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6篇)

来源:

国民生产总值篇1

关键词:绿色发展;国民经济统计;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27-02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发生,人们急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发展情况又能反应环境友好程度的体系,来对绿色发展整体程度进行测度。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进步和环保方针的提出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有利于从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思想的变更,促进粗放性经济发展形式转变成节约的、能耗小的、排放少的、充分利用的形式,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1]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评价方式有强调环境方面的评价生态或环境可持续性的“绿色指数”,有强调能源方面的全球替换能源指数,有强调生活质量的“绿色消费”行为,有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强调绿色和发展并重的绿色发展指数等。[2]本文从国民经济的总值为着手点,重视环保GDP的统计,对环保国民经济总值的统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理念

货币单位是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标准单位,在统计的过程中要将制定好的环保规章制度考虑进来,分析经济进步与生态的联系,统计、记载生态破坏、生态保护、使用消耗,估算生态效益与生产行为对国民经济总值的作用。

从狭义上来讲,经济统计是指国民经济统计中已经有的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活动统计。这主要是指生态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基础建设中,以这些思想理念为经济统计的出发点,相比较而言,比较简单方便,由这种概念出发而进行的环境经济统计,有利于环境保护。

广义上来说环保经济统计是把生态也看作为一类能源,统计进入国民经济统计项目的一种构成成分。它是我们的自然财产,由该种思想理念出发进行的生态统计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结构中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分离并且反向驱使的关系:第一,广义上提到的生态经济统计其实不是将其直接放到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结构中间;第二,在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资产统计后再扩大生态财产,用这种方式进行国民产出目标的调整,以便于在获得国民产出总数量的时候认识到生态资产的消耗以及环境状况的变化。

联合国统计总署在二十年以前提出的《综合环境经济统计规范》明确地规定了绿色GDP的思想理念,而且称之为:绿色GDP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思想出发点是,以生态能源的总量改变和环境状况的发展对已经存在的GDP加以改变,即在已有的GDP中减去生态破坏与能源消耗总数以后得到的数值。这一指标将生态能源和环境纳入SNA体系,被国外统计学者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Sustainable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SGDP。我国学者则称其为绿色GDP。在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统计体系中,绿色GDP是一个核心指标。[3]

除联合国以外,其他一些世界组织和国家也对绿色GDP有着自己的统计体系,如由美国经济学家HenryPeskin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发起基金计划下所发展出来的环境与生态能源会计账方案(ENARP)、二十年前年由荷兰官方设计工作组制定的并且在荷兰、、方式国、葡萄牙、德国、瑞典、英国、芬兰、挪威等地方实施的NAMEA等。不同的统计体系在总体思路和统计方案有着诸多差异,但对绿色GDP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4,5]

根据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司主要负责人的表述,在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上,绿色国民经济统计实际上是将能源和生态这两个成分进行了考虑之后才获得所需数据的。它又是日常生产生活对经济和生态以及能源的重新的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后,才产生的一种统计。

二、绿色GDP的测算方式

为了解决前面所论述的外部性问题,进行国民经济绿色统计,需要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能源环境统计统计做GDP的统计中产生的消耗,减去能源和环境耗损的花费的国内生产净值就是绿色GDP的数值。该方式是以联合国计量委员会在20年前的SEEA版本中的《环境与经济综合统计方式》,在已经有的GDP目标地基上去掉能源损耗与生态破坏,然后获得的绿色GDP的标准,也就是绿色GDP为GDP-能源损耗减量-环境破坏减量。

绿色GDP统计的关键构成成分有自然能源统计、生态统计、经济和能源整体统计几个内容。在这些构成成分中能源生态实物量统计是构成绿色GDP统计系统的关键性要素。能源生态价值数量的统计为构成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结构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地体现出能源生态与经济相互间的关系,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体现出能源生态的经济总值;要想实能源生态方式规和经济发展方针和能源生态的有效配合,必须要从整体上客观有效地体现出能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具体而言,与现有我国生产总量的统计方式一样,绿色GDP总值的统计也能够被划分成支出方式,生产方式,收入方式这几个形式。

生产方式:绿色GDP=总投入-中间投入-能源耗减和环境降级。

支出方式:绿色GDP=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能源环境支出。

收入方式:绿色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的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纯盈余。

在生产方式中,绿色GDP从投入总量里面去掉了中间投入和能源损耗以及环境破坏总值;在收入方式里面,绿色GDP的统计采用的是营业纯盈余,而不是非营业盈余,也就是说每一个机构营业盈余去掉能源损耗与生态破坏之后的总数;在支出方式中,绿色GDP的统计让能源生态支出这一项的数值变大了,绿色GDP的最后数值与已经有的产品的利用值需要去掉能源生态的支出。

大体上来讲,对环境的总值有以下几种评估方式:分析整体考虑方式;租金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的资本化方式;边际机会消耗方式以及其它的替换方式。[7]

分析整体考虑方式,也就是把生态价值加以划分,例如根据环境的功能进行划分,然后计推算出各个功能的总值,最后再加以综合,得出生态价值总数。该类方式的最tipical的使用方向就是对树林价值的统计。

租金方式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资本化方式,是将某种能源的租金或计划资金收益通过贴现率的方式转变成现值,此处提到的贴现率不但要将时间价值统计入内,同时又必须将鲜见性也算进来。通过租金方式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资本化方式统计环境价值的基本步骤是:根据经济概念,生态作为一类自然财产,它在将来某一段时间内可以提供的实物产品和有用的服务总值,也就是计划中的利益或租金,根据已有的社会贴现率兑换成现值,就可以形成生态财产的价值。

边际机会消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对生态能源的原材料进行估价。目前的生态能源的价格很多只将开发费用和具体的利益税款统计在内,没有统计生态能源自身的总值,这个问题使得原材料价钱特别低,所以才会有生态能源的不合理消耗。根据边际机会消耗估价的方式,生态能源产品也就是原材料的价格要与边际机会消耗相等。边际机会消耗又包含了能源的边际生产消耗、能源生态的总量变少与质量降低(边际使用成本)、还没有被内部化的边际能源消耗(边际外消耗)。边际利用消耗和边际外消耗与生态能源的总价相等。假设生态能源的全球市场价钱已将能源的价值统计在内,就可以使用边际机会消耗方式去获得能源环境的总值。

统计环境总值的所有替换方式,关键是统计生态质量价值的方式。当生态质量的总值不能进行直接评估时,可以把生态当成是人们必须的一种实物与劳务,所以对生态的价值的评估,能够从它的产出的利益和防止环境变坏的费用两个点进行间接评估,所以应有有生态的效益和费用两种评估方式。

生态的效益评价方式共有市场价值方式(生产率方式)、代替市场方式、考察评估计方式(意愿考察/或有估价/权变估价方式);生态质量的费用评价方式有保护费用方式、治理费用方式、影子工程方式。

以上这些方式均是以西方经济学里面的主观价值概念作为入手点,也就是效率价值原理的,通过它来建立能源总值和能源弥补理念,形成完善的能源补给体系,确定能源的总值实际位置,确证国家的能源总值的获得一级损耗全部进入到国家财政系统中去,确保使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三、我国进行绿色统计所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方案探讨

绿色GDP统计经过统计步骤和结果、信息的研究,展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给生态总体和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然后确定了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前进“双赢”的发展计划。

对绿色国民经济统计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怎样有效地评估能源与生态,因为有关原理还需要不断优化,再加上现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缺乏一个可以统计出最优绿色GDP的国家,可借鉴经验比较少,污染损失的量化仍然难以解决。其次,现有基本支持信息还不够合理,而考察统计工作繁琐复杂,对原有信息的需求更加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我国与绿色统计相关的方式律方式规还处在空白阶段,而且公众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不够,也给我国绿色GDP统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最后,绿色GDP是一项繁杂的项目,所以各个部门应该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切实推进国民经济统计绿色化进程,为我国构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提供统计保障,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下面几个点着手:不断完善已有的生态能源环境统计体系,优化绿色GDP统计的统计原则和标准,优化绿色GDP统计体系结构和措施方式系统;不断扩大统计区域,内容,在生态能源统计过程中,有水能源统计、树林能源统计、矿物能源统计等,在环境统计的过程中,有环境破坏损耗统计与本次统计未包含的生态污染损耗统计等等;不断做好试点省份与城市的绿色GDP统计试点推广工程;形成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有效体制,同时不断促成国家生态经济统计规范规章的合理化,优化统计工作中的督查管理原则、统计成果公布政策;进一步开发绿色GDP统计的方针内容,主要内容有着重分析怎样使用绿色GDP统计成果来确定一系列的污染防治、生态税收、生态补给等生态经济和处理方针;分析该怎样利用绿色GDP统计成果来不断优化相关管理者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考察方法;将绿色GDP作为统计的围绕点,形成对在可持续发展步伐中,最容易被生态破坏影响的弱小势力的有效的补给体系;科学地形成经济组织绿色会计原则与方针,实行和全球接洽的经济组织绿色会计和审计方针,为更好地进行绿色GDP统计打下客观的基础;不断提高宣传和教育普及力度,培养公众树立绿色GDP统计意识,多管齐下,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雷明.中国绿色GDP统计解析[J].科学决策,2007(4):34-35.

国民生产总值篇2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生产总值篇3

一、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基本情况

在经济学领域当中,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国民总体投资所占的比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学术界当中,是主要的研究焦点,与国家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增长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当中,一年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国民总体投资所占的比例,是最为现实和重要的问题。国民总体投资率的增长,会对国民消费率的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得到提高[1]。但是,在一年当中,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增长速度,甚至比一些资源更加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是一些发达国家都要快。对于过高的国民投资率来说,其能够得到长期持续性的发展,是当前经济领域当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之下,过高的国民投资率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还有一些人认为,过高的国民投资率并不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二者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在中国历来的经济发展当中,也不乏对国民投资率问题的研究,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出较为全面、系统、一致的答案,因此也难以准确的判定过高的国民投资率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利与弊。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来说,对投资成本、盈利情况等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才能做出最为优质、合理的投资。如果站在这一角度上来看,能够获得高回报和高利润的投资,也并不一定是最为优质的投资[2]。例如,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国家当中,由于缺乏相应资源,国家经济资本也较为落后。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中,轻易就能够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当地的经济必须足够落后才有可能实现。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虽然过高的国民投资率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福利,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其是否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也是很难预料的。

国民投资率的福利计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同时兼顾到长期的回报和利益。因此,所谓的社会福利,处理人们现有的利益之外,还包括社会长期社会发展的利益。在计算出这一结果之后,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对过高投资率给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在理想的中国经济环境下,福利作为最大自身利益的标准,能够对国民投资率在中国经济当中所占的比率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其带来的损失或利益。

二、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过高的事实

对于国民投资率的计算,需要应用具体的数值。在实际计算当中,主要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固定资产来进行计算的。在国家每个月度对经济固定资产的公布中,利用这种计算方法,也只能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进行计算,从而使得投资总量计算下降[3]。结合一些资料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要比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更高。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其它国家,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是处于极高的位置上的。针对这一情况,结合之前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在国民投资率控制经济增长的使其,很高的国民投资率也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数据资料分析计算的结果,只能够证明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是高于其它一些国家,但不能说明当前的国民投资率是否处于过高的状态。

三、投资率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民生产总值篇4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显著性检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额由1990年的83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4098.21亿元;城市恩格尔系数由0.54降低到2012年的0.36,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0.55降低到2012年的0.39。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居民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于居民消费,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按区域划分,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按内容划分,主要研究消费的影响因素,消费结构的变化及演变趋势等等。本文建立居民消费额与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1990~2012年居民消费额、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搜集数据之后,先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接着对数据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本文中,居民消费额、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分别用C、G、K和I来表示。最终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与求解

(一)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以居民消费额(C)为因变量,国民生产总值(G)、固定资产投资(K)和财政收入(I)为自变量,构建的模型如下:

ln(C)=α・ln(G)+β・ln(K)+γ・ln(I)+ln(μ)

对模型进行变形可得:

C=Gα・Kβ・Iγ・μ

其中,α,β,γ分别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额的弹性系数。

(二)模型参数估计

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入到eviews软件中,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views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各变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ln(C)与ln(G)、ln(K)与ln(I)之间具有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原模型的选取是可靠的。

1.模型参数估计

运用eviews软件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很直观地得出结果。本文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见表2:

由表2得出,本文的模型参数方程为:ln(C)=1.27ln(G)-0.22ln(K)-0.12ln(I)-2.89。同时,拟合优度为0.999,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98,这表明方程拟合效果非常好。

2.模型估计评价

由上述结果可得,模型估计的方程为ln(C)=1.27ln(G)-0.22ln(K)-0.12ln(I)

-2.89,在这个模型中,α=1.27,β=-0.22,γ=-0.12,这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是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与居民消费是负相关关系,这个符合预期。同时α,β,γ表示的是弹性系数,不考虑数据的正负,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低的是财政收入的影响。

3.对变量进行t检验

由于本文要对三个变量进行检验,故应该设立三个假设:

①H0:α=0H1:α≠0

②H0:β=0H1:β≠0

③H0:γ=0H1:γ≠0

由eviews结果可知,ln(G)、ln(K)和ln(I)的t统计量分别为15.17、-3.35和-2.63。查表可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0.05(23)=2.069,由于三个变量的t统计量均大于2.069,即表明在很小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这意味着三个变量都是显著的。

4.对变量进行联合检验

依据上述结论,三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个变量联合显著。本文接着检验三个变量的联合显著性。假设:

H0:α=β=γ=0

H1:α≠β≠γ=0

三个变量的检验结果要服从F分布,临界值为F(2,19)=3.52。

本文运用eviews软件进行F统计量的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的分析结果可知,三个变量的F统计量为86.29,这远远大于F(2,19)=3.52,表明拒绝原假设,也即三个变量是联合显著的。

四、结论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居民消费额作为因变量,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作为自变量,并对各个变量进行t检验,同时将三个变量联合起来进行联合检验。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是正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是负向影响。结果显示,国民生产总值越多,居民消费额越高;反之,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越多,居民消费额越少,这符合人们的预期。当固定资产投资增多时,人们用于消费的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当财政收入增加时,意味着从居民手中“拿”的越多,居民用于消费的越少。

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小。分析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影响弹性系数最大,这表明一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会影响比较大的居民消费;财政收入由于对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较小,一单位的财政收入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变动不是很大。

各个变量不仅单独显著,还联合显著。通过对各个变量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都是显著影响的;不仅如此,本文通过构建联合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变量联合显著,表明这三个变量都是影响居民消费的要素。

参考文献:

[1]Tsung-wuHo,Thegovernmentsp

endingandprivateconsumption:apanelintegrationanalysis[J].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01(10).

[2]Hjelm,G.,Isprivateconsumptiongr-

owthhigher(lower)duringperiodsoffiscalcontraction(expansion)[J].JournalofEconomics,2002(24).

[3]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06).

[4]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05).

[5]俞莉.江苏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变动的影响[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国民生产总值篇5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

3.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民生产总值篇6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等于社会总产值减去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或者等于社会总产品减去已消耗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关于环保演讲稿范文年,关于环保演讲

    - 阅0

    关于环保演讲稿范文2022年关于环保的演讲稿800字篇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不保.....

    高一上学期的期末总结范文(精选7篇

    - 阅0

    高一上学期期末总结范文(精选11篇1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眨眼就期末了,回顾这一个学期的工作,倍感充实,收获良多,快来写一份期末总结吧!为了让您在写期末总结时更加有想法,下面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