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赏析(6篇)
来源:
文艺作品赏析篇1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分析
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承担着美的熏陶、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但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够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有效促进功能,应当引起广大美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如何突破这一困境进行论述。
一、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美术欣赏内容不足,制约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有些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品资料,总是局限于学校配备的几幅挂图或是投影,这样的教学素材无法有效地将学生带进艺术的殿堂进行遨游,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美术欣赏类型不广,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是在轻松与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但是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内容类型较为单一,要么全是中国画,要么全是油画,而初中生对于这些类型的作品需要一定的过程进行积淀、回味才能有效领悟,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美术兴趣与学习需求灵活安排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欣赏内容融入其中,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3.美术欣赏内容深奥,未能遵循逐步深入原则。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总是希望一口成肥,先从欣赏与理解难度较大的作品入手,忽略了初中生的实际鉴赏能力,如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没有从《拿烟斗的小男孩》这样的作品入手,而是从《格尔尼尔》这样领悟和理解难度更大的作品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欣赏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
4.美术欣赏不够全面,难以实现深入理解目标。在部分教师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全面、立体地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分析,仅仅局限于作品自身,对于其背后蕴含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等缺乏深度发掘,影响了对作品的深刻领悟效果。加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角度、方式较为单一,也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有效突破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
1.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拓宽欣赏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与推广,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作品以及艺术家,浏览、搜集与下载各种艺术品,让欣赏教学课堂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艺术欣赏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如在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阎立本其他作品的演示,如《历代帝王图卷》、《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等,引导学生对阎立本的艺术成就具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的特点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领悟。
2.融入多种类型作品丰富学生欣赏视野。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应当融入多种类型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作品的类型上要丰富,既要有国画、油画等寓意深刻的作品,也要有雕塑、工艺品等作品,还可以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提高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有机穿插这样的作品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同时在不同作品的欣赏中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的世界无止境,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类型众多的艺术作品欣赏,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会更为深刻,也能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3.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一定要遵循初中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分析与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把握的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凡·高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作品开始,如《向日葵》的欣赏难度就要比《星空》要低,学生在欣赏中更加容易接受,缓解了欣赏的难度,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鉴赏基础,先选取一些容易理解和鉴赏的作品入手,逐步加深鉴赏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感悟效果。
4.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分析作品蕴含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地分析作品蕴含的各种因素。如欣赏玉器就要引导学生从玉器的材质、造型以及工艺、产地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再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作品的本身,还应当结合作品内容所反映的鲜明时代特征进行领悟,对图中所反映的时期商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导学生开展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克服手法单一的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多媒体演示、学生探讨、分析比较、撰写欣赏报告等方式,加深对欣赏内容的把握,提高鉴赏技巧。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困境,广大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注重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玉丽.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2011(08)
[2]吴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文艺作品赏析篇2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
现代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美以及正确地评判美,美术鉴赏课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的进行美术鉴赏教育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不断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是高校为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与个人素质所设置的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尝试关注热点与时尚,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营造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
首先,高校设立的美术鉴赏课程除了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外,还应适当地扩展学习内容以及美术欣赏的资料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入本土文化特色,吸引学生去了解,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地方民族特色,例如学校所在地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民间技艺等,贴近生活,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在美术鉴赏课程中,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如对于人体美的欣赏。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于人体特别是两性的话题比较敏感,对于异性的身体美尤其好奇,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要加以正确引导,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艺术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如经典雕塑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婀娜身姿与高贵典雅的内在气质;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又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对于人体艺术美的鉴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体美,提升学生对于审美的辨别能力。
再次,大学生具有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尤其对于时尚与流行元素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时尚流行的服装与饰品,尤其是具有设计感与内涵的服饰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流行元素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对流行元素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流行元素时,其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三、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美术鉴赏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涵盖面较为广泛,包含一定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让理论与实践并存,既要有评判性又要有创造性,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变。高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在美术鉴赏课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具有支持性与活跃性的课堂,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体会美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学会分析是掌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体会美术作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是对多幅作品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各种作品的艺术特征。
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激发起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做出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包容其多样性的答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尽量让其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多面的,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话题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活跃的状态。
美术鉴赏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绘画、设计、雕塑、版画、布艺等,有很多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如美术工艺品的鉴赏,如果仅仅是通过几张图片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鉴赏。实物不同于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工艺品的肌理、材质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美术鉴赏课程除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理解外,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运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法进行实践,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感受。
鉴赏美术作品是在视觉基础上的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与构建过程,在各个方面都要互相渗透。而在美术鉴赏课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其接受美术鉴赏中的知识,学会分析与评判,促进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肖红.对民族地区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7(11).
[2]曹开平.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的一点想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12S).
文艺作品赏析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哥特因素人物艺术效果背景
哥特式艺术风格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但是哥特式小说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了极度宣扬,赋予作品极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哥特式因素”在英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的定名与“哥特人”及“哥特式建筑”不无关系,它具体包括幽灵鬼怪、邪恶力量、古堡、修道院等因素;“哥特式小说”是由哥特式因素编织而成的复杂的文学样式,对英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英美文学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哥特式风格的,只要认真分析定能找到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式因素,而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就必须抓住文学作品的哥特式因素。下面,笔者从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及哥特式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
哥特式风格的艺术作品最倾向于将一些阴森封闭的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将气氛宣扬得异常神秘和诡异。如,在著作《呼啸山庄》中,虽然稍微改变了故事中“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但作品创作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更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需求,仍旧在该作品中展现了一个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通过欣赏《呼啸山庄》,作品中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是故事发展的主要场所,同时将晦暗、荒原等哥特式因子渗透进来,使原本就阴森的山庄变得更昏暗。欣赏者抓住该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能够很好地体会创作品的创作精神,但是如果没有抓住哥特式因素则必定不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晦暗”和“荒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作品的精髓,失去欣赏的意义。
2.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
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哥特因子,既强调了理性,更赋予了文学创作以颠覆性。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哥特式风格,刻画的人物必定表现冲动和脆弱、残酷和敏感、邪魅和诱惑,将人性邪恶黑暗的一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于眼前,让读者的内心产生恐惧心理,以实现读者和文本作品的共鸣。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加入哥特因素,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激发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任何一部文学著作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创作者根据当时的生活背景采用各种描绘手法创作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不能够单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欣赏者的文学素养,而且不利于提高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更不可能使欣赏者的内心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抓住英美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以满足欣赏者的内心需求,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得到疏解,促使欣赏者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3.值得歌颂的哥特式艺术效果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表现出阴森恐怖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以表达突破主流、深究灵魂真相的主题。哥特式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善恶之间永恒不变的冲突。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一开始不被人们接受,后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哥特式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未来和外层空间表现了浓厚兴趣,同时内心的恐惧心理和认知愿望也在不断上涨,这类文学作品对社会表达了强烈批判,叛逆地不遵从主流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哥特式艺术就犹如一个好坏兼具的精灵,它表达了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狂热情绪,多重地给予欣赏者感官上的刺激,使欣赏者感受到对自我否定后产生的,同时使欣赏者反思人生后产生思想上的变化。但是,这远远不是哥特式艺术的全部目标,哥特式艺术还要引领大众对生活伦理形成冲击,实现冲击伦理后的道德理性。正是上述原因,为哥特式艺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可替代。换言之,在欣赏英美作品时,只有抓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才能够真正领会创作者创作的意义,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抓住英美文学作品的主题,才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欣赏者的文学素养,促使欣赏者的思想得到升华,还能够使欣赏者的英语语言技能得到提高,更能够使欣赏者的英语语言掌握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且要综合考虑文学作品的哥特因素,从而准确理解文学作品表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俊芳.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5).
文艺作品赏析篇4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论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
文艺作品赏析篇5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美术作为人类追求美、创造美过程当中的产物,是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对美的认知的集中展示。对于所形成的美术作品而言,需要从美术特有的角度入手,对自然之美、形式之美、艺术之美进行集中、深层的分析与研究,而这也证实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最核心要求所在。本文即主要对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综合研究与探讨,总结如下:
一、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
伴随着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相应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了不断的变化。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欣赏内容更加的多元,与之相对应的美术鉴赏教学课程占美术教学总课程的比重也有一定的提升。除常规意义上的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以外,在新版的中学美术教材当中,同样增加了大量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包括书法作品、篆刻作品、工艺作品、以及民间作品等在内),而这也使得中学阶段美术鉴赏的内容更加的具体与多元,美术鉴赏对应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扩大。当前的美术鉴赏教学除需要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外,还需要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开发地方性的文化艺术资源,促使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得到真实的反应,凸显对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依赖于对美术课程教学范畴的拓展,达到优化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目的。
二、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在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术形象加以感悟,以此种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在当前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单单需要诱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形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的方式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应,并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优化自身美术鉴赏能力,乃至鉴别能力的重要目的。具体而言,在当前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可以着眼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比较鉴赏的教学方法:研究显示,通过事物两两或交叉比较的方式,能够使受众更加有效的提取事物相应的本质特征,在比较过程当中实现鉴别。在当前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试试过程当中,学生之所以会缺乏对美术作品内涵及其艺术特质的认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比较,即美术欣赏的类型过于单一,美术流派受限。在这种同质性的美术流派作用当中,学生往往认知模糊,故而无法很好的提炼作品的精髓。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实施基于比较鉴赏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两点:其一,针对具有可比性因素的作品进行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其二,针对具有可比性因素的作品进行时间纵向性的比较分析。
(2)基于感性至理性流程鉴赏的教学方法:感性至理性的逐步上升符合受众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流程,是科学评价并鉴赏美术作品的最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指导学生同样以此种方式进行作品的鉴赏,特别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引导,掌握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当中的思维变化特点,使学生在视觉上接受美术作品外在形象的同时,在内心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例如,在《蒙娜丽莎》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将整幅油画的全图以及关键部分(如画中人物的脸部微笑、手部等)放大图以PPT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视觉上的第一特征,评估对本艺术作品的喜爱度。同时可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蒙娜丽莎符合你心中美的形象吗?整幅作品当中最吸引你的部分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蒙娜丽莎》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进行一些与《蒙娜丽莎》相关延伸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对作品做出价值判断。以此种方式,由外至内的对作品进行剖析,符合美术作品鉴赏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显著。
(3)基于现实至艺术流程鉴赏的教学方法: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的各种形象与事物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最主要方法。在艺术创作者的处理下,现实生活当中的事物更具独特的活力、生气。因此,可以以艺术作品当中艺术形象与生活形象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美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观察一些真实形象的事物,然后再将其与美术作品当中的绘画形象进行鉴赏与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到: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来说,是如何将具体、现实的生活形象经过艺术手段的处理表现出来的,进而了解创作者在这些艺术形象当中所刻下的思想情感。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作用之下,中学阶段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学生所需要接受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与多元,这决定了学生所接触教学素材的鲜活性。相应的,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也更加的层次化、系统化、具体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文章主要针对美术鉴赏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入手展开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各方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关云,王俊刚,关红梅等.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122-124.
[2]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288-289.
文艺作品赏析篇6
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有利于阅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更能明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借助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提高个人英语水平,实现英语素养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艺术;艺术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英语学科教学质量在快速提高。在跨文化视角下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体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能够促进阅读者英语思维模式的形成。
1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体现分析
在不同的地域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对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性则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基督文化。一般而言,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圣经》是英美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来源。在古希伯来基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圣经》应运而生。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宗教意义,《圣经》的文学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它不仅仅是基督教的重要作品,更整合了古希伯来文化的诸多元素,是基督文化的内涵总结,也是每一位基督教徒的精神支柱。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应用主要三种方式:其一,《圣经》中的许多寓言式故事被作为经典直接引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素材。其二,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会体现出《圣经》中的道理。著名的诗人拜伦也经常利用《圣经》内容去表达自身情感,将《圣经》作为个人情怀表达的蓝本。其三,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与文化意识以作品之中,他们会选择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作为故事的背景,以此来表现人类的性格与思想道德观念。第二,古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源泉。古希腊神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具文学的基本属性,无论审美要素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典范。马克思则这样评价过古希腊神话,它是希腊艺术的起源,更是希腊艺术的宝库,是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土壤。古希腊神话给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作家与诗人,像但丁与阿里斯托芬等。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物都具有古希腊神话色彩。
2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
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需要阅读人站在英美文化特色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主动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
2.1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精练且有韵味
欧洲地方性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许多英美作家会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地方性语言提炼语言,做好语言的修饰与润色工作,提高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特性。一般来讲艺术作品是作者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体。在不同的时期,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同特点。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源于生活,且高于现实生活是唯一不变的特点。就像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就是生活与文学的结合体。其中语言多变,修辞手法丰富,这样精练的语言大大提高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韵味,能够吸引读者关注。
2.2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较强
与东方文学作品不同,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较强,作品中有很多独白自述片段。英美国家作者乐于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独白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多。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独白进行戏剧化处理,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去表达自己对于所处社会的态度,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的看法,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去抨击社会现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借他人之口述自身之情的现象。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阅读者关注戏剧性这一特殊的语言特点,尝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为英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戏剧场景所感染,这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得到高度认可的重要基础。
2.3充分考虑英语文学作品文化性
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赏析者时刻关注文化要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实用性与交际性是语言应用的重要原则。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将英美文化与跨民族文化进行结合,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作品实际创设的语言环境进行结合,在尊重英美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赏析文学作品,才能促进赏析效果的优化。阅读者要在文化视角下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借此去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让跨文化与跨地域的语言交流不再是问题。与作品本身沟通,与文化沟通,才能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每一位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关注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扩大语言艺术魅力的影响,推动英语文学影响力提升。
作者:姚芳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拾景乐.浅探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5,(12).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手工制作范文150个字(收集2篇)
- 阅0解析新课程篇1随笔摘抄倡议书赠言:发言政治开场白千字文工作了顺口溜词语社会主义作文:工作病假:疫情自我推荐任职批复爱岗敬业,检讨书现实!报告说说报道稿调研报告工作孟浩然述.....

最新犯错保证书,犯错保证书范文(整理
- 阅0犯错保证书篇1尊敬的领导:我怀着万分忏悔的心情向你递交这份保证书,在与您的交谈和教诲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工作中的不负责任,我不应该在工作时间娱乐玩手机,在听完您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