积分析当河道上修建了雍水建筑物之后,诸如大坝。随着库区水位的抬高,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地减小。原河道水流特性的这种改变,降低了水流的挟沙能力,也改变了原河道的泥沙运动条件,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逐渐沉淀,造成水库淤积。水库淤积问题在多沙河流(例如黄河、永定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嘉陵江流域)和推移质输沙量较高的河流(如岷江)显得较为突出。黄河干流大型水库的淤积量多占水库总库容的50%以上。水库淤积一方面降低了水库利用效果,同时,大量泥沙沿途淤积河床,影响行洪,通航,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以洪水泥沙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范围广,破坏力强。与此同时,另一方由于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淤积。也产生了近些年来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比如:对下游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及土壤盐碱化的问题。最常见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河流输移含量高的悬浮泥沙或挟带的粗沙,细沙,淤泥和粘土沉积于大坝所形成的水库内,根据流域类型,面积和平均降雨量等特征,河流输移的泥沙含量变化范围可从百万分之几百到百万分之几千,河流输移的泥沙80%—90%比细沙还细,因此,这些泥沙经长距离的输移进入水库,并以颗粒沉降速率逐渐沉积下来,水库泥沙主要来自这部分粗沙沉积于库尾,形成三角洲,随着水挟带的泥沙沿河床推移,逐渐向水库中进一步推移。坡岸不稳定且河床坡度比较陡的河流中,泥沙主要由大块石和很细的颗粒组成。通常,在这样的地区,陡的河床坡度加上气旋影响所产生的暴雨,会导致河水中的泥沙和碎石急剧增加,有时会导致河岸漫溢。泥石流或类似溃坝的情况。泥沙的主要来源是流域内的地面土壤侵蚀,某些情况下还会造成河岸严重坍塌。另外,世界上许多地方,人类的活动导致森林大量砍伐,植被遭破坏,使侵蚀和输沙率急增,水库中的沉积泥沙也会显著增加。3.泥沙淤积对环境的影响3.1自然灾害频繁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在黄河干流修建了13个水坝工程,其中包括泥沙界著名的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库与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水库。在长江干流上,三峡工程正在建设,2003年已开始蓄水,2009年将全部建成。这些工程具有重大效益,也给长江,黄河的自然形态带来深刻变化。以丹江口水库为例说明水库建设带来的泥沙淤积,并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据测算,1960——1994年,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量达14137亿m3,占水库总库容的7%,而且有逐年增加之势。汉江流域年均输沙量5130万t,丹江流域年均输沙量415万t,丹江口水库每年将面临554万t的泥沙淤积。根据资料,19世纪以来,该区水涝灾害平均5年发生1次,新中国建立后平均2年1次,近10年几乎1年1次。90年代末与80年代中后期比,灾害影响范围由5121万hm2扩大到162133万hm2,扩大了31倍。灾害破坏力强,如2002年6月9日,宁陕,佛坪,镇安等地普降特大暴雨,形成洪水灾害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白酒销售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 阅0白酒销售工作总结范文篇1时间依然遵循其亘古不变的规律延续着,又一个年头成为历史,依然如过去的诸多年一样,已成为历史的xx年,同样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诸多的感慨。xx年对于白.....

体育生训练计划范文,体育生训练计划
- 阅0有关体育生训练计划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和阳光体育行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