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艺术论文(6篇)
来源:
色彩艺术论文篇1
(一)解读五色”
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对五色”的理解,认为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是最基本、最正统、品位最高的颜色,为五方正色,其它色则品位较低,为间色、杂色。五色”理论与五行”学说联系密切,其中的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分别对应五行”学说中概括物质世界的五大基本元素木、火、金、水、土”。中国至今保留了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色彩图——五色土”,它是北京的社稷坛。在社稷坛上铺垫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来代表东、南、西、北、中五种地理方位。同时,五色”还对应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黄色。看似简单的五种自然色彩背后,蕴藏了深邃的哲学理念。同时,运用西方色彩构成规律来解读五色”理论,我们依然能洞察它的配色先进性。青、赤、黄即为有彩色系中的三原色,黑、白两色为无彩色系中的两极色。按照西方色彩构成规律看,将五色按照不同方式和不同比例相混合,即可混合出自然世界的所有物体色。由此可见,五色”理论中蕴含的色彩构成规律比西方色彩理论早三千年之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
(二)影响五色”理论形成的因素
岁月流转,中国传统色彩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色”理论,审视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功能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演进伴随着人们色彩理念的变化。由此而派生出色彩的政治功能性,随着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特定王朝所推崇某一种代表色彩。夏尚水黑、商尚金白、周尚火赤、秦尚水黑、汉尚火赤、唐尚木青、宋尚火红、元尚土黄、明尚金白、清尚水黑、民国尚木青、今代尚火红。纵观历朝历代推崇的色彩,可见五色”由五行”引申出相生相克的政治功能。同时,色彩的政治功能还体现在封建社会的礼制法令约束方面,中国传统服饰用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黄色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属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青、赤、黄、白、黑五大正色仅限于礼服”、朝服”使用,按照封建等级区分,对服饰用色的类别和数量都有明确规定。
2.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对色彩的认知各不相同。民族、地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和认识。首先,从地域环境的角度看。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貌以黄土色为主,色彩单调。人们为了弥补视觉和心理的不足,就趋向于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南方地区青山绿水,气候湿润,各类植被生长茂密,人们不再使用艳丽的色彩,建筑多用白墙灰瓦配以栗、黑、墨绿等颜色的木质结构,展现清淡雅致的色彩风格。其次,从民族差异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选择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寄托。即便是使用相同的色彩,不同民族的人们也将赋予它不同的使用意义。例如白色被回族的男子作为帽饰的色彩;朝鲜族则将白色用在老年妇女衣裙上;汉族将白色作用孝服,在亲人死后设白色灵堂;在古代日本,白色又象征纯净得精神境界,被人们追崇。再次,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由宗教活动引申的宗教文化的传播,往往具备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色彩的取向也无一例外的受其影响。同时,各宗教教义所赋予色彩所特有的象征意义也成为信徒们追崇的原因所在。例如:佛教推崇金色,金色代表阳光,庄严,光明,象征远离一切黑暗;基督教推崇赤色,赤色是圣血的象征;伊斯兰教推崇绿色,绿色是和平的象征,是伊斯兰教的神圣色彩。
3.生产技术的影响
中国先民们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在染织工艺方面体现的最为全面。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他们发现,可以在矿石和植物中提取到染色需要的颜料,再将这些颜料进行拼色、套染、媒染又可以调和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早在先秦时期关于染色种类的文字记载表述就有:红、绿、紫、绀、绯、缙、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色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染色技术延续到周朝,为了加强对染织工艺的管理,朝廷还设有掌管百工”的百官来管理其事。
(三)五色”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
1.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五色”应用
五色”理论是中国传统色彩观的用色基准,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各门类艺术形式的用色方面,都可以寻踪觅源,捕捉其色彩搭配的科学巧妙之处。年画作为人们驱逐鬼神的精神信仰符号,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其用色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紫,人物形象用墨线勾勒,人物面部采用留白处理。民间艺人称其色彩搭配是红搭黄,喜煞娘”。民间布艺是一种融合了剪纸、刺绣、绘画、泥塑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老虎枕、虎头帽、绣花鞋、绣花肚兜等等。民间布艺的用色以红、绿、黄为主色,搭配蓝、黑色,红绿对比强烈、鲜明,营造出热烈、淳朴的装饰效果。民间面塑又叫花馍,花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作礼品或祭祀用品。面塑的造型多样,色彩艳丽,以其点染的手法,不拘泥于事物原形原色,大胆施色,运用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展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2.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五色”应用
中国封建社会,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功能,彰显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之。”这些色彩所能体现的等级差异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上。自殷商开始,宫殿中的柱子多用红色,来体现一种高贵的身份等级象征,这一用色传统随后被历朝历代一直延用。到了唐代,对建筑用色有了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居住者的身份等级来划分使用颜色。惟有皇宫和寺院可以使用黄、红色;达官显贵的府邸可以使用红、蓝、青等色;民间老百姓的住宅只能使用黑、白、灰色。宋元延续了唐代建筑的用色传统,建筑本体的色彩多为红色。明代宫廷建筑大量使用了琉璃瓦,色彩绚丽,气势恢宏,黄瓦红墙对比鲜明,并在屋檐下施以蓝绿色,冷暖呼应,对比鲜明。清代建筑主体色彩继续沿用明代的用色传统,但建筑色彩的装饰性愈加突显,色彩运用丰富,装饰画面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其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用色基调相对统一。宫廷建筑用色以红、黄色调为主;建筑园林用色以灰、绿、棕色为主;民居建筑以单一色调为主。建筑色彩和谐,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3.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五色”应用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久远,历朝历代都有对服饰风格和服饰色彩所推崇的种类。汉代的统治者对服装的用色进行严格规定。平民百姓只能穿素色衣服,不能穿彩色服装,因此又有了白丁”之说。隋代,官员的官服开始统一定制,根据官位的高低用官服颜色来加以区分,三品以上官服为紫,四品官服为深绛,五品官服为浅绛,六品官服为深绿,七品官服为浅绿,八品官服为深青,九品官服为浅青。自唐代以后,明黄色开始成为帝王的专属色彩,其用色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与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构成要素之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承载着展现艺术作品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色彩观以其清新质朴的色彩韵味,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心理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原生魅力。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探索民族化发展的文化渊源。
第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文化基础是现代艺术
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原生动力。色彩作为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表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伦理观、道德观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基础。在探索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挖掘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必然会使现代艺术设计民族特色”更加凸现。
第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意义彰显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心理学价值。从人类开始感知色彩,到认识色彩,最终能够应用色彩,人们的心理、生理都发生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色彩是对人们的有效刺激和反应过程,为色彩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引申为人们的丰富情感和心理效应。这种象征意义,是色彩在带动人们视觉感情的同时,又能够使人们产生丰富心理感受。例如: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使人产生敬畏与忧郁的心理感受;红色象征热情、性感、自信,使人产生兴奋的心理感受;黑色象征权威、高雅、低调,使人产生恐惧与庄严的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受到历史、地域、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心理暗示。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意义表达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实践,能够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亲切认同感,使设计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第三、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装饰特征架起了现代艺术设计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五色”理论,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简洁性特征,其中鲜艳、单纯、明快的色彩极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蕴含了先进的色彩搭配规律。探究本源,无疑让我们感叹五色”理论所影射的现代色彩时尚的内在元素。研究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装饰特征及先进的配色规律,用最简练的表达方式传达最强烈的视觉享受,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对色彩的最终要求。
三、结语
色彩艺术论文篇2
一、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表现
构成理论经过包豪斯的实践,又受到俄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等流派影响,逐渐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设计理论和新的造型原则。
(一)构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构成”源自德国包豪斯的GES―TAL―TUNG译语。对视觉因素重新组织、结构,以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有目的地对构成元素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称为构成。构成是构成主义的一个概念,形成于1913―1917年。构成主义的奠基人塔特林(俄)提出艺术是创造形式的过程,是对材料、形态、空间的整体感受。构成学的理论体系在包豪斯逐步完善与发展,通过新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新的造型原则,并广泛运用在艺术设计中。
(二)构成艺术对各国设计的影响
美国在形式上承袭了包豪斯的正统,以点、线、面为支点,用线的黑白对比,产生视觉胀缩感,有如欧普艺术的动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展出了包豪斯设计作品,产生过巨大影响。此间,日本也受包豪斯设计思想影响,四十年代,大智浩开始研究伊顿理论,更突出线的渐变,用疏密表现渐变,用圆周的骨格与斜线、直线组合,使线的渐变构成更丰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们开始倡导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但因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它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长足发展,包豪斯设计思想理论被设计界广泛采用与吸收,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构成艺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研究紧跟时代,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形象思维与逻辑并重,构成艺术的发展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三)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分类
构成可以分为色彩构成、时间构成和空间构成。空间构成又可以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运用到平面设计中通常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略有体现。
平面构成对平面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审美,对平面的结构、形态、布局的变化以及形态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抽象设计;色彩构成按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法则,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境界,最终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进行符合审美的色彩设计;立体构成就是以一定的方法、法则,将形态要素构成各种立体形象。
二、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形态的变化和组合等因素进行抽象思考和理性设计,为进行具体的平面设计作视觉审美和技法上的准备,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功能、价值和应用等三个方面。
(一)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表现
平面构成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和方法的理论,从纯粹视觉审美和视觉心理的角度寻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平面构成是理性化的设计基础,注重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和抽象的构思和创造。单纯、抽象和高度概括是平面构成的基本特征。平面构成以最简单、最单纯的形态为原形,从自身的变化、组合及形态组成结构关系去研究对设计意图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归纳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作理论、图形和整体结构的准备。
色彩构成分对比构成、调和构成、调性构成和采集重构。色彩的对比,就是指各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立、差别。按属性又可分为以色相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以明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和以纯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构成。
立体构成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点、线、面、立体等构成要素,是研究形态要素及其构成原则的造型活动;其次是研究造型的材料。
(二)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和构成形式作为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形态的组合、构成关系上、层次关系上同样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平面构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理念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形象思维过程。以抽象化的几何形态来进行思维,能最大限度从结构和构成关系上研究和探寻视觉和方式。把简练、单纯、高度抽象的形作为基本造型元素,降低“形”自身的内涵及其在具象性方面的影响。
色彩构成理性地为各种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由于艺术设计以不同的色彩形式表现出来,色彩能引起视觉心理反应,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色彩构成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基础。
色彩调和体现设计中的色彩构成规律,两个以上的色彩,有序、协调统一地组织在一起,调和方法有共性调和、面积调和和秩序调和。采集重构也能体现色彩构成的规律,将原来物象中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产生新的色彩形象。需要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使其重构后的色彩更具感染力。
立体构成规律是使工业造型具有艺术光彩的根本手段,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食品、器皿的包装都是通过构成设计而产生的。由于立体构成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符合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特征,因此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一起被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三)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展示设计要考虑展示的平面设计部分,也要综合考虑整体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平面、立面设计,还要考虑整体的材质、灯光、人流量等,既属于空间设计也属于平面设计。充分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进行设计,把所有项目按不同的平面形态进行设计,再以具体的图形进行转换,实现从理念――抽象――具象的整体设计。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要素。广告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要素中,色彩最能引起注意,能迅速地传达信息,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恰当的色彩配置能直接调节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和情感。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在它的鲜明性、认知性、写真性、情感性、审美性。
色彩艺术论文篇3
(一)主观性色彩具有主观性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可以说他是主观性色彩的创始人,其油画艺术作品中,色彩表现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情感。例如189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被称为是梵高的“绝命书”。整幅作品画面色彩鲜明而强烈,绿色的小路在大片黄色的麦田中伸向远方,乌云密布的天空压抑着金黄色的稻田,流露出阴郁与不安,让人感觉空间凝固,无法喘息。低飞的乌鸦以及狂暴跳动的笔触增强了压迫感与反抗感,让骚动的画面增添了激动、振奋与不安的情愫,整个画面被蒙上了一层紧张与不祥的预兆,充满着恐怖、不详的感觉。画面中没有表现出自然物象真实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却表现出画家本人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体验,而这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成功地使整个画面获得了强烈的视觉表现效果与精神感染力。法国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认为,艺术创作色彩的选择应该是以创作者个人观察感受的经验为基础,色彩表现的目的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意识,而不是复制客观存在事物。
(二)主观性色彩具有象征性
色彩因联想而具有象征性,红色能够联想到火与血;黄色能够联想到太阳;蓝色可以联想到海洋、天空等。不同的色彩能够令人想到不同的事物。然而,色彩不仅能够象征不同事物,还可以象征一些抽象意义的概念,比如精神信仰等。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象征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油画艺术创作的空间。与塞尚、梵高合称后的印象派三杰——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就是一位善于运用象征色彩来进行油画艺术创作的优秀画家,其代表作之一——《雅各与天使的搏斗》看起来像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运用红、蓝、黑和白色组成的画面。整幅作品显得十分神秘,运用强烈的对比与大面块的设色。而这种独特的色彩选择与结构安排使得画面表现内容极具象征特性。
(三)主观性色彩具有表现性
德国画家、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经对色彩与人的关系进行阐述,并从人的心理与情绪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色彩可分为主动色彩与被动色彩,能够传达出人们内心积极或者是消极的情绪,这也就是色彩的表现性。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客观描摹对象的色彩不是用来被复制的,而是使之升华用于表达情感。
(四)主观性色彩具有装饰性
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为了充分表现自身的情感体验,往往采取平面性、秩序性的手段将貌似简单的各种色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线条与面块,将画面中的色彩元素进行分割或者是重叠,利用点、线、面的相互映衬,使得画面内容丰富且生动起来。如高更的作品《塔希提妇女》,画面中描写的对象没有立体感,而是用近乎是平涂的手段,使画面产生一种原始的韵味。画中盘里鲜红的水果色彩与人物赭石、红棕的色彩,以及人物腰部裙衫的苹果绿与深黑等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一直追求艺术探索的马蒂斯,其曾经从东方艺术中汲取了绘画表现手法以及平面的表达手段,使画面极具装饰感。
(五)主观性色彩具有节奏性
绘画艺术如同音乐一样,能够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绪。内心情感的迸发表现在油画创作中,借助色彩冷暖与明暗的表达,就形成了富有思想和灵魂的节奏。如同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其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充满了节奏感,并且是伴随着创作者的情感波动而产生变化的。其作品《在褐色中展现》描绘了一个人从呈褐色微暗的室内登上向外的台阶的情景,当门打开时便出现了明亮的光,显然这个人走向了光明。画面中褐色与白色的面块相互映衬,明亮与灰暗之间巧妙地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同时又清晰地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绪。
二、在油画创作中对主观性色彩运用的思考
(一)油画创作主观色彩的产生源于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与艺术感悟
在油画创作中,主观性色彩的运用就是创作者艺术个性表现的重要表达方式与手段。而油画色彩语言是由不同创作主体来决定的。不同主体的主观性会创作出不同的色彩语言形式。主观性色彩是创作者艺术个性的体现,而艺术个性也代表着主体对客观描绘对象的主观性认知。因此,主观性色彩与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个性是一致的。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绘画作品中的主观性色彩体现着创作者的个人审美、个性特征与思想情感。如同有的艺术创作者喜欢意象表达、有的喜欢象征主义、有的偏爱表现主义一样,不同的创作主体的自我情感与精神不同,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其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就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二)油画作品中主观色彩的产生是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主观思维表现
主观性色彩在油画中是创作者主观性的直观展现。在油画创作中,虽然艺术表现的内容是客观性的,但是形式与色彩却是主观性的。客观存在的表现内容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主观性的色彩表达就是要将其中蕴含的美表现出来,并使之升华为艺术美。油画作品的主观性色彩就是创作语言的主观性,其与创作者的主观性一致,是艺术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主观思维的艺术化体现。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性思维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绘画内容上,不再像以往那样按照主题来进行创作,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题材,只要是感兴趣的题材都可以进行创作。其次,绘画创作材料与技法的主观性。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都可以作为艺术家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工具。在现代举办的很多画展中,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很难看出是什么样的画种,却同样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再次,绘画形式上的主观体现。以往的绘画创作都有条条框框的规定,需按照规则进行作画,然而在今天的绘画创作中,很多艺术家已经突破了固有形式,抛开观念上的束缚,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画作,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色彩是油画艺术创作的基本构成元素,其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特征,但是因为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色彩又有了主观与客观之分,而现代艺术家们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在画面中有意识的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色彩规律,尤其是带有寓意以及象征性的色彩语言,成为绘画作品的主体色彩。
(三)情感与精神是主观性色彩的核心
色彩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教学;色彩归纳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设计作品的成败。色彩教学是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观察力以及运用能力的关键,同时,也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愈渐完善,但是色彩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比较单一,未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一、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融合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专业性课程,而其中的色彩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色彩课程的内容主要包含三大模块,即色彩构成、形式基础以及色彩设计。在现实生活中,色彩通过各种事物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很多事物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均与设计过程中的色彩设计相关,对于设计作品而言,色彩是其带给人们第一印象与感受的关键,成功的色彩设计不仅能提高设计作品的感染力,还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色彩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设计技巧与能力,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实现审美与价值观的统一、实践与科学性的统一、艺术与专业性的统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正是由于色彩运用对于设计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进一步证明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关键作用。
二、关于色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色彩教学的定位
笔者认为色彩教学是专业型教学、应用型教学以及创新型教学。第一,专业型。艺术设计本身是专业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切记不能因为重视专业技巧的培养而忽略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色彩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色彩原理、色彩传统技法分析等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来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第二,应用型。在色彩教学中强调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指的是在色彩教学中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对色彩的观察提升学生在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力,让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实践中。第三,创新型。对于艺术设计而言,设计者除了需要将设计理念转换为实际的且具有使用价值的作品之外,还需要保障作品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但是,现如今由于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然不能缺乏创新。因此,为了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能力以及竞争力,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与运用能力,在色彩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其应用到设计中。
(二)关于色彩教学方法的思考
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让色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上发挥指导性作用,教师就必须先确定色彩课程在教学中的定位。在色彩教学中,理论知识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则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一些造型简单的物体进行静物写生,让他们集中精力观察物体的色彩,且引导学生从物体本身的物象框架中脱离出来,用心去观察与感受物体的颜色、形状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提炼与组织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作品对于色彩的要求并不是任何颜色都能满足的,有的颜色对于作品而言过于鲜艳,而有的却过于灰暗,因此,为了确保设计作品的色彩满足设计要求,必须综合考虑与分析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以及冷暖等各方面来进行色彩的提炼。最后,利用色彩归纳和替换练习提高学生色彩运用能力。色彩的归纳与替换主要是利用色调较多且整体较为复杂的照片或画,先让学生将照片或画的主要色块进行归纳,然后将色块进行重组,也可以更改照片或画的主调色或明度、纯度等,完成相应的替换后去,感受经过对色彩的变动为照片或画所带来的改变。
三、结语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以及配置等对于设计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需并重,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更为得心应手,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华东.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现状探析及对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2):158-160.
[2]彭尊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1-113.
色彩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色彩;绘画;艺术
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运用,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他根椐画面上节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照,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作品充满了深度。
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矗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推动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色彩艺术论文篇6
1.采用主题性设计教学模式
主题性设计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讲述基本色彩理论之后给学生设计一个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思路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启发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师生互动学习研究,合作完成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色彩理论水平和技法技巧,不断拓展学生的色彩视野和创作思维。这种主题性设计教学,引入色彩设计观念,以色彩研究为手段,强化了色彩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主题性设计教学,设计主题可以多元化,扩大色彩研究学习范围,使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广泛性,学生专业知识具有全面性,夯实探索色彩表现力、创造性运用色彩的基础。
2.运用电脑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般都学习了素描与色彩写生课程,基本掌握了色彩的调配、组合、表现、造型知识。色彩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系统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统一关系使画面色彩优化组合。在色彩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引入“电脑辅助设计”思想,把传统手绘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电脑在艺术设计中辅助作用,也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传统手绘与电脑辅助手段各有优劣,不可能以一种替代另一种,要结合使用,优势互补,但电脑辅助设计的优势是强大无比的,恰当运用电脑辅助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研究为主方向转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改革色彩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提高色彩教学在课程中所占比例,强化色彩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在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中要提高色彩调和练习和色彩对比练习的实践课时比例,锻炼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色彩课程设置中要各有侧重,要区别对待、显示特色。要适当调整色彩课程内容,不断探索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不能与高职院校完全匹配,要以培养学生色彩调和能力、色彩表现能力和色彩创造能力为侧重点。如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主要侧重于空间色彩认知和色彩搭配,所以要多安排“色彩调和”内容,使学生受到严谨的色彩构建训练、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改变色彩课程授课方式
高校艺术专业的色彩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色彩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口述物体色相,以及物体之间的色相区别,写生时要严格尊重事实,不能改变物体色相。在中后期写生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握整体画面的能力,要求学生适当提炼物体的色彩偏向,适当添加主观意向,既要画得“像”,又要把握画面氛围,注重画面效果。在讲解动漫游戏专业学生作业时,要注意结合动画或影视场景,让学生知道专业对色彩应用能力的需求,知道色彩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专业课程方向发展。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色彩》课程,加强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力求提高学生色彩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加大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引导力度,加强学生主观色彩表现和色彩应用训练,使色彩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后续课程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独立的色彩设计能力。
二、结论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最新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最
- 阅0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篇1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

大学生的贫困申请书范文(精选10篇)
- 阅0 大学生的贫困申请书范文
大学生贫困申请书篇1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我来自xx省xx市xx县的一个偏僻的农村。家中的劳动力只有父亲和母亲,父母亲均是农民,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本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