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6篇)

来源: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篇1

笔者基于十多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建构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汇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灵活运用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剖析模型,构建概念

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剖析模型,可以展示概念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肾单位”概念时,可以展示肾单位模型,在模型上剖析肾单位的结构,再进行以下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肾小囊和什么相连?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又汇集到哪里?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通过剖析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理解和应用概念。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剖析,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后,就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解析关键字词,精准概念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四、列举事例,深化概念

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大量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例证来说明概念,支撑概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正反口令。让学生感受人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调完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接着,向学生呈现反射的科学表述: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反射?①草履虫趋利避害;②含羞草遇到振动时叶片会合拢;③皮肤流血后血液会自动凝固;④鸟听到枪声会飞走;⑤听到上课铃声走近教室;⑥婴儿有了尿意就排尿。通过对①②③的反例分析,说明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通过对④⑤⑥的正例分析,说明引起反射的刺激有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且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些事例,突出强调了反射的三个构成要素:①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②反射需要有各种刺激、③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反射这个概念得到了深化。

五、亲历实验,验证概念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篇2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人教版教材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在渗透系统论第一方面时要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构建,通过举例说明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动:生殖、发育、缩手反射等)、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等众多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比如由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发育成新个体,组成新个体的每个细胞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现象,但各细胞之间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体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中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虽然也可以看作系统,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这样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证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篇3

一、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的改变

与原来的生物课程不同,现在的生物课程共有6个模块,三个必修三个选修,每模块36学时。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这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深了许多,这对教师的教学必然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有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求老师掌握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二、新课标中更注重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探究不一定都要动手操作,重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像科学家一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动脑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在我们这样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形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的运用。

我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学时采用了此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什么物质?

(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何种物质?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容易推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该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探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讲解“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

接着又问:细胞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质这两种物质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学生立即得出了细胞膜的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这三种物质的结论。

在学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介绍1925年两位荷兰的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提出问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能答出脂质分子排列为两层。教师介绍磷脂的结构特点,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同时请学生思考:它们在水面上怎么样排布成一层的?动手画一画。我们推断出组成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是两层,那怎么排布?(如果没有想到教师可提示细胞内外都是液体环境)学生也很快就画出来了。同时引导,那蛋白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引出下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愿意参与并记得很牢了。

三、新课标中更重视概念图的运用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础原理是建立在生物概念基础上的。即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活动的根本。因而概念图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中每个自我检测中都有“画概念图”的要求,学生之前可能也并不十分了解什么是概念图,那么这时有必要向学生郑重介绍概念图,引起学生重视。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篇4

中图版高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设计说明】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从而增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实践和研究中的作用,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细胞分化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细胞全能性的学习,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养成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的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所以细胞分化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思维激发(创设思维环境)

活动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现在同学们坐在这里,都是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会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为建筑师,有的成为程序员,有的还会成为我这样的教师等等。在我们的生命之初也发生着一个类似的过程,由一个受精卵变成各种各样的细胞,如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等,我们称之为细胞的分化。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细胞分化的旅程。

设计评析:依据“从具体走向抽象”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抽象的概念。降低起点,由浅入深。

环节二:问题导学(增强思维意识)

活动2细胞分化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展示了人体细胞分化的过程,那同学们再看下面青蛙等其他动物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是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这体现了细胞分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普遍性。

师:(PPT展示造血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死亡)

那这些分化了的细胞在正常状况下还能回到分化前的状态吗?

生:不能。

师: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不可逆性。

师:在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身体内还有没有细胞的分化呢?

生:有。

师:那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持久性。

师: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素。那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稳定性。

师: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也就是说细胞只要进行有丝分裂,不管复制多少次,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都是不变的,那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吗?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不改变,体现了细胞分化的遗传物质不变性。

设计评析:通过学生对身体细胞的认识,更真实地认识到细胞分化的特点,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活动3细胞分化的实质

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不变的,那为什么不同的细胞所表达的产物是不同的呢?

(PPT展示不同的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情形,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设计评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通过原来学过的细胞增殖学生会联想到,每个个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一样的。再过渡到遗传物质都一样,为什么每个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一样呢?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

活动4细胞分化的意义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设计评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三:由浅入深(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活动5细胞的全能性

师:既然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保持稳定的,那么高度分化的细胞能不能还像早期的胚胎细胞那样分化成其他细胞呢?(PPT展示1958年斯图尔德利用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育出完整的胡萝卜的实验)

小组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总结: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定义: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思考:①为什么任意一个体细胞会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②植物细胞全能性实验的成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

③植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能不能说是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呢?

师:既然植物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体现出它的全能性,那么,动物细胞能不能呢?先看一个在生物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实验“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小组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评析:这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克隆的实验,但是在高中阶段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思考问题。

环节四: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1.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a.概念b.细胞分化的特点c.细胞分化的实质d.细胞分化的意义

2.细胞的全能性

a.概念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干细胞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篇5

一、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知识的抽象与琐碎

生物不同于语文可以随意联想,不同于数学有固定的计算公式,不同于历史可以“死记硬背”。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很细碎,导致学生面对生物时有些不知所措。

2.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

随着生物课程标准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除了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外,更加重视对实验、实践的投入。实验是直接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变为实物的过程。不得不承认,生物实验能够巩固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学以致用。但是,很多学生做实验是为了玩。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我记住了实验内容、步骤、工具就可以了,他们误解了实验本身。所以学生是出于好奇而玩实验,并没有达到巩固和学习知识的目的。

3.学生有效知识数量的局限

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接触新事物的数量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知识的有效认识还是很缺乏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某些现象与过程不能够理解。在学习“植物的生殖与发育”时,老师就会举例说马铃薯块茎的繁殖,很多学生就会比较难理解,“马铃薯是长在地下的吗?它的茎的结构是什么?它不是种子繁殖的吗?”由于学生有效知识数量的有限性,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4.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与观念,往往这也是最难的环节。当代是一个有个性的年代,初中生对事物与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上课时瞬时的跑神,就会导致整节课的不在状态,云里雾里,导致知识的不连接,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对生物课就会失去兴趣。

二、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控制教学节奏

控制教学节奏要从控制讲解概念语速开始。对于学生来说,概念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而生物学科本身就是利用一系列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观察生物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直接明白概念,从而推进知识的传递。例如,叶绿体的定义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讲解叶绿体时可以把“植物”、“双层”、“含有”、“光合作用”重点突出,在讲到这些词的时候,语速慢些、重些,一方面可以提醒没有注意听讲的同学,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

2.变“抽象”为“具体”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会让生物教学更容易进行。视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直观明白所学的内容。如种子的萌发、生长片段都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抽象的文字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工具使其具体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部分细胞有叶绿体、中央大液泡,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教师可以选6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细胞都有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站在讲台两边。挑选班上穿绿色衣服和胖胖的同学分别扮演叶绿体与大液泡站在中间。那么绿衣服的和胖胖的同学左右移动,让学生判断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选择特点鲜明的映射能够刺激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更能够让抽象变具体。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篇6

一、概念图的基本要素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物概念图是由写在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和连接它们的关联词构成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意义关系,关联词是放在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即概念图的三要素:概念、连线、关联词。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如图1。

图1细胞的分类与结构概念图

通过概念图达到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概念,将隐形知识显性化,便于学生的思考、交流、表达,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念图教学的实施环节

概念图制作属于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给学生范例,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高中生物教师在呈现概念图时要采取分步教学,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示,这样概念层次清晰,关系简洁,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一要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确定主题,找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列举出来,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根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放在适当位置。第二要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层,将其余的概念逐层地排放。第三要初步拟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用连线把概念连接起来,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第四要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用关联词注明,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五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只研究其当前的情况是不够的,要研究其历史的发展变化”。

高中生物概念图绘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

1.初涉领域

概念图的结构取决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境,在学习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要从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绘制第一张概念图,知识领域不要选择太宽。如图2。

图2细胞的基本结构概念图

在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一张概念图,采用填空式,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含义、要素、特点等。

2.层级增加

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之后,可以由浅入深,逐渐增加概念图的层次。如讲授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方式时,通过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图(图3)这一层级结构概念图的展示,学生对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概念就一目了然。

图3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图

3.小结巩固

在学生对概念图已基本掌握之后,章或专题的小结可以采用概念图归纳的形式,以使知识系统化。如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后,通过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见图4)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内容。

图4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

4.反思完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获知识将越来越多,高中生物概念图也可逐步扩充并适当进行修正,从而使概念图更加完善。

三、高中生物概念图的常见类型

1.填空建构式

在概念图中空出概念、关联词,让学生填空建构概念图的方式称为填空建构式。

如学习糖类的分类时,要求学生完成糖类的分类概念图(见图5)。学生通过揣摩、领悟和模仿,初步了解如何画概念图。

图5糖类的分类概念图

2.群概念建构式

学生学习了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后,要求学生画一个概念图,将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这5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清楚。这种利用给出的、有内在联系的若干个概念建构概念图的方式称为群概念建构式(如图6)。通过群概念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学会如何画概念图。

图6免疫类型概念图

3.核心概念建构式

学习了有关通过细胞增殖方式与减数分裂后,要求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细胞分裂的类型(图7)。这种根据给出的核心概念,联系出若干相关的层次概念,从而建构概念图的方式称为核心概念建构式。通过核心概念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展,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7细胞分裂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创作的工具,提供后续知识与学习的初始概念架构,能评估学生对学习动机、概念与概念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增进有意义的学习。

四、概念图教学注意事项

1.绘制生物概念图时,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关联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明确的词。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要根据概念渐进的层次,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把这些概念放入知识结构的相应位置上,通过比较可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层次。

2.生物概念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演示绘制实例,给学生练习机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构建概念图,并正确对待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在根据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习的先后顺序,基础的课程内容应先教,使学生易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概念的前后联系进行新概念的教学,形成搭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每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概念图将本章的重点进行回顾,以帮助学生理解整合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将概念图延伸或拓展,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概念图可以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的差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物流公司简介范文,物流公司简介文案

    - 阅0

    精选物流公司简介范文篇1经过又一年的物流管理工作,内心不禁感慨万千,回顾物流全年的工作历程,既有辛酸的汗水,也有进步的喜悦。过去的一年在公司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及部门员工的.....

    暑假实习报告范文(精选4篇)

    - 阅0

    暑假实习报告范文合集九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暑假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