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整理3篇)

来源:其他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播放“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

二、初读,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

四、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五、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根据生的回答,相机补充。

3、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六、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七、知识链接

屏幕出示,诗歌赏析方法,推荐给大家。

教学反思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赏析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赏析课也不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用自己班的孩子时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赏析方法的推荐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咀嚼诗句——温情

1、(投影出示)《静夜思》

学生齐读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引述:这淡淡的乡愁让我们为之动容,那你能不能再带我们欣赏一首诗,借此来抒发思乡之情呢?

生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4、过渡:“诗中寓情,情中育诗”,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李白和王唯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愁,触摸到了那细腻的情感。那再让我们来感受一种浓烈的情感。

5、板书: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明白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初读寻疑——酿情

1、(出示《夏日绝句》)学生齐读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归纳并出示

1、为什么诗命名为《夏日绝句》?

2、我很想了解一下李清照。

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4、诗人为什么会怀念项羽?这和她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诗人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细读品味——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3、4句

a.提问:从哪两句诗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答并出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b.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

c.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他?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这个人物?

学生回答

引述: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这种宁死也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诗人深深地怀念呢?孩子们,让我们把诗人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情感再浓烈一点(齐读)。

d.冥想:(播放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

点拨: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孩子们,请用你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慷慨就义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我们的李清照不禁高喊——

a.生齐读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

b.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c.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让我们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面对浩瀚的江水我们一起来吧!(师生齐读)

d.引述:我们的女诗人李清照,一个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都愿意为国捐躯。而当时南宋统治者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这份愁,这份情,我们怎样表现出来?

指名读,并请学生相互评价。引导“亦”应重读。

e.点拨:孩子们,我们的女诗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

(生答)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涵泳、意会、体味。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本色。)

四、拓展延伸——释情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过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挚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提问:那这一首首爱国诗篇,这一颗颗赤诚的心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生答)

3、总结:是呀!爱国热情是不会受空间限制,也不会随时间而减少的。我们欣赏古人,我们佩服古人,我们会把他们传承下来的爱国热情继续加温,让崛起的中国更加强大。

(设计意图: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中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听——谁在吟唱?

【师吟诵诗歌,引出课题、作者】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有这样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悲欢离合。“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称向我们证明着她的满腹才情。今天,让我们和她一起驻足乌江河畔,倾听她在乱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课题,播放录音,学生聆听)

同学们,李清照为何会在乌江河畔有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谁触发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让我们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问——为谁而歌?

1.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了解一下诗歌的大意。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大意】在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过渡语:诗人为谁而歌?项羽。

最后两句提到了项羽的故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乌江自刎。大家都听过吧?项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气节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宁死不降,最后在乌江自刎。就这一点以及项羽本人来说,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傻,认为他不该放弃......

三、探----为何而歌

2.同学们:这首诗中作者对项羽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高度赞扬?赞扬他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前两句)

确定:在诗人眼中,项羽乃人中豪杰、顶天立地英雄男儿。前两句就已经定下感情基调;赞扬/敬佩、思念。

同学们知道前两句诗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吗?

引出典故

【请看典故】: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张良、萧何、韩信等三人为“人杰”,自愧在谋略运筹,政治经济管理,率兵作战等方面不及他们,但同时指出自己能够使用这些人材,因而取得政权。后因用为咏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刚强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用以指死而不灭的刚毅精神。

【明确】诗的开头两句石破天惊,如千钧之力,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诗人心中有着厚重的英雄情结,而项羽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诗人是崇拜的。诗人更是渴慕英雄已久: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完下边的材料,或许能明白诗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再看整个南宋朝廷,一片投降声。(补充背景)

明确: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此刻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心潮澎湃,压抑在心中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生当作人杰。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再齐读诗歌)

四、悟--

同学们;能体会出诗人借凭吊项羽抒发了。什么情感吗?

明确:气壮山河英雄豪情。浓浓的报国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板书:赞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结:对于诗人来说,项羽用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他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在当时的背景下,项羽的这种气节与昏君及无能之辈的懦夫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诗人在赞美历史名将不朽气节的同时,也讽刺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是作者创作此诗歌的意图之一。(板书:赞名将,讽昏君)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李清照引领下,漫步乌江河畔,静静地聆听了这位婉约凄美、娇峙文坛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我想这节课大家应该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诵中再次体会一下我们这位文坛大腕的豪情壮志吧!(在朗诵中结束课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