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渔歌子教案幼儿园,幼儿古诗渔歌子教案(整理6篇 )
来源:其他
渔歌子教案幼儿园篇1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案幼儿园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
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教学反思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案幼儿园篇3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出示:渔歌子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6、评价板画。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幼儿园篇4
一、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案幼儿园篇5
第17课电脑美术
本课的要点是在电脑上,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中笔刷工具的功能,学会利用笔刷工具的不同设置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绘制有趣的装饰画。
2.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windows画图程序中笔刷工具的功能,学会利用笔刷工具的不同设置进行绘画创作。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学习要求
用笔刷工具进行电脑绘画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序进入电脑教室,安排好每位学生的座位及使用的电脑,并开机。老师检查每台电脑的开机情况,遇到电脑故障及时调整学生座位。
二、引导阶段
1、复习、启发
师:上学期,我们在电脑美术课上学习过运用“画图”程序进行电脑绘画,同学们学会了许多电脑绘画工具的用法,画出了非常漂亮的画。许多同学还在课后自学了许多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用法,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a、你还记得哪些绘画工具?学会了哪些绘画技巧?(绘画工具:画笔、颜料桶、橡皮擦、喷枪、放大镜等,绘画技巧:复制粘贴、反色、裁剪、移动图形等)
(请3-5位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演示,同时通过网络广播演示给全体学生看。)
2、老师归纳: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演示很好,掌声给予鼓励!电脑绘画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很多,只有多练习、多动脑才会掌握更多的电脑绘画方法和技巧,才能画出更多更好的的电脑美术作品。”
3、欣赏图案,复习“复制、粘贴”。
课件出示上面图案:“这张画你喜欢吗?你知不知道怎么画出来的?谁到教师主机上演示给大家看?”
主机上打开“画图”程序,画面左上角显示单个小猫图案。
请1-2位学生到主机上作演示复制粘贴的方法。
师:“刚才两位同学复制出了小猫,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复制出很多很多。请看老师制作的两张作品。”
4、课件展示两张(2开图画纸大小)打印出来的四方连续纹样:
学生发言:象包装纸、象桌布、象花布、象地毯、象窗帘……
二、发展阶段
1、认识“四方连续纹样”
(1)老师把两张作品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回答,老师归纳纹样排列特点:西瓜图案上下、左右翻转重复排列,小猫左右、上下整齐排列。
电脑屏幕显示:上下左右不断重复的图案叫“四方连续纹样”。
2、观察对比:这四张图有什么不一样?
(方向不一样,上下左右翻转)
(2)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一张图的方向?
问:“哪位同学能把这张图上下、左右翻转过来?”
请2-3位学生到主机上尝试翻转小猫图像。对学生的操作给予表扬。
3、欣赏课本范图
让学生翻开课本,欣赏四方连续纹样作品。
三、实践阶段
1、师示范绘制四方连续:
老师以清晰的演示讲解示范四方连续纹样的绘制过程:
a、用矩形、画笔、颜料桶等工具画一幅简洁的图案。
b、选中图案,在“编辑”菜单中分别选择“复制”“粘贴”,在“图像”菜单中点击“翻转/旋转”或“拉伸/扭曲”。
c、移动图案,排列成有规律的四方连续纹样。
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四方连续的绘画方法了,动手试试吧?
2、学生实践
a、作业:运用所学方法,画一块花布。
b、学生绘画,老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认真作画,大胆创意图形。老师在巡视中注意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c、学生保存作品。(个别学生不会保存的可让学生相互帮助或老师帮忙)
三、作品展评
2、思考:我们设计的大花布可以制作成什么呢?(衣服、桌布、裙子、地毯……)
四、时装制作和表演
师:“我们设计的四方连续纹样可以制作成很多东西!老师现在就把这两张花布(西瓜和小猫图案)制作成两件衣服好不好?”
1、老师现场快速制作“马夹”和“裙子”
(激发学生兴趣,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设计与应用)
马夹
裙子
2、学生时装秀表演:
a、让6-8位学生轮流穿上“马夹”和“裙子”,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绕教室走一圈!
b、分组比赛:男同学穿“马夹”、女同学穿“裙子”比比谁走得最精彩!”评出优胜者,掌声给予鼓励。
五、收拾与整理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关机,摆放好鼠标、键盘、凳子。
执教时间:6月8日——6月9日
札记:电脑美术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呢?通过实践我总接触的评价方式为:1.能否积极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2.能否掌握笔刷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3.能否改变笔刷工具的线条粗细、色块形状等设置,结合学过的其他方法,创作有趣的造型和场景,并进行画面的艺术处理。
渔歌子教案幼儿园篇6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清明节最新作文700字(精选4篇)
- 阅0清明节最新作文篇1写清明节清明节的时候雨下得很大,路上的行人都想死。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清明节的诗。清明节那天,我和妈妈去看望爷爷的坟墓。这是我第一次去墓地,我有些难过。.....

最新儿童节作文400字(精选7篇)
- 阅0最新儿童节作文篇1小朋友过六一儿童节一般都去公园玩,父母送礼物,可我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却和别人过的不一样。我听妈妈说,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将要参加面点创意大赛,心里十分高兴,还.....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精选3篇)
- 阅0课题结题报告模板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一、结题报告的标题: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二、结题报告的前言: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渔歌子 教学
- 阅0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上完特级教师的指导课《搭石》,加上刘宏老师一针见血的点评,我收获颇多。现反思如下:1、课堂语言优美,情感体会到位。2、条理清晰,环节流畅,重点把握恰当.....