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内涵(6篇)

来源: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1

如何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本人体会,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需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作为一个概念,党的十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科学而又明确的界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部分所组成,即三位一体。正如我们对共产主义概念三位一体即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内涵界定一样,社会实践、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三种基本范畴。作为社会实践或社会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或发展途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一种思想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需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明。党的十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关系的这个概括,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紧密相连而又互相促进,共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需要把握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贡献。对此,党的十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党的十指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的形成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四,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需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党的十报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进行新概括的基础上,对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明确的阐释,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等。这些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需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些问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总依据,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产生,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第一层含义,说明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第二层含义,说明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产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其理论基础,而落后的生产力是其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现实和落后的生产力基础,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在生产力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虽然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但其具体内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亦即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行动指南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总依据。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道路,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更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全面建设的社会主义。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反映。党的十八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中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所规定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五,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需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党的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四大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内涵的特别之处。正如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充分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丰富内涵的特点。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2

一、十八大为什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记者:石主任,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道路、中国梦等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首先请问,十八大为什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石仲泉:这要从十七大讲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在相当长时间不十分明确。十七大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概括了它的两个重要内涵,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些什么内容;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是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对它的基本内涵作概括后,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这是因为我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就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其中的一些单项的、某一个方面的经验也一直在不断进行理论概括。但是,作总体性的理论概括却是在十七大以后。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十七大虽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但又感到有些内容没有完全包括进去,似乎也不是讲道路和理论体系所能容纳得了的;另一方面,30多年来对属于制度建设的一些内容又有不少总结,一些单项的、某个方面的经验也有不少理论概括。这也为其理论提升作了准备。因此,七一讲话要讲新话,就不能不对制度方面的理论概括进行整合。这既是十七大概括了道路和理论体系内涵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制度方面的思想理论经过30多年的积累而到了质的飞跃的时候。七一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建立在上述制度基础上的四大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若用数字化表示,即为“1+3+1+1+4”。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非常丰富。对它的概括,虽然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概括晚了3年多,但也可说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当然,还可以继续规范化。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么这个优越性通过什么来体现呢?它要有个载体啊,要有个实实在在的依托啊。现在来说,这个载体或者依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七一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五大好处,即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五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自七一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后,人们对习以为常的“制度”开始刮目相看,对它的意义豁然开朗。

十八大报告在七一讲话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表述,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和各自的功能作了明确论述。这样,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有了至今为止的比较完整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三位一体”的。我把这三者比喻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擎天砥柱,既能顶天立地,又能顶住狂风巨浪,就是要形象地说明它的重要性。

二、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作了哪些新阐释?

记者: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了两段非常重要的新论述,您认为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作了哪些新的阐释?

石仲泉: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了两段新话。一是强调道路的重要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这四个“关乎”,将其重要性说到了近乎极致。二是对道路的内涵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句话。加了上述三句话,再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目的性就全面了,不仅是为了建设现代化国家,更重要的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作了新的表述。由于科学发展观已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就不能不对十七大的表述作相应修改,即将“以及”和“等重大战略思想”9个字去掉了。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关系和作用有新的定位。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就明确了它的功能是根本保障作用。但那个讲话没涉及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功能问题。十八大报告继续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和作用给予新的说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样,道路的功能、理论体系的功能,就与制度的功能相匹配,三位一体的关系更完整。

第四,十八大报告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意义,从三个维度作了定位。

从历史维度言,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这个比喻准确。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异常错综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在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引下,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那一次严峻考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底气”更足了,在今后前进道路上无论碰到多么大的困难和艰险,都不会被压垮。

从实践维度言,强调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三者各具特定内涵,但它们不是彼此没有关联的孤立个体。三者不仅其源相同——是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奋斗、创造、积累的;而且其流也汇为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若讲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报告论述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当然,这是从实体内涵方面来界定的。若论表现形式,那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在2012年胡锦涛的“七·二三讲话”中虽然讲过,但是没有同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个内涵性特色连在一起说明。报告从实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作出界定,就使“中国特色”问题,有了相对完满的答案。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3

关键词:传统扇;语义内涵;文化元素;设计应用

中国素来就有制扇王国的美誉,中国扇文化历史久远,据历史记载,扇子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它凝聚了几千年来的社会思想变化过程及审美创新的一个认知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扇子也逐渐由使用功能、象征功能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所收藏或作为道具出现在舞台上。几千年来凝聚在扇子中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涵盖的文化元素很值得我们考究,对当代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思想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目前传统扇元素的现代设计应用更多地体现在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领域。这里,本文将对传统扇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1传统扇符号的语义分析

对于符号,许多前辈和学者根据符号论的观点,认为符号都具备“能指”和“所指”特性,从语义学角度来讲也就是符号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外延语义由产品形象直接说明产品物理层面的内容,属于明示义;内涵性语义由产品形象间接说明产品物质内容以外的感性层面,属于暗示义。正如,我们接触扇子的时候,它呈现给我们的是具体的有使用价值的物体,而并非由形态、材料等构成的简单人造物,造“物”不是目的,而“物”是实现目的的媒介和载体,因此在对扇子进行命名时就赋予了它一定的象征功能。在这里,扇子借造型、结构、材料等元素来表达其干什么用、怎么用等物理层面内容属于“显性”的外延语义,通过形态传递出的权贵、平民、婉约、雅士、文人等感性信息属于“隐性”的内涵语义。由此来看,传统扇符合符号学特性,这里,笔者从传统扇符号的外延和内涵层面出发来探讨扇文化因子的提取和应用,为扇符号与现代产品的融合寻找理性的方法和平衡点。

2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层面的划分

由前面所提到的传统扇子的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出发,外延传达的是明示意的物理层面,内涵语义传达的是暗示意的感性精神层面。换句话说,外延与内涵属于“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由此可将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分为三个层面:初级、中级、高级。设计层面的划分为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提供更明晰的思路,如图1所示。初级层面目的是增加产品装饰性、观赏性,通过设计师对可视化设计因子的提取、变形、组合、重构等设计加工,后导入到产品设计中以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产品及语境选择合适符号特征,并且保证文化符号与产品之间的协调性,这也依赖于设计师水平,最终实现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的完美融合。中级层面比初级层面增加一个层次,除了保证美观性更要保证文化符号与产品形态或功能的契合性,避免流于表面的设计。可通过分析产品特征及文化符号特征,然后进行形态或结构关联并建立形态对应关系,利用文化符号置换产品中某个形态或功能符号,增加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保证产品机能角色与象征角色和谐性。高级层面的应用属于文化内涵层面的应用,需要提取传统扇的文化内涵因子,通过对传统扇的行为习俗、意识形态、象征内涵等抽象内容的语义词汇进行收集、筛选、提炼和转化,再通过语义关联法进行发散,最后通过隐喻手法导入产品设计中,包括视觉隐喻和交互隐喻。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一层面除了设计师水平还与用户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同用户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的不同都可能会影响到对文化内涵信息的解读,因此这一设计层面也是最难捉摸的。

3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原则

3.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作为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产品存在的依据,产品功能按照等级可划分为物理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物理功能是作为一件产品首要满足的基础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功能等是在满足物理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目的是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实现的是精神功能层面,因此在文化符号的应用过程中对产品的角色功能的实现要有所侧重,避免产品物理角色和象征角色的信息混乱。

3.2审美性原则

产品一般具有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双重属性,审美性是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一件产品时所必备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除了产品的功能,形式美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的美观性是从心理感知层面满足客户对美的追求。因此文化符号在设计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炼与变化,达到与产品形象的和谐统一,避免流于表面的设计,以确保产品的设计感与美观度。

3.3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产品设计感及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没有创新性的产品不易赢得市场,任何作为商业产品出现、且具有一定消费价值的物都有它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点,无论是产品功能、使用方式或是产品形态都应有它新颖之处,这是作为一件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文化符号的应用过程中也应根据产品特点进行设计加工,体现出新颖之处,同时也是对文化符号注入新的内涵使其重生的过程,更是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者对产品商业价值的追求。

3.4文化象征性原则

文化象征性即产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或民族格调,用户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解读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而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也是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初衷,文化象征原则在产品中一般体现在传统符号的“形”和文化内涵的“意”上,一般通过显性文化符号要素的视觉传达或是文化内涵的隐喻表达等形式。

4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及应用实践

4.1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

针对传统扇文化笔者归纳总结出了其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1.确定传统扇素材主题——2.提取文化设计因子——3.设计因子整合、筛选——4.选择产品设计对象——5.设计应用。具体设计方法流程图见图2。1.确定传统扇素材主题。扇子类别有很多,不同类别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如团扇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折扇一般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关系、羽扇一般象征着运筹帷幄的智慧、倚仗扇通常象征着权利与地位等,因此在传统扇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过程中避免语义信息的混乱,首先要选择扇主题,这样有了明确的主题在应用过程中也就更易对产品语意进行“编码”,更利于用户对产品角色信息的“解码”。2.提取文化设计因子。文化因子的提取根据前面确定的扇类别进行提取,传统扇的文化设计因子包括直观的视觉要素(形态、色彩、纹样等)和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视觉要素是民族风格的直接展现也最为直观,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意识形态、行为习俗、无形精神等内在层次,文化内涵因子的提取主要通过语义词汇的提炼及语义关联,以隐喻的手法引入产品设计中,其中包括视觉隐喻和交互隐喻等。3.设计因子整合、筛选。这一步是对前面提取的设计因子进行归纳及筛选的过程,包含“显性”设计因子和“隐性”内涵因子。“显性”设计因子的提取主要通过用户意象感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提取,“隐性”内涵因子的提取主要针对文化内涵、意识形态、行为习俗进行分析并提取描述性语义词汇,再将语义词汇进行语义关联、语义发散,从中筛选可取内涵性词汇转化为可视化设计形式,用户通过视觉或交互体验其中隐喻的文化内涵。4.寻找产品设计对象。在传统扇的文化因子提取之后根据关联法寻找可应用的产品对象,由于文化元素不适合应用于任何产品,因此设计对象要有所选择。可运用形态关联、结构关联、语义关联的方法寻找设计因子与产品的契合点从中确定设计对象,使文化符号的运用协调自然并传递出文化象征语义。5.设计应用。设计应用过程根据产品语意学设计程序,一般确定设计对象之后分析产品语境并设定产品角色,根据所提取的设计因子进行角色诠释,最后进行设计评估。

4.2传统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实践

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主要是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和民族个性,以赋予产品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因此“象征角色”是文化产品设计中重要突出的角色特征,产品“象征角色”比重较高时相应“机能角色”就要降低。为避免产品角色混乱,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在选取产品对象时侧重机能角色偏低的产品更利于文化语义的传达,这里以台灯设计为例进行设计验证。这里选团扇类别为设计主题与台灯设计进行关联,团扇自古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里设计一款针对女性用户的台灯。具体设计因子提取过程不作详细叙述,针对设计方法流进行简单分析。根据用户感知调查分析了解到大众对团扇形态认知程度最高的描述是圆形、椭圆形,事实上,梅花形、马蹄形等也是在圆的基础上进行变形的,因此这里以圆形扇面作为形态共性设计因子来进行发散,色彩上选取团扇材质属性的暖黄色,给人以温馨复古的情怀,以团扇形态因子的运用来传递出古典、优雅、传统的文化内涵,设计效果图见图3。

5结语

文化符号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映射,也反映着我们共同的民族心理,将其引入产品设计中能够唤起用户的民族情怀,同时有利于民族性设计品牌的树立。本文以民族传统扇文化为研究对象,针对扇文化元素的应用提出了一套系统理性的设计方法,并且通过实际设计有效地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证明了其方法的可行性,为传统扇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一条理性明晰的思路,并为其他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和依据。

作者:许晓云冯静静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家祺,吕静.产品语义学在城市路灯形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4

[2]王向峰.扇子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价值[N].沈阳工程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孙斌宾.浅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语义学[J].设计,2012

[4]耿葵花,产品地域性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2(5)

[5]金心,王伟伟.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4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其医德素质培养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人文内涵素质培养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文内涵的培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情况。因此,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首先需要对医学生的人文内涵进行本质分析,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与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1医学生的人文内涵谈到人文,可以说无论东西方古已有之。西方社会的人文更多指的是人文精神,英文为humanism,通常又可以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最初的人文精神即狭义上的意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而广义上的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与科学与艺术相并列的人文。我国教育界中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但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在注重医术与器械的同时,逐渐忽略了医学的人文内涵,忽略了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由此导致了当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医学与人文相分离的状况[1]。其实今天我们倡导医学的人文精神,主张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过是医学本质的回归和复兴。这种医学人文内涵的回归是医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呼唤,因此重建医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由此可知,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不是体现在医学方面,而是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点之上的。简单叙述就是,医学人文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关注人的生命、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强调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则是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所以,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解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2],与医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精神的医学生才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未来医生。正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2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内涵的结合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医学生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应该是一门融科学、哲学、人文、学科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应该具有的特点就是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具有医学方面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如何在阐述知识点的同时,把人文内涵教育融会其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实现人文内涵的升华,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教学背景而言,医学研究生大多来自单科院校,本科阶段局限于专业范围,人文社会科学的底子相对欠缺,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任务繁重非常的繁重,过多的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了人文内涵方面的教育,导致形成了重医”轻文”,重技术”轻人文内涵”的现状。然而医者德为先”,从历代名医的相关著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凡是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医术精湛、人文内涵高尚的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3]。这就说明,我国从古代起对从医者的选拔和任用就有十分严格的标准,非人文内涵高尚者不得行医。所以转变医学生原有的专业能力本位观,树立起全方位的以人文内涵教育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本位观,既是医疗事业时展的需要,更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人文内涵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教育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人文内涵比掌握医疗技术本身更值得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力求将医学与人文内涵,敬德与修业两个个方面进行结合,努力形成突出人文内涵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思想政治课课程为平台,加强医学生人文内涵教育的途径研究,可将其简单归纳为围绕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展开。一条主线是指以敬畏生命”的大道德观作为中心和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两个基本点是显性人文内涵教育与隐性人文内涵教育同时推进。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敬畏生命”必须作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界的中坚力量,直接面对的就是人类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生命的神圣性和脆弱性都需要医生具有抚慰生命的善意和拯救生命诚意的人文内涵品格。但是需要进行拓展的是,敬畏生命并不是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更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p#分页标题#e#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具体方式就是通过科学精神的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学习好专业技能的紧迫性,通过专业技能的精湛来加强人文内涵的修养。首都医科大学的老校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先生曾经说过:做好医生有三条要素: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二、精湛医术;三、服务的艺术,即床旁艺术。”这三要素中,第一个要素讲的就是人文内涵,第二、三个要素指的是专业技能。人文内涵与专业技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人文内涵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专业技能是实现人文内涵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人文内涵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因为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执着地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把人文内涵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选择让学生感动的案例,不仅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符,还要彰显高尚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样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心灵得到净化,人文内涵得到升华,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道德性的统一。这种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景,再现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获得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启迪,同时领悟人生的哲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3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的出现,以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移到寻找致病原因、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即对医疗器械的依赖与日俱增,这使医学价值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医学价值观主要是指研究医学行为的价值,而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它以客观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主要采用直观观察、客观检验、综合推理等认识方法,得出个人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事实。其最终的结论就是通过得出人体what”和how”的科学结论,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前提条件。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价值观的发展也经历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片面科学观的影响,使医学的发展陷入狭隘的死胡同,并且与其人文内涵相脱离,这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拾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本身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医学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基本价值外,医学的价值还可以分为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4]。但是医学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所以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唯一性,即只能是对人的关爱。医学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将高医学技术作为医学自身的价值的主要取向,因为这样一门起源于为解除人类的痛苦且从头至尾充满着爱人的科学,其价值观必须是以人定向的。这种基于医学人文内涵本质的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必将逐步取代医学技术论的价值观,这才是医学真正的进步与发展。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医学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人文方面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也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实,医学和人文应该是互助合作、互利互补的关系,医学的发展需要从人文内涵中获得教益,而人文内涵的发展也要从医学精神中汲取营养,因此越到高的层次,它们越趋于一致。只有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有真正的理解,医学与人文合而为一,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5

关键词沫若文化精神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7

StrategyofMoruoCulturalSpirittoDeepenStudent

Societies'ContentDevelopment

LIZhongwei[1],CHENYiyu[2]

([1]CollegeofArts,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500;

[2]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500)

AbstractMoruoculturalspiritof"openZhen,open,create,openup"therealinterpretationofthatpatriotism,openness,innovation,development,cultural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collegecampushasagoodguide.Inthispaper,taptheadvancedculturespiritualconnotationMoruoculture,analyzesthesignificanceMoruoculturalconnotationofcommunitydevelopment,andproposedtheuseofMoruodeepenculturalcontentdevelopmentstrategyinthreeaspects.

KeywordsMoruoculturalspirit;collegestudentcommunity;contentdevelopment

0引言

高校的社团发展已经从“量的突破”到了“质的提升”的阶段,进入了深化内涵发展的阶段。然而现阶段的社团出现了诸多的发展瓶颈,对先进文化和思想的需求度越来越高。郭沫若文化是一座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宝库,其美学思想、浪漫情怀、吞吐古今中外、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先进思想,对于指导社团内涵发展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利用沫若文化精神深化学生社团内涵发展,是十分有价值的。

1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生态环境,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形势下更是要求我们要不断改进手段、创新方式,积极探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丰富社团活动内涵、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1.1社团发展至今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发展至今,已经在各高校出现了“百团大战”的蓬勃景象,但是社团个体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社团真正的参与人数在逐年减少,社团的生态环境渐渐失衡,整个社团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但是社团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不少著述指出了社团发展的瓶颈。张金泉在《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建设初探》中,提出了社团建设整体结构不合理、发展规划缺失、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倡丰富社团文化,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的社团骨干,打造社团凝聚力,注重社团建设的开放性,深化社团内涵,提升社团质量。向顺涛在《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偏差浅析》中,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指出了大学生社团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社团类型、由自由式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等措施。夏天阳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困境与出路》中,指出了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德育氛围、明确社团分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等方式,以促进社团内涵的提升,吸引力的增强,活力的焕发。

1.2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理论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进一步发展需要先进的文化内涵作支撑,需要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郭沫若文化资源是一座宝库,不断探索其文化精髓,应用于高校社团建设无疑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层面建设和精神层面建设,帮助社团制定科学的自我定位和发展规划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高校建设沫若文化研究站,进一步推广应用郭沫若文化具有示范意义。

1.3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实践意义

沫若文化应用于社团建设,首先将有效的帮助社团制定自身的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其次帮助社团骨干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保全社团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再者,可以拓展社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最后,可以帮助更多的同学正确的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关注社交型、娱乐型等社团活动,而是更多的关注文学类、科技类、哲学类等社团活动,更好的促进自己成长成才,从而促进社团生态环境平衡。

2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基础

“开贞、开放、开创、开拓”是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归纳了郭沫若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代表者的基本精神的概括,即坚贞不渝的爱国之心;吞吐中西文化的开放心态;贯之一身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精神。本课题组成员在查阅大量郭沫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特点,认为有效将沫若文化精神内涵融入社团内涵发展,需把握沫若精神文化的三个精髓。

2.1“内心―情感―现实”的发展模式

郭沫若20年代的美学思想及其变化是其全部美学思想的特点和倾向的体现,可以分为自我纵横发展两个方面。纵向为自然扩展,表现其美学思想对主题个性和审美特性等问题较为深刻的认识,横向为社会扩展,是他倾向传统的入世思想,自我冲动的意志转化为对社会实践的意欲,并突出实践意欲的支配地位。继而形成了郭沫若“内心―情感―现实”的个人发展模式和自我和群众结合的观念,倡导“善”支配“美”,将实践意欲突出到了支配地位。①

2.2“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的浪漫情怀

浪漫主义是诗人天生的品性,郭沫若的作品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的是他的文学造诣,更是高境界的浪漫主义精神。一首诗中以“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对水牛品性概括,也是本人精神个性的反映,表现了其浪漫主义精神不仅是诗学和审美意义上的浪漫,而是一种富有浪漫精神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主要内涵为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②

郭沫若的理想主义更多的体现了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英雄主义更多的可以体现在“愿将残骨埋诸夏”的爱国主义和“用文学唤醒民众”的责任和担当。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中为国家服务、对自己负责的教学理念亦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③

2.3“反映时代”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郭沫若为《戏剧报》题词“艺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切实的为人民服务。”纵观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和各种记载文献充分的体现了其“个人就是时代,时代就是个人”时代与个人的一重化。他在列强分割,军阀反动统治的年代编《创造月刊》,以唤醒群众;在大革命北伐时期,他投笔从戎,当了戎马书生;抗日战争时期,他只身回国,组织领导对敌文艺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创作《新华颂》,率先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放声歌唱;改革开放前夕,他又张开双臂,热情迎接“科学的春天”。④

2.4“吞吐中西文化”的开放心态

郭沫若学贯中西,通晓古今。郭沫若在大学时学习的是医学,但其同样在历史、文学、考古、古文字、翻译书法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是他孜孜不倦学钻精神的体现,更是其“吞吐中西文化”的开放心态的表现,他始终认为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存在冲突,但也有互补性,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的。⑤

3沫若文化深化社团内涵发展的策略

“质的提升”需要社团寻求先进的文化内涵作支撑,需要科学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利用沫若文化的四个精髓对社团的发展模式制定、职责明确、开拓发展、文化兼容进行指导。

3.1确定社团“内心―情感―现实”的发展模式

“内心―情感―现实”是郭沫若个人的人生观的核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点。其倡导自我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无限扩张,即纵向的自然扩张和横向的社会扩张,纵向的自然扩张是横向社会扩张的基础,横向的社会扩张亦是纵向扩张的动力。个人发展是如此,社团发展同样需要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扩张,形成确立“内心―情感―现实”的发展模式,即因喜爱在一起,因情感而扩张,因现实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社团要做好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内部发展要求社团做好内部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并要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确立以“人”主的原则,让社团的内部成员从客到主;社团成员技能提升,不断的提升社团内部成员的社团的技能;培养社团骨干让社团,强化社团竞争力,形成社团发展的骨干引力。

外部发展要求社团扩大社团影响力,即不能独乐乐,仅仅是社团内部的人玩得开心,要及时的开展成果展示、汇报表演等活动,利用社团自身的技能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如新媒体等的作用,扩大社团在校内、社会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3.2培养社团“脚踏实地神游于天外”的浪漫情怀

“脚踏实地神游于天外”是郭沫若的一首描写水牛的诗,是其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学生社团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资源。高校社团应该确立立足校园,校外结合的发展原则。在校内立足校园,广泛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发展校园文化,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实行开放,走向社会,敢于以社团担当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高校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使命责任,这样既可以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繁荣社会文化,又可以用社会实践来反哺高校社团,推动社团自身建设。

3.3培养社团“与时俱进吞吐文化”的开拓精神

郭沫若主张艺术要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同样社团作为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同样要融入时代。并且社团内涵发展的基础要求社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观念创新指要有时代意识,顺应时展;方法创新要求社团具有把握全局,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理事社员、社团与校园、社团与社会等关系统筹起来的方法。⑥

随着社团的不断发展,社团已经进入了“质的提升”阶段,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来指引社团的内涵发展。沫若文化正是一个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在高校内推行沫若文化研究站,研究提炼出更多适用于社团发展的沫若文化精神,推广沫若文化精神,以沫若文化精神深化社团的内涵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GY2011C11

注释

①邹华.扩充的情感与实践的意欲――郭沫若美学思想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34-37.

②④张超凤.论乐山高校教育中郭沫若精神文化传承方法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1):100.

③丁毅信.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工学院),1987(2):18-37.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6

【语义不对等;文化内涵;词义联想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981(2008)12-0094-01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摘要: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熟悉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摘要:英语中的victoriagirl(维多利亚女孩),指的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女性,因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以这位女王的名字来形容那些思想行为比较保守的人等等。中文中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空缺现象,例如摘要:王母、朱雀、玄武、土地庙、中山装、景泰蓝、红眼病、四大金刚,五福同寿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和文化的意想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和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以及表达方式所蕴涵的寓意都和希腊神话有关。Achilles’heel(阿格琉斯的脚后跟)指的是致命的弱点。来自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阿格琉斯是希腊最英勇的战士,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Juda’skiss(犹大的吻),犹大是出卖耶和华的叛徒,这个短语指的是口蜜腹剑的意思;ThelaurelofApollo(阿波罗的月桂树),桂花在中文里我们想到的是秋天,而这个短语却是表示胜利(victory)。

汉语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代表了八卦五行,但是在英语里面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对等的。英语之中,金星(Mars)是天上最漂亮的一颗星,代表了漂亮女神维纳斯;木星(Jupiter)是天神宙斯的化身;水星(Mercury)因为离太阳最近跑得最快,所以是通信使者;火星(Mars)因为一直有着熊熊的火焰,是战神的化身;土星(Saturn)因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所以是大地之母,宙斯的母亲。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和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英语“Thelady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上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和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摘要:汉语中“公公”和“丈人”都可以用英语中的father-in-law来表示,而step-in-mother则表示继母的意思。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和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征有联系。如摘要: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摘要: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和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摘要: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英语中的“black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tea”。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义和文化的不对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广泛存在,影响我们的双语交流,作为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语言内涵所造成的语义差异,并能够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把原语言中真正的含义能够准确理解并用第二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2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公司聚餐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公司聚餐通知范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通知,通知是运用广泛的知照性公文。那么,怎么去写通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司聚餐通知范文(精选1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公.....

    泌尿外科摘要范文,泌尿外科论文摘要

    - 阅0

    泌尿外科摘要范文(推荐)篇1在泌尿外科工作这段,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挑战了很多不曾遇到过的困难,现将我2018年来工作总结如下:一、思想政治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能够时刻以一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